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知识
鼠疫防治知识宣传
附件鼠疫防治知识宣传鼠疫是自然疫原性疾病,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发病急、传染性强、传播快、病死率高、被WHO规定为国境检疫传染病,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法定的甲类一号传染病。
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严重的鼠疫流行,也曾经给我国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鼠疫防控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逐步了解和掌握了鼠疫发生和流行的规律。
当前,我国的鼠疫疫情与世界疫情走势一样,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并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新疫源地不断出现,流行范围逐步扩大;二是有些鼠疫疫源地静息多年后重新活跃;三是鼠疫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四是鼠疫远距离传播的机会增加。
尤其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毒力强、侵袭力高,疫情形势更为严峻。
随着航空、铁路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便利,拉近了大城市与各鼠疫疫源地间的距离,加大了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的可能。
一旦感染鼠疫,将会通过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各个城市,严重危害当地广大公众的健康安全,同时也给当地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一、鼠疫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它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的特点。
鼠疫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
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途径主要是跳骚。
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
二、鼠疫自然疫源地在动物鼠疫流行过程中,鼠疫菌寄生于特定的宿主,主要以跳骚为传播媒介在宿主和其它动物间传播,可以不依赖于人类而长期在自然界中循环延续,这种现象称为鼠疫自然疫源性。
具有这种自然医源性的地区就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
三、鼠疫防控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我国的鼠疫流行情况,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鼠疫列为甲类1号传染病,并先后制定了《国家鼠疫控制应急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鼠疫地区猎捕和处理旱獭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法防控鼠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
CHAPTER 01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由动物源性 传染病演变而来,能在人与动物 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可分为动物源 性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传播途径与危害
传播途径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样, 包括直接接触、呼吸道传播、消化道 传播、虫媒传播等。
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 现并控制疾病的爆发。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自然疫源 性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加强国际合作
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疫源 性传染病的挑战。
研发新药物和新疫苗
加强科研力度,研发出更有效的药物 和疫苗,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的自然 疫源性传染病。
CHAPTER 06
针对易感人群的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针对易感人群,应定期接种相关 疫苗,以增强人体对病原体的免
疫力。
保护易感人群
对于易感人群,应采取保护措施 ,如避免接触患者和污染物,加 强个人卫生防护等,以减少感染
的风险。
监测易感人群
对易感人群进行监测和管理,及 时发现和治疗患者,以控制传染
病的传播。
CHAPTER 03
防治:防蚊灭蚊,加 强个人防护,接种疫 苗,改善卫生环境。
症状:发热、头痛、 肌肉和关节疼痛、皮 疹等。
疟疾及其防治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 病,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
症状:间歇性发热、寒战、头 痛、出汗等。
防治:控制传染源,减少传播 媒介,使用抗疟药物和疫苗。
流感及其防治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 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
鼠疫防治知识手册
鼠疫防治知识鼠疫是自然疫原性疾病,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发病急、传染性强、传播快、病死率高,被WHO规定为国境检疫传染病,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法定的甲类一号传染病。
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严重的鼠疫流行,也曾经给我国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鼠疫防控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逐步了解和掌握了鼠疫发生和流行的规律。
当前,我国的鼠疫疫情与世界疫情走势一样,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并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新疫源地不断出现,流行范围逐步扩大;二是有些鼠疫疫源地静息多年后重新活跃;三是鼠疫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四是随着航空、铁路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便利,鼠疫远距离传播的机会增加。
