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普法工作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普法工作调研报告
■王发荣
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县供销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五五”普法定计划、强责任、立标准、明目标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基层、稳扎稳打、实事求是,五年来的普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在“六五”普法来临之际,要认清新的历史时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面临的形式和任务,制定“六五”普法规划,做好“五五”普法与“六五”普法的顺利衔接。
一、调研对象
各股室、社直各单位、社管各企业。
二、调研背景
2011是“六五”普法的开局之年。
为认真总结“五五”普法的先进经验,全面规划“六五”普法工作,找准工作重点,确保工作成效,使“五五”普法和“六五”普法顺利衔接,按照县委要求,在全县开展普法调研论
证工作,总结“五五”普法的得与失,进一步做好“六五”普法工作。
三、“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成功经验与做法
“六五”普法期间,经过各级党委的共同努力,机关干职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领导干部的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增强,民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有了进一步提升,普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构建了普法纵横网络
法制宣传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基础工作,“六五”普法,各级党组高度重视,将“六五”普法列入了党政议事日程,在普法的宣传学习上达成了统一认识。
1、领导重视带头学,确保了党员干部学法用法的先进性
一是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成立普法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确定了工作重点,制定了“六五”普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量化责任和任务,形成了环环紧扣,层层落实的格局。
二是从领导、干部、党
员做起,真正做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营造了学法用法的带头氛围,掀起学法的热潮,并逐步形成了党员干部普法学法的经常化、系统化、制度化。
三是紧紧围绕“六五”普法制定了“每天学法十分钟”、“会前学法十分钟”等制度,调动党员干部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对下属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法律宣传和讲座,确保普法的“人员、时间、内容、效果”的四落实,使广大群众对法律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年来,领导干部普法效果显著,学法用法自觉性明显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进一步提高。
2、依法科学抓建设,确保了普法骨干队伍建设的及时性
在认真总结前四个五年普法工作经验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普法实际情况,狠抓普法骨干队伍建设。
一是整合和充实普法授课员、普法联络员、普法宣传员、普法志愿者等普法队伍,建立了机关内部普法工作骨干网络。
二是树立普法骨干队伍的服务理念,加强服务型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三是深化其对建设服务型普法队伍重要性的认识,
把服务意识、服务理念自觉地融入普法工作实践中,并着力培养普法骨干队伍向“三会”发展和提高,即:会宣讲,会答疑解难,会调处矛盾纠纷,把单一的法制宣传教育同解答咨询、调处矛盾纠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服务为主导的法制宣传教育格局。
3、各个部门共同抓,确保了不同岗位学法用法的有效性
根据不同岗位涉及业务的不同,各股室、下属单位普法领导小组集思广益,认真分析,调整了以往“学习一本书,考试一套卷”的大锅饭现象,真正做到了分类分教。
一是集中学习以《宪法》、《刑法》、《公务员法》等为主,是针对全体机关干职必须了解、掌握并遵守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是结合单位内部各部门实际工作情况及自身需要,有选择地重点学习《土地法》、《土地承包法》、《合同法》、《环境保护法》、《会计法》、《税法》等。
三是深入下属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抽调精英骨干,针对不同的人群重点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等。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营造了普法宣传氛围
六五普法期间,伴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推进和群众
法律需求的不断高涨,普法内容呈现出快速扩充丰富之势。
以往简单的机械式灌输难以使人接受,只有灵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媒体以及灵活多变的方法等发动宣传才能真正的在普法宣传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是邀请专业法律人士做客机关,通过实例论证,讲解法律知识,并与机关干职开展座谈活动,以面对面的形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是组织普法宣队伍传员深入各下属企业运用电脑、投影仪等设备进行授课讲座,使授课人感受图文并茂的新颖教育方式,提高授课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接受效果。
三是组织各个部门利用节假日开展法律宣传日活动,向群众讲解法律知识,发放宣传资料,使群众依法行事和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四是通过媒体、宣传栏、宣传单、广告牌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内容,提高宣传效果。
