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片制作染色和血检质量控制
血涂片评价和分类技术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涂片评价和分类技术的质量控制流程1. 标本采集和制备
- 采集足量的新鲜血液样本
- 严格遵循标准操作程序制备血涂片
- 保证涂片均匀、薄层、无污染和损伤
2. 染色和固定
- 使用优质染色剂和固定液
- 控制染色时间和温度
- 确保染色均匀、对比度适中
3. 显微镜检查
- 使用专业级别的显微镜
- 定期维护和校准显微镜
- 检查镜头清洁度和光学质量
4. 图像采集和处理
- 使用高分辨率数码相机采集图像
- 标准化图像采集参数
- 应用图像增强和去噪算法
5. 人工评价和分类
- 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评价和分类
- 建立标准化的评价和分类标准
- 定期开展培训和能力测试
6. 自动化评价和分类
- 使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
- 基于大量标准化的训练数据集
- 持续优化和验证算法性能
7. 质量保证和控制
- 制定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 实施严格的内部和外部质量控制措施
- 定期审核和持续改进流程
8. 结果报告和存档
- 及时准确地报告评价和分类结果
- 建立完善的数据存储和备份机制
- 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通过实施上述质量控制流程,可以确保血涂片评价和分类技术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血涂片的制备及染色
血涂片的制备及染色摘要血涂片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之一,应用于疾病的筛查,发现,诊断以及监控。
本文提供了在临床检验中制备及染色出优质血涂片的一种参考。
虽然在如何人工制备血涂片上仍存在某些“工艺”,但是已尽可能采用了客观标准使得临床实验室能准备和染色出优质血片。
本参考中包含固定和染色手工工艺中的问题解决方法。
关键词:血涂片制备,染色前言血涂片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和最频繁的检测方法之一,但似乎没有关于血涂片制备要求,程序及潜在问题等的综合性文献。
虽然血涂片的制备是个简单的过程,但作为一种检测方法,有很多因素可导致检测失败或比其预期低效。
本文应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的请求所写,并作为实验室血细胞计数板的指导方针。
本文旨在提供临床检验中用于形态评价的血涂片制备及其染色的指导和标准化。
显微镜分析过程和解释不在本文的范围内。
列举的方法中包括最先进的技术以及发展中国家实验室的适用方法。
发展中国家不具备最高水平的指标,但应在所有条件下可达到其规定的指标,以确保诊断测试的质量,以免降低病人护理。
这点尤其重要,因为无论对于病例发现,诊断或疾病监测,血涂片显微镜分析所得数据通常在临床情况中起最终和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方便参考使用,本文采用一种特殊的格式来描述涉及血涂片制备和染色的各个步骤。
血涂片制备载玻片载玻片应由最高纯度的耐腐蚀玻璃制成;通常不可接受其他材料如塑料。
典型玻片为75×25mm,约有1mm厚度,必须平整,无扭曲和波痕,而且必须澄清无色(“水白,无色透明”)。
荧光显微镜检测必须使用无自发荧光的玻片。
最好使用预洗过的载玻片,但至少实验室必须确保载玻片无划痕,干净无尘、绒线,油脂(指纹),而且必须干燥。
这就意味着在潮湿环境中,载玻片必须能抗水。
在所处密闭容器开启后,载玻片必须保存于干燥器或装有无水(甲基)乙醇或乙醇与丙酮混合液(3:1)的容器内直至被使用。
载玻片需一直保存于密闭容器中,只能在立即使用前开启。
血涂片的制备、染色、观察方法、复检
04
章节 PART
血涂片的复检
血涂片的复检
血涂片复检的意义,首先是复核该复检标本的血常规报告的准确性, 其次是在观察血细胞形态时,根据所观察到的外周血细胞形态,提供给临 床有效的信息,要做到保证血常规结果的准确、不漏检、不误诊、不误导。 切实的结合临床,关注已知的患者信息,查看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了解
靠等待自然干燥章。节 PART
血涂片的染色
4、瑞氏染色是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法,尤其对于细胞质成分,中 性颗粒等可获得很好的染色效果,但对细胞核的着色能力略差。姬姆萨染 液对细胞核着色较好,结构更清晰,但对细胞质成分的着色能力略差。采
用瑞-姬姆萨章复节合染PA液R可T使细胞质、颗粒、胞核等均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患者出现的体章征节、P症A状R(T 必要时要询问临床医生),在此基础上,了解临
床医生的诊断或治疗思路,然后在显微镜下有目的地进行查找,才能做到 有百密而无一疏。
红系统细胞形态
一、正常红细胞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二、红细胞大小改变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三、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章节 PART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3、卡波环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4、有核红细胞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5、网织红细胞:是指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 细胞之间的过度细胞,分为4型。Ⅰ型:丝球形,Ⅱ型:网型, Ⅲ型:破网型,Ⅳ型:点粒型(图2-165、2-166、2-167)
红系统细胞形态
章节 PART
血涂片的制备
二、将推片接近血滴处,然后轻轻接触血滴并压在血滴上,使血滴呈”一”字型展开, 充满推片宽度(如果能做到边缘血量较少,中间血量稍多为最佳)(图1-2,图1-3).
