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心之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心精,是一身之精分藏于心的部分,有的医家称其为“心液”。一般说来,心精可以与心血融合的形式存在于心脉之内。心精的化源主要是水谷之精中的精华部分,即化生营气的部分,也有在发育过程中先天之精分布于心脏的部分,故心精的构成成分主要是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但也有部分先天之精。心精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大奇论》中“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素问·经脉别论》所说“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句中的“精”也是指的“心精”,故王冰注云:“惊夺心精,神气浮越,阳内薄之,故汗出于心也。”
心精与心血的概念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心精是指心脏组织中具有遗传特性和濡养作用的精微物质,是心脏功能的物质基础;心血是指在心和脉中流动的血液(广义的心血,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诸血者,皆属于心。”换句话说,除了肝所藏的血外,都可称为“心血”。心血由心精、营气及津液化生。心血,有时特指在心脏本身血脉内流动的血液(狭义的心血,如“心血瘀阻”中的“心血”即指此而言。
心精心血具有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的生理作用,心精心血充足,则能充养心脏本身及血脉、面部、舌体等形体官窍,这对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心精心血不足,则血脉空虚,可见脉细无力;心失血液濡养,则心悸怔忡;心血虚少,不能上荣于面,可见面色苍白无华、舌色不荣等病理表现。治当补养心血,药用当归、地黄、阿胶等,方如炙甘草汤(《伤寒论》。心精心血是化生心神的基
本物质。心以精为基,以血为养,以神为用,只有心精充足,心血充盈,神志思维才能正常,表现于外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灵枢·营卫生会》所说的“血者,神气也”,即是此意。心血不足则濡养心神的功能减退,神识衰弱可见精神萎靡;心血虚少不能涵养心神,则见神不守舍,多梦健忘。
心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心和血脉的部分,是推动和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的一类极细微物质和能量。心气是由心精心血化生,并与宗气中贯心脉行血气的部分相合而成。心精心血充足,呼吸通畅,则心气化生充沛。心气充沛,则心脏搏动有力,脉管舒缩有度,血运通畅,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心气虚衰,则心搏无力,脉管弛
缓,血运失常,精神委顿,可见心悸气短、自汗、乏力,活动时尤甚,脉弱或结代,当用补心气药如黄芪、人参、党参、五味子、大枣等治之。方如养心汤(《证治准绳》。
心阴与心阳是心气的两种不同属性的部分。心阴是心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作用的部分,即心之阴气;心阳是心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部分,即心之阳气。心阴能制约心阳,防止心火过亢,从而抑制心脏的搏动和精神活动。心阳能制约心阴,防止心阴过盛,从而激发和兴奋心脏的搏动和精神活动。心之阴阳协调,则心气冲和畅达,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稳定有度。心阴不足则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减退,虚火上炎,症见心悸(心动过速、烦躁、手足心热、少寐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用生地、麦冬、天冬、元参、丹参等药或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等方;心阳虚衰则温煦、推动功
能减退,虚寒内生,症见心悸(心动过缓、胸闷、身寒肢冷、精神困倦、气喘自汗、面浮肢肿,或心痛暴作、面色■白,舌淡润,脉迟弱等,治用附子、桂枝等药或桂枝人参汤(《伤寒论》等方。心阴虚和心阳虚,一般都兼有心气虚的表现,治疗时可酌加人参、黄芪等补气药。
心之精气阴阳之间的逻辑关系:心经融入心血中,心经、心血化生心气,心气中含有心阴、心阳对立互根的两部分。临床辨证中,心系病见有虚热证象的属心阴虚,见有虚寒征象的属心阳虚,既无寒象又无热象,但见少气乏力并动则心慌的则属心气虚。
