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大一统与儒家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大一统与儒家文化

陈明华

本讲概述

本环节的教学内容为“大一统与儒家文化”,由“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礼制规范”、“儒家文化的传播”六课组成,为教材第七分册的教学内容。本环节中的教学点有: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武帝独尊儒术及其影响、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儒家文化与古代家族制度之间的关系、儒家文化与君主政治的关系、儒家

文化与社会礼仪制度以及道德教化之间的关系、儒家文化与法律的关系、儒家文化的外传与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儒家文化对于当世的意义等。理解这些教学点,首先要明白儒家文化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儒家文化与家族制度、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

制度、法律制度的关系;儒家文化圈形成过程;儒家文化与大一统之间的关系;从而从文化形态角度了解儒家社会的特质。理解儒家文

化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知道儒家思想经历春秋战国的创立、汉代成为官方哲学、发展为经学、宋明时成为理学的历史过程;儒家社会的家族制度、君主

政治、礼制规范三者之间是相互相存的关系;儒家文化向外传播形成东亚文化圈的事实。

2.理解儒家文化与大一统统治之间的关系。

3.学习探讨儒家文明的特征及其现代意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儒家文化的含义

难点: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大一统统治之间的关系

学习指导

本环节教学内容,与前面不同。它是从文化形态角度来探究历史。通过对儒家文化及其对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力的分析,来了解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在本环节中,要求学员探讨“儒家文化经历怎样的历史过程?”、“儒家文化与家族制度、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有着怎样的关系?”、“儒家文化圈如何形成?”、“儒家文化与大一统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了解儒家文化源于“德”、“礼”,有一个从“百家争鸣”的儒家到“大一统”的儒家的发展过程,理解儒家文化对大一统统治所产生的作用。掌握从一特定的角度出发将与其发生关系的历史知识贯通起来的历史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家族制度

君主专制

儒家文化圈

大一统

【引例】: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座落在歙县城西的棠樾古村。棠樾村历史绵延了一千余年。居住在棠樾村的鲍氏家族,倡导儒家伦理道德。鲍氏家族因为世代恪守忠、孝、节、义,被朝廷树立为臣民楷模。为颂扬忠臣、孝子和节妇,建有7座牌坊,按忠、孝、节、义依次排列,勾勒出“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在棠樾古村,还有鲍氏家族的祠堂,内设神主牌位,议田条规禁碑和嘉庆皇帝上谕等十余方,还有标榜历代鲍氏“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范例的《鲍氏五伦述》匾额。

祠堂、牌楼、族谱等是构建古代社会的家族、伦理乃至政治体系的直接反映,儒家思想是其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讨儒家文化的内涵及其外在的表现,探讨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一、儒家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任何一文明均会发生与外部文明的交往,也会存在内部冲突,文明的交往、冲突可以促进文明的发展。

儒家文明的发展变化,经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礼源于原始时期先民的习俗。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时,周公制礼作乐,强调“德”“礼”的作用,形成礼乐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西周的礼乐制度也遭破坏。此阶段的“士”提出了不同的治理社会安定人心的方案,形成百家争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仁”与“礼”的观点,希望通过“仁”、“礼”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在等级秩序下形成有序状态。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仁、义、礼、智、“仁政”的观点。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惯称“孔孟之道”。

汉初以来,一度沉寂的儒学渐受重视。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相应”、“三纲五常”的主张,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汉武帝推崇儒家,致使儒家理论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哲学。汉武帝的执政原则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中国的治国思想进行了一次融合,“大一统”思想完善、确立起来。

儒家学说自身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总体而言,儒家学说在这种变化中不断丰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内涵。经历魏晋南北朝社会变迁,儒家出现了困境。其一,佛教在中国发展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并有所发展的道教融入部分儒学伦理,并已有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三教合一”、“三教并行”的现状开始对儒学的正统地位构成威胁。其二,神学色彩浓郁的“天人感应”说不再盛行,传统经学既不能令人信服,也难与佛、道对抗,更无法解答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摒弃汉唐经学家的注疏说解,从儒学原著中继承孔孟“道统”,成为宋代理学的发端和贯穿始终的治学路径。其三,宋代社会发生深刻

变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社会文化繁荣,宗族制家族制度形成等。这些社会现象与儒学思想

所构建的道德文化体系相一致。中国文明内部的冲突,促进了儒家的进一步发展。北宋“二程”

提出“天理”观,南宋朱熹在“二程”基础上,完善了理学体系,最终形成新儒学。

南宋的陆九渊与明朝的王守仁继承程朱理学,并在修身方式提出新的观点,形成陆王“心学”。

因此,儒家的发展是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统一的,同步的。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二、儒家文化与家族制度、君主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观念、行为规范的关系

1.儒家文化与家族制度

家族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制度的核心。儒家文化所创导的古代五种主要的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即所谓的“五伦”,多为家族亲缘关系,其余都可由亲缘关系推出。传统的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也都从家族伦理演绎而来。

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家国同构的基本特征是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同性,国是家的扩展,家是国的缩影,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根源在于长期遗存的血缘纽带对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中国的家族形态曾经春秋以前为宗法制家族,汉魏至唐为门阀制家族,宋以来为宗族制家族的变化过程。

西周宗法时代的君主政治建立在分封制的基础上,集君权和父权于一身的周王运用政治权力统治与血亲道德制约的双重手段控制天下。秦汉以来的帝国时代,则在郡县制基础上实行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