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考复习之《荷塘月色》答案

高二学考复习之《荷塘月色》答案
高二学考复习之《荷塘月色》答案

高二学考复习之《荷塘月色》

—、课文知识梳理

(一)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________ ,字_______ ,号________ 。祖籍浙江绍

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 —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著有《____________ 》,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

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

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这种矛盾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荷塘月色》

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正音字形

煤屑()霎时()弥望()

翁翁郁郁()羞涩()酣眠()

踱着()妖里媛女()乍看()

敛裾()梵婀玲(鹢首徐回()

「袅娜()颤动()悄悄()[脉脉()

娜电

颤悄脉

-娜拉(1颤栗(),悄然(),血脉()

r xi e( )气ni r co() 娜r点zhu i()

一xi e()千里xi , ao()雄ch. o()学

(四)分析文本

1、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通过对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2、《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这8个自然段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

1-3 夜赏缘起“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4-6 漫步荷塘“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月色下的荷塘水墨荷叶图

荷塘月色图荷塘上的月色光影素淡图

荷塘四周月色蝉唱蛙鼓图

7-8 联想回到现实“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全文层次结构(游踪):想荷塘去荷塘—赏荷塘—离荷塘

一、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一句的作用。

1. 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2. 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二、阅读2-3段,回答问题。

1. 写荷塘边的小路,着重描绘了它怎样的特点?

2.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为什么作者说“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

3. 说说作者领略到的“独处的妙处”指什么?

4.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三、阅读4-6段,回答问题。

1. 第4段描绘了月色下荷塘的景物,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

2. 第5段的景物描绘,观察角度与第4段相比有什么变化?

3. 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

一切都朦朦胧胧。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4. 说说第6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的感慨?

四、“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忽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五、阅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几句话,回答问题。

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 你认为这样开头和结尾有哪些作用?

2. 作者对“妻”着墨不多,却集中在开头和结尾。作者为什么要写“妻”,为什么要这样写“妻”呢?谈谈你的看法。

6.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优化训练-

—、基础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幽僻诅咒没精打彩历尽沧桑

B.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心翼翼

C.寂莫缥缈翁翁郁郁游目骋怀

D.嬉游坐落豁然开朗迥然不同

、下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翁翁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脉脉:拟声词,形容水流的声音

宛然: 仿佛倩影:美丽的影子

B.袅娜: 轻盈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

弥望: 满眼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C.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尔其:那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羽杯:酒杯

D .迁延顾步: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斑驳:明暗不一

敛裾:提一提衣裳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

3、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

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A .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道凝碧的波痕。

D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

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③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

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④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

睡人的眼。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A .⑤③②①④ B.①④③②⑤ C.①④②③⑤ D.⑤②③①④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离村三、四里外有一条小河。

B .

这才叫做 试着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C . 麦收以后,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到底种什么?与会者议论纷纷。

D .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对《西洲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A .首句交待了采莲的地点和时间

B .第二句是说莲花出水很高,超过了船上人的头

C .第三句是说莲蓬成熟了,压弯了莲茎,因而要低头采摘

D .最后一句,是说莲子像刚出水一样清亮 9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

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 ,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

展。

B. 今年春天,中国北方出现了多次沙尘暴天气,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未雨绸缪,植被大面积遭到 破坏。

C.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 化典入词的范

例。

D. 这位公司的首席代表以买犊还珠的气魄

,大胆的与外商签定了联合开发海外市场的新协

议。

10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虽然最终结果只是平局,但国安足球队的目的地达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捍卫了榜首 的荣誉。

B 、 中东局势依然动荡,原油价格大幅上升将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美国经济复苏 的前景也因此蒙上了阴

影。

C 、近日,我国利用性能最高的超级服务器曙光 3000实现了关键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分析

6下列各组词语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济世救济济济一堂无济于事 C .发胶须

发间不容发令人发指 7下列各组词语中,没

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B .否定否则否极泰来矢口否认 D .便饭便览便宜行事大腹便便

