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会计信息失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银行会计信息失真
[摘要]目前,银行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非常的普遍性。银行会计信息失真会误导决策,造成金融风险产生,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分析了我国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探讨了其根源,并提出一系列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金融风险治理对策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即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直接关系着银行会计信息价值的大小。真实的会计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无用,反而还会误导决策,造成金融风险产生,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这从国内外产生的金融风险和金融事件看,都足以说明这一点。如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近期发生的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的违规事件等,都与会计制假、造假相关。这些金融事件令世人惊恐不已,至今人们仍谈虎色变,心有余悸。在金融事件的背后,固然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认为金融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风险是引起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银行经营活动的会计信息,对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快速健康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银行会计信息失真形式的基础上,试图分析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提出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以期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有所帮助。
一、我国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
当前我国银行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信贷资产质量信息反映不实
有的银行为了掩盖自身信贷资产质量低、风险大的问题,不按人民银行《贷款通则》和信贷管理制度有关贷款四级或五级分类标准的规定来准确划分信贷资产,不能够真实反映贷款占用形态和风险状况,乱调乱用贷款科目,甚至以借新还旧、收旧贷新为借口,对借款单位采取以贷还本,以贷收息的方式,将不良贷款转为正常贷款,以降低贷款逾期率和不良贷款占用比例,提高收息率,达到完成上级行下达的目标任务的目的。
(二)负债业务信息反映不实
有的银行为了工作需要,公款私存,私款公存,特别是月末、季末、年末乱调存款科目,乱转存款数据,乱改存款报表,虚报瞒报存款等,导致存款信息反映不实;有的银行将高息揽入的储蓄存款,通过“发行债券”科目核算,以逃避利率检查;还有的银行将“活期存款”通过财政性存款科目核算,或转系统内核算,以达到逃避存款准确金制度管理的目的。
(三)固定资产信息反映不实
除过去违规经营时期账外基建、“小金库”基建、无计划超计划基建等形成大量银行账外固定资产未完全消化处理外,现阶段银行固定资产信息反映不实主要是收回抵债资产管理处置使用不合规,抵债资产自用未按规定在账内核算反映;或钻“电子设备租赁费”、“固定
资产融资租赁”等科目的空子,采取以租代购、以租代建的方式,随意扩大自用固定资产在账外核算,致使固定资产信息反映不实。
(四)损益信息反映不实
有的银行为了完成上级银行下达的利润指标,不认真执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和账务处理手续,不按规定正确计提应收应付息,采取多提应收利息、少提应付利息或当年支出不入当年账的办法,虚增利润;还有的银行采取利息及中间业务收入不入账、乱列乱挤乱摊乱挂成本费用、私设“小金库”等方法截留收入、虚列支出,虚亏实盈,以达到偷税逃税和满足单位个人利益的目的。
二、我国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影响当前我国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环境等客观因素制约,也有少数领导人业务经营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和个人行为上的偏向,既有银行管理考核体制上的弊端,也有现时局部利益驱动及会计内部监管不力的影响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领导经营思想和个人行为偏向、导致会计信息反映不实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门银行领导在业务经营指导思想和个人行为上产生错误。他们为了追求个人政绩,急功近利,谋取单位或个人私利,搞短期行为,盲目粗放经营;或授意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进行粉饰,以突出其经营业绩;或利用失真的会计信息掩盖其违章违纪行为截留收入,逃避税收,虚列支出,据公为私。不能正确认识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忽视放松会计核算管理,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是少数领导对银行会计信息工作在银行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着“三重三轻”的问题。即重统计信息,轻会计信息。受我国银行长期行使宏观反映职能的影响,其信息的反映重点放在统计信息上、放在银行执行信贷计划等宏观需要上,面对全面的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则不闻不问;重前台操作会计信息,轻后台核算管理会计信息。现阶段银行综合应用系统推广后,银行管理层对前台会计操作人员监管力度加大,要求也比较严格,会计数据录入也比较准确规范。但对后台会计核算和管理却有所忽视,不少调账调表行为都是在后台核算管理层完成的,以致出现了会计制假造假操作层少了、管理层多了、处理层少了、核算层多了的怪现象;重表内业务会计信息,轻表外业务会计信息。现阶段银行会计在信息的提供上,往往只注重提供表内业务的会计信息,对表外业务的会计信息只注重提供业务量的信息,而对其风险管理信息提供不够,不利于分析银行表外业务的状况,识别表外业务风险。