一旦爆发鼠疫疫情,将会通过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各个城市,严重危害广大公众的健康安全,同时也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2019年11月12日,北京市发现2例输入性鼠疫病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现将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解答。
一、鼠疫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它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的特点。
鼠疫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
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途径主要是跳骚。
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
引起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Pestis)。
典型的鼠疫菌呈短而粗,中段膨大,两头钝圆的短小杆菌。
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
为革兰氏染色阴性。
鼠疫菌是一种强毒力的病原体,对敏感动物和人具有猛烈的侵袭力和快速传染性。
二、鼠疫自然疫源地在动物鼠疫流行过程中,鼠疫菌寄生于特定的宿主,主要以跳骚为传播媒介在宿主和其它动物间传播,可以不依赖于人类而长期在自然界中循环延续,这种现象称为鼠疫自然疫源性。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知识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知识肾综合征出血热1、什么是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啮齿类动物携带汉坦病毒而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主要表现。
2、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的发病状况,肾综合征出血热首先于1932年在前苏联的远东滨海区发现。
该病在我国也已有70多年的历史~但早年报道很少~直至1955年在我国内蒙林区及西北的秦岭山区暴发流行本病后才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始了广泛全面的调查研究。
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高发地区~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病例发生在中国。
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有哪些,鼠类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在国内农村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东北林区的主要传染源是大林姬鼠。
城市的主要传染源是褐家鼠~实验动物室的主要传染源是大白鼠。
4、肾综合征出血热通过哪些途径传播,本病传播途径有以下5种。
,1,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可导致感染。
,2,呼吸道传播:鼠类带毒的排泄物可污染尘埃~形成气溶胶~人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引起发病。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和胃肠粘膜而感染。
,4,虫媒传播:从寄生于鼠类的革螨体内分离到本病毒~并证实病毒可在螨体内经卵传代~成为储存宿主之一。
此外~恙螨能够自然感染和通过叮刺传播及经卵传递病毒~对该病的传播作用也不容忽视。
5,母婴垂直传播:在患病孕妇的流产死婴的肝、肾、肺,等脏器内~以及疫区黑线姬鼠、褐家鼠等的胎鼠中~也均分离到本病毒。
说明本病毒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宿主动物中病毒垂直传播对保持自然疫源地有一定意义。
5、肾综合征出血热有哪些表现,发热同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多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颜面、颈有明显充血~似酒醉貌。
上胸部潮红~球结膜水肿、充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有时呈条索状或抓痕样。
鼠疫防治知识培训
04
CATALOGUE
鼠疫的治疗与护理
鼠疫的治疗方法
抗生素治疗
鼠疫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如 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 早期、足量、联合、持续的抗生 素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
率的关键。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 退热、止痛、镇静等。
支持治疗
保证患者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 ,维持电解质平衡,提高机体免
疫情报告
发现疑似鼠疫病例,应立即向当地疾 控部门报告,确保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防止疫情扩散。
隔离治疗
对确诊患者及时隔离治疗,使用有效 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 病死率。
接触者追踪
对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观 察,及时发现潜在感染者,阻断疫情 传播链。
消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菌
对确诊患者居住环境、接触物品等进 行全面消毒灭菌,杀灭病原体,防止 疫情扩散。
制作和发放宣传材料
制作宣传海报
设计并制作包含鼠疫防治 知识的宣传海报,以图文 并茂的形式吸引公众关注 。
制作宣传手册
编写包含鼠疫基本知识、 防控措施、应急处理等方 面的宣传手册,便于公众 随时查阅。
制作宣传视频
制作简短易懂的鼠疫防治 知识宣传视频,通过媒体 和网络平台广泛传播。
开展培训和讲座,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影响
鼠疫的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一旦爆发很容易引起社会恐慌。此外,鼠疫还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 影响,如旅游、贸易等受到限制,大量捕杀啮齿动物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此,加强鼠疫的预防和控制工 作至关重要。
02
CATALOGUE
鼠疫的预防和控制
鼠疫的预防措施
环境卫生改善
鼠类防控
鼠疫防病知识培训资料
01
02
03
传染源
主要是鼠类和其他啮齿动 物,如旱獭等。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鼠疫耶尔森氏菌普 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 免疫力。