A .狼改弦更张 读书札记一幅楹联

B .象样心心相印 竭泽而渔纵横捭阖

C .通谍绿荫蔽日 和盘托出无耻谰言

D .修葺绵里藏针

别出心裁焦头烂额

工作,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 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D 、一个企业如果不考虑盈利,一味地让利,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消费者 得到实惠也是暂时的。

文段阅读

月光如流水一般, 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飞像笼着轻纱的梦。①虽然是满月?②天上却有一层

的云,③所以

不能朗照;④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一一酣眠固不可少,

A 、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对美好的向往心情吻合

B 和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吻合

C 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D 朦的月色能赋予景物新奇、甜美、温和的韵味,令人神经过敏。 4.文中划横线的“酣眠”“小睡”分别指( 3分)(

)

A 、满月、残月

B 、浓云、淡云

C 残月、满月

D 朗照、淡照 5?

对“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描写月下灌木和柳树之美

B 、描写灌木和柳树的影子美

C 正面描写月色朦胧美

D 、用反衬法写月光轻

盈荡漾 6?“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什么修辞方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能不能用括号里的字代替“泻”和“浮”,为什么? (

4分)

【课文梳理】

一、 1.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

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 ,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

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二、 1.曲折、幽僻。

2. 今晚却很好,不仅仅指或主要不是指“淡淡的”月光,而是指这淡淡月光下的宁静给了 作者一些抚慰。

3. 可以不按照别人的意志做事、说话、想问题,身心获得了自由。

4. 暂得宽余,希望借陶醉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的心绪。

三、 1.荷叶T 荷花T 荷香T 微风吹拂下荷塘的颤动。

2. 角度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3. 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4. 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

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

“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

,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

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着 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文

中标有横线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正确的一组是 轻轻 薄薄 淡淡 弯弯 B .静静

轻轻

淡淡

薄薄

柔柔

D.静静

文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

(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D.酣眠固不可少, 作者之所以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理由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A. C.

2. A. C.

3. 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像是画

淡淡

薄薄

)

(

薄薄 淡淡

) 柔柔 弯弯

B .不能朗照 小睡

也别有风味

)

者心绪的低落。“这时候最热闹的, 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正是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

四、“忽然”,写出作者不甘心境又归于“不平静” ,因此极力由眼前联想欢快的、愉悦的场景,从“忽然”中,不难体察出作者是在努力摆脱烦乱和哀愁。

五、 1. 从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从内容上,表现了“依然如旧”的场景:作者“不宁静”也“依然如旧” 。

2.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可以自由地谈看法。

【优化训练】

1.D(A 没精打采B 专心致志C 寂寞)2.C(A 脉脉: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的

样子。B柔美的样子D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3.D

(通感)4.A 5.B 参考答案:6C 7D 8B 9A 10C . 文段阅读(四)DABDD

优化小测二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参差(c )差强人意(ch d)点缀(zhu )踱步(d u)

B.颤动(zh血)颤栗(ch血)酣睡(h dn 明眸善睐(I ?

C.乘凉(sh(&g)万乘之势(ch

D.脉脉(m b)血脉(mdi)袅娜(ni a)o 蓊蓊郁郁(weng)答案:D(A踱du。步;B颤ch dn动颤zh d n栗;C乘ch d ng凉万乘sh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 .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划在荷叶上。

B.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C.可见当时嘻戏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D.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答案:D (A划一一画;B没精打彩一一没精打采;C嘻戏一一嬉戏)

3.揣摩下列加点的词语,选出不能用括号中的词替代的一项()A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B.树色一例(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C.但杨柳的丰姿(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D.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享受)了。

答案:A (“弥望”意为“充满视野,满眼” ,而“遥望”意为“往远处望” ,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B.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C.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的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D.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答案:B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是对“这恰是到了好处”解释说明,所以应改为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一一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完整版)荷塘月色课后练习和答案解析

《荷塘月色》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mò)颤动(zhàn)乘凉(chéng)独处(chǔ)的妙处(chù)B.酣睡(hān)参差(cī)袅娜(nuó)蓊蓊郁郁(wěng) C.点缀(zhuì)倩影(qiàn)皱缬(xié)梵婀玲(fán) D.惦着(diàn)羞涩(sè)宛然(wǎn)踱着步(d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幽避诅咒没精打彩历尽沧桑 B.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心翼翼 C.寂莫缥缈蓊蓊郁郁游目骋怀 D.嬉游坐落豁然开朗迥然不同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情态、样子)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5.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 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6.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 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7.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2015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删节问答

