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金融保险)行为金融学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保险)行为金融学综
述
行为金融学综述
一.摘要
二.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BF)作为新兴的金融学分支和占据金融学统治地位已经有三十年之久的有效市场假说
(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对金融学的基础——套利,投资人理性以及自1980年代以来涌现出来的大量异常现象进行了达二十年之长的争论,双方此消彼长,加深了人们对金融市场的理解,促进了金融学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三.文档介绍
本文即是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预设、分析范式、研究方法及其解释力度进行的壹次梳理,且且期望探讨关于行为、理性和金融之间的若干问题。四.行为金融学发展
行为金融学的诞生且不是晚近的事情,在主流金融学的兴起、发展过程中,作为社会科学当中重要分支的行为学早已渗入金融学当中,只是壹直在边缘位置上若隐若现。早在1951年,美国奥兰多商业大学的布鲁尔(O.K.Burell)教授就发表了“壹种可用于投资研究的实验方法”壹文,率先提出了用实验来讨论理论的必要性;随后的1967年,来自俄勒冈大学的巴曼(Bauman)发表了“科学投资分析:是科学仍是幻想?”,更加明确地批评了金融学科片面依靠模型的治学态度,且指出金融学和行为学的结合应是今后金融学发展的方向。追随他们理论的金融学家也陆续有壹些研究问世,但都是散见的,没有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行为金融学真正迎来其发展仍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上述的主流金融学模型和实证不断背离的困境中,伴随着这壹时期由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尼曼(DainielKahneman)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维尔斯基(AmosTversky)所创立的预期理论(ProspectTheory),行为金融学终于成为了金融学寻找学科发展的突破口之壹。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投向了卡尼曼,这种战略目光充分彰示了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在未来学科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位置四.行为金融学理论预设
金融学所研究的市场运行状况、行为者的市场活动、证券的价格确定其实都是建立在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决策行为上,因而,无论行为金融学,仍是主流金融学,都围绕着人类的决策在构建模型。可是,主流金融学所代表的传统理论当中,把行为人预设为了壹个完全意义上的理性人,这样的理性人不仅具备理性,而且无论在何种情境下,都能够运用理性,根据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做出对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而行为金融学,恰恰就在这最基础的预设上,和主流金融学表现出显著的不同,对传统金融理论进行了前提性反思。
行为金融学首先且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壹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这壹点,应该说,在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如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当中,早已被广泛谈及,从十八世纪哲学家休谟开始对人类理性力量的怀疑,发展到二十世纪社会学家福柯对人类理性的彻底颠覆,许多学科使用“理性”这个词汇已经变得异常谨慎。而在经济学内部,也且非对其他学科的理论进展没有回应,在行为金融学正式兴起之前,制度经济学就旗帜鲜明地开始严格界定人类的理性,认为由于人类先天的心智结构以及后天的知识储备、信息获得使得人类的理性是不完备的。行
为金融学的理论预设当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认知的局限决定了人类存在着许多理性之外的情绪、冲动和决策。壹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在股票市场上,时常会发现市场的变化不是根据X公司的运营情况,而往往是投资人的情绪、感受的变化。这种理性之外的行为是造成当下证券市场上“过度反应”现象的重要原因,我这里使用“理性之外”,而不是“无理性”,这俩者有所不同,因为理性之外的行为未必都是无理性的,这壹点下文当中会有所论述。
其次,即使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因为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时候未必能够实践理性行为。真实的金融市场当中,往往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客观障碍,局限了行为人的理性最大化的行为。比如信息的收集和消化受到行为人用于投资的精力和时间的限制,同样的,投资人的投资期限和投资成本也会局限其理性决策的现实运用。
第三,在特定情境下,人们的多样化动机会导致放弃使用理性行为。现实中的人且非像传统理论所预设的壹成不变和感情中立,社会化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利他主义、公益责任、行为定势、偏见歧视以及其他观念导引都会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献血志愿者、绿色组织成员、就餐时给服务生小费等等,就是偏离了严格的成本收益的经济学计量,可是这类行为虽然是理性之外的,但却不是无理性的。同时,能够见到,我们对理性的判断,有俩种,其壹是经济学上的,另壹种则是社会学上的。经济学上不是理性的行为在社会学上则未必亦然。感情丰富的人类所采取的行为且非都是纯粹经济动机、完全进行经济效用最大化算计的。在传统金融理论中的“经济人”到
了行为金融学中已经比较接近制度学派所倡导的“社会人”的理念了,他们在行为中显示出明显的社会化痕迹,往往是追求最满意的方案而不是最优的方案。
综合之上论述,行为金融学提出了人类行为的三点预设,即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和有限自利,且以此为根据来展开解释金融活动中和理性选择理论相悖的地方。这在根本前提上和主流的金融学理论不同,可是需要指出的是,行为金融学且不是否定主流金融学理论,而是在接受其人类行为具有效用最大化取向的前提下,对其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丰富其分析问题的视角,将行为分析理论和经济运行规律有机结合,把原先被传统理论抽象掉的有血有肉的人性回复到金融分析当中
五.行为金融学的分析范式
行为金融学发展到今日,累积了许多独特的分析范式,可是,仍旧没有形成壹个系统的理论,不同的行为金融学家发表的理论比较分散,所以在这里的梳理不可避免有所遗漏,但卡尼曼的预期理论将是我们讨论的中心。
(壹)预期理论(prospecttheory)
预期理论是壹种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如何做出决策的理论,主要针对解释的是传统理论中的理性选择和现实情况相背离的现象,它是由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共同在1979年提出来的,且在其后得到了不断的补充和修正。其主要理念壹方面壹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类具有根据成本收益采取效用最大化的倾向,另壹方面又提出,由于有限理性、有限自制力和有限自利的存在,人们不完全像主流理论所假设的那样,在每壹种情境下都清楚地计算得失和风险概率,人们的选择往往受到个人偏好、社会规范、观念习惯的影响,因而未来的决策存在着不确定性。具体的讲,预期理论包含以下壹些颇具信服力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