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高锰酸钾的溶解”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高锰酸钾的溶解”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高锰酸钾的溶解”微课教学设计

“高锰酸钾的溶解”微课教学设计

1.微课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的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

2.设计者: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温锦平

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4整体结构及思路:

通过观察高锰酸钾,描述其溶解过程,判断其是否溶解等三大环节,引导学生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5.详细过程:

《制取氧气》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制取氧气 第1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制取氧气”课题是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案

、分解反应: 1、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表示为: 2、 特点是“一变多” 三、学案 [名师导学] 1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 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所起作用叫催化作用。催化剂是反应条件,要求“一变二不变”。 2 ?氧气有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化学变化) ①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 氧气+水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② 、氯酸钾 二氧化锰 > 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③ 、高锰酸钾一加热r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氧化锰是生成物) 3. 化学反应中,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梯度导练] 1 ?下列与催化剂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发生了变化 B ?在化学反应中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C ?能加快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D ?在化学反应中,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2. 神舟6号”太空舱利用NiFe 2O 4将航天员呼出的 CO ?转化为。2,而NiFe 2O 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都不变。则NiFe 2O 4在该过程中是( ) A .反应物 B .生成物 C .催化剂 D .消毒剂 3 ?加热氯酸钾能缓慢地放出氧气,二氧化锰可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在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等量的 氯酸钾固体,其 [板书设计] 一、 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 实验室制法: 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①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在 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 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特点:一变二不变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 ③、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 氧气+水 2、加热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A4 A+B 二氧化锰 > 氯化钾+氧气 高锰酸钾

学习义务教育法教案

普法教育《义务教育法》教案 目的:通过这次主题教育,使学生能够了解和知道新《义务教育法》的相关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过程: A. 资料查找: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新《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资料,对它有所了解。 B.根据学生查找的资料,进行导入。 C.出示一些相关资料,内容具体如下: 1.《义务教育法》是什么时候出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 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2.《义务教育法》的内容:

(1)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2)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3)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4)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5)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 质量。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 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 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 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 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 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 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 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 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 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说课资料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 该内容属于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我的说课内容包括八个方面:教材结构分析,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学情分析,四基三点,重难点突破,教法学法,流程及活动设计,课堂评价。 一、教材结构分析 (1)本章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身边的化学物质——我们周围的空气的重点教学内容,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起始阶段。 (2)本章是继“开启化学之门”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开始。从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步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真正地进入化学世界的台阶。 (3)本节《性质活泼的氧气》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初中常见仪器的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4)从近几年我省中考化学题可以看出,对本节的考查主要考气体的制取和检验。考查形式以探究题和选择题为主,分值为4分左右。 二、学习目标 (1)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性实验,逐步学会利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2)学习目标 能说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检验,验满,放置及操作注意事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化学这门学科不久,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知道实验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独立的实验基本操作,但对于物质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如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二氧化锰 加热 课题3 制 取 氧 气 一、概念 1. 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 2O 2) ————→ 水(H 2O ) + 氧气(O 2) (2)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 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反应过程中会改变)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 催化剂,又叫触媒。 (3) 注意事项: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 漏斗中逸出; 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 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2. 利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氯酸钾(KClO 3)————→氯化钾(KCl )+氧气(O 2) 3. 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 4)加热——→ 锰酸钾(K 2MnO 4)+ 二氧化锰(MnO 2)+氧气(O 2) 1) 步骤:“茶庄定点收利息”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入药品;(3)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燃酒精灯 加热;(5)收集氧气;(6)把导管从水槽中撤离;(7)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 注意事项: ①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②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③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④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 收集的气体更纯。 ⑤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 试管。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4. 收集氧气的方法: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排水集气法。 5. 集气瓶验满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已集满。 二、典型例题 例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不可少的最简单的一组仪器是( ) A.试管、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集气瓶、铁架台 B.试管、酒精灯、水槽、集气瓶 C.集气瓶、铁架台、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 二氧化锰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课题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制备氧气(课时1)制备氧气 教学设计 姓名:罗开敏