《荷塘月色》删节问答 有客来访,聊起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客人年轻,很谦虚,问了几个问题,想听听我的看法。我教书时,崇敬朱先生,讲授《荷塘月色》尤为认真,十几遍教下来,略有心得,因而不揣卖老,有问必答。 客:听说,文革后新编语文教材《荷塘月色》重新入选,但有删节,干嘛要删节呢? 薛:时代使然。倘无删节,有人会说说道道;动点手术,乃权宜之计,先入选再说。这本教材里的《荷塘月色》可谓“洁本”。 客:先生“厚德”,在替动刀者解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多美的一句,楞砍了,是时代不容,还是编者心理变态? 薛:我们不能这样揣测编者心理。那时文革余毒还在,形左实右的东西很多。我想,编者刚从噩梦中醒来,心有余悸,怕人由此句层层联想,污染精神,因此来了个偷手…… 客:您直说,此句删得删不得? 薛:此句绝对不可删。编者“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对作者大不恭,对艺术大不敬。删一句,使一段极其优美传情的文字伤了灵魂。 客:此话怎讲? 薛:且看这段文字——“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里,朱先生以“袅娜”、“羞涩”两个词赋予荷花鲜明的女儿情,接下三个分句使用了“博喻”的修辞格。“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写出花之色、花之形,扣合“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而“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才能将“袅娜”、“羞涩”接住,并使之形象化、拟人化。那一删,这一段文字岂不成败笔!我上学时,是男生班,同学读到此处确乎有不少联想,但老师指导得高妙,使我们得到了健康的、美的教育。 客:请道其详。 薛:有位同学曾在课上向教我们语文的陈先生发问“刚出浴的美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陈先生名牌大学毕业,当时只有三十来岁,在学校女教师中是出类拔萃者,她听毕含笑作答:“此文最好让杨国忠回答。”学生们一愣,旋即大笑。陈先生接着从作者写花之性情的角度做了分析。“博喻”辞格,我就是在那节课上得知的。陈先生还说,人体自身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马克思主义美学也是承认这一点的…… 客:精彩!我还听说“洁本”的《荷塘月色》连作者援引的梁元帝《采莲赋》的文字也删除了,莫非是编者以避“厚古薄今”之嫌? 薛:编者删梁元帝《采莲赋》的动机是否如你猜想的那样,我不得而知;我揣摩与删“如刚出浴的美人”一脉相承。你看,作者说六朝时采莲的少年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在文革中,“风流”是披着黄色外衣的贬义词,而且《采莲赋》劈头便有“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字样,怕眉目传情间又早恋的倾向…… 客:以此推理,那《红楼梦》对中学生开禁岂不违规吗? 薛:不把话扯远。单说这一删,很不当。朱先生引《采莲赋》的文字绝非应景卖弄而是抒情之必然。古人说,写散文,于己无非是要“散郁陶”。朱先生写《荷塘月色》就是要排遣心中之苦闷,亦即“散郁”,但月下漫步荷塘还不足以散尽心中之郁结,“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于是思绪穿越历史的隧道来到六朝意欲分享古人在采莲季节的快慰,这里显现出极合理的感情逻辑,而且这些许文字也是极能使读者娱兴的。此一删,文章便破碎了。这些事儿,已成历史了,但今天温习一下也还有益。 客:《荷塘月色》文字清丽、优美,唯结尾句有些婆婆妈妈,如果不要,岂不更好?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学案含答案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学案 一.课前预习 1. 知人论世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 蓊.蓊()踱.步()袅娜 ..()()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独处.()参差 ..玲()() ..()()梵婀 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 娜拉()颤栗()悄然()血脉() xiè()气 niǎo( )娜点zhuì( ) 一xiè()千里 xiāo( )雄 chuò( )学 二、整体感知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6): 第三部分(7-10): 2. 以作者游踪为明线,情感变化为暗线,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明线: 暗线: 三、合作探究

