古代文学提纲6:元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

中古期第三段:元初—明中叶;元代文学:1234~1368。

划时代意义:①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主导;

②作家与下层人民联系密切,文学赢得更多读者、影响广泛。

第一节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1、民族压迫、融合。

2、思想领域:程朱理学确认统治地位、但不独尊;信仰多元化。

3、程朱理学影响下降,礼教松驰:下层人民/青年男女蔑视礼教。

4、科举时行时辍:儒生地位下降,不再依附政权、人格相对独立,思想异动;

“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平民化;

知识分子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促成杂剧发展。

第二节叙事文学成主流

一、叙事文学兴盛;抒情文学如“散曲”创作给诗坛带来新气象。

二、话本小说兴盛:

1、唐以来:叙事性文体如传奇小说、变文俗讲活跃;

宋:出现勾栏瓦肆,提供演出场所;

元: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进一步繁荣;

戏剧以曲折跌宕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人物,更受欢迎。

2、宋说话分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①说经:讲演佛禅道理;

②合生:即兴滑稽伎艺;

③小说:讲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

④讲史:讲前代历史、兴废战争;

⑤小说/讲史:有情节人物的叙事文学;话本作者已能运用虚构、提拣。

3、元“说话”盛行,多讲史:《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注

意情节安排、心理描写。

4、元文言小说:《娇红记》。

三、戏剧艺术成熟:杂剧、南戏

1、戏剧形成过程: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宋院本→金末元初,在唐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

事性体裁的启示下,结合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要素,成戏剧。

2、宋金对峙→杂剧、南戏两种。

3、元杂剧概况:

①题材广:爱情婚姻、历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

②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揭露封建制度的弊陋丑恶、歌颂被迫害者的反抗:展示元代丰富生

活、人物复杂精神世界。

③结合演戏、祭神酬神:既是娱神,也是娱人。

4、元戏剧分杂剧、南戏:

(1)都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

(2)杂剧:风行大江南北

①四折一剧本;脚色分末(正末/小来)、旦(帖旦/搽旦/小旦)、净三类。

②音乐:一折只用一宫调;全剧只由正末/正旦一人主唱,正末唱“末本”,正旦唱“旦本”。

(3)南戏:流行于东南沿海

①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规定,宫调无规定。

②角色分生、旦、净、末、丑,均可歌唱,或独唱,或对唱/合唱/轮唱。

(4)杂剧、南戏剧本:

①完整故事情节、在戏剧冲突中刻划人物形象;

②唱词表现人物思想,甚至直透作者心声,强烈抒情性(近于诗),表现我国戏剧文学的特色。

③综合性艺术:演员善于说白、歌唱,掌握科(介)亦即舞蹈、武打、杂耍技巧。

(5)杂剧、南戏的唱腔区别:

①杂剧曲调:结合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乐曲、中原传统曲调(宫廷/寺庙/民间音乐);

南戏曲调:结合东南沿海民间音乐、中原传统音乐。

②一些曲牌名称/品味相同:音乐文化系统均由中原传统衍繁,彼此同源。

③二者音乐差别→南北方言差异(如南方语音保留入声:少而调缓)。

5、两个戏剧圈:

(1)北方戏剧圈:大都中心,包括长江以北→流行杂剧

①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张国宾、杨显之。

②东平(杂剧水浒戏)、汴梁、真定、平阳等地作家形成不同群体。

③题材敢直面现实黑暗: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

④风格:激昂、明快。

(2)南方戏剧圈:杭州中心,包括东南地区→流行南戏、也演出杂剧

①南戏又称“永嘉杂剧”。

②题材:杂剧剧目+爱情婚姻、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郑光祖《倩女离魂》、乔吉《两世姻缘》《金

钱记》、《琵琶记》《荆钗记》《拜月记》。

③南下剧作家:写书生怀才不遇、倨傲疏狂,借人物遭遇抒发自身块垒:《王粲登楼》《扬州梦》。

6、杂剧、南戏交流:①作家相互吸取、改编彼此作品:徐渭《南词叙录》。

②音乐“南北合套”。

第三节元代的抒情文学

一、散曲:

1、“散”:相对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剧本曲粘连科白情节;散曲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

2、大盛于元:与语言、音乐发展直接相关。

3、内容广泛:男女爱情、江山景物、人情世态、社会黑暗、隐逸之思、怀古咏史、市井风情。

4、风格:清刘熙载《艺概·曲概》“清深,豪旷,婉丽”。

5、语言:注意一定格律+吸收口语体自由灵活=口语化、曲体某一部分章节散漫化。

6、艺术:用“赋”的铺陈、叙述。

押韵灵活(平仄通押)+可增加衬字→口语化、俚俗化,曲意明朗活泼。

二、诗词:逊于唐宋清

1、元初: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2、延祐后:恢复科举,忧愤之思→追求技巧/“盛唐之音”;通俗文学追求新奇热闹,影响诗人情趣。

3、不满宋以文为诗、以理入诗,提倡“宗唐得古”(效唐诗/魏晋古诗),重诗歌形象性:

①描绘自然景物:集中在审美客体的局部/细部。

②捕捉自然界声色细微变化。

③捕捉审美主体内心的细微律动。

④用流畅语言、韵律表达。

第四节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一、“元曲之佳处何在?自然而已矣”

1、“自然”:真实摹写作者所见所想,让观众真切看到“时代之情状”并体悟其中旨趣。

2、元杂剧文字:不事藻绘、鲜活生动。

3、原因:“自娱”+“娱人”需要。

二、风格:淋漓尽致、饱满酣畅

1、剧本情节:简单故事写得波澜迭宕,表现悲欢离合情态。

2、刻划人物:力图揭示主人公内心奥秘、鲜明彰显个性特征;

3、语言风格:尚“本色”,大量运用俗语/俚悟/衬字/双声叠韵,尽情宣泄爱恨(实为作者发泄不满)。

三、抒情性文学最高境界:豪辣浩烂、酣畅尖新;

如散曲以赋手法白描直陈→淋漓尽致展露所写情/物;

曲的特殊体制(可增加衬字/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推动自然酣畅风格。

四、诗词主张自然随意地抒发感情。

五、元代文坛“显而畅”。

第一章话本小说、说唱文学

至迟在唐代出现;以听众为对象,演述古今故事、市井生活,追求内容世俗化、语言口语化。

第一节说话艺术

一、“说话”:上古神话传说→“话”代指口传“故事”→最早记录:隋笑话集《启颜录》→唐民间“说

话”:讲三国故事/士子妓女爱情。

二、宋“说话”:职业化、商业化,题材“四家”:小说(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讲史(前代兴废争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