年级:2013级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教学设计为此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内容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用到催化剂,这里介绍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另外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提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氧气的性质”等,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2、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一些体验。在本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得出相关的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收集方法、检验、仪器装置及操作注意事项。 (2)能说出工业上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初步学习实验探究过程。 (2)通过“思考与交流”、“问题探究”等活动,增强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难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品】 1.仪器: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试管夹、单孔橡胶塞、集气瓶、火柴、棉花、水槽、玻璃片、玻璃导管、胶皮管、 2.药品:高锰酸钾

义务教育法学习教案

《义务教育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借助此次宣传和讲解工作,使学生们对《义务教育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在大致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们明确自己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义务教育法》的同时,使学生们懂得和理解党的惠民政策光耀人心。 教学重点: 《义务教育法》的四大亮点: 1、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2、第二十八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3、第三十四条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第四十二条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 教学难点: 1、《义务教育法》的四大亮点; 2、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教学准备: 1、《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单。 2、PPT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大家好! 多亏党的好政策,我们今天才能坐在这明亮宽敞的教室中,无忧无虑的学习,而且党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进一步涉及到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而今天,我们所要尽的义务是只要来学校学习,仅此而已。大家说:“好不好”!今天,让我们来深入细致的了解一下《义务教育法》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分发《义务教育法》宣传单。 二、学习《义务教育法》: 1、大致讲解《义务教育法》的概貌: a、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公布,并于2006年09月01日起实施。 b、《义务教育法》共分八章: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学生;第三章学校;第四章教师;第五章教育教学;第六章经费保障;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 2、立法原则: 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3、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义务教育法》主题班会教案

学习《义务教育法》主题班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借助此次宣传和讲解工作,使学生们对《义务教育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在大致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们明确自己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义务教育法》的同时,使学生们懂得和理解党的惠民政策光耀人心。 教学重点: 第二章学生 第七章法律责任 教学难点: 1.《义务教育法》的四大亮点; 2.规定的法律责任。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大家好! 多亏党的好政策,我们今天才能坐在这明亮宽敞的教室中,无忧无虑的学习,而且党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进一步涉及到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今天,让我们来深入细致的了解一下《义务教育法》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二、学习《义务教育法》:

1.大致讲解《义务教育法》的概貌: a.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公布,并于2006年09月01日起实施。 b.《义务教育法》共分八章: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学生;第三章:学校;第四章:教师;第五章:教育教学;第六章:经费保障;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 2.立法原则: 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3.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3.重点学习第二章:学生 第十一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

小学科学观摩课《拱形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观摩课《拱形的力量》的教学设计理解科学概念: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能够边实验边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能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科技的力量、创造的快乐。 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能根据拱形的形变来分析拱形受力的状况。 学生能根据拱形受力后形状的变化,分析出拱形受力的状况。 学生:拱纸3条、垫圈30个、实验记录单、螺帽若干个 教师:拱纸10条、平纸3条、垫圈30个、实验记录单、螺帽25个、课件 1、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2、纸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改变形状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1、导入: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这张纸。(把它平放着,用手托住纸的两端将纸平放在两手之间,纸塌下去了)它连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这样柔软无力的纸你能用什么办法

让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吗?然后思考如何让一张纸承受更大的压力呢? 2、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赵州桥》吗? 课件展示美丽的赵州桥图片及多幅拱形建筑图片。提问:观察这些图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这座赵州桥离我们这么久远,为什么还这么牢固呢?学生观察,发表各自建议。谈话:是这座赵州桥里面有拱形吗?还有很多建筑物也设计成拱形,如天安门城楼、法国铁塔、相城中心商贸城、悉尼大桥等,为什么人们要把建筑物设计成拱形呢?”拱形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拱形的力量” 1、师:要了解拱形的力量有多大,我们不妨拿一张拱纸和一张平纸来做个比较, 2、师:这两张纸的材料和大小都一样,跨度都是12厘米,现在如果在纸的中间轻轻地放垫片,你们估计一下哪张纸的承重能力强一些? 检验一下,以碰到这个面为标准。请数好。 3、相同材料和大小的纸,哪种形状的承重能力强一些? 4、现在你的脑海中冒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拱形纸的承重能力比较强呢?你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吗? 5、刚才大家只关注纸能承受几颗垫片,忽略了它在承

