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写在雪地上的书》学习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在雪地上的书》学习要点
学习目标:
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生活特征、赞颂动物智慧的文章。

学习本文,要掌握课文中的字词,概括文章的故事内容;学习观察动物的生活特征,激发探索自然的情趣;体会课文中描写动物生活特征的细节;从探索动物的生存本领中获得启示。

作者介绍:
维·比安基:俄罗斯作家。

有关资料:
本文选自《世界大作家儿童文学集萃》,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出版,韦苇翻译。

课题解说:
“写在雪地上的书”的意思是可以把动物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当作一本书来读,从中我们可读出兔子的智慧。

也可以理解成作者写的是一本雪地上动物故事的书。

基础知识:
1.给下列红字注音。

深痕(hén)兜圈(dōu)抹油(mǒ)撕开(sī)
泥污(wū)嚼碎(jiáo)嗅觉(xiù)狡猾(huá)
交叉(chā)蒙骗(mēng)循着(xún)大雕(diāo)
利爪(zhǎo)扑扇(shan)拂扇(fú)
2.辨析下列形近字。

3.多音字组词。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深痕:深深的痕迹。

乱糟糟:形容混乱。

追寻:跟踪寻找。

狡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从从容容: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追踪:按踪迹或线索追寻。

蒙骗:欺骗。

响鼻:动物鼻子里发出的响声。

循着:沿着。

拂扇:甩动、抖动。

5.词语积累。

从从容容蒙骗追踪乱糟糟
课文学习:
1、概括课文的主旨。

分析: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生活特征、赞颂动物生存智慧的文章,通过雪地上留下的动物脚印,想象兔子逃避狐狸和大雕追杀的经过,赞颂兔子高超的生存本领,也反映了作者的细致观察和独特的发现。

告诉我们大自然是一本有趣的书。

2、分析课文的结构。

分析:这篇课文以总分的结构形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在雪地上的书是动物们的脚印,而且书的内容不是一下子就能解读的。

第二部分(2-30):根据脚印设想聪明的兔子是怎样给狡猾的狐狸摆迷魂阵,进而躲避狐狸的追杀的。

第三部分(31-36):根据兔子的脚印和雪窝周围光滑的痕迹,设想兔子逃出大雕魔爪的过程。

3、根据雪地上的脚印和痕迹,作者读出了哪几个故事?
分析:编写此题,目的是引导我们把握课文内容。

根据雪地上的脚印和痕迹,我们可以读出两个故事:一个是狐狸追踪兔子的故事。

一个是大雕捉兔子的故事。

同学们概述故事内容时,抓住了大意即符合要求。

4、俗话说“狡兔三窟”,结合课文说一说你对这个词语新的认识。

分析:在课文中兔子的“狡”主要是体现在脚印上,狐狸凭借自己的嗅觉功能照着兔子走过的新鲜脚印追踪兔子,兔子为了躲避追踪,来回转圈,在同一脚印上走两次,一次向前,一次踩着脚印往后,并在转圈途中突然改变方向钻进并穿过一个雪堆跑掉了,使狐狸掉进迷魂阵,不知兔子的去向。

在文中狡猾的狐狸却没能抓住聪明的兔子。

5、课文对动物的叙述描写,既有科学性,又很有文学趣味性,试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加以品味。

分析:课文中叙述描写既有科学性,又很有文学趣味性的句子很多,例如:“它用后腿站立起来,用牙撕下一块树皮,在嘴里嚼碎,走了几步,那里又撕下一块树皮。

吃饱了想睡觉了。

”“它飞奔起来,人眼都看不清楚,路上有树桩,兔子偏身一绕,就过去了。

可在树桩上……蹲着一只大雕!”这些句子中兔子吃食和飞奔的动作就符合它的生理特征,像“兔子飞奔起来人眼都看不清楚”,多快啊,绕过树桩时发现一只大雕,多险啊!这些叙述描写都具有文学情趣。

6、学完课文后,你可知道“写在雪地上的书”是一本什么书吗?你还想进一步了解“大自然”这本书吗?
分析:“写在雪地上的书”可以说是一本介绍动物知识的书,也可以说是一本介绍动物生存智慧的书。

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动物知识,也从中获得努力提高生存智慧、生存本领的启示。

7、你还知道大自然中存在哪些无字的“书”?
分析:大自然中存在许多的无字之“书”:如大树的年轮可看出它的年龄;各种各样的石头能反映出当地的矿藏,天空云系的变化预示着天气的变化等。