血涂片染色步骤
血涂片染色步骤以血涂片染色步骤为标题,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涂片染色的步骤及其意义。
一、概述血涂片染色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染色技术,使血液中的细胞结构更加清晰,便于观察和分析。
血涂片染色可以用于诊断各种疾病,如贫血、白血病、感染等。
二、材料准备1.血液样本:采用静脉血或指尖血,采血前需消毒。
2.玻璃片:用于制作血涂片,需清洗干净并消毒。
3.染色剂:常用的染色剂有Wright染色剂、Giemsa染色剂等。
4.显微镜:用于观察血涂片。
三、制作血涂片1.取一块干净的玻璃片,用酒精或其他消毒液擦拭干净。
2.用无菌注射器或毛细管采集适量的血液样本,滴在玻璃片上。
3.用另一块玻璃片将血液样本涂匀,使其呈现出薄膜状。
4.将血涂片晾干,避免阳光直射。
四、染色处理1.将晾干的血涂片放入染色盘中,加入适量的染色剂。
2.根据染色剂的不同,染色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Wright 染色剂需要染色5-10分钟,Giemsa染色剂需要染色20-30分钟。
3.染色结束后,用蒸馏水冲洗血涂片,直至水清。
4.将血涂片晾干,避免阳光直射。
五、观察和分析1.将染好色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调整倍数,观察细胞形态和数量。
2.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判断出血液中是否存在异常细胞,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
3.根据异常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出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六、注意事项1.采血前需消毒,避免感染。
2.制作血涂片时,要注意血液的均匀涂布,避免出现过厚或过薄的情况。
3.染色剂的使用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避免过量或不足。
4.染色后要用蒸馏水彻底冲洗,避免染色剂残留。
5.观察血涂片时,要注意显微镜的清洁和调节倍数。
七、总结血涂片染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用于诊断各种疾病。
制作血涂片和染色处理是关键步骤,需要注意操作规范和细节。
观察和分析血涂片的结果,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血涂片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将血液按一定方向均匀涂开的过程,微观上使细胞是由球形变为平面形或近平面形平铺在载玻片上。
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步骤,特别是对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血涂片制备是否合格、染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质量。
(一)血涂片制备1.载玻片的准备新载玻片常带有游离碱质,须用浓度为lmol/L的HCl浸泡24h,再用清水彻底冲洗,干燥后备用。
旧载玻片要用含洗涤剂的清水中煮沸20min,洗掉血膜,再用清水反复冲洗,最后用0.95L/L乙醇浸泡1h,干燥备用。
使用载玻片时,不要用手触及玻片表面,保持玻片清洁、干燥、中性、无油腻。
2.血涂片制作方法取血液标本一滴置载玻片的一端,以边缘平滑的推片一端,从血滴前沿方向接触血液,使血液沿推片散开,推片与载玻片保持30~45○夹角,平稳地向前推动,血液即在载玻片上形成薄层血膜。
涂片的厚薄与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之间的角度、推片时的速度及血细胞比容有关。
血滴大、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越厚;反之则血膜越薄。
一张良好的血涂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明显,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并留有的空隙。
(二)血涂片染色染色的目的是使细胞的主要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染上不同的颜色,以便于镜下观察识别。
血涂片染色包括两个过程:固定和染色。
固定是将细胞蛋白质和多糖等成分迅速交联凝固,以保持细胞原有形态结构不发生变化。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瑞特染色法(Wright)、姬姆萨染色法(Giemsa)等。
1.瑞特(Wright)染色法为发观察细胞内部结构,识别各种细胞及其异常变化,血涂片必须嘲行染色。
血涂片的各种染色方法大多是罗氏染色法衍变来的。
目前常用瑞特染色法。
(1)瑞特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有复合染料。