1. 本文的文眼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文眼: 作用: 2. 朗读品评第三自然段: “踱”若换成“走”字可否? 3. 朗读品评第四自然段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有什么好处?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 用了“”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4. 朗读品评第五自然段 (1)本段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5. 朗读品评第六自然段: (1)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2)“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6.朗读品评第七自然段 (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 (2)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

《荷塘月色》阅读答案(三)

《荷塘月色》阅读答案(三) 阅读下面《荷塘月色》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荷塘月色 朱自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

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

荷塘月色学案及答案

荷塘月色 【温习故知】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嫩.()绿眨.()眼披蓑.()戴笠.()风筝.()抖擞.()簌.()簌游逛.() 踌.()躇.()蹒.()跚.()栅.()栏举箸.()储粟.()靡.()途熹.()微壶觞.()庭柯.()流憩.()出岫.()翳.()翳窈.()窕.() 二、名句填空。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 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朱自清《春》4.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 三、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目标定位】 (按三维目标定位,内容适当具体) 【自主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作者的“不宁静”请做简要分析。 提示: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⑶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2.试分析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⑴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 ⑵明显的对比,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越发显得轻俏。 ⑶强烈的衬托,以“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的寂静; ⑷生动的拟人,那袅娜地开着的或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 ⑸奇特而新颖的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通感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例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勾通。 例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丝钢线抛入天际……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盘绕穿插……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于白道五色火花,纵横散乱”。(刘鹗《老残游记》)视觉与听觉相勾通,写出了王小玉的高超技艺。 例3.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高风《金黄的大斗笠》)视觉与听觉相通。 例4.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听觉感受与触觉感受打通。通感与拟人连用。 3.试简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完整版)《荷塘月色》阅读练习及答案

《荷塘月色》 一、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加粗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3.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_____ 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_____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①虽然是满月,②天上却有一层_____的云,③所以不能朗照;④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_____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标有横线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正确的一组是() A.轻轻薄薄淡淡弯弯 B.静静淡淡薄薄柔柔 C.轻轻淡淡薄薄柔柔 D.静静薄薄淡淡弯弯

《荷塘月色》导学案 (教师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 2.运用多媒体手段,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画面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感手法的运用。 2.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这种矛盾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四、检查课前预习

(完整版)2017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7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消遣.(qiǎn) 教诲.(huì) 荒诞.不经(dàn) B.贮.藏(zhù) 沉吟.(yín) 跬.步千里(guǐ) C.猝.然(cù) 胆怯.(qiè) 不速.之客(sù) D.呜咽.(yàn) 分歧.(qí) 蓊.蓊郁郁(wěng)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篇幅狭隘奏鸣曲 B.簇新摇篮挖墙角 C.烟霭伺侯杀手锏 D.辨论斑驳踢踏舞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量子通信成功演示启示国人:在创新方面,我们不必妄.自菲薄 ...,也不可妄自尊大。 B.要细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责任清单,对不作为、慢作为的部门和人员予以 ..问责。 C.讲好浙江故事,展示好浙江的人文之美,是建设好文化浙江不可或缺 ....的重要内容。 D.在全运会男子200米决赛中,谢震业打破全国纪录,继百米大战后一再 ..获得金牌。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将为打造金砖国家下一个“金色十年”贡献新倡议,搭建新平台,注入新活力。 B.通过特色民俗活动,使大家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C.“艾滋病防治宣传校园行”旨在提升公民防艾抗艾意识,改进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D.《战狼Ⅱ》表达的不仅仅是大国崛起的集体共识,而且是国内许多观众的英雄梦想。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对阅读的信仰就是对思想的信仰。。,。,而不是一个用清晰的思想来观察世界的人。 ①正是由于阅读,才使人的感触从目之所及达到了思之能及 ②阅读可以极大地拓展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思想的格局 ③才让人可能超越时空的局限 ④不阅读,就是躺在书海之中,也只是一个用混浊的眼睛观察世界的人 A.②④①③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6.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孩子们的脸,像朝阳下初开的百合花,显得如此的鲜嫩、光洁。(比喻) B.车过故乡,钱塘江隔岸的青山,万笏朝天,渐渐露起头角来了。(借代) C.池塘里,只剩下些残叶,荷花们蜷缩在淤泥里,做着春天的梦。(拟人) D.杨梅有多么奇异的形状,多么可爱的颜色。多么甜美的滋味呀。(排比) 7.下列诗句内容与浙江风景名胜无关的一项是 A.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B.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C.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齐谐》者,志怪者也 C.毋从俱死也 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书桌读书。 B.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一个平民的死比国家兴亡的意义还重大。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说课稿