(二)银行管理考核体制不科学,导致会计信息反映不实
实行企业化管理、商业化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主要目标。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银行转型而来的,因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在现时经营管理中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业务经营计划仍由上级行下达,而且层层加码,工资费用仍由上级行分配,而且层层截留,基层行不能根据本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及实际经营情况来自主确定业务经营计划和工资费用标准,没有经营自主权,不能按照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和经营规则办事,致使上级行下达的高指标无法完成,匹配的低费用不能满足业务经营需要。这从某种程度上逼迫基层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如在不良贷款的反映上,每年不良贷款控制余额和下降比例都是由上级行确定后下达,是指令性计
划,年末基层行必须在限额内反映,不得突破。但目前基层行不良贷款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清收盘活难度很大,不良贷款下降比例大都是靠贷款展期或新放贷款稀释来完成的。如果基层行通过贷款展期或新放贷款稀释仍完不成计划,不良贷款也只能反映在正常贷款科目中,这样年年隐瞒积累,到了一定时期就形成了大量的隐形不良贷款。据统计,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次性剥离出不良资产1.4亿元,但仍有的行还没有剥离完。这客观上导致了不良资产信息反映不实。
(三)外部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导致会计信息反映不实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金融竞争更加激烈,各大银行为提高竞争力,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都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拓展新业务、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作为竞争发展的重要手段这是对的,但是片面强调发展,忽视监督管理,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经营业绩和局部利益,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和经营风险的产生。如现阶段在加快发展的呼声中,银行各类中间业务、代理业务、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对外保函及信用卡等新业务发展很快,但各种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和办法未跟上,一味追求发展速度和效益,使银行经营风险增加,特别是银行内外勾结弄虚作假、制假造假、金融诈骗等经济案件经常发生。据某行统计,仅2000到2002年三年间全国分支机构就发生利用虚假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及信用卡等进行诈骗案件500多起,涉及金额10亿多元,给国家造成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达4亿多元。
(四)会计内控管理制度薄弱,导致会计信息反映不实
目前基层银行会计内控管理制度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事前控制悬空。主要是控制功能不完善,综合应用系统中部分业务控制环节随意屏闭,导致部分业务不能正确反映;制度建设滞后,特别是国际业务、信用卡、住房和汽车信贷、计算机等业务制度不健全,形成内部控制上的“真空”和“盲点”;控制环节缺乏制约性,有的岗位、部门之间不能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出现控制上的“空档”。二是事中控制不全。主要是控制制度不落实。会计控制制度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会计人员违规越权操作、有章不循、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从近几年银行内控评价结果看,会计方面失控的问题就多一些。会计制度不落实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引发会计风险增加、发案率增高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三是事后控制乏力。会计管理部门自律监管意识不强,不仅不能及时对所属单位会计业务进行监督,反而自身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和单位领导要求,制假造假、弄虚作假,这在客观上助长了银行会计造假行为的猖孤,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五)会计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导致会计信息反映不实
作为约束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会计法》、《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及《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对惩治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处罚标准不够统一规范,以致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很少追究责任,或根本无法追究责任。既使在实际执行中想查处,但常常因难以找到责任人的证据或受各种因素干扰,往往严查轻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助长了会计信息的虚假行为。
三、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
银行会计信息是银行一切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是银行经营活动的“晴雨表”,是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的“报警器”。真实性和准确性是银行会计信息的生命。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