(新)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第一个气体制备实验,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学生已经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性质等内容的学习和探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为学习制取氧气做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气体制取所选的实验装置;掌握氧气制取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际操作的方式演示实验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并增强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从中养成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实验室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实验室采用高锰酸制取氧气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探讨。

教学准备: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橡胶塞、导管、胶皮管、水槽、集气瓶、玻璃片、升降台、小木条、火柴、棉花、高锰酸钾。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氧气有什么重要的用途?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学过的知识) 【过渡】氧气的用途很多,对我们的生活、生产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制取氧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板书课题】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讲述】高锰酸钾可用于制取氧气,是因为它在加热的条件下会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板书】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 【提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会用到哪些仪器? 学生参照课件上的装置图,说出所用到的仪器名称。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检测】学生回答实验步骤。 【板书】 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讲述】用排水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为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集满。检验氧气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生演示】请学生上台演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分组讨论】讨论注意事项的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 注意事项: 1、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2、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3、铁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 4、导管刚伸出橡胶塞即可; 5、先预热,再用外焰对准药品加热; 6、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收集气体; 7、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 制取氧气教案

【黄冈零距离】备战2011年化学中考同步创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

义务教育法主题班会教案

学习《义务教育法》主题班会 活动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能够从国家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三个方面初步分析义务教育的特征。 2、通过分析图片、文字、录像等材料,让学生知道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通过联系当地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法律保障义务教育的普及,可以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通过依法施教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法律在保障共面受教育权方面的作用,由此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联系社会上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事例,增强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活动过程 一、投影:丹阳经济实力在江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教育发展却跃入全省先进行列。“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在丹阳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市委、市政府把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在乡镇财税体制改革后,很多乡镇坚持教育发展的目标不变,投入不减。近两年来,用于学 校基本建设和内部设施的总投入达到 2.16亿元。1997年丹阳市被评为全“双基” 教育先进县(市)、江苏省教育先进县(市)。如今在丹阳,乡镇与乡镇、学校与学校,你追我赶,不甘落后。 问:丹阳市的乡镇由过去比办企业到现在比办学校这一深刻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温故中引出新内容。)给我们的启示是: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正强烈地呼唤着人才素质的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人才培训,必须领先教育的现代化。丹阳正是从本乡镇经济和社会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一实际,通过教育现代化 的实施,来拉动乡镇经济现代化建设。 二、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板书) 1.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板书请同学们看投影: 材料一:原国家教委制定的《关于在九十年代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实施意见》中,确定到2000年,在占全国总人口85%左右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左右,在校生达到5500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在校生达到1.35亿。我国是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各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实现上述目标要分三步走:1996年累计在总人口 45流右地区“普九” ;1998年累计在总人口65流右地区“普九”;到2000年累计在总人口85%^右地区“普九”。 材料二:据统计,1996年全国已有52%勺人口地区“普九”,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实践入学率分别达到98.8%和82.4%;在校生分别为1.36亿人和5000 万人。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材料一:说明我国目前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材料二:说明1996年已经超额完成“普九”任务,“普九”工作进展顺利。 (1)义务教育的含义。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原因 (3)义务教育的特征 请同学们看投影: 材料一:1996年,辽宁丹东市第31中学的学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多达50