教师资格证面试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

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 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一)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二)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 课前预习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

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学案

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朱自清) 设计:审核:执教:使用时间: 【目标择定】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择定理由】 本文作为朱自清先生经典散文,语言清新,多用修辞,善于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但思想感情难于琢磨,颇具“朱氏散文”之风,学习的重心放在对语言的品读上,通过品味朱自清独特的散文语言,训练学生的用词、修辞等语言表达能力,故设目标2、3,抓住本文情景交融这一特点,体会本文之情,故设目标1、4。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荷塘月色》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应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 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2.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所写景物有何不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阅读第6段,分析“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的作用。 4.作者欣赏荷塘世界,又在7——9段中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记江南风物,这三者有共同点吗?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通感”的有关知识——baike.baidu./view/271929.htm 2.“叠词”的有关知识——baike.baidu./view/873119.htm 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幽僻诅咒没精打彩历尽沧桑 B.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心翼翼 C.寂莫缥缈蓊蓊郁郁游目骋怀 D.嬉游坐落豁然开朗迥然不同 2.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A.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道凝碧的波痕。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③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④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柳最多。 A.⑤③②①④ B.①④③②⑤ C.①④②③ ⑤ D.⑤②③①④ 4.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 (1)月光如流水一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学考复习之《荷塘月色》答案

高二学考复习之《荷塘月色》 一、课文知识梳理 (一)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着有《》,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这种矛盾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正音字形 煤屑( )霎时( )弥望( ) 蓊蓊郁郁( ) 羞涩( ) 酣眠( ) 踱着( ) 妖童媛女( ) 乍看( ) 敛裾( ) 梵婀玲( ) 鹢首徐回( ) 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 xiè()气 niǎo( )娜点zhuì( ) 一xiè()千里 xiāo( )雄 chuó( )学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 文章来自: 《荷塘月色》 1.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 ①明丽透亮;②闪烁点点光亮;③清新自然。 2.第四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 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叶下的流水。 3.第五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这”指“不能朗照”。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 4.四、五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不同 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

5.给第四段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月色下的荷塘。 6.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通感。写出了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 8.第五段文字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9.在第五段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一是用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二是用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10.四五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何不同(用一副对联概括两段文字描写的内容) 前段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花叶之美;后段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勾勒了整

【人教部编版】2018年秋七上语文:第1课-朱自清《春》优秀导学案(含答案)

1 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品味优美词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重点) 4.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并运用于写作。(难点)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2)文体知识 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3)比喻知识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嗡( ) 酝酿( ) 抖擞( ) 朗r ùn ( ) w ǎn ( )转 h ōng ( )托 静m ò( ) ji ànzhu àng ( ) 应和( ) 风筝( ) li áo ( )亮 和风细雨( ) 铮铮铁骨( ) li áo ( )草 掺和( ) 挣扎( ) 眼花li áo ( )乱 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朗润: 。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 。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 。文中比喻 。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是 指 。 宛转:形容声音 。 4.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在你喜欢的段落中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 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V 抚摸.. 着你。 5.通读课文,完成题目。 (1)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用一个二字词语概括为盼春、 和赞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 之情。

《荷塘月色》 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等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2)找出文中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文中精炼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比喻的表达效果。 学习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等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2)找出文中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四个闪光点: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 2、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二)读课文,圈点勾画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一、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改名“自清”。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诗坛;1925年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 二、填写课后练习的表格(1)本体(2)喻体(3)原句 (4)相似点(1)叶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圆形,舒展,形态相似(1)白花:(2) 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3)层层的叶子 中间,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1)清香:(2) 渺茫的歌声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若有若无,清淡缥缈(1)月光:(2)流水(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1)月光下的叶子和花:(2)笼着轻纱的梦 (3)叶子 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朦胧、恬静、柔美(1)光与影:(2)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塘中的月色并 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 悠扬、温馨、和谐(1)树色:(2)一团烟雾(3)树色一例是 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迷茫、朦胧(1)灯光:(2)渴睡人的眼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昏暗,没有精神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一)诵读、鉴赏第4 段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写了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月下荷塘美景。