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学习,就会发现大自然中存在着众多的无字之“书”。

8、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分析:文章的开头一段,先将需要我们解读的题目摆出来,引出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欲望,然后用一句“我们来看脚印”,把文章转入雪地上脚印和痕迹的探究。

文章开头总领全文,并引起下文。

深入探究:
1、你认为狐狸和兔子,哪一个更聪明?
分析:狐狸狡猾是人所共知的事,而狡兔三窟也已成为一个成语,是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逃避灾祸。

在这篇课文中文章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兔子令人惊叹的智慧。

兔子与狐狸的周旋,简直就是智慧的较量。

人们常说狡猾的狐狸,可是兔子居然在雪地里能够躲避狐狸的追踪,这不是比狐狸还聪明吗?
2、在文中兔子和狐狸是怎样斗智的?
分析:狐狸企图捕捉兔子,而兔子却带着狐狸在旷野里兜圈子:兔子走着走着不见了,脚印消失了,留下一个乱糟糟的雪窝。

它肚子饿了要吃点嫩叶、树皮,吃饱了想睡觉。

狐狸循着兔子的
脚印追呀追,脚印没有了,不知往哪儿追,原来兔子拐了个弯兜了个大圈,穿过自己的脚印往一边跑,往前走一段又踩着自己留下的脚印往回走,狐狸没有猜到兔子兜了一个大圈,它随着兔子的脚印兜圈子,可是兔子在没有兜一个圈的时候,就钻进并穿过一个雪堆,从另一方向跑掉了,在干树枝底下悄悄躺着。

狐狸也来回走,在脚印交叉的地方,进了一个迷魂阵。

不知道兔子的去向。

可见兔子的聪明。

3、兔子怎样逃脱大雕的追击的?
分析:兔子在千钧一发之际,一头钻进雪地里,躲过大雕的袭击,然后飞奔着钻进了森林。

兔子在和大雕相遇的过程中也显示了非凡的智慧。

说明在自然界中弱者在强者面前自然有其保护自己的本领。

4、兔子在自然界中处于弱者地位,它只有机智地逃跑,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我们同情兔子吗?
分析:“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法则,弱者被比它强大的动物捕食,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

我们人类可以同情兔子,但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因为动物从高级到低级构成一个生物链,这是一种生态的平衡。

如果我们人为的去干预,就会破坏自然的平衡与和谐,从而造成生态灾难。

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分析:故事要有魅力,除了情节要素外,还要有故事的语言特征。

这篇课文运用了生动活泼的口语,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一个动听的故事。

如“瞧,在另外一边又出现了兔子的脚印”。

“狐狸哪儿去了?”“兔子哪儿去了?”“吃饱了,想睡觉了。

”“它走呀,走呀,看出兔子在蒙骗它。

”“在树桩上蹲着一只大雕!”叙述的口吻活灵活现,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

中考解析:
(二)蜘蛛
(1)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天空突然下了一阵不算小的雨,夹带着风,一下子就把我窗前的那些盆花,淋得面目全非。

泥水从花盆里向外溢,使铺着花砖的走廊,溅上了许多,也使原来十分清洁的小园子,立刻呈现出一幅肮脏不堪的样子。

(2)我提了一桶水,正想冲洗一下走廊。

突然,在靠墙的地方,我发现了一只蜘蛛,它挺着鼓鼓的肚皮,正十分吃力地、从污染着泥水的地面上朝着干燥的地方爬。

看到蜘蛛,我本能地有一种厌恶的感觉,便抬起脚来,想把它踩死。

(3)我之所以讨厌蜘蛛,是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会张起网来捕捉小虫。

在窗棂上,在屋檐下,甚至于屋里的吊灯上面,大蜘蛛张着大的网,小蜘蛛张着小的网,蛛网上挂着小虫的残
骸。

无论是怎样整洁的房子,一有了蛛网,就会令人生厌,令人觉得这个屋子里的主人不勤于打扫。

可是那些蛛网,常常在头一天清除,第二天又出现了;它们是那样勤于和人缠斗,好像永远都除不掉,打不散似的。

因此,每当我拿了扫帚,或是竹竿,清理隐藏在角落里的蛛网时,总是生气地想把它们赶尽杀绝。

(4)我抬起脚来,心想,这一回,这只落难的蜘蛛是死定了;而它似乎也知道自己正面临生死关头。

它略一迟疑,便拼命地挣扎着,艰难地向墙角里爬。

(5)不知是一种什么意念,我抬起的脚竟没有踩下去。

我看到它那样惊恐,那样吃力的爬着,顿然萌生了恻隐之心。

我很快地挪开了脚,怔怔地注视着它,对于自己想弄死它的念头,反而感到不安起来。

(6)我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平时,连一只小蚂蚁都不愿意随便加以伤害,何况是一只正在困难中挣扎的蜘蛛呢?
(7)它奋斗的意志,是那样坚忍,单凭这一点,我便不该有伤害它的心理。