亚甲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
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
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
血涂片的制备及染色
图 1 血涂片制备
·168·
20min,用热水将肥皂和血膜洗去,然后,用自来水对其反复
冲洗,擦干或烤干后备用。 取用载玻片时需用专用仪器,不
可用手接触玻片表面,以免污染玻片表面。 另外,还需对载
玻片两角作斜线标记,用剥离切割刀将载玻片两角裁去,制
成宽度约为 15mm 的推片。
( 二) 采血
准备好载玻片后,便可给受检者采血,可采用静脉采血
的着色效果较差。
( 二) 姬姆萨染色法
姬姆萨染色法染色操作基本同瑞特染色法,不同的是其
采用的染料为姬姆萨染料,这是一种由天青和酸性染料伊红
组成的复合染料,可对细胞核结构和寄生虫进行良好的着
色,从而能清晰显示出这些物质的结构,但是,其对细胞质和
颗粒的着色效果较差。
( 三) 瑞-姬染色法
瑞-姬染色法指的是将瑞氏染料与姬姆萨染料充分混
否存在血液疾病等,虽然该项检验技术在临床应用上极广,
但是,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受血涂片制备和染色不当等因素
的影响,常常会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会影响该项检
验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基于此,就需要检验人员掌握正确
的血涂片制备和染色方法。
一、 血涂片制备
( 一) 载玻片和推片准备
一般需选用高纯度、耐腐蚀性强、抗水的玻璃制成的载
缘平滑的一端从血滴前方后移接触血液,使血滴沿推片边缘
展开,然后是推片与载玻片保持 30 ~ 45° 夹角,平稳匀速地向
前推动,使血液沿推片散开,在载玻片上形成厚薄适宜、边缘
整齐的薄层血膜( 边缘需留有一定的空隙) ,且还需保证血
涂片呈舌状,头体尾三部分明显,如图 1 所示。
( 四) 血涂片干燥
完成血涂片制备后,还需对其进行干燥处理,可采用空
血片标准
血片判定标准
一、血片制作质量和合格率
好:厚薄血膜均好,或薄血膜好,厚血膜中
中:薄血膜中,厚血膜好或中
差:薄血膜差,或厚血膜均差
二、合格率计算方法:分别以血片制作、染色和清洁度的好、中合并计算合格率。
三、三级中心镜检站抽复检要求及漏检、错检率计算方法:阴性血片县级抽检不少于血片的5%;市级复检率不少于已检血片的2%;省级复检不少于已检血片的1%。
漏检率按每次或全年复检阴性片总数分别计算,所有阳性片均需复查,检查率按每年复查总数计算。
血片四个合格率要求
一、血片制作合格率在85%以上。
二、染色合格率在85%以上。
三、清洁度合格率在80%以上。
四、阳性片错检率以乡(镇)为单位全年不超过10%,阴性血片漏检率以乡(镇)为单位全年不超过0.1%。
盱眙县卫生局
盱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血涂片标准
寄生虫血涂片标准一、涂片制备在制备涂片时,应确保血液分布均匀,血膜厚度适中,无气泡和杂质。
载玻片需清洁、干燥,确保后续染色和镜检的准确性。
二、染色方法推荐使用改良瑞氏染色法,该方法能清晰显示寄生虫的结构和特点。
染色步骤包括:预染、媒染、复染和封片。
每一步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以保证染色效果。
三、镜检流程镜检前,显微镜需调整至合适的倍率,以确保观察的准确性。
检查者需仔细观察涂片,寻找寄生虫的存在。
观察时应特别注意血膜的边缘区域,因为寄生虫常聚集在此。
四、计数标准对于特定的寄生虫,应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计数。
例如,对于某些特定的原生动物或丝虫,需要计算每毫升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
计数时应保持客观、准确,避免重复或遗漏。
五、结果判断根据镜检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以及感染的程度。
需与正常红细胞和白细胞进行鉴别,避免误判。
对于某些难以判断的病例,可请教资深检验师或请教病理学家。
六、质量控制为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这包括:确保试剂质量、定期对显微镜进行校准、对操作者进行培训和考核、定期抽查已完成的血涂片进行检查等。
七、报告格式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患者基本信息、涂片制备日期、镜检日期、寄生虫种类及数量、诊断意见及建议、报告审核者等信息。
报告格式应统一、规范,方便阅读和理解。
八、参考值范围对于不同的寄生虫,参考值范围也不同。
一般来说,正常人群中不应检出寄生虫,或者检出量极低。
因此,检出寄生虫或检出量较高时,应视为异常。
具体的参考值范围应根据当地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标准来确定。
血片制作染色和血检质量控制
一、血片制作血膜的制作用于检查疟原虫的血涂片有两种:一种是将血液涂呈薄膜状,称薄血膜;一种是血液涂成圆盘,称厚血膜。
薄血膜上的血细胞要求平辅在玻片上面。