《荷塘月色》阅读理解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窗外飞舞的雪花中,那簇迎春开得正闹。白雪映衬黄花,金灿灿的,刚从学校回来过寒假的我忽然心动,踏雪寻春去!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不时嘿嘿傻笑。好容易把她拉回来,却睁大眼睛说我有病。我拿三毛作比,说踏雪寻春,当比三毛更三毛。一听这话,妹妹来了精神,翻身下床,围巾胶鞋,极麻利地武装完毕,倒连声催起我来。我窃笑,还是头发长的好糊弄。 一上江堤,寒风夹着雪团直往脖子里钻。放眼望去,雪滩茫茫,瘦水一痕。妹妹跌足叫悔:“寻春寻春,寻你的魂。”我笑道:“若是桃红柳绿,莺飞草长,那叫游春。这踏雪寻春,妙在一个寻字。”妹妹满脸无奈,作误上贼船状,一步一滑,跟我下了江堤。 江滩杳无人迹,积雪蓬松深及膝弯。顶风冒雪,一步步捱到江边,妹妹气喘吁吁,两颊绯红,不由得满腹怨气。我劝她说,这江水非平日之江水,乃是一江春水。说归说,自知难以服人,搜肠刮肚胡诌几句,妹妹忽然惊呼,且遥指远方,我擦净眼镜,极目水天苍茫处,好像有几粒黑点。妹妹眼尖,说是鸭子。我便借题发挥,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观赏了雪落碧波野鸭戏水的美景,欲打道回府,谁料又节外生枝——妹妹想原路回家,我想从柳林迂回,相持不下,陷入僵局。没办法,只好掷硬币一决胜负。天助我也。三番两胜,兄走妹随。此时雪愈发下得紧,唯闻阵阵喘息声和吱吱踏雪声。更觉路漫漫其修远兮,

双腿沉沉如坠铅。突然眼前出现几丛芦苇,皆遭火焚,残干枯叶,劲风中摇曳作响。一种凄美摄人魂魄。妹妹见了停下步子,调侃说:“这里也有春吗?”我折段焦苇,剥去苇衣,苇心中竟泛出新绿,火焚雪欺,芦苇不死,令人感叹。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柳林,恍如置身水晶宫。柳树就像巨大的白珊瑚。徜徉在此俗心如洗,一片玉洁冰清。妹妹牵过一根柳条吹去浮雪,欢呼:“柳条发芽了!”我笑痴人说梦。谁知凑近一瞅,咦!柳条当真拱出粒粒嫩芽。只可惜,不会作诗,难以抒情。 我问妹妹:“今儿踏雪感觉如何?”她笑答:“妙!妙!明年下雪,我们还来。” 10..(1)“那簇迎春开得正闹”中的“闹”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我”吟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对文章内容有什么作用? (2)点出一个“春”字,向读者透露野鸭子是春的信使。 11.文章结尾处,妹妹说:“妙!妙!”说明兄妹俩是寻到了春的,在文章中兄妹俩所寻之春是在哪些物象上体现出来的? 12.读完此文后,你认为文章所写的早春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用100字左右加以概括评析。 13.下面是关于文章的一些分析,请选出正确的两项 A.“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我拿三毛作比”“当比三毛更三毛”中的四个“三毛”的含义是一样的。

《荷塘月色》学案(带标准答案)

《荷塘月色》学案(带答案)

————————————————————————————————作者:————————————————————————————————日期:

一《荷塘月色》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一.课前预习 1. 知人论世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 蓊.蓊()踱.步()袅娜 ..()()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独处.()参差 ..玲()() ..()()梵婀 ..()()敛裾 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 娜拉()颤栗()悄然()血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