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致病性细菌对食品的污染及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门氏菌属

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 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
霍乱弧菌
猪霍乱沙门氏菌
1、病原的特点


①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但不耐热 ②广泛存在于多种畜类、禽类、鱼类的肠道中
①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但不耐热



在20℃~37℃条件下繁殖迅速,在水中可生 存2周~3周,在冰中与粪便中都可生存1月~ 2月,冰冻土壤中能越冬。 在食盐含量为12%~19%的咸肉中可生存75d 沙门氏菌在100℃时可立即死亡 在70%酒精 5min,60℃时15 min~30min, 55℃时1h方可杀灭。
耐热毒素
不耐热毒素
100℃经30min 不被破坏
60℃仅1min 即被破坏
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
①直接意义:可作为食品被人或温血动物粪便 污染的指示菌。原因:特异(仅来自肠道);数 量多,易检出;环境抵抗力强;检验方法灵敏。
②间接意义:可推断食品被肠道致病菌污染的 可能性。由于大肠菌群与肠道致病菌来源相同, 而且在外界生存的时间与主要肠道致病菌(如致 病菌沙门氏菌属、志贺菌属)相当,所以大肠菌 群可作为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示菌。
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1、病原特点 2、流行病特点 3、发病机制 4、中毒表现 5、预防措施
1、病原特点


①嗜盐性细菌 ②分布极广,存活能力强 ③不耐热,对酸敏感
①嗜盐性细菌

常呈弧状、丝状、杆状等多种形态,生长繁殖需
要一定的盐分,在无盐培养基上不生长 在30℃~37℃温度下,含盐量为2%~4%的条件 下生长最佳,当含盐量低于0.5%或高于8%时即 停止繁殖
3、中毒表现

起病快,最快5h,潜伏期为2~9d 临床症状有急性胃肠炎型、急性菌痢型、出血 性结肠炎型。


主要致病种类: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型) 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毒素型)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型)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毒素型)
肠黏附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型)
急性胃肠炎型 潜伏期一般为10~15h,短者6h 腹泻、腹痛和呕吐 急性菌痢型 潜伏期一般为48~72h 血便、腹痛,部分病人有呕吐,发热 出血性结肠炎型 中毒前期为腹部痉挛性疼痛和短时间的自然性发热、 呕吐,1~2d内出现非血性腹泻,后导致出血性结 肠炎,严重腹痛和便血。
2)沙门氏菌污染家禽和蛋类
家禽和蛋类感染沙门氏菌的机会较多,鸭、 鹅等水禽及其蛋制品带菌率比鸡高。 蛋类污染沙门氏菌主要是在卵巢内和卵壳 表面。

3)沙门氏菌污染水产品


水产品污染沙门氏菌主要是由于水源被污染 淡水鱼(虾)有时带菌,海产鱼(虾)带菌较少
4)沙门氏菌污染鲜奶和鲜奶制品

带菌乳牛产的奶有时带有沙门氏菌,鲜奶 和鲜奶制品消毒不彻底,可引起沙门氏菌 食物中毒。
②广泛存在于多种畜类、禽类、鱼类的肠道中


动物的内脏、肉类、乳、蛋类易受污染 致病食物以肉、牛奶、内脏及蛋类为主 进食未煮熟受污染的食物可引起感染
2、流行病的特点


① 季节性 ②中毒食物 ③进入食物途径
① 季节性

中毒全年均有发生,但以6~9月份夏秋季多见


美国在夏天有30个州几百人因生食了从墨西哥进口 的带有沙门氏菌的新鲜西红柿而中毒,患者中至少 48人因病情严重住院,其中1人死亡。美国疾控中 心通过检验发现,吃过这些西红柿的患者检查中都 发现了沙门氏菌,这是一起严重的沙门氏菌病疫情。 有关专家解释说,这可能是西红柿在生长的过程中, 由于空气中紫外线不够强烈,植物在灌溉过程或因 土壤中含有沙门氏菌,这样才使西红柿的表皮上沾 染了沙门氏菌,加上不少人有生食西红柿的习惯, 如果没有清洗干净,就完全有可能发生沙门氏菌感 染。不光是食用西红柿,其他瓜果蔬菜也一样。
b.副溶血性弧菌存活能力强


