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之光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增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科技之光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增辉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以及全国和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贯彻科技部、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增强文化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2012年8月22日,上海市文化和科技融合推进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

会上发布了《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科技部高新司司长赵玉海为获得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上海张江授牌。

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出席会议并讲话。

殷书记指出: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上海要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利用技术进步加快文化转型升级,争取在若干领域实现关键性突破,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一、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
(一)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明了科技带动文化发展的道路
2011年11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在知识社会逐渐发展成熟的今天,科技正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动力。

科技为文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资源,使文化在既有的艺术样式和载体之外不断开拓新的创造空间,推动着文化的形态不断丰富创新。

科技使文化更具生动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声、光、电等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科技进步大大提高了文化的传播力,新兴传媒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无所不及的触角,使文化传播和文化服务更加贴合民众的切身需求,充分体现了文化的普惠价值。

(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需要科技与文化形成合力
“十二五”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要实现产业结构由“上海制造”向“上海创造”的战略升级,在更高起点上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同步提升,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发展是必由之路。

当前,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已成为诸多发达国家、地区创造高端价值的源泉和服务民众需求的关键。

随着上海社会发展程度在“十二五”期间的全面提高,民众在物质消费和精神体验
方面都将会提出更多、更高、更复杂的需求。

这也对上海“十二五”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上海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导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驱动作用,充分实现文化创意的经济、社会价值,开创科技与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局面,促使科技与文化形成合力,着力推进转型发展步伐。

(三)国际文化大都市宏伟蓝图的实现需要科技的有力支撑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 年上海将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纵观现代国际主要城市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科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如纽约、洛杉矶的影视演艺文化,伦敦、巴黎的创意设计文化,东京的动漫文化,首尔的游戏文化等,除了拥有较成熟的文化产业运作模式和服务模式之外,也都拥有先进的科技支撑手段,保持着文化科技含量的世界领先水平。

上海要实现“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宏伟蓝图,大幅度提升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的发展水平,也绝不能脱离科技的有力支撑。

二、上海城市文化发展中科技的贡献与缺憾
(一)科技工作为支撑上海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具有文化、科技资源集聚、基础设施优越、社会需求成熟、对外交流活跃等诸多独特优势。

近年来,诸多科技支撑文化发展的创新模式在上海先试先行,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上海世博会向世人展示了文化与科技的综合魅力。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文化的盛会也是科技的盛会。

世博会不但是全球文化文明的精华荟萃,也是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为了使科技的魅力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示,上海市政府与科技部、有关部门共同实施了世博科技专项行动,使1100余项高新技术成果在世博会上得到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上海世博会开创性地推出了网上世博,将世博会所有展馆以数字三维形式在互联网上再现,使全球网民足不出户便能看遍世博园区。

而作为上海世博会文化创意标志之一的中国馆“镇馆之宝”巨型动态版《清明上河图》,更是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的典范。

信息化助力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科技与文化融合以及“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上海率先启动三网融合试点,为文化传播、服务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台。

以东方信息苑等为代表的在线文化服务平台,
实现了“连锁化营运、菜单化服务、品牌化运作”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上海已建立了很多公益性、全开放、多媒体远程网络学习平台对公众开放,如“网上少年宫”等,使公共文化服务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上海图书馆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及上海博物馆的“智能化系统”等,有效提升了了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功能,也大幅度节约了能源和人力资源。

高新技术助推文化精品力作。

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下,近年来上海涌现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结合的精品力作,如超级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集原创音乐、现场乐队、舞蹈表演、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为一体,配合声、光、电、水幕、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演绎出如梦如幻的舞台效果。

由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创作的新媒体舞蹈诗《极境》,实现了舞台表演与多媒体现场技术的无缝衔接,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宣传了我国极地科技工作者的无畏勇气和探索精神。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带来发展活力。

近年来,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在诸多文化企业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为文化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上海文广高科技板块目前已经走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前列。

中国电信视讯运营中心依托浦东新区产业政策环境,利用园区资源和配套功能优势,在网络化、视频化、媒体化和互动化方向不断开拓新的视讯产品,为用户带来全新的视听生活体验。

在浦东开发开放中成长的盛大网络,目前已基本形成“游戏、文学、视频”三足鼎立的产业架构,成为上海民营文化企业“领头羊”。

(二)目前上海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仍不充分,科技支撑仍有欠缺
近年来上海在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凡的发展成绩,但与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文化大都市相比,上海当前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还有一定差距。

文化与科技结合不够充分、互动不够密切已成为了上海文化未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障碍。