地理分布
鼠疫主要分布在亚洲、非 洲和美洲的某些地区,我 国也是鼠疫的自然疫源地 之一。
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
季节分布:鼠疫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与鼠类繁殖和活动有关,一般春夏 季为高发季节。
定期使用安全有效的灭鼠剂进行灭鼠,降 低鼠类密度,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食品安全管理
疫苗接种
储存食品时要确保食品不被鼠类污染,避 免食用被鼠类啃咬过的食物,预防鼠疫通 过食物链传播。
根据当地疫情和医生建议,接种鼠疫疫苗 ,提高个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鼠疫的疫情报告和处置
疫情报告
发现疑似鼠疫病例时,应立即向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提 供详细病情和接触史,以便专业
鼠疫的康复和随访管理
康复治疗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开展康复治疗, 包括康复训练、理疗、中医中药等,以 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
VS
随访管理
对于康复出院的患者,应建立随访档案, 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可 能出现的复发或后遗症。同时,加强健康 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05
挑战分析
分析未来鼠疫防控工作可能面临的 挑战,如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改变 、国际交流增多等因素对鼠疫传播
的影响。
A
B
C
D
公众参与
强调公众在鼠疫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提出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防控意识等方面的建 议。
跨界合作
讨论如何加强跨部门、跨领域、跨国界的 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鼠疫威胁。
06
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要点
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要点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病原体不依赖人类即能在自然界生存繁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传染给人的疾病。
一些地区具有这类疾病的动物传染源、传播媒介及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的自然条件,当人类进入这种地区时,可以被感染得病,这些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包括鼠疫、布鲁氏菌病、炭疽、肾综合征出血热、森林脑炎、蜱传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狂犬病等。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症状:不明原因的高烧、全身不适、厌食、乏力等症状,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二)传播途径:蜱虫叮咬被认为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直接接触感染病人的血液或血性分泌物也可引起感染。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2周内有丘陵、山区、森林等地区旅居史的人,感染发病风险较高。
(四)防控措施:1.清洁环境:保持居家、工作、禽畜圈舍环境卫生,避免蜱虫滋生。
2.提倡圈养: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减少野外放牧,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寄生时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药浴。
3.防蜱叮咬:户外游玩、劳作时不要在草地上长时间坐、卧;不要穿凉鞋;提倡穿长袖衣服;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驱避剂。
4.做好防护: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及陪护亲属要戴口罩、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及分泌物而感染,若不慎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
5.早诊早治:被蜱虫叮咬或不慎接触病人血液、分泌物后,如出现可疑症状,要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诊治,避免延误病情。
二、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一)症状:突然发病,畏寒,高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可有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困倦无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多在近期有老鼠或其排泄物接触史或被老鼠等啮齿类动物咬伤史。
(二)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被人吸入。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聚集等,减少感染风险。
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
控制措施
根据疫情状况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如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管理、场所 消毒等。
应急预案
制定应急预案,如疫情爆发应急预案、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等,确保快速响应和有 效处置。
04
公共卫生政策
政策制定和实施
VS
流行特征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因病原体和 传播途径不同而异。一般来说,这些疾病 的潜伏期较长,发病急骤,病情严重,传 染性强,常呈爆发性流行。对于一些以呼 吸道传播为主的疾病,如SARS和新型冠 状病毒肺炎等,其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 广,对社会和经济影响巨大。
03
预防和控制
监测和预警
监测人群
社会动员和健康教育
社会宣传
通过媒体、宣传册、网络等多 种渠道,向社会公众普及自然 疫源性传染病的防控知识,提 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和自我防护
能力。
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自然 疫源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发 挥其在资源整合、社会动员、
