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总量庞大,我国既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又是人口的地域分布极不均匀的国家。胡焕庸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远为稀疏。经过近50年的发展, 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若从人口密度来看,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的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2010年):3702、766、426、310、16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高到低的梯度降低趋势十分显著。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级阶梯上,我国一、二、三级梯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人,7514人,31414人。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级阶梯。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1990年,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东距长江口770公里,西距国境最西端达3660公里,南距三亚164公里,北距漠河2470公里,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状况,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土的东南方。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史、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明显制约。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很多,有地形、气候、水体、土壤、地质和矿产资源等,它们彼此之间多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总的来看,受西高东低地形和东南季风气候的综合作用,使中国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地域结构模式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这使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也同样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东部地带,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气候湿润,土地宜耕,因而单位面积对人口的抚养能力大,人口分布密度高;而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带则相反。人口地域分布黑河至腾冲线一说,就几乎与干旱区、青藏区等气候分界线相对应。一般说来,山间盆地和山谷人口最密,它们是山中平原,但面积小,分布不集中。而山地地区人口分布较少且分散,因为山区平地少,坡地多,既限制了耕地的扩展,生产水平也不易提高,对发展农业生产而言,不如平原有利,这就影响了它的人口容量。

其次,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也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应该说,经济发展水平也要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因此自然环境条件东优西劣的地域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进而也影响人口的地域分布表现出相同的差异模式:东部地带,经济比较发达,人口密度比较高;由东向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趋向落后,人口密度也相应依次降低。由于经济发展是非常活跃的,其地域差异也是经常易变的,所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其地域差异的变动,对中国人口地域分布变动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自70年代末期开展经济

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东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出以及沿海地区率先改革、经济迅速发展的累积牵动效应,已使中国人口地域分布自80年代中期开始由建国以来60多年的分散、均衡化变化转趋向东倾斜的集中化方向发展。

最后,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也受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人们长期在一个地区居住,会养成对当地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根深蒂固的,饮食、服装、语言、建筑、风俗、心理乃至生理机能等等的特点莫不与此有关。应该承认,人们通常都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这就是所谓“安土重迁”,就是离开了,怀乡之情也将长期存在。所以,那些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增值延续的时间长,人口密度都比较高;相反,发展历史较短的地区,人口就相对稀疏。人口分布除了受历史的影响,还受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非常显著,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人口分布状况的剧变,如我国历史上的几次社会大动乱,都导致人口地理发生巨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