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海水中可存活 47天。 加工海产品的案板上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87.9% 最适宜生长温度37℃
③不耐热,对酸敏感


该菌对酸和热比较敏感,在pH<6不能生长
在1%醋酸或50%食醋中1min即死亡,在普通食 醋中5min即可杀死。 在75℃加热5min,55℃加热10min或90℃加热 1min可杀灭。
2、流行病的特点


①季节 ②中毒食品 ③进入食品的途径
①季节

夏秋季,尤以6~9月更多见,小儿及老人更易 感染
②中毒食品

动物性食品,畜(禽)肉、蛋、生牛奶和奶制 品、鲜榨果汁及蔬菜 带菌食品由于加热不彻底,或因生熟交叉污染 和熟后污染,可引起食物中毒。
③进入食品的途径

粪便→水源、土壤、手→食物→经口感染
①前期有恶心、头疼,全身乏力和发冷等 ②后期主要症状有腹疼、呕吐、腹泻、发热 ③重者出现打寒战、惊厥、抽搐和昏迷的症状 老人、儿童和体弱者如不及时进行急救处理也可 导致死亡。
病原体征
腹痛、腹泻;
类伤寒型:弛张热或稽留热、皮疹少见 败血症型:畏寒、发热、出汗
胃肠炎型(75%):发热(38-39度)、恶心、呕吐、
b.生熟交叉污染

食物容器、砧板、菜刀等处理食物的工具生熟 不分交叉污染
c.其他污染

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生活污水、粪便也是重要的污
染源。海产品、海盐、带菌者等都有可能成为传播本 菌的途径。 另外,有肠道病史的居民、渔民带菌率偏高,集体发 病时往往仅少数病情严重者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H7 )
1、病原特点


①生长温度10℃~50℃,最适合生长温度为37℃ ②pH4.3~pH9.5可生长,最适合pH7.2~pH7.4
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1、病wk.baidu.com特点


侵入型——急性痢疾型
致病性大肠杆菌 毒素型——急性胃肠炎型
毒素型大肠杆菌 产生的肠毒素
5)沙门氏菌污染熟制品



带菌的人和鼠、蝇、蟑螂等可污染 被污染的食品在烹调中加热不彻底,未能杀死细菌 熟食品虽然加热彻底,但又被沙门氏菌重复污染, 在适宜的温度下储存的时间较长,细菌又大量繁殖, 食用前又未加热处理或加热不彻底。
3、发病机制

沙门菌随同食物进入机体,一般要达到104~108 个时才出现临床症状


最适pH值为7.4~8.2。
②分布极广,存活能力强


a.副溶血性弧菌分布极广 b.副溶血性弧菌存活能力强
a.副溶血性弧菌分布极广


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也存在含盐分较高 的腌制食品,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常见的一种食物 中毒。 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 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 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
同食物进入机体
在肠道内繁殖
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
破坏肠粘膜
出现菌血症
引起全身感染
体温升高和急性胃肠症状
4、中毒表现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临床症状有五种类型,即胃 肠炎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和败血 症型,其中胃肠炎型最为多见。 潜伏期12h~36 h,短6h~8h。
4、中毒表现



注意:

由于蛋白质不分解蛋白质,因此被沙门菌 污染的食品,通常没有感官性状的变化, 难以用感官鉴定方法鉴别。
二、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1、病原特点 2、流行病的特点 3、中毒表现 4、预防措施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普通大肠杆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
肠道正常菌
(合成B族维生素、叶酸、 维生素K)

2、流行病特点
①季节 ②中毒食品 ③中毒原因

①季节

中毒多发生在6~9月份高温季节,海产品大量 上市时
②中毒食品
墨鱼
海蜇
腌肉
③中毒原因


a.食品被污染、生吃、加热不彻底 b.生熟交叉污染 c.其他污染
a.食品被污染、生吃、加热不彻底


主要是食品被污染在较高温度下存放
食用前不加热(生吃)或加热不彻底,烹调时 未烧熟或食品烹调后重新受到污染。
4、预防措施

①清洁 ②采购 ③避免进食高危食物 ④食物制熟后应尽快食用




4、预防措施 ①清洁 厨房、器具、双手、工作服等、食物清洗干净 ②采购 应从可靠的地方购买新鲜食物,不要光顾无牌小贩。 ③避免进食高危食物 未经消毒处理的生牛奶,以及未熟透的碎牛肉和其 它肉类食品。 ④食物制熟后应尽快食用 吃剩的熟食保留,应该加以冷藏,并尽快食用。食 用前应彻底翻热。
常见致病性细菌对食品的污染及危害