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作用。
健康教育
开展针对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 健康教育,重点针对易感人群 和重点地区,加强宣传教育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
考核和评价
目标考核
明确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目 标,并制定考核标准,对相关部门和 机构进行考核,确保防治工作的有效 推进。
过程评价
对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过程 进行评价,包括政策执行情况、防控 措施落实情况、医疗救治效果等,及 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效果评估
对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最终 效果进行评估,包括疫情控制情况、 发病率下降情况、公众满意度等,为 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知识
肾综合征出血热
概述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不同鼠种携带不同型别的 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V)引起的一组自 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表现:高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 我国为高发国家 国家重点防治疾病之一
宿主与传染源
肾综合征出血热为多宿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不同型 别有其相对固定的宿主动物,目前世界报导170余种陆栖 脊椎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主要分属于啮齿目、食虫 目、兔型目、食肉目、偶蹄目的有关动物。
分级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对病人实施近距离高危操作, 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医疗操作。要求除按 二级防护要求外,将口罩、防护眼镜换为全面 型呼吸防护器(符合N95或FFP2级标准的滤料) 二级防护防护要求参见“个人防护”,适用于 鼠疫疫情处理 一级防护不适用于鼠疫防护,可用于隔离范围 外常规防护
鼠疫的治疗
就地隔离病人,严格控制病人与外界接触
首选链霉素治疗,以早期足量投药为益
加用磺胺类药物作为辅助治疗或人群的预防投药 用特效抗菌素的同时,加用强心和利尿剂,以缓 解鼠疫菌释放的毒素对心、肾功能的影响
国内经验-腺鼠疫
成人第1日用量为2.0—3.0g(肌注)
首次注射1.0g, 每4-6小时注射0.5g, 直到体温下降。一般退热后继续给药3天,每日 1.0-2.0g,分2-4次注射
人类鼠疫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啮齿类动物:如旱獭、黄鼠、沙土鼠、黄胸 鼠、褐家鼠等 食肉动物:各类疫源地内的狗、狐狸、狼等 其他动物:藏系绵羊、黄羊、牦牛、鹿等 鼠疫病人:肺鼠疫病人
(二)传播途径
自然疫源性疾病相关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然疫源性疾病相关知识考核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1可以通过蚤传播的病原微生物是?(单选)[单选题]*鼠疫耶尔森菌V布鲁氏杆菌霍乱弧菌钩端螺旋体2.我国流行性乙型®炎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单选)[单选题]*库蚊,婢虫伊蚊蚤或虱3.猴痘的潜伏期是?(单选)[单选题]*可为5-21天,通常是6-13天√可达14天,通常3-7天没有潜伏期以上均不对4.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单选)[单选题]*病人病禽节肢动物5.婢是森林脑炎的病毒的?(单选)[单选题]*传染源储存宿主;扩散宿主;传播媒介及储存宿主V6.下列哪项属于疟疾的传播途径?(可多选)[多选题]* 蚊虫叮咬V输血N胎盘V飞沫7.下列属于黄热病传染源的是?(可多选)[多选题]* 患者V隐性感染者V猴子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V伊蚊8.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可多选)[多选题]*带病毒的伊蚊叮咬V母婴传播V血液传播W接触传播二、临床症状和诊断9.鼠疫的临床分型中,最常见的是?(单选)[单选题]*肺鼠疫腺鼠疫N眼鼠疫;肠鼠疫10.布鲁氏菌病的确诊标准是?(单选)[单选题]*试管凝集试验≥1:IOoV虎红凝集试验荧光定量PCR方法分离培养布鲁氏菌I1猴痘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可多选)[多选题]*寒战、发热淋巴结肿大N背痛、肌痛;脐状、有凹陷的皮疹、多见于会阴区及面部V12.以下哪一项属于登革热病人的常见临床特征?(可多选)[多选题]*①发热,通常体温高于38°C√皮疹,可为局部或全身V白细胞显著下降、可伴有血小板下降V全身肌肉、骨、关节酸痛V13.临床上,常用于识别登革热的手段有(可多选)[多选题]*束臂试验V登革热NS1抗原检测;√显微镜检查;口丫口定橙荧光染色法14.确诊流行性出血热的依据是?(单选)[单选题]*三痛和三红征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特异性IgM抗体阳性√鼠类接触史15.如果遇到发热伴(皮疹、皮肤黏膜淤血、瘀斑症状)的患者,您会考虑哪些疾病?16.如果遇到发热伴(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神经系统症状)之一的患者,您会考虑哪些疾病?三、疫情报告与样本采集17.以下属于法定报告的虫媒传染病的是?(多选)[多选题]*鼠疫,流彳推斑疹伤寒V基孔肯亚热恙虫病寨卡病毒病流行性乙型脑炎V疟疾7流脑18.医务人员发现疑似鼠疫后,向辖区疾控报告时限是?(单选)[单选题]*2小时√4小时6小时12小时19.确诊疟疾主要通过采集并检测下列哪一种标本?(单选)[单选题]*粪便尿血√痰液20.确诊森林脑炎主要通过采集并检测下列哪一种标本?(单选)[单选题]*粪便尿脑脊液V痰液21.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可检测病人感染登革热第几天内的NS1抗原?(单选)[单选题]* 6-158-171-6√4-1022.怀疑腺鼠疫患者应在治疗前采集哪些样本?(可多选)[多选题]*淋巴液穿刺V痰液咽拭子23.猴痘标本的采集类型(可多选)[多选题]*急性期血液V急性期呼吸道标本V粪便标本皮肤病变标本V四、防控措施24.预防乙脑最关键的是?(单选)[单选题]*管理好动物传染源抓好防蚊灭蚊工作抓好预防接种灭蚊与疫苗接种并重V25.防止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单选)[单选题]*防鼠灭鼠。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汇报人:2023-12-16•引言•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概述•预防措施与策略目录•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科研进展与国际合作•政策建议与倡导01引言目的和背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由野生动物或家畜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如禽流感、鼠疫等。
