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信息挖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深度信息挖掘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祥和纯美的田园世界。向往之人甚多,研究之人亦不在少数。有虚构派,也有纪实派。假如陶渊明是基于事实记载,则应对故事细节做过许多筛选斟酌,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原文中挖掘出非书面描述的潜在的接近事实的诸多逻辑信息。比如有一条能行船打鱼的溪流从桃花源经过;距离州郡数百公里水路;藏于深山老林道路不通等等。这些信息可以作为验证这个桃花源的真伪的有效参照证据。

时间相关信息

晋太元中

这是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67-397年。中,则大约在公元377-387年。根据后面的信息挖掘,故事发生时间应在382年之后。

忽逢桃花林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正是桃花季节,大概3-4月,温度不高。

避秦时乱

秦时,是桃花源居民祖先迁徙时间。秦时正常迁徙多为流民,秦王政的政策是强秦政策,刻意收留流民,给生活救济,给田给种子。桃花源的居民当不属于这一类。他们更像是在逃避家族的灭族之灾。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邑,应指封邑。桃花源居民的领头者应该是战国七雄中某国的一位有功之臣或者其后人。因为秦王政“止封邑,设郡县”,剥夺了他们的土地,因反抗遭到清洗,故而逃离。依此推理,迁徙时间应在秦王政灭国战争的十年期间,公元前230-221年。

从公元前221年到故事发生的公元后382年,前后600多年。桃花源

居民隐居了600多年,与世隔绝了600多年,繁衍生息了600多年。

能与外界隔绝且繁衍600余年,人口当至少数百人,乃至数千人。能养活数百人数千人,则耕地良田需要数百亩,数千亩,绝非一个小山谷。

创作时间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在晋太元中期开始时382年,17岁,尚未出仕。义熙元年(公元405年)40岁,最后一次出仕彭泽令,一年未到解印辞官正式归隐。主流观点认为《桃花源记》是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写的,也就是故事流传了30多年将近40年,陶渊明归隐了16年后,56岁了才写下此文。

陶公厌恶官场,一心避隐。这归隐的16年应当在用心寻找“桃花源”。因一直未果,其心态应该是已经放弃了,方才下笔,作《桃花源记》。

故事情节信息

了解故事细节的人物

此故事发生时,陶渊明还未出仕或者刚刚出仕。那时候家境不好,还在为生活奔波,应无暇顾及与渔人核实细节。而对渔人故事细节了解最多的应该是郡太守和官场参与寻找的小吏以及“南阳高士刘子骥”。

刘子骥(公元367-396年),陶渊明远亲,同龄人。病死在寻找桃花源的过程中。故事发生在公元377-387年间,刘子骥听到这个故事(可能官府寻找了一两年,故事在官场流传又过了一两年)后才开始着力寻找。一般理解,此人家中富裕,性好旅游,有时间有财力长时间寄情于山水,但也应该寻找时间不算太长,三年五载。对于现代人来讲,也是凤毛菱角的人物。此人若如此情趣,在渔人故事发生并于官场流传后,当立即寻找。如此反推,故事应大约发生在晋太元中后期382年之后,刘子骥花了数年时间寻找未果,于396年病死于途。

陶渊明得到故事细节最多的应该源自于刘子骥。还有在他40岁辞官归隐后,其心态着重于“隐”,于是努力寻找桃花源,在寻找的过程中,从民间访谈中,丰富和完善了故事细节。

渔人在桃花源

“见渔人,乃大惊…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渔人在桃花源受到了款待,东家接待一下,西家接待一下,如此住了数日才走。

经历600余年,桃花源居民未与外界接触,应该保留了原来的语言发音和文字,穿着风俗,建筑风格等等。

渔人是“武陵人”,属于南方人,楚国地界。若缺少与外界接触交流,方言发音将会极大的障碍他同桃花源居民交流。因此,渔人极有可能是个见过世面闯荡江湖的水手船家。

渔人出桃花源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人一出山洞,便驾船顺流而下,处处志记。志:动词含义为立志、记着、向慕、记录、叙述等。一般解释为做记号。这里如果做“记着”解释似乎更符合他急欲回到大城镇的心态。渔人顺流而下,处处着意记忆山形地貌:溪流汇入,汇入溪流,汇入河流等。如果一天就能够“及郡下”,则最多三、四十公里。当不至于官府派人跟随搜索未果。推测渔人需要数日乃至十数日数十日才能到达郡下,距离可能达到几百公里。

官府寻桃花源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敢诣太守,非一般渔人,当真是个闯荡江湖,见过世面的人。几百公里逆流而上,行船速度缓慢,河上支流繁多,花费时间颇长,极易“迷失”。也极易“忘路之远近”。

最关键的问题,《桃花源记》没有交代“及郡下”及的哪个郡?如此处置难道是有意隐瞒?

换一个角度,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是在他40岁归隐后大约16年。这十多年他应该是在念念不忘寻找“桃花源”,意图隐居世外桃源去过上安静祥和的田园生活。这十多年,他在哪儿活动?并未离开柴桑。这么推理,这个桃花源应该就在鄱阳湖的某个河流的上游。那么这个“郡”就应

该是当时的“庐江郡”(浔阳郡,现今的九江市)。

如果真是陶渊明住地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主角江湖人士“武陵人”,就是从武陵(现今常德)来到鄱阳湖的。跑这么远的职业渔人,只可能是水性极好兼做水路交通营生的江湖船家。

渔人相关信息

渔人背景

“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人交代很清晰,只未知姓甚名谁。捕鱼为业,职业交代也很清晰,绝不是偶然捕鱼,农闲捕鱼,乃是职业捕鱼,以捕鱼为生。

渔人日常生活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溪行,是在不大的河流上捕鱼。忘路之远近则隐含了渔人在溪流上捕鱼很长时间,走了很远的水路等信息。渔人在溪流上捕鱼能达到“忘路之远近”,绝不是一日之途,也非几日之途。很可能是以月为单位的时间。如此,渔人便是以船为家,走哪儿住哪儿,在船上做饭、睡觉、捕鱼。中途停船与当地农家、集市换米换衣换日常用品。如果是江湖船家,则可能在兼做水路运输载人生意。

故事始终未有交代渔船上的同行家属信息,只是渔人一人行为。而渔船能睡觉能做饭能避风雨,便有雨棚有卧室。能载此渔船的溪流,便不是浅水小溪。

渔人与故事发生地域

“忘路之远近”,也是忘记了河流地形,说明渔人对此打鱼的河流溪流非常不熟悉,不是常年捕鱼的熟悉所在。捕鱼为业就是几乎天天捕鱼,如果对地形不熟,换个说法就是很陌生。渔人既然是个江湖人物,那很可能根本就不是本地人。也说明此溪流完全超出了渔人日常生活捕鱼的活动范围。也可能就是在做载人运输的生意,因为不是本地人,对地理环境不熟,水性好,艺高胆大,哪儿都敢去,有赚钱的营生就敢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