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电视节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EWS WORLD
《新闻世界》十月/下半月刊
我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
但现如今,随着各种艺术行为或大众文化形式不断涌现,加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传播媒体的广泛介入,人们审美意识发生变化,戏曲艺术逐渐被湮没,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
而此时,一些电视工作者和戏曲工作者联合起来,将电视的手段和艺术特点与戏曲舞台演出结合起来,推出一系列戏曲电视节目,争取了一定的收视群体,并创造了较高的收
视率。
笔者认为,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绩,在于当前戏曲电视节目处理好了以下几种关系。
一、电视手段应用与戏曲艺术本色保持的关系
电视戏曲是在运用舞台戏曲表演的基础上加以电视化;舞台戏曲是演员在剧场直接演给观众看。
二者表演环境不同,表现手段不同,应当说是各具特色,又各具特长。
如何使得两种特色、二者优势相互融入,彼此促进,进而相得益彰,而非此
消彼长,或者一方压过一方,这是电视戏曲节目成功的关键。
一是要发挥电视的大众化传播优势。
比如安徽电视台的《相约花戏楼》,就紧紧把握大众传媒艺术大众化、普及化的特点,通过现代的电视包装手段,将安徽省乃至全国的优秀传统戏曲艺术通过电视荧屏传播给广大电视观众,创办近10年来收视效果非常理想。
二是要发挥好电视元素的优势。
咫尺舞台要刻画宇宙万物,90%仰仗表演艺术家高超的演艺,常常需要有许多精彩的片段或高潮
浅谈戏曲电视节目
■龚安齐
艺廊回声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
一次在大圩镇就餐时,吃到了一份带有民间传说的小吃:大巴饼。
这是一种用米粉与糯米面配制成的大饼,外形极为平常,可馅却极为丰富。
传说,解放前当地的人家把女儿嫁出后,在女儿回门时,怕女儿在婆家吃不好,想给回门的女儿解解馋,可又怕婆家人知道了有想法,于是当娘的就做了这种外形看起来极为普通可内容却极为丰富的大饼……
对于此,你除了对前人的那份亲情至上的情感进行膜拜外,还能有什么其他奢望呢?
冯骥才先生在《文化遗产日的意义》里说道:我们的后代将找不到城市的根脉,找不到自我的历史与文化凭借。
当他们知道这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是我们亲手把一个个沉甸甸、深厚的城市生命,变成亮闪闪的失忆者,一定会斥骂我们这一代人的无知。
”这段话非常尖锐地指出了经济建设过程中文明进程对文化破坏的严重性。
有一个关于文明与落后的故事。
有个猎人在非洲的森林看到几座小屋,于是他走到那个村落的首领跟前说道:“你们被文明遗弃了,多么遗憾。
”首领回答:“我们就怕被发现,一旦文明侵入,我们就迷失了。
”
前去贾德云家拜访时,老人正迷失在文明的入侵之中。
老人现在每天的生活状况是:坐在家门口守着儿子开的小杂货店,偶尔也约上几个老人打打麻将。
80多岁的省级传承人,此时不做传承之事更待何时?说起传承的事儿,老人感慨万千!家族里随他学艺时间最长的是他的孙女。
但为何现在也不学了呢?“虾们现在都说普通话了,门歌太土了都不学了!”老人说,前些年也的确收了不少弟子,有的甚至千里迢迢从不同的省份慕名而来,但最终还是作鸟兽状散。
“听口音您好象不是本地人”、“听口音咱们是老乡啊!”文明社会的到来,是否意味着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没口音的世界里?而以合肥地方方言为表演形式的
“门歌”,将面临着被普通话变异的命运,面临着人亡歌息的濒危局面。
“火笔画”传承人刘凯同样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命运。
由于“火笔画”费时(一幅画,少则三天,多则耗时一周),而在时间就是金钱的今天,还有几个年青人愿意守住清贫?刘凯也曾让自己的小女儿学过技艺,但终因繁重的生活,让她望艺却步。
“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
”这是印度国父甘地的一句名言。
借助这句名言,笔者也想弱弱地说一声:请不要借一体化之机,把非遗连根拔掉。
逝去的依旧鲜艳,正如留下来的永远伟大一样。
面对留存在世的“非遗”,留给我们的认识意义恐怕远远不止那令人称觉的文明,而是灵性的人类力量!