这些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生态保护与公共卫生安全关联随着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范围扩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增加。
因此,加强防治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防治成效近年来,各国在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疫苗接种等。
面临的挑战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传播范围和危害程度不断扩大。
同时,防治工作中存在诸多挑战,如监测预警能力不足、疫苗研发滞后、公众认知度不高等。
防治现状及挑战02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概述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指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并能在野生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的疾病。
定义根据病原体的不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可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等多种类型。
分类定义与分类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受气候、生态、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
地域性季节性传播方式许多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发病具有季节性,如春季和秋季是鼠疫、出血热等疾病的高发期。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多样,包括直接接触传播、空气飞沫传播、食物和水传播等。
030201流行病学特征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可导致人类感染,引发严重疾病甚至死亡,如埃博拉病毒、登革热等。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如旅游业受损、医疗资源紧张等。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中传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危害与影响03预防措施与策略控制传染源野生动物管理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避免人类活动对其造成干扰和破坏,减少人与野生动物接触的机会。
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要点
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知识要点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而引发的,与人类或动物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紧密相关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通过野生动物、家畜、水源或昆虫传播给人类,具有很高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自然疫源性疾病,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防治知识。
1.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及时监测和报告疫情信息。
提高医疗机构对疫情监测与报告的重视,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确保疫情信息准确、及时、可信。
2.建立健全的预防机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预防策略和计划。
加强疫苗研发和推广,提高人群免疫力。
建立有效的动物疫苗接种制度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减少动物感染传播给人类的风险。
3.提高公众防护意识: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宣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教育公众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4.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动物疫病的监测和防控,建立动物疫病的报告和收集制度。
控制动物运输和交易活动,检疫和监测患病动物,及时处置疫情。
建立合理的动物养殖和饲养管理制度,减少动物感染病毒的机会。
5.加强卫生环境管理:加强卫生环境的监测和管理,保障供水、食品和环境的卫生安全。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条件,提高环境卫生意识,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起国际联防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防控自然疫源性疾病。
7.提高卫生应急能力:加强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建立起卫生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准备和分配,加强应急救援和医疗救治能力。
8.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病因学、流行病学和防治学研究,优化防控策略和方法。
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高疾病防控的效果和水平。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当前世界上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有效预防和控制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洪涝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洪涝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指南(20160729更新)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
