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肥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状况的调查报告(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合肥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直呈粗放特点,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十多年来经济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热点和难点。早在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就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七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取代片面追求GDP指标增长的做法。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的强劲增长主要是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积累所带动的。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失衡,受到环境和生产要素越来越大的制约,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会成为一个如此重要的问题,并引起各界的重视,从各个方面来探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从市场机制角度对经济发展方式与体制改革的相关性做出论述,如调整经济结构关系、改革投资体制、优化产业结构、追求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由过度依赖资金、人力、资源和环境投入,转向更多依靠提高技术进步;由主要依靠工业转向工业、服务业共同增长,等等。

合肥的经济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其发展方式粗狂,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开始粗矿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恶果也逐渐影响着每一个合肥市民的日常生活。合肥机器工业在本世纪20年代已开始萌芽,但真正发展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1949~1957年,是合肥工业开创奠基阶段。此阶段初期,合肥工业处于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阶段,年工业总产值在千万余元。从1954年开始,合肥市开始投资建厂,创办现代工业企业。这一期间,合肥工业之所以发展较快,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得力于上海内迁企业。从1954~1957年,合肥先后从上海内迁近50家工厂。这些工厂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加速了合肥工业启动和发展的步伐,而且解决了当时合肥工业发展存在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及生产管理经验不足等诸多困难,为合肥工业的大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至1957年,合肥市工业总产值上升至16000万元,比1949年增长72.67倍,比1952年增长11.2倍,比1954年增长3倍。1958~1976年,是合肥工业曲折发展阶段。此阶段,合肥工业虽在总体上有较大发展,但其间起落波动较大。1958年“大跃进”,以致许多工厂在1961年,或因资金问题,或因技术、设备问题,或因原材料短缺问题,相继被迫下马。使合肥工业发展伤了元气。1962年和1958年相比,合肥市工业总产值下降28.9%。经过1963~1965年的3年调整,合肥工业逐步恢复元气,重又出现健康发展形势。在1966年后,又遭受连续10年的“文革”浩劫,使合肥工业遭受史无前例的冲击和破坏。在1966~1976年的10年中,

合肥工业企业单位数不仅没有增加,而且减少了8.2%。1976年的工业总产值虽比1966年增长1.64倍,但与“一五”计划期间相比,其增长幅度低254.7个百分点。较“文革”前1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指数则更低了552.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合肥工业在“文革”年中所受到的破坏是十分惊人的。

1976年后,是合肥工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合肥经济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外引内联,一手抓经济体制改革,一手抓技术引进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加大创优质产品力度。一批质量好、效益好的新产品,如电冰箱、彩电、洗衣机、自行车、摩托车、计算机、客货两用机动车等,都在这一个时期发展起来。就工业方面而言,有150多种产品出口外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整个工业生产呈现空前繁荣局面。

合肥是全国除北京以外唯一一个拥有三所国家实验室的城市。分别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国家实验室和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中评选出中国十大科研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合肥、香港、南京、武汉、厦门、杭州、深圳和西安。与上一年相比,合肥的位次前进一位,合肥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全国第三,超过了南京和香港。该报告中主要是按照论文质量标准,进行了基础研究实力排名。“二线的城市,一流的科研”这是《自然出版指数中国》对合肥的一句简短评价。在科研机构排名中,坐落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居第二,仅次于中国科学院,超过了北大、清华等名校。

随着工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合肥尝到了经济上的甜头,但却失去了蔚蓝的天空,合肥市政府也意识到的这点,并积极的加以修正。发展环保型高新型可持续发展经济迫在眉睫。从20世纪末开始合肥市已逐渐将工业移出市区,并在合肥市二环外开辟了多处工业区,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也是安徽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7年被国家批准成为对APEC 成员特别开放的工业园区。以其先进的科技创新和卓越的投资环境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来合肥市投资兴业、休闲置家首选之地。合肥高新区作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知名企业脱颖而出,大批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都在高新区设立有研发及产业基地。全区累计引进内外资项目800多个,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法国、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兴办了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包括十几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2004年11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合肥成为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肥高新

区作为试点市示范区的建设主体,相继得到国家和省市在资金、技术、政策、人才和项目等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为合肥高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与机遇。在合肥高新区的积极努力下,示范区的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路网框架建设初步完成,示范区科研基地、特色产业基地、总部经济基地的建设,已完成规划设计,近百个项目顺利入驻,微软技术中心、国家生物防护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循环经济研究院等国家一流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娃哈哈合肥基地、美的压缩机等重大工业项目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至沓来,投资科研、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项目。希望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一个宜商宜居、和谐发展、创新型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新城区。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改革开放活力最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扩大内需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突出“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主题,积极实施工业立市、创新推动、县域突破、东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5.7:45.9:48.4调整为4.9:53.9:41.2,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R&D)占地区生产总值2.3%。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中期调整目标 2010年完成

“十二五”时期,我们既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虽然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综合各方面因素看,“十二五”期间仍是合肥加快发展的“黄金五年”。

目前合肥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功能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从加速安徽崛起的战略高度,提出把合肥建成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宏伟目标,指明了“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