在文化一体化的时代,保存人类这一灵性的力量,是人类生活的共同准则。
■
(作者单位:合肥包河区文化馆)
责编:姚少宝
164
NEWS WORLD
《新闻世界》十月/下半月刊
戏,这在戏曲电视中是必须的。
但现代人的心理和审美节奏加快,要求时间和环境的快速变化,而舞台布景就追不上时空变化要求,所以在传统剧目里使用布景局限很大。
但是,大幅度的剧情跨越对于电视而言易如反掌,它可以通过镜头的灵活切换、剪辑,来迅速地转换时间和空间。
以《梁祝·十八相送》为例,运用蒙太奇的组接手法,让镜头跟着唱词灵活转换,既可以在剧情规定的情境中再现常规生活,又可以用载歌载舞的方式表情达意,渲染气氛。
三是要突出戏曲艺术魅力。
中国戏曲是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它将众多艺术形式聚集在一起,主要包括:诗、乐、舞,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
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的美。
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所以,在电视手段介入时,保持戏曲艺术本色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关系戏曲电视作为新兴的艺术样式,以电视形式承载戏曲艺术,这就需要在艺术精神的把握上,形成新的审美特性,力求使观众既满足对戏曲表演技巧的欣赏要求,又满足对电视画面灵活变化的真实感的欣赏要求。
所以这不仅需要正确地看待传统艺术,更需要正确地吸取传统艺术精华,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笔者认为,要根据社会生活内容、社会审美情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譬如,“程式性”表演和“生活化”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表演技巧和
流派,表面看来,似乎不可调和,实际上也并非无沟通之处。
有的戏曲电视为了获得表演上的真实感,在某些段落删除了戏曲的锣鼓伴奏,然后演员靠“以板”把握节奏,完成了表演。
既是生活化表演,又不失戏曲的神韵。
这样的表演可以称之为“程式性”生活化表演,既符合电视剧表演要求,又体现中国戏曲神韵的表演方式。
在节目形式上,有的戏曲电视节
目在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新路上就做得不错,添加了一些新颖活泼的内容,戏迷或观众参与的环节,有效地活化了节目形态,扩大了戏曲受众群体。
河南电视台在1994年开播的以河南地方戏为主的电视晚会栏目《梨园春》,在全国同类栏目普遍处于低潮的环境中,摸索出一条现代电视手段和河南传统戏曲有机结合的道路,尤其是戏迷擂台赛的设置,充分调动起戏迷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也使栏目收视率不断攀升。
1999年平均收视率稳步上升到河南卫视播出节目的第一位,达14.26%;2000年至今平均收视率保持在18.6%,最高达35.7%,成为河南卫视的一个名牌栏目。
三、票友和一般戏曲电视观众的关系票友一般都有组织,经常参加一些社团和圈里的活动,具有一定专业水准,有的会拜师专门学习,有时候也登台演唱。
一般戏曲电视观众只是平常爱听戏,有时也在私下里哼唱几句而已,或者受亲友影响,对戏曲产生了一时兴趣。
票友和一般戏曲电视观众对戏曲的要求有很大差异,看起来似乎不可调和。
笔者认为,戏曲电视作为电视的一种,理应提供生活化的表演,但完全生活化的表演处理,又会使戏曲电视失去许多戏曲所特有的神韵,从而威胁它的原汁原味和本体生命力。
基于这种感受,笔者觉得戏曲电视不宜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模式,应当根据不同的观众的不同欣赏角度来处理,不断丰富节目类型,设置不同需求、不同层面的板块。
对票友们而言,要以舞台戏曲为主体,适当运用电视手段和技巧,原汁原味地将炉火纯青
的舞台戏曲搬上屏幕。
如有的戏曲电视节目设置了《戏迷擂台赛》、《非常戏迷》等板块,就非常适合票友口味。
对于一般戏曲电视观众而言,要将戏曲处理为非舞台的实景拍摄和生活化表演,适当运用戏曲唱腔和戏曲表演技巧。
这类戏曲电视以写实为主,能够基本符合当代电视观众鉴赏的审美心理,主要是培养和调动一般戏曲电视观众的戏曲欣赏和收视积极性,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受众关注戏曲节目,而且它的收视率相对要高些。
四、“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中国传统戏曲在舞台空间的处理方式上有着独特的个性和优势,演员的唱段、富于想像力的表演,能够巧妙地完成舞台上空间与时间的结合,并进入观众的内心感受世界,追求审美的最高境界。
而戏曲电视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样式,比较成功地把戏曲引入到电视中,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现代元素、手段上的优越性很明显,但也有一些不足。
比如,舞台背景效果,其实这是一门特殊的表现艺术,它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能塑造不同的戏剧气氛,能使有限的舞台时空无限扩大,而且还具有象征性作用,并且推动剧情走向高潮。
但是,戏曲电视节目使舞台被远离和割裂,人们无法置身现场,和人物、舞台融为一体情景相融。
所以,戏曲电视节目在完成一定积累后,还要走出去,要把舞台搬到社区、农村、厂矿、军营,与广大观众和戏曲爱好者进行零距离接触,引导和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与宣传部门、文化部门、演艺团体等合作,开展戏曲评选、推介戏曲新人等活动。
这不但是对自身节目的一种推广和宣传,也可以形成戏曲舞台艺术和戏曲电视艺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良性循环局面。
虽然,戏曲电视作为一门独立的新艺术被真正确认,还需要一段过程。
但是,戏曲电视节目把握当代电视观众鉴赏的审美心理,拓宽丰富了电视艺术品类,有力推动了戏曲文化革新发展,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艺廊回
声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