小学科学教案《种子》教学设计

《种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一些植物的种子,但对于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还是不甚明了。在本课中根据科学课程的“任务驱动”新理念和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从辨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种子开始激发学生对种子的探究兴趣;然后设计了被虫蛀过的种子和比较完整的种子的对比观察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但并没有认真思考的现象入手,得到一个科学的推测: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经过科学严谨的对比,学生会发现没有被虫蛀过的种子能发芽和种子的结构完整与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这样活动内容就自然地进入到观察种子的基本结构上来。植物学家早已对种子的胚的各部分命名,教师只需一一介绍即可,而学生在小学阶段也仅记住种子的基本结构是由种皮和胚构成及知道种子的胚是由子叶、胚芽、胚根和胚轴构成即可。根据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师应该灵活地使用教材,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因此,在本课上对教材作了一个改动调整。即把被虫蛀的种子和未被虫蛀的种子的萌发实验活动放在了课后进行探究,而改为一个科学的对比推测活动(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得到了科学的推论(一颗胚完整的种子能发芽)。这个科学推测活动在课堂上是很容易操作的,而这个科学的推论在课后也容易得到验证,从而进一步体现出了“任务驱动”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条件(内部条件)。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从对比活动中领悟到种子结构的完整与萌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2、能从活动中推论出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活动来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2、了解种子萌发的相关知识,初步体会植物的一些奥秘。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在平时见到的一些植物,比方说花草树木,它们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现在,我们来学习关于种子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些植物的种子。你能说出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种子吗?(出示种子幻灯图片:葵花子、花生仁、黄豆、苦瓜仁、绿豆、南瓜子和龙眼仁。) 2、引导学生一一辨识各种植物的种子。 (二)探究新知 1、通过对两种豆种子的比较,推测哪些种子能发芽,说出理由。 师:现在,老师发给大家一颗种子(被虫蛀过的种子),每俩人一粒(每桌一粒),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颗种子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一些发现。) (出示幻灯图片:被虫蛀过的种子) 师:大家刚才观察到的种子大概是这个样子。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一些发现。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 ! $ 小学科学 <<土壤与植物>>教学设计~

% 9 土壤与植物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教案

3.2氧气的制取(第二课时) 科目化学课题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授课教师卞晓宁班级九年级(3) 教材版本粤教版课型新授 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是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义务九年级化学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堂课学生已经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性质等内容的学习和探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就为我们学习制取氧气作准备。学习了制氧方法也为以后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奠定知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性质等内容的学习和探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这基础上学习氧气的制取,学生的操作和对实验的理解效果会好很多。 教学目标1、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收集方法、检验、仪器装置及操 作注意事项。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 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 质决定气体的收集和验满方法。 4、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教学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教法学法 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及当堂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用具实验仪器:试管架、试管、铁架台、水槽、带导管的胶塞、集气瓶、药匙、酒精灯。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方及手段 一、复习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 二、讲授新课: (一)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药品:高门酸钾(紫黑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二氧化锰(黑色粉末)、双氧水(无色液体) 2、反应原理:(分解反应) 学生在笔记本上写出表达式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所用的仪器: 指导学生参照课本上的装置图找出所需的仪器。引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让学生熟悉药品的特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有所注意

(完整word版)义务教育法教案

义务教育法教案 一、我国义务教育的涵义、特点和意义 1含义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特点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国家性的特点。(112页) 3、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意义 (1)实施义务教育,是强国富民,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2)实施义务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各类专门人才成长的奠基工程。(3)实施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二、我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一)义务教育的目的 目的: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第一条)。 (二)义务教育的步骤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第二阶段,在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三)义务教育的制度 1.年限:“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第二条) 2.义务教育的阶段和学制 阶段:“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的学制,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第七条) 学制:“六、三制”、“五四制”或九年一贯制。

(四)义务教育的对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第五条) 对于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第九条) 1、义务教育的保障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四条) 2.义务教育的学校设置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第九条) 3.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并实行助学金制度 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第十条) 学校违规收费,教师应予抵制,不应执行。教师更不得向学生自行收费、收礼。河南省某县某镇某小学五年级班主任李某,在一年的时间内,以各种名义收取全班63名学生押金,摊派款等共计3000多元,后被全班学生诉至法院,法院依法责令其退还全部违法收费,学校也给予他行政处分,调离了岗位。 三、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 《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是受法律保障的。《义务教育法》及《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根据其性质和情节的严重程度,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妨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认定及处理办法 1、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认定及处理办法。 《义务教育法》第11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人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教育法》第18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40条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走进科学课》教学设计