其中,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疾病也属虫媒传染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特别是在洪涝灾害期间,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洪涝灾害发生期间灾民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受影响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
一、洪涝灾害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洪水泛滥,灾区人民大规模迁移,短期内灾民大量聚集在庄台、堤坝等高处,人群密集,设备简陋,常常席地而卧,增加了人鼠之间接触机会而使感染机会增多;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及优势种群均发生变化,鼠密度及鼠间接触机会的增加,也增加了病毒扩散的机会;从而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区也有直接的影响,洪涝灾害频发,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也随洪水扩散,这就增加了因防汛抢险、堵口复堤等防洪抢险人员和当地居民与疫水接触的机会,常常会引起急性血吸虫病的暴发。
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孳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环境条件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蚊设施匮乏,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病的发生。
因此,洪涝灾害有可能会加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造成乙脑的暴发。
二、灾害相关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一)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传播途径:携带病毒的鼠类分泌物、排泄物等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或经粘膜接触而感染;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粘膜而感染;有报道认为还可经螨类吸食带毒鼠类的血液后又叮咬人而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
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
加强监测与预警: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提高预警能力
研发新型疫苗:针对新出现的病原体,研发高效、安全的疫苗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疾病威胁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应对。
添加标题
分类:根据病原体的不同,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以分为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等。
添加标题
特点: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地域性、季节性、传染性强等特点。
添加标题
防控措施:加强卫生宣传、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疾病监测、实施疫苗接种等。
添加标题
传播途径与危害
传播途径:通过空气、水、食物等途径传播
危害:可能导致人类和动物患病,甚至死亡
添加标题
共享信息和经验:国际合作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提高防控效果。
添加标题
促进科研合作:国际合作可以促进各国在科研领域的合作,共同研发新的防控技术和方法。
添加标题
加强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可以促进各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提高专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添加标题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05
社会心理因素:民众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恐惧和恐慌,可能导致防控工作的困难。
03
疫情监测困难: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情监测难度大,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02
传播途径复杂: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空气、水、食物等,防控难度大。
04
防控资源不足:部分地区缺乏专业的防控人员和物资,难以有效防控疫情。
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农村和山区
鼠疫的防控措施
鼠疫的防控措施一、定义: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为特点的烈性传染病。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疫鼠、疫蚤传染人,造成人间的鼠疫。
被我国列为甲类传染病。
二、分型:腺鼠疫:临床多见,以受侵袭部位所属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症状。
肺鼠疫:肺鼠疫主要症状是高热、淋巴结肿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随之咳出稀薄泡沫样血痰。
败血症鼠疫:是临床上最严重的病型之一,当腺型或其他型鼠疫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时,病情恶化发展为继发性败血症鼠疫。
三、流行病学资料:患者在发病前10天内到过鼠疫疫区,接触过疫区的疫源动物或动物制品。
或接触过鼠疫病人或有被疫区跳蚤叮咬的可能。
或进入过鼠疫试验室或接触过鼠疫试验用品。
传染源是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和鼠疫病人。
传播途径:原发性肺鼠疫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也可以通过皮肤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四、防控措施1.隔离: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原则上应就地隔离治疗或强制在医院隔离。
(1)各型鼠疫应分别隔离。
肺鼠疫患者应一人一室。
病室无鼠、无蚤。
(2)将疑似病人带入隔离诊室(单人房间)。
(3)确定直接接触者,对其进行隔离或跟踪观察。
以鼠疫患者住处为中心。
将其周围可能被污染的邻居划为小隔离圈,根据情况对居住人员进行隔离观察、预防性治疗,无关人员禁止出入。
直到最后一例病人经疫区处理后9天,在无新发患者时方可解除隔离。
2.环境管理(1)环境消毒办公室内及隔离室:①有人时:首选通风(必要时用排风扇);②无人时:紫外线灯照射1-2小时或500mg/L(含原液1%)"84"消毒液或0.5%(1∶30)过氧乙酸溶液按20ml/M3喷雾消毒,密闭20分钟后开门窗通风换气。