一、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二、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五、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六、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一、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1、病原的特点 2、流行病的特点 3、发病机制 4、中毒表现 5、预防措施
09年美国人生吃西红柿“中毒”的事 件
②中毒食物


动物性食品为主,主要是肉、鱼、禽、蛋、乳等 食品,其中尤其以肉类占多数。 豆制品和糕点等有时也会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是美国食物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美国每年大约报告40000例沙门氏菌感染病例。 但实际的感染人数可能要达20倍以上,因为许 多轻型病人可能未确诊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约有1000人死于急性 沙门氏菌感染。各州爆发的疫情几乎都与人们 吃了染上沙门氏菌的肉类、蛋类、乳类有关
②控制繁殖

低温贮存食品,缩短贮存时间。 加工后的熟制品要尽快降温、摊开晾透,尽可 能缩短储存时间
③杀灭病原菌

一般的食品内部温度要达到80℃以上至少12min, 才能保证杀灭沙门菌。 煎、炒、油炸等方式加热的食物体积要小,加热 时间要足够长,以保证彻底杀灭此菌 禽蛋必须彻底煮沸8min以上,剩饭菜及长时间存 放的熟食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以确保食用安全
5、预防措施


①防止污染 ②控制繁殖 ③杀灭病原菌
①防止污染


a.不喝未经处理的水及未经巴氏法消毒的牛奶 b.不吃生肉或未经加热煮熟的肉 c.在食品贮藏、运输、加工、烹调、销售过程中, 防止污染生熟分开,工作人员要做好定期健康检 查,发现带菌者,不能从事烹饪和其他食品加工 工作 d.便后、接触宠物后,应仔细洗净双手特别注意 在准备食物或就餐前

案例分析


1996年,日本发生大规模大肠杆菌性出血性结肠 炎流行,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9451人, 死亡12人。这是由一所小学午餐中的白萝卜引起 的,以后通过粪便引起交叉污染。 1997年韩国也发生过疾病流行。 我国2001年在江苏、安徽等地暴发的肠出血性大 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造成177人死亡, 中毒人数超过2万人。
③进入食物途径


1)沙门氏菌污染肉类 2)沙门氏菌污染家禽和蛋类 3)沙门氏菌污染水产品 4)沙门氏菌污染鲜奶和鲜奶制品 5)沙门氏菌污染熟制品
1)沙门氏菌污染肉类


a.生前感染 健康家畜的沙门氏菌带菌率约为1%~4.5%,患 病家畜的带菌率较高,如病猪沙门氏菌检出率达 70%以上。 b.宰后污染 宰后污染是家畜在宰杀后被带菌的粪便、容器、 污水所污染。
时,又迅速降到正常。无热期持续1天到数天
,如此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出现。

波浪热(应该叫波状热)体温持续上升到39 度或以上,发热数日后逐渐下降,数日后有 再次发热。

不规则热:指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
律的热型
案例分析——广州大学城食物中毒事件



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第二食堂在2006年4月 12日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累计有258名学生及员 工到医院就诊,实际符合中毒的病例有206人。截 至4月18日上午,全部就诊患者治愈出院。 经调查此事件被确认为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造成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 校区第二食堂盛装食品的容器、分切熟食的菜板等 工具没有按规定进行消毒。4月10和11日这两天恰 逢广州气温高,细菌繁殖快,4月11日向学生供应 的午餐、晚餐中,饭堂食品受到了容器和菜板上的 沙门氏菌的污染。
腹泻较多
、胃肠道症状
局部化脓感染型

稽留热:是体温恒定在39-40 ℃以上,持续数
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 。见于伤
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 差超过1C°,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常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 症等。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达到高峰,持续数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