四、“六五”普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普法工作已经展开了25个年头,但总体成果与预想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六五”普法依然存在形式主义、经费等问题。
(一)形式主义顽症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普法的进程
六五普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现象,认为普法教育是软任务、软指标,没有将其摆上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
存在着“重形式、轻效果”等走过场的现象,职责不落实,协调配合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对普法工作积极性不高,措施不够有力,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例如,有部分人员存在考前不翻书,考试就糊涂的现象,而且替考、代考的现象时有发生;上级发放的法律图书成了填充书柜的摆设和上级检查的任务,不能很好的运用现有资源组织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教育。
(二)部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法“六进”
部分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发生矛盾纠纷时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上访,造成信访问题突出;部分基层管理人员在解决问题时用情不用法,导致问题治标不治本,不久又引发新的矛盾;一些私营企业主由于涉及利益问题对普法工作不够重视,不愿投入,特别是涉及劳动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教
育不够,拒绝普法人员进企业向员工宣传法律,企业普法有一定的难度。
他们的普法教育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常年在外对法律的重要性不了解,遇到法律问题无从下手,无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部分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有的甚至不识字,
(三)普法经费无法切实保障,一定程度上停滞了活动的开展。
为了“六五”普法达到效果,党组使出了浑身解数。
但由于没有专项资金作保障,普法的活动开展受到阻碍。
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涉及面不够广,甚至有的活动因为无资金保障而无法开展。
五、“六五”普法面临的形式和任务
(一)面临的形式
党的十七大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普法宣传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消费和投资意愿减弱、财政收入有所下滑、农民增收难度加
大等。
原有的一些社会问题,如收入差距拉大、城市拆迁、农村征地、企业改制等可能进一步激化。
新旧矛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必然反映和影响到普法宣传中来。
二是社会治安压力增大、社会矛盾层叠交织,各种社会风险因素不断增多,安全维稳形势错综复杂。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不断增强公民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运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普法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人与人之间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利用法律武器维护个人权利,已成为广大群众学法、知法、用法的驱动力,法律知识需求迅速膨胀。
四是现在是信息时代,宣传手段、宣传对象、人们生活方式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变。
面临新情况,传统普法存在宣传形式单调、宣传阵地单一和对现代宣传手段研究不够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制宣传教育的质量,运用现代传媒手段推进普法工作,已成为普法宣传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
多年来,人们习惯于使用“法制”这个词,诸如“法制观念”、“法制意识”、“法制环境”等。
时至今日,“六五”普法在即,仍然停留在“法制”层面上,普法工作就不能与时俱进,“六五”普法也难有“新思路、新要求、新举措、新发展”。
因此,“六五”普法需把目标任务设定在由法制向法治转变的大战略上,不但是普法宣传教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对发动全民共同打造法治生态环境,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推动依法治国、民主政治、科学发展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
六、“六五”普法的新载体与方法
不可否认,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传统普法方式、普法经验可圈可点,普法效果有目共睹。
在社会高度信息化时代,传统普法存在形式单调、古板、不够开放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法工作的质量。
新一轮普法宣传教育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更有效承担社会法律教育功能,迫切需要针对新情况,研究新载体、探讨新形式。
(一)普法新载体
1.手机载体。
通过短信的形式将普法宣传内容发送
到用户的手机上,使用户在第一时间阅读到相关法律知识。
手机载体具有即时性、方便性、互动性、针对性等特点,能够根据社会各阶层人群的需求不同,有针对性地宣传法律知识,并实现信息的瞬间传递及反馈。
2.网络载体。
网络媒体具有传播快、影响广、表现力强等诸多优势。
目前,全国网民数量已达到4.2亿,已有普法网站 200余家,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各大门户网站都开办了法治网页、频道、专栏、专题,网络法制宣传教育蓬勃发展,法制宣传覆盖面大大提高。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许多新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使其成为普法工作的新阵地。