发热病人血片标本片血膜的制作(取血时间)⏹取血时机现症病人一般可随时取血,疟疾普查时可不考虑取血时机。
但在诊断或需要某期疟原虫作标本时,则应掌握适宜的取血时机。
间日疟在寒热发作时,外周血液中主要可见环状体期;发作后数小时,环状体发育到滋养体期,疟色素形成,形态较易辩认,为诊断的有利时机;36~48小时,可检出裂殖体;发作一、二次后,配子体出现较多。
⏹恶性疟较理想的取血时间是在发作后至20小时内取血,初发患者退热后常查不到原虫。
血膜的制作(取血操作)取血方法采血部位一般人为耳垂,指头,通常在耳垂取血(现场取血用采血针采血,一人一针,避免血传疾病)。
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冬季用手捻动耳垂使其充血后再行消毒),待酒精干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捏耳垂上方,右手持消毒针迅速刺入耳垂下端1~2毫米,不宜过深或过浅。
然后用右手中指轻轻向上挤压出血。
取血量及涂片法(涂片操作)薄血膜取洁净的载玻片2张,1张平置在桌上,以左手拇指,食指夹持载玻片两端(手指切勿接触玻片表面),用另一张边缘平滑(最好为磨口边缘)的载玻片做推片,用推片一端边缘的中点从取血部分取约1微升的血量(相当于1/4火柴头大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并形成25~30度夹角,待血液向两侧扩展约2厘米长度时,均匀而迅速地轻轻向左推出(约2.5厘米长)。
(涂片操作)厚血膜用推片的一角,从取血部位刮取约4微升血量(相当于火柴头大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再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一个方向旋转,转2~4圈,涂成直径0.8~1厘米大小圆形厚血膜,血膜厚薄均匀,过厚易于脱落,过薄达不到检出率的要求。
血膜的制作(涂片操作)涂制厚、薄血膜的位置通常是将厚、薄血膜涂在一张载片上。
方法是将载片分为6等分,第1、2格备贴标签及编号用;厚血膜涂在第3格中央,薄血膜涂在第4格前缘至第6格中部。
疟原虫血片制作染色
2019/10/29
13
血片的染色
(一)染液的种类及染色原理
染液种类:目前所用的血片染色液,虽然名称 很多,但都是从罗门诺夫斯基氏创造的染液 变化过来的。总的可分为水溶液和酒精溶液 两大类,前者包括罗氏、西氏(Simon)、 J.S.B氏染液等,后者包括利氏 (Leishman)、瑞氏和吉氏染液(被国家推 荐使用)等。这些染液中的主要染剂都包含 美兰、伊红和由美兰氧化所成的天青,所以 称为多色性染剂。
血膜干燥后,用甲醇或无水酒精固定薄血膜,用过滤 清水或自来水对厚血膜溶血,然后再进行染色。
成批血片染色:将已固定薄血膜的血片插入染 色缸,倒入2%吉氏染液稀释液(2毫升原液加中性 蒸馏水98毫升稀释均匀即成),同时对厚薄血膜染 色30分钟(如染液不合标准时,得酌情增减染色时 间),然后用清水轻轻将染液冲去,再用清水轻轻冲 洗一次,干净后将血片标本(血膜面朝下)插于晾干 板上,待干镜检。
旧玻片处理 用过的玻片浸泡洗涤剂溶液中1~2天 或者浸泡于煮沸好的5%肥皂水中1~2小时,逐个 擦去玻片上的旧血膜痕迹,用清水漂洗干净擦干擦 亮。
洗净载玻片处理 每10~20张用白纸包好或者装原
玻片盒里再放入塑料袋内,保存于干燥环境中备用。
2019/10/29
3
取血部位及方法
取血部位及方法 取血部位以耳垂较为合 适,也可在手指末端采血,婴儿可从拇趾 或足跟取血。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取 血部位后,以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取血 部位1~2毫米深,然后用左手大拇指、食 指和右手中指协同挤出血滴。
2019/10/29
20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
血片染色好坏除了与玻片是否清洁,血片 制作质量好坏等有关外,还受到以下几个 因素的影响:
血涂片评价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涂片评价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流程血涂片评价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制备薄适宜,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基本技术之一。
一、血涂片制作取末梢血1滴,置载玻片一端,取另一边缘光滑的推片,放在血滴前面慢慢后移,接触血滴后稍停。
血液即沿推片散开,将推片与载片保持30?~45°角,向前平稳均匀推动推片,载片上便留下一层薄血膜。
血涂片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其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变形。
血膜干燥后,用铅笔在血膜的一侧写上病人姓名或编号。
一张良好的血片,厚薄要适宜,头体尾要明显,细胞分布要均匀,膜的边缘要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
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则血膜愈厚,反之血膜愈薄。
