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案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学会正确描述天气,理解天气的重要特点,能够准确判断对天气和气候的描述。
2.大致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初步学会判读简单的卫星云图,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3.知道空气质量高低的表示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判断影响一个地区空气质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过程,认真体会天气的特征。
2.带领学生参观气象站,让学生实地感受简单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3.选择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大气污染事例,让学生尝试着分析污染形成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天气及其影响,明确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并让学生养成趋利避害的观念。
2.通过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
3.在了解和分析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常见天气符号的识别;
3.天气预报中常用术语和风向风力图标的含义;
4.常见大气污染现象的成因分析。
教学难点:
1.降水概率、风力风向图标等的含义;
2.“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
课件、教材中的插图、互联网。
教学过程:
【导入】天气变化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现象了,但是如何正确描述天气现象及其变化,怎样制作天气预报,人类活动与天气之间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可能知之不多,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一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读图3.1】回答(课件展示):
1.每幅图各描述了什么天气现象?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其它什么词语描述?
2.天气反映的时间长度有什么特点?日常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3.“东边日出西边雨”反映了天气的什么重要特点?
4.下列两种说法,描述天气现象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昆明一年四季如春。
学生在读图、思考、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选出代表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根据答题情况有选择地讲解和评价。
【探究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分别完成活动中问题1和2,接着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结果,共同提高。教师简单地提示活动1中第2题需要补充的其它资料,如天气与商业活动、体育活动、工程建设的关系。
【承转】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天气状况及其变化会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掌握天气的变化十分重要,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途径应该是电视天气预报。
【探究活动】学生阅读教材P52~53的图3.3、3.4和3.5三幅图,完成以下问题(课件展示):
1.在电视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上,你能辨别出陆地和海洋吗?晴天、阴天、雨天各是怎样表示的?(学生自己读图回答)
2.你能在五分钟之内识别多少种天气符号?(以同桌两人之间竞赛的形式进行)
3.城市旁边相邻两种天气符号表示什么含义?
4.回忆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情景,试着对天气情况进行预报。
看似简单的天气预报实际上包含着繁多的、科技含量极高的制作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承转】据我国最新的城市空气质量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深圳、北京的空气质量状况令人欣慰,分居我国的第一、四位。这充分说明人们不仅注意每日天气的变化,而且也十分关注每日空气质量的高低。【读图3.7】思考下列问题(课件展示):
1.空气质量分为几个级别?每级分别对应着怎样的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状况。
2.空气质量的高低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郑州的空气质量状况如何。
【探究活动】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完成P56活动中的问题。组内同学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充分讨论、交流,归纳出最佳的结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进度,点拨学生的思路。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肯定活动成绩,同时指出不足或建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外活动】
1.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气象站的天气制作过程。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浏览“中国气象在线”网站,了解更多的气象知识。
3.留意今晚7:30中央一套的天气预报节目,将预报的内容与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对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