通过博客、电子邮件、论坛、搜索引擎等途径,宣传普法内容,使普法工作更快捷、更丰富、更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二)“六五”普法形式
1.根据不同对象,灌输不同内容
一是普通民众。
法律知识浩如烟海,仅从法律体系角度看,其博大精深、义理精微,即使是法律专业人员,穷尽白首不能尽一经之感。
因此,对于普通民众,应从法律意识层面上下功夫,向其灌输《宪法》、《刑法》等
与个人密切相关的基本法律,提升民众的法律心理和认知。
二是行政执法人员。
依法行政是人民当家作主题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行政执法人员作为执法主体,必须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做秉公执法的表率。
要重点学习《宪法》、《刑法》、《行政处罚法》、《公务员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
三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向其重点宣传《公司法》、《劳动合同法》、《合同法》、《个人所得税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知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能力。
四是青少年。
青少年是法制教育的重点,要通过学习《宪法》、《国旗法》、《国徽法》、《义务教育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用法律来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五是流动人口。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明显增多,针对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违法犯罪率高的特点,应加强流动人口普法工作。
通过各种渠道向流动人口宣传《宪法》、《刑法》、《治安管理
处罚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相关法律知识。
2.根据时代特点,采用多种方式
一是与现代传媒技术相结合,开展以法律为主题的“博客人气竞赛”、“视频竞赛”、“短信竞赛”、“摄影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多种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普法;有效利用博客、电子邮件、论坛、搜索引擎等宣传载体。
二是与文艺宣传相结合,创作法律宣传歌曲,制作法律知识彩铃,编写法律顺口溜、快板、相声、表演唱、小品等,组织拍摄法制专题片、法制影片等。
尤其是流动人口聚居区域,业余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要通过文艺宣传形式扩大教育面,更好地发挥普法效果。
三是与文化广场相结合。
广场是百姓日常生活聚集之地,开展法制文化广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进法治文化建设,除表演节目外,可发放宣传资料,提供现场免费法律咨询,当场为群众解答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从而达到普法效果。
3.根据不同时段,开展法制宣传。
一是针对发生的社会热点,尤其是当地发生的、群
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制宣传,如就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开展专题法制宣传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服务。
二是结合重大活动、节假日开展法制宣传,根据需要结合博览会、“两会”、法制宣传日、法定节假日等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做到重点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扩大普法效果。
三是针对新法出台时机开展法制宣传。
每一部新法出台都是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公民的生产生活利益。
要利用新法不多、关注程度较高的特点,抓住时机宣传、学习新法,做到出一部法律普一部法律,逐步完善普法内容。
七、“六五”普法机制
(一)构建普法工作组织保障机制
首先要从法律制度上确立组织保障机制。
不仅要求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建立普法组织机构,而且还要赋予其相应的职能和权限,不能让普法机构成为摆设。
目前,绝大多数单位都有普法的组织机构,但一些单位的普法机构作用不大,工作推进力度不够,普法工作的质量难
以保证。
因此,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来确立普法组织机构的职能和权限,让它们真正在全民普法中发挥服务和保障作用。
(二)构建普法工作责任机制
全民普法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要全社会来共同参与。
一方面需要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来明确各自的责任,因此,必须要通过建立法律制度的形式来构建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体系,真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这样才能做好普法工作,普法教育的质量才能提高。
(三)构建普法工作资源整合机制
在教育的手段上,普法教育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拥有的资源可以共享。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不沟通、开展工作单打一的现象比较普遍。
因此,必须树立“大普法”观念,整合资源,使普法教育才能与其他教育互为侵透,协调发展,普法工作的质量才能够提高。
(四)构建有效的普法工作考评机制
在普法工作的落实中,绝大多数单位都建立了考评机制,但一些单位考评的效果不是很好,影响了普法质量。
因此,要从法律制度上对普法教育的考评机制予以确认,同时从政府的角度解决部门考核、多头考核和重复考核等问题,把一切考核纳入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考核的轨道上来,增强考核的权威性。
这样,才能够保证普法工作与其它工作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普法工作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