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汉魏壁画选》全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阳汉魏壁画选》
原著:辽阳博物馆编辑
序 言 分佈於遼陽老城近郊的漢魏時期的壁畫墓群,是 我國的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自上世紀初期被發 現以來,就一直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 從一九六一年起先後有十餘座被公佈為國家或省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墓葬珍貴之處更在於 墓中色彩鮮豔﹑內容豐富的壁畫,它為研究汉魏 社會的方方面面及中國繪畫藝術發展歷史提供了 詳實的圖像資料,堪稱我國古代繪畫藝術之寶。 由於其特殊存在方式及條件限制,還不能滿足更 多人對它的欣賞和瞭解。現將壁畫墓具有代表性 的壁畫陸續貼上,並附以簡略文字說明 以饗讀者。
背景资料
在汉末中原的战乱中,秦汉帝国延续了数百年的物质文化被破坏殆尽。曹 操《蒿里行》悲痛的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中原地 区萧条的惨状。在鼎迁庙隳的时代,高坟大冢纷遭盗发,十不存一。曹氏 父子亲眼目睹甚至参与了对前朝墓葬的盗掘,深知厚葬所带来的危害,所 以一改旧习,力主薄葬并身体力行。新风一开,秦汉以来的墓葬制度和习 俗也就随之消亡。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期中原地区的绘画实物到目前为止还未曾发现。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中原失礼,求之四方。用这句话来描述曹魏前 后墓葬壁画的文化地图是恰当的。当中原墓葬壁画走入低谷的时候,这一 传统在西北和东北边地仍在延续。 辽阳古称襄平。东汉初平元年(190年),辽东太守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置平州,治襄平。其孙公孙渊执政后,自立为燕王,不久称藩于东吴。魏 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灭公孙氏,辽东郡纳入魏国版图。在公孙氏 割据的时期,辽阳未受到战火侵扰。天高皇帝远,曹魏的薄葬风气影响不 到这一地区,墓葬壁画的传统便延续了下来。在太子河流域,已经发现了 近二十座魏晋时期的壁画墓,比较重要,汉魏之际到魏晋之际。在三道壕 的一座墓葬中发现“巍令支令张□□”的题记,汉魏人的书迹中常见“魏” 字写作“巍”,因此可知该墓是曹魏墓,同一类型的墓葬应属于县令或类 似级别官吏,以及具有同等势力的地方豪强。这些墓葬均用石板构筑,壁 画直接画在石面上,常见有宾主宴饮、车马出行、楼阁、朱雀等题材。显 然,这些人仍酣睡在汉朝。
后记
原画册在辽阳博物馆有出售,定价为人 民币200元! 1999年,本PPT制作者见其定价太高,故 从2004年起收集资料,先后编辑,传于 网络。奉献给志趣相同者! 先出一集。后继待续!
辽阳汉魏晋壁画古墓系列链接
北园壁画汉墓 东门里壁画汉墓 鹅房壁画汉墓 辽阳汉魏壁画选 辽阳汉魏壁画馆 棒台子壁画汉墓 上王家村晋代壁画墓 辽阳汉魏壁画墓的发现与发掘
辽阳汉魏壁画墓的文化价值正如李文信大师所 说:不亚于敦煌卷轴、流沙木简、殷虚甲骨及 北京猿人等诸大发现。尤其在中国美术史上是 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体现了当时较高的绘画 水平,为后世的绘画及绘画理论奠定了基础, 不仅为汉魏之际绘画艺术研究提供了可视的形 象素材,还为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对周边文化及对后世美学艺术也有着深远的影 响,可以说辽阳汉魏壁画既是中国绘画史的重 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画论的立论基础之一。
《二骑相遇图》 此图为东门里墓葬出土。图中绘两 人两骑缓步慢行,左侧骑黑青马,朱色鞍辔,马头 戴红色眼罩,马尾挽一红结;骑者头戴皂色有屋巾 帻,身穿白袍,黑缘领袖,长脸型,有胡须,在马 上回头扬手与右侧骑者似有所语;右侧骑者穿着打 扮与左者基本相同,脸型较胖,手中握一环首铁刀, 刀环处缀一玉壁。所骑之马不露马首只绘马臀。绘 者其意是让人从马后向前看,马上骑者是在扭头回 应对方的招乎,但画面却给人倒骑的感觉。这是当 时绘画尚不掌握其中的透视关系,绘者技不从心而 巳。 二骑均有“鞍”但却无“蹬”,在辽阳其它壁画中 也无马蹬之发现(全国同时期的壁画及其它图象资 料中亦是如此)。可见史学界认为马蹬的发明和使 用始于晋以后的说法是正确的。
——《诗书画》杂志第四期 《话说三国绘画 》郑岩
最富有特色的是墓主像。在三道壕发现的另一座墓葬 中,左耳室绘墓主夫妇对坐宴饮。这间耳室中原来放 置有各种随葬品,说明死者下葬之后,这里可能曾举 行过一次短暂的祭奠仪式。墓门一关,时光停滞,通 过这些绘画,逝去的墓主人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形象, 永恒地享用着眼前的盛宴。 三道壕壁画中的墓主夫妇像皆为四分之三侧面,而 在辽阳上王家村西晋墓中,墓主像则演变为正面的角 度⑧。画中墓主端坐于榻上,上张华美的覆斗帐,旁 边使吏肃立,曲屏环列,突显出其身份的高贵。这种 构图在此后平城北魏墓中得到发展,甚至成为北朝晚 期墓葬中最为核心的内容⑨。同样的画面,还远播到 吉林集安和朝鲜平壤的高句丽墓葬壁画中。于此一节, 便体现出辽阳魏晋壁画在历史时空中地位之重。