2 肺之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肺精,是一身之精分藏于肺的部分。肺精由在发育过程中分藏于肺的先天之精与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之精之轻清部分组成,故又称肺之精津。肺精依靠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上濡头面诸窍,外输精于皮毛,下输各脏腑以濡润之。故涕、汗皆由肺精所化。肺精不足,不但本脏不得濡养,呼吸运动失常,而且大肠、皮肤、毛发、鼻、喉亦失其濡养而见肠燥便秘、皮肤粗糙、毛发枯槁稀疏或声音嘶哑等异常表现,治当补养肺之精津,药如黄精、山药、阿胶、胡桃仁、沙参、麦冬等,方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肺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肺的部分,也可以说是由肺精化生,并与宗气中上出息道司呼吸部分相合而成的、能推动和调控肺功能活动的一类极细微物质和能量。肺气通过宣发与肃降的矛盾运动,主司呼吸,调节水液的输布和血液的运行。肺气不足则呼吸无力而见少气不
足以息,水液不得输布而见痰饮内生,阻塞气道,咳喘并作,肺气不足,不得布散卫气以卫外,则多发感冒。治以补益肺气,药如黄芪、人参、五味子、蛤蚧等。方如六君子汤加减。
肺气中含有肺阴与肺阳两种成分,肺气中具有凉润、沉降等作用的称为肺阴,即肺之阴气;具有温煦、宣发等作用的称为肺阳,即肺之阳气。肺阴能够凉润肺脏,使肺气下行;肺阳能温暖肺脏,使肺气上行。肺阴与肺阳的功能协调,则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相反相成,呼吸均匀,和缓有度,“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阴亏虚则肺失凉润,气不下降而上逆,故见咳喘、逆气、潮热、少痰等症;肺阳虚衰则宣发无力,津液不得四布而停聚肺中为痰为饮,阻塞气道,引发咳喘。滋肺之阴可助肺气之肃降而除咳喘、潮热,药用沙参、麦冬、玄参、杏仁、百合、地黄等,方如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温肺之阳可助肺气之宣发以化痰蠲饮除咳喘,药用干姜、细辛、肉桂、麻黄等,方如小青龙汤(《伤寒论》等。
肺阴与肺阳相对,有肺之阴气就必有肺之阳气。那种认为只有肺阴而无肺阳的观点是不合逻辑的。肺阴与肺阳皆是肺气的具有不同功能的部分,都属气的范畴。将肺阴当作肺津,肺阳当作肺气的全部,实属概念混淆,已经不能适应临床的应用,应该摒弃。
肺精、肺气、肺阴、肺阳之间的逻辑关系:肺精化生肺气,肺气含有肺阴与肺阳的两部分。临床辩证中,肺系病见有虚热征象的属阴虚,见有虚寒征象的属肺阳虚,无寒热征象而只见少气乏力的属肺气虚。肺阴与肺阳相对,那种认为只有肺阴而无肺阳是不合逻辑的。肺阴不
是肺精,不是肺津,也不是肺之“阴津”,而是肺之阴气,故不能与肺气相对。那种将肺阴与肺气阴阳相对,或将肺阴当做肺津,将肺阳当做肺气的全部,因混淆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已不适应临床应用。
3 脾之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脾精,是一身之精分藏于脾的部分,由发育过程中分藏于脾的先天之精与脾吸收的水谷之精融合而成。脾精一词,最早见于《素问·示从容论》中:“四肢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脾精由脾气转输而分布到其他四脏,化为该脏之精,故《素问·厥论》有“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玉机真藏论》有“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之说。其中脾精之浓重者化营化血,轻清者化卫化气,故又有“脾藏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以及“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之论(《素问·痹论》。涎为脾精所化,故云脾“在液为涎”。四肢、肌肉皆赖脾转输其精以濡养之,故说脾主肌肉、四肢。另外,脾精还是“意”、“思”等精神活动化生的物质基础,脾精充足则“心有所忆”,深思熟虑。脾精不足则既少化营生血之源,亦缺生卫化气之本,可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气乏力、倦怠神疲等血与气皆虚的症状。补益脾精的药物(包括食物多为营养丰富之品,如山药、熟地、薏米、莲子肉、桂圆、芡实、大枣、甘草等皆可补养脾精,即所谓“培后天须参谷食之方”(《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王旭高医案》。
脾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脾的部分,也可以说是由脾精所化的、具有推动和调控脾功能活动的一类极细微物质和能量。脾气化水谷为
精微,化水饮为津液,并转输水谷之精与津液于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脾气以升为健,既体现于将水谷之精与津液上输心肺,化生气血以养全身,又体现于维持内脏位置的稳定而不下垂,还体现于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而不逸出,控制水谷之精输布于脏腑而不无故随大小便排出。脾气虚衰,则运化水谷、转输精微、统摄血液的功能减退,可见食少腹胀、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面色■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弱等症,还可出现内脏下垂及各种出血或失精(如蛋白尿、乳糜尿症状。治当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