无论如何,蜘蛛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

虽然它不受人们的重视,可是它也应该有生存下去的权利。

不是吗?它到处结网,原是和我们人类一样,只是为了经营生活,我怎能够对它心存厌恶呢?于是我找来一根竹竿,把它从地面挑起来,送到干燥的地方。

我这个举动,起先一定使它大为惊恐,它一定以为自己是死定了,可是等我把它放到干净的地方,它又似乎有点迷惑起来的样子。

我好像觉得它回过头来,奇怪地望着我,似乎是怀着感激的心情,然后便安稳地爬走了。

我静静地看着它爬走的背影,那神态,使我心中忽然感到无比的舒泰。

(8)夏天的雷雨是短暂的。

雨过天晴后,空气特别清新,闷热也消散了。

尤其到了傍晚,更是分外清纯美丽。

那时候晚霞映照着我的屋子,走廊上洒满淡淡的金黄。

我怀着满心的喜悦,站在走廊上欣赏着这难得的傍晚景致。

(9)突然,我抬起头来,看到屋檐下又新结了一个蜘蛛网。

蛛网在夕阳的光辉映照下,是那样明显:那织着多角形的网,由疏而密;有着鼓鼓的肚皮的蜘蛛,坐在中央,它偶尔动弹一下,蛛网便在夕阳中微微晃动,显示出那是一个多么安适而优美的处所。

(10)我凝神注视着蛛网,心中想着,不知道这只蜘蛛是不是就是我本来想要把它弄死的那一只?如果是,那它真是够幸运了。

它原该死在我的脚下,却由于我一时的怜悯,使它得以逃生。

也就因为这个缘故,我现在对于蜘蛛,反而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它。

其实,蜘蛛织的网,点缀在屋檐下,只要你肯用另一种眼光,从某种角度去欣赏,它将会是一幅最原始而且优美的图画呢。

(11)不知道为什么,我以前只看到蜘蛛会令我讨厌的一面,从没有发现它也有可爱的一面呢?它那不屈不挠的精神,那巧妙地织成的网,在满天晚霞的衬托下,是多么动人啊!大自然里隐藏
着纯洁和恩惠,我竟然都把它给忽略了。

直到这一刻,我才深深地领悟到:原来,太阳、风雨、草叶、昆虫……全都是造物者为了愉悦我们而安排和使其存在的,问题只是看我们持什么样的心情和角度去欣赏,如何去发现和爱惜它罢了。

1、文章记叙了作者对蜘蛛态度的变化过程:
(1)最初我对蜘蛛的态度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我对蜘蛛萌生恻隐之心,并把它送到干燥的地方,是由于我看到它______,还由于它______。

2、“它略一迟疑便拼命地挣扎着,艰难地向墙角里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反映了蜘蛛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段写作者看到蜘蛛“奋斗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忍”,便产生了“不该有伤害它的心理”,并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作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7)段写我静静地看着它爬走的背影,爬走的神态时,心中忽然感到无比的舒泰,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网的看法前后不同,第(7)段中表现作者对蜘蛛结网看法发生改变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

6、第(10)段中“只要你用另一种眼光”一句中的“另一种眼光”的眼光是指______________。

7、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会发现蜘蛛有可爱的一面,作者认为蜘蛛的可爱表现在:它有______的精神,它织成的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11)段中的“直到这一刻,我才深深地领悟到”一句中,“这一刻”指的是______时刻,“我”深深领悟到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有一种厌恶的感觉。

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会张起网来捕捉小虫。

无论是怎样整洁的房子,一有了蛛网,就会令人生厌,令人觉得这个屋子里的主人不勤于打扫。

(2)那样惊恐,那样吃力地爬着奋斗的意志,是那样坚忍。

2.拟人对生存的渴望。

3.蜘蛛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应该有生存的权利,它的结网是为了经营生活。

4.对于在困难中挣扎的蜘蛛,“我”不但没有伤害它,还把它送到干燥的地方,“我”觉得蜘蛛对“我”怀着感激之情。

5.它到处结网。

原来和人类一样,只是为了经营生活。

6.欣赏的眼光
7.不折不挠在满天晚霞的衬托下,是多么动人啊。

(或:一幅最原始而且优美的图画。


8.发现它也有可爱的一面原来,太阳、风雨、草叶、昆虫……全都是造物着为了愉悦我们而安排和使其存在的,问题只是看我们持什么样的心情和角度去欣赏,如何去发现和爱惜它罢了。