文化与科技工作缺乏有效的沟通、互动、合作机制。

现行体制机制决定了政府对文化与科技的管理功能长期处于条块分割状态,导致上海的文化工作和科技工作领域长期缺乏深入沟通和有效互动,使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受到阻碍,科技成果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文化发展提供支持。

目前上海对互联网等新兴文化载体的有效运用和管理水平还不够高,高新技术在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和文化宣传中的应用、展示不足,这种情形一方面对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不利,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城市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

综合型人才的严重缺乏成为阻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瓶颈。

由于传统人才培育体系的局限,目前同时具有较深文化底蕴和较高科技素养的综合型人才面临着严重欠缺。

与国际文化科技发达区域相比,上海既缺少能够在较高层面上把科技创
新和文化创意融合起来的优秀的管理者、开发者,又缺少促进文化科技相互沟通、理解和合作的服务型人才,这造成了上海当前的文化发展中既缺乏融汇发扬科学精神的主观自觉,也缺乏了解应用科技成果的客观能力。

同时上海也缺乏文化与科技合作方面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项目与平台,文化科技综合型人才欠缺锻炼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文化科技产业和科技型文化企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目前上海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文化装备自主知识产权匮乏,文化产品原创能力较为薄弱,尚未形成世界“品牌”。

在依托先进科技的数字文化产业、影视产业、设计产业等方面,上海目前的发展水平仍与国际领先者有着巨大的差距。

目前上海仍缺乏更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与活力的科技型文化企业,也缺乏面向这一类企业的针对性扶持、激励措施。

深圳市已于2010年开展了首批“文化+科技型示范企业”的评选认定,并对入选企业从优惠政策、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作为走向国际的文化大都市,上海当前亟需更有力的手段促进文化科技产业和科技型文化企业的发展。

三、让科技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强大动力
(一)让高新技术成为文化产品与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文化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高新技术给予充分重视,加大对有利于提升文化创作力、表现力、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促进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

通过市级文化科技专项等方式支持鼓励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丰富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力争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性和知名度的文化品牌。

特别是在动漫、网络等新兴文化产业方面,充分依靠科技创新争取实现重大突破,利用高新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积极培育科技含量高、创新动力强的文化企业,通过开展文化科技示范企业评选认定,提供优惠政策、资金扶持、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咨询服务等多种途径,促进文化企业开展高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应用,积极鼓励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二)让科技创新成为文化形态与业态的不倦创造力
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培育文化科技创新集聚地带,在中心城区建立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创意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等,创造有利于文化与科技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氛围,打造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结合点、城
市创新文化的生长区和扩散源,促进文化产业在科技支撑下的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促进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的萌发与成长,促进城市文化形态的不断更新与创新。

建立文化、科技一体化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扶持和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设文化、科技与资本、需求有效对接的服务平台,逐步形成知识产权咨询、申请、评估、投资和交易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优势,面向全球文化市场加快文化科技成果的创新应用和产业化步伐,使得上海成为文化科技价值不断实现、新兴业态不断发展的策源地。

(三)让信息技术成为文化传播与服务的主要推动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不断丰富和完善新兴媒体的产业链,在影视媒体、网络媒体、电子媒体、移动媒体、立体媒体等诸多领域,利用信息技术把文化内容的创意、设计、制作、传播等流程引入现代信息工业化的生产体系中,在文化内容制造与传播的软件、硬件、工艺上实现突破。

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科技含量,强化信息技术、数字文化、新媒体艺术的引入,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文化艺术体验,进一步促进先进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提升,使文化都市与智慧城市在深层次上紧密融合。

科技支撑、文化内容与现代服务相结合,建设便捷、高效的文化公共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和文化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支撑,进一步提升文化科技服务的水平,扩展文化科技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四)让科学精神成为都市文化与文明的永续生命力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战略研究,建立文化工作与科技工作之间更为广泛、开放、深入的互动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

通过市级统筹领导下经信委、发改委、科委、教委、宣传部、文广局等相关各部门的联合持续推进,使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形成从政府到社会层面上的一种共识和常态,使科技的人文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文化的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提升。

进一步强化科普宣传工作的力度,拓展科普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通过文化科技主题宣传展示及各种文化科技节庆活动等方式,使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和科技素质得到同步提升。

积极推广世博科技在城市文化领域的示范应用,大力提升高新科技、创新创意在城市整体形象中的显示度,打造文化科技中心城市形象。

促进科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面向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长远需求,从素质教育开始早期布局,建设适应文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型学科;建立跨学科、
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科技人才培育培训平台,为上海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足量优质的人力资源储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