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制作名片、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用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法等,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探讨案例,从互动中解决问题。
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
本课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成武文亭山名称的来历,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传说春秋时,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与“三冉”(冉雍、冉耕、冉求)曾会文于成武文亭山,后人于土丘上建亭纪念,名“会文亭”,这土丘便称为文亭山了。
反映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讲授新课:
学习过程一:自我探究:、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乱时期,为何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自由和活跃的局面?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学习过程二:【角色扮演】
由一个学生扮演一心想要统一六国的秦王赢政,其他学生分别扮演、孟子、墨子、韩非子、庄子和孙子。
秦王现在想改变秦国人乐于私斗、怯于战争的不良风气,准备出兵六国,建立统一霸业,因此急需招聘一名善于出谋划策的人。
请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和孙子分别向秦王宣传自己的主张,设法使秦王相信自己的主张和思想是最符合当时秦国称霸需要的,秦王会重视和采纳谁的主张?是否和历史史实发展相一致?为什么?教师扮演一个智者来充当顾问,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可以连呼三声“智者”,向教师求助。
归纳:由于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势力,强化君主权力;兼并战争又使百姓承担了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法家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严刑峻法压制反抗,是适应当时的社会形势需要的,固然受青睐。
而儒、道、墨主张保守与温和、故而当时不被重视。
学习过程三:自主学习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填写下表
百家争鸣表
1.儒家思想
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手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为天子而为诸侯,得手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材料三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4)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请思考: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以后,为什么不再受人们重视?
3.法家思想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参考答案
1. (1)民本思想。
(2)取信于民。
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4)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
唐太宗时君臣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
2. 战国时期,奴隶制已走向瓦解,大量小生产者应运而生。
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战国以后,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
3.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学习过程四:【应用学习】
案例1: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人因赋税繁重,生活困难,偷盗别人的钱财。
案例2:某学生不孝敬父母,不接受学校教育,甚至顶撞辱骂父母和老师。
学生分成儒家思想教育组、道家无为而治组、墨家爱心感化组、法家严格执法组4个小组,分角色模拟诸家代表,面对上面展示的古今两个案例,通过讨论,各家(组)代表对其作出评价及处理办法,应充分体现“本学派”思想主张,最后做出点评。
学习过程五:自我探究:下面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对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流派作的评价,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你认为百家争鸣有何影响?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1、“百家争鸣”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百家争鸣的因果及各派的思想主张。
现在我们来稍作区别。
汉代刘歆(史学家)说: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是一门学术、一门技艺的专家于是有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
)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有战争武艺专家,他们是“侠”)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士;(很有学问和天才,但是深爱当时政治动乱之苦,就退出人类社会,躲进自然天地。
)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可以充当封建统治者私人顾问的实际政治家)
总结: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儒家软绵绵、道家懒洋洋、法家恶狠狠、兵家杀腾腾、墨家很想美洋洋
当堂练习题:
某中学历史课上,学生从“穿衣”角度表达他对诸子思想的理解:
甲: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
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讲究衣服的穿着实在是一种浪费。
穿着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未尝不好。
丁:穿衣服由上面规定,大家穿一样的衣服不就好了吗?
请同学们运用所学判断他们分别属于哪一派别的思想。
(提问)
[答案] 甲:道家乙:儒家丙:墨家丁: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