原著:辽阳博物馆编辑
序 言 分佈於遼陽老城近郊的漢魏時期的壁畫墓群,是 我國的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自上世紀初期被發 現以來,就一直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 從一九六一年起先後有十餘座被公佈為國家或省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墓葬珍貴之處更在於 墓中色彩鮮豔﹑內容豐富的壁畫,它為研究汉魏 社會的方方面面及中國繪畫藝術發展歷史提供了 詳實的圖像資料,堪稱我國古代繪畫藝術之寶。 由於其特殊存在方式及條件限制,還不能滿足更 多人對它的欣賞和瞭解。現將壁畫墓具有代表性 的壁畫陸續貼上,並附以簡略文字說明 以饗讀者。
背景资料
在汉末中原的战乱中,秦汉帝国延续了数百年的物质文化被破坏殆尽。曹 操《蒿里行》悲痛的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中原地 区萧条的惨状。在鼎迁庙隳的时代,高坟大冢纷遭盗发,十不存一。曹氏 父子亲眼目睹甚至参与了对前朝墓葬的盗掘,深知厚葬所带来的危害,所 以一改旧习,力主薄葬并身体力行。新风一开,秦汉以来的墓葬制度和习 俗也就随之消亡。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期中原地区的绘画实物到目前为止还未曾发现。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中原失礼,求之四方。用这句话来描述曹魏前 后墓葬壁画的文化地图是恰当的。当中原墓葬壁画走入低谷的时候,这一 传统在西北和东北边地仍在延续。 辽阳古称襄平。东汉初平元年(190年),辽东太守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置平州,治襄平。其孙公孙渊执政后,自立为燕王,不久称藩于东吴。魏 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灭公孙氏,辽东郡纳入魏国版图。在公孙氏 割据的时期,辽阳未受到战火侵扰。天高皇帝远,曹魏的薄葬风气影响不 到这一地区,墓葬壁画的传统便延续了下来。在太子河流域,已经发现了 近二十座魏晋时期的壁画墓,比较重要,汉魏之际到魏晋之际。在三道壕 的一座墓葬中发现“巍令支令张□□”的题记,汉魏人的书迹中常见“魏” 字写作“巍”,因此可知该墓是曹魏墓,同一类型的墓葬应属于县令或类 似级别官吏,以及具有同等势力的地方豪强。这些墓葬均用石板构筑,壁 画直接画在石面上,常见有宾主宴饮、车马出行、楼阁、朱雀等题材。显 然,这些人仍酣睡在汉朝。
后记
原画册在辽阳博物馆有出售,定价为人 民币200元! 1999年,本PPT制作者见其定价太高,故 从2004年起收集资料,先后编辑,传于 网络。奉献给志趣相同者! 先出一集。后继待续!
辽阳汉魏晋壁画古墓系列链接
北园壁画汉墓 东门里壁画汉墓 鹅房壁画汉墓 辽阳汉魏壁画选 辽阳汉魏壁画馆 棒台子壁画汉墓 上王家村晋代壁画墓 辽阳汉魏壁画墓的发现与发掘
辽阳汉魏壁画墓的文化价值正如李文信大师所 说:不亚于敦煌卷轴、流沙木简、殷虚甲骨及 北京猿人等诸大发现。尤其在中国美术史上是 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体现了当时较高的绘画 水平,为后世的绘画及绘画理论奠定了基础, 不仅为汉魏之际绘画艺术研究提供了可视的形 象素材,还为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对周边文化及对后世美学艺术也有着深远的影 响,可以说辽阳汉魏壁画既是中国绘画史的重 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画论的立论基础之一。
《二骑相遇图》 此图为东门里墓葬出土。图中绘两 人两骑缓步慢行,左侧骑黑青马,朱色鞍辔,马头 戴红色眼罩,马尾挽一红结;骑者头戴皂色有屋巾 帻,身穿白袍,黑缘领袖,长脸型,有胡须,在马 上回头扬手与右侧骑者似有所语;右侧骑者穿着打 扮与左者基本相同,脸型较胖,手中握一环首铁刀, 刀环处缀一玉壁。所骑之马不露马首只绘马臀。绘 者其意是让人从马后向前看,马上骑者是在扭头回 应对方的招乎,但画面却给人倒骑的感觉。这是当 时绘画尚不掌握其中的透视关系,绘者技不从心而 巳。 二骑均有“鞍”但却无“蹬”,在辽阳其它壁画中 也无马蹬之发现(全国同时期的壁画及其它图象资 料中亦是如此)。可见史学界认为马蹬的发明和使 用始于晋以后的说法是正确的。
——《诗书画》杂志第四期 《话说三国绘画 》郑岩
最富有特色的是墓主像。在三道壕发现的另一座墓葬 中,左耳室绘墓主夫妇对坐宴饮。这间耳室中原来放 置有各种随葬品,说明死者下葬之后,这里可能曾举 行过一次短暂的祭奠仪式。墓门一关,时光停滞,通 过这些绘画,逝去的墓主人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形象, 永恒地享用着眼前的盛宴。 三道壕壁画中的墓主夫妇像皆为四分之三侧面,而 在辽阳上王家村西晋墓中,墓主像则演变为正面的角 度⑧。画中墓主端坐于榻上,上张华美的覆斗帐,旁 边使吏肃立,曲屏环列,突显出其身份的高贵。这种 构图在此后平城北魏墓中得到发展,甚至成为北朝晚 期墓葬中最为核心的内容⑨。同样的画面,还远播到 吉林集安和朝鲜平壤的高句丽墓葬壁画中。于此一节, 便体现出辽阳魏晋壁画在历史时空中地位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