《走进科学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科学课上做什么?”展示了一幅卡通图,其中的卡通人物正分别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图中人物的活动感知科学课上要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有趣的探究活动,进而喜欢科学课,喜欢科学探究。 “我们一起做一做。”展示了两个活动:观察叶子和小纸鱼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历一次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知观察、实验的方法,知道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拓展活动让学生从小故事中了解科学家的工作精神,树立榜样意识。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2.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观察树叶活动、小纸鱼实验中发现问题。 3.能通过观察树叶和小纸鱼实验的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4.通过观察、实验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展台、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听到“科学”这个词,大家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想法。) 教师: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请大家翻开教科书,看一看《科学》教科书上有什么内容。 (学生学习翻阅教科书,互相交流。) 二、探究活动 (—)探究科学课上做什么。 1.教师提问:科学课上,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呢?要如何来学习科学课呢?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 2.教师展示图片(课件展示教科书中的卡通图),提出问题:看一看图中的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科学课上会经常用到这些方法。 (二)亲历探究活动。 1.观察植物的叶。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常用的方法。应该如何进行观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看看同学们能发现什么。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株植物。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第一个气体制备实验,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学生已经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性质等内容的学习和探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为学习制取氧气做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气体制取所选的实验装置;掌握氧气制取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际操作的方式演示实验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并增强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从中养成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实验室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实验室采用高锰酸制取氧气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探讨。 教学准备: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橡胶塞、导管、胶皮管、水槽、集气瓶、玻璃片、升降台、小木

条、火柴、棉花、高锰酸钾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氧气有什么重要的用途?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学过的知识) 【过渡】氧气的用途很多,对我们的生活、生产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制取氧气呢?这 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板书课题】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讲述】高锰酸钾可用于制取氧气,是因为它在加热的条件下会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 氧气。 【板书】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 【提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会用到哪些仪器? 学生参照课件上的装置图,说出所用到的仪器名称。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检测】学生回答实验步骤。 【板书】 实验步骤:查定——点 -收离一熄——---- 茶庄定点收利息 【讲述】用排水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为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集满。检验氧气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生演示】请学生上台演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分组讨论】讨论注意事项的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 注意事项:1、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2、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3、铁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案 (2013年2月) 【教学目的】 1.了解“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2.了解“法”的文体特点。 3.学习怎样阅读“法” 【教学重点】学习阅读“法”——1.用设问的方法对各条内容进行概括。 2.注意分辨具体说法和措辞。 【教学时数】一课时 【预习要求】 1.熟悉课文内容。 2.弄懂自读提示中列出的词语。 3.自己找有关资料看看什么叫“法”。 4.你知道我国有哪些“法”吗?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不看书)

1.今天要学习的这部“法”的全称是什么? 2.义务教育法是什么时间、由谁通过的?(同时板书) 3.什么是“法”? 4.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法”吗? 5.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给它下个定义。 二、进行新课 △对于“法”这类的文体应该怎样读呢?(提示:从“自读提示”中找读“法”的方法。) △由上可知:阅读“法”可以用设问方法对每一条的内容进行概括。此外,阅读“法”时还要注意分辨其中的具体说法和措辞。现在我们从“自读提示”中概括出的第一、二、三条的内容来看看具体是怎样说的。 第一条①为什么要加上“基础”一词?②通过预习,知道了我国有很多“法”,这里为什么只提“宪法”?(第一问从课文中找答案;第二问可能说不准,老师要作简单说明。) 第二条去掉“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为什么不行?去掉后会产生怎样的误解?(可用本地区确定推行义务教育步骤的实例加以补充说明。)

第三条“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一句中的“必须”换作“应该”好不好?为什么?(“必须”措辞强硬,规定了一个政策界限问题)△仿照“提示”中的例句和老师对一、二、三条的分析,请从以下几条中分辨其中的具体说法和措辞。(教师可作提示:①练习一②第十六条“侵占、克扣、挪用”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不能变成“挪用、克扣、侵占”的顺序?先解词“挪用”“克扣”然后回答。教师归纳时应强调语言的严谨。 ③前面一直是“第几条”,为什么第十六条里又用“款”呢?查“款”字,然后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共有十八条,请思考一下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教师提示:第二条至第十四条与第十五、十六条提的角度是否一样?第十七、十八条又起怎样的作用?) △在上题的基础上,可把本文分为四部分: (一)第一条。(二)第二——第十四条。 (三)第十五、十六条。(四)第十七、十八条。 △请概括“法”的一般特点。(教师提示:从形式、内容、语言等几方面考虑。) △学了“义务教育法”,你明白了哪些问题? 三、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