课外拓展:
面临灾难的蚂蚁
1985年,法国科学家曾发现蚂蚁能救火。

后来,英国一位动物学家的实验证实了法国科学家的发现。

英国科学家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了一个蚁巢。

开始,巢中的蚂蚁惊恐万状,约20秒钟后,许多蚂蚁见险而上,纷纷向火冲去,并喷射出蚁酸。

可一只蚂蚁能喷射的蚁酸量毕竟有限,因此,一些“勇士”葬身火海。

但它们前仆后继,不到一分钟,终于将火扑灭。

存活者立即将“战友”的尸体,移送到附近的一块“墓地”,盖上一层薄土,以示安葬。

一个月后,这位动物学家又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原来的那个蚁巢进行观察。

尽管这次“火灾”更大,但这群蚂蚁却已有了经验,调兵遣将迅速,协同作战有条不紊。

不到一分钟,烛火即被扑灭,而蚂蚁无一遇难。

科学家认为蚂蚁创造了灭火的奇迹。

蚂蚁面临灭顶之灾时的非凡表现,尤其令震惊。

在野火烧起的时候,为了逃生,众多蚂蚁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那噼哩啪啦的烧焦声,是最外层的蚂蚁用自己的躯体开拓求生之路时呐喊,是奋不顾身、无怨无悔的呐喊。

在那年洪水暴虐的时候,聚在堤坝上的人们凝望着凶猛的波涛。

突然,有人惊呼:“看,那是什么?”一个像人头的黑点顺着波浪漂了过来,大家正准备再靠近些时营救。

“那是蚁球。

”一位老者说:“蚂蚁这东西,很有灵性。

1969年发大水,我也见过一个蚁球,有篮球那么大。

洪水到来时,蚂蚁迅速抱成团,随波漂流。

蚁球外层的蚂蚁,有些会被波浪打落水中。

但只要蚁球能靠岸,或能碰到一个大的漂流物,蚂蚁就得救了。

”不长时间,蚁球靠岸了,蚁群像靠岸登陆艇上的战士,一层一层地打开,迅速而井然地一排排冲上堤岸。

岸边的水中留下了一团不小蚁球。

那是蚁球里层英勇牺牲者。

它们再也爬不上岸了,但它们的尸体仍紧紧地抱在一起。

那么平静,那么悲壮……
中国有句老话:“驼负千斤,蚁负一粒。

”讲的是从自身重量来看负重的力量,蚂蚁的力量远远超过骆驼的力量。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

”在了解蚂蚁面临灾难时的无私和智勇之后,这些原本是对蚂蚁深刻、精彩的赞美,就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了。

小小的蚂蚁,能给人多少启示?
1.在科学家的两次实验中,蚁群的反应和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同的结果?
2.体会“它们的尸体仍紧紧地抱在一起。

那么平静,那么悲壮……”一句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那噼哩啪啦的烧焦声,是最外层的蚂蚁用自己的躯体开拓求生之路时的呐喊,是奋不顾身、无怨无悔的呐喊。

”一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试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4.“这些原本是对蚂蚁深刻、精彩的赞美,就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了。

”其中“这些”指什么?为什么“黯然失色了”?
5.文章中表现出的蚂蚁所具有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怎样的意义?
6.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从蚂蚁面临灾难时的表现来谈怎样去应对紧急情况?
参考答案:
1.第一次先慌乱后镇定,并有一些“勇士”葬身火海。

第二次协同作战有条不紊,无一遇难。

因为第二次有了经验。

2.作者的感慨、敬佩之情。

3.拟人。

表现了作者对蚂蚁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佩之精。

4.指“驼负千斤,蚁负一粒。

”“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沉默寡言。

”因为了解到蚂蚁更加高尚的精神——英勇无私的奉献精神。

5.结合具体的生活内容来谈看法,谈这种精神的意义所在。

6.①我们应镇定自若地对待灾难,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更大的伤亡。

②面对突发的紧急情况,应该学习蚂蚁的团结一致、英勇无私的精神。

③根据资料加以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