(2)隔离室物表、物品及地面:0.2%~0.5%的过氧乙酸溶液或含有效氯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喷洒。
(3)一般衣物用蒸气消毒或浸泡,不能的可用熏蒸消毒如甲醛或环氧乙烷,贵重仪器等用75%酒精擦拭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水、防污染鞋套 传染性污染物收集袋(实验室用黄色塑料袋)
穿着顺序(供参考)
戴口罩,一只手托着口罩,扣于面部适当的部 位,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戴在合适的部位,压紧 鼻夹,紧贴于鼻梁处
鼠疫的临床分型
1、腺鼠疫;2、肺鼠疫;3、败血型鼠疫;4、皮肤 型鼠疫;5、肠鼠疫;6、眼鼠疫; 7、脑膜炎型 鼠疫;8、扁桃体鼠疫;9、轻型鼠疫
腺鼠疫在临床上最常见,其次是肺鼠疫和败血 型鼠疫,这三型鼠疫在鼠疫流行病学上意义最大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1~6天,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 8~9天 密接医学观察时,潜伏期最长按9日计算 流行病学接触史调查时,按10日内接触计算 潜伏期长短与感染细菌数量多少、感染的菌株毒
皮肤或消化道:剥离旱獭等染疫动物等
注:鼠疫人间病例的传染期开始 于临床症状出现的时候, 随着病情加重传染性增强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 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新特点
流行范围不断扩大,疫情呈上升趋势 间隔多年再度暴发 鼠疫向城市及人口密集区逼近 远距离传播构成鼠疫流行的新特点 人为故意播散和生物恐怖袭击成为可能
括旱獭、黄鼠、沙土鼠、田鼠和家鼠为 主要宿主的12个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疫源地 范围已超过140万平方公里
疫源地分布于青海、西藏、甘肃、新疆、宁夏、 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陕西、四 川、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西、贵 州等19个省、自治区的295个县(市、旗)
人类鼠疫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啮齿类动物:如旱獭、黄鼠、沙土鼠、黄胸 鼠、褐家鼠等
食肉动物:各类疫源地内的狗、狐狸、狼等 其他动物:藏系绵羊、黄羊、牦牛、鹿等 鼠疫病人:肺鼠疫病人
(二)传播途径
蚤叮咬,经血传播:啮齿动物→蚤→人, 多为腺鼠疫
飞沫或气溶胶传播:剥离旱獭等染疫动物时吸入, 或肺鼠疫从人到人的传播
近年来,鼠疫动物间疫情主要流行于西部旱獭疫 源地、云桂黔家鼠疫源地和内蒙古及其毗邻地区 的长爪沙鼠和达乌尔黄鼠疫源地内
青藏铁路沿线省份地图
病原学
鼠疫耶尔森氏菌,属肠杆菌科 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兼性厌氧菌 显微镜下为两头钝园、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
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 菌落中心隆起,有粗糙颗粒,边缘不整齐 生长的最适PH为6.9-7.1,温度28-30℃ 对高温和化学消毒剂敏感 1894年在香港首次分离
停药指征:
体温下降。在体温接近正常,全身症状显著好转后,应持续 用药3-5天,每天用量2.0g
大量注射链霉素而容易导致中毒性休克
建议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状态,“特效治疗”与“中毒性 休克处理”相结合,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脑膜炎症状
脑脊髓腔内注射链霉毒
一次用0.1—0.2g。但必须注意用药不能过久,症 状减轻后立即停止。鞘内注射一定要慎重,用药时 严密注视肾功能衰退的出现,防止后遗症
(三)各型鼠疫的特殊症状
腺鼠疫: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 为特征,淋巴结红、肿、热、痛,并与周围组 织粘连成块,化脓、溃破 肺鼠疫:原发或继发;全身中毒症状基础上, 咳嗽、胸闷、咯鲜红色血痰,痰中混有粘液或 纯血痰 败血型鼠疫:呈现极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肺鼠疫传染特征
传染期
有时因条件限制,不能以细菌学结果来确定诊断,亦应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及血清学结果予以判定
鼠疫的治疗
就地隔离病人,严格控制病人与外界接触 首选链霉素治疗,以早期足量投药为益 加用磺胺类药物作为辅助治疗或人群的预防投药 用特效抗菌素的同时,加用强心和利尿剂,以缓
解鼠疫菌释放的毒素对心、肾功能的影响
可静脉给予氯霉素
该药的特点是脑脊液中的浓度较高,一次最大注射 量为每千克体重25mg,全天剂量为每千克体重60mg ,分4次给予
个人防护(二级)
经典防护装备
传统防护服、三角头巾等 穿着舒适 经济耐用
新型防护装备
参考《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
防护用品
防渗透型整体防护服 防护口罩:N95口罩或过滤效能超过95%的N
力的强弱、感染途径、病型、以及被感染者是否 经过免疫接种及个体抵抗力等因素有关
(二)一般症状: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发病急剧 恶寒战栗,体温突然上升至39~40℃,呈
稽留热 头痛剧烈,呼吸急促,很快陷入极度虚弱
状态 重症病人早期出现神经症状,意识不清,
步行蹒跚,有重病感或恐怖不安,眼睑结 膜及球结膜充血,出现所谓的鼠疫颜貌
国内经验-腺鼠疫
成人第1日用量为2.0—3.0g(肌注)
首次注射1.0g, 每4-6小时注射0.5g,
停药指征
直到体温下降。一般退热后继续给药3天,每日 1.0-2.0g,分2-4次注射
腺肿局部对症治疗
国内经验-肺型和败血型
成人第1天用量5.0-7.0g
首次用2.0g 每4—6小时1.0g
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知识
石景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行病科 2013年8月27日
主要内容
鼠疫 肾综合征出血热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鼠疫
概述
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 烈性传染病,是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 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类鼠疫是由鼠疫菌引起,具有发病急、传播 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流行广等特点。曾 席卷过世界各大洲许多国家,给人类带来深重 灾难。
出现症状开始有传染性 随着病情加重传染性增强 病死前1日
传播距离
近距离,面对面传播
鼠疫的诊断
鼠疫诊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2792008《鼠疫诊断标准》执行,2008年02月28日发布, 2008年09月01日实施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细菌学和血清学等方面的情 况加以综合判断,其中以细菌学检验结果最为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