太薄的血膜片50%的白细胞集中于边缘或尾部,血涂片过厚,细胞重叠缩小均不利于白细胞分类计数。
如果血膜分布不匀,主要是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所致。
?二、血涂片的质量控制?1、血膜片的质量要求是厚薄均匀适度,低倍镜下观察全片,细胞不重叠,头尾及两侧有一定的空隙,血膜头部有明确的病人标志。
?2、一些体积较大的特殊细胞常在血膜的尾部出现,因此蜡笔划线时应注意保存血膜尾部细胞,血膜必须充分干燥,否则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
?3、配制染料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液用缓冲液,因为缓冲液的pH?对细胞染色的影响很重要。
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又因为细胞着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
如果染色偏碱,原是紫红色的中性颗粒则染成深蓝色,造成识别困难。
冲洗须用中性水,虽亦可用自来水(但不能保持稳定)。
?4、对所用染液应进行预染试验,新配制的染液放置一段时间后其中的美蓝逐渐氧化成天青B?,天青B?对细胞核的着色效果比美蓝好,因此,瑞氏染液放置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临床上称之为成熟。
判断染液成熟程度的简易方法是用正常优质血片做预染试验,先用低倍镜观察载有染液的血片,认为着色满意后,再按照染色后冲洗顺序最后用油镜镜检,这样不仅可了解染液的成熟程度,而且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染色时间,供临床标本染色时参考。
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它可以通过放大视野,观察患者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下面是血涂片的制作流程。
1. 患者采血:医生使用一根细针在患者的手臂、腿或者其他部位抽取一定量的血液。
采血时需要注意卫生,以避免感染。
2. 血液制样:将采集到的血液滴在玻璃片上,用另一张玻璃片将其挤压成一条长条状。
然后用力拉开两个玻璃片,使血液涂匀在玻璃片上。
制样时需注意控制力度和速度,以避免影响细胞形态。
3. 固定处理:将加工好的血涂片放入甲醛或其他固定液中,使细胞保持原状。
4. 上色:将血涂片浸泡在甲苯染料中,使细胞染色。
染色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以避免过度染色。
5. 脱水: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浸泡在乙醇中,使其脱去多余的染料。
6. 封片:将血涂片放在玻璃片上,涂上一层透明胶片,使其不受外界污染和损害。
通过以上步骤,制作好的血涂片可以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分析。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 1 -。
发热病人血检操作规程
蒸馏水加至1000ml 溶液II:磷酸二氢钾 9.07g
蒸馏水加至1000ml 将上述两种磷酸盐分别置于100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部分蒸馏 水摇匀使溶解后,再加入蒸馏水稀释至1000ml,充分摇匀。配就的溶 液I和溶液II分别装入玻璃瓶中塞紧备用。临用时,根据选用pH的不同, 按下表用量,再配制成不同pH的缓冲溶液用于染液的稀释和染色后的 冲洗。
发热病人血检操作规范
一、目的 发热病人血涂片显微镜检查(简称发热病人血捡),是疟疾诊断和
虫种鉴别的主要方法,也是疟疾控制和监测的重要手段。为规范全球基 金疟疾项目实施地区的发热病人血检技术方法,加强对发热病人血检质 量控制和管理,制订本操作规范供实施。 二、血检操作技术 (一)血涂片的制作
1.所需设备 ⑴ 载玻片 玻片在使用前应清洗。新玻片应浸入有液态洗涤剂的清 水中10~20分钟,用干净棉巾逐个擦拭,再放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换 水3~4次,最后用干净、柔软的棉巾将玻片擦亮。已用过的玻片应先浸 泡于洗涤剂溶液中1~2天,或浸泡于煮沸的5%肥皂水中1~2小时,逐 个擦去玻片上的旧血膜痕迹,用清水漂洗3~4次,再将玻片擦干、擦 亮。洗净的玻片每20~30张用白纸包好后放入塑料袋内,保存于干燥 环境中备用。 ⑵ 采血针 推荐使用一次性采血针。若使用可重复使用的采血针, 在每次使用后都应清洗,并经高压或干热灭菌处理。 ⑶ 75%乙醇棉球 用于采血前后的消毒。 2.采血部位及取血方法 采血部位以耳垂较为合适,也可在手指末 端采血,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先用75%乙醇棉球消毒取血部位, 待干后,以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捻转耳垂边缘或夹住被检者手指尖稍下 方,右手持消毒刺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毫米深,然后用左手大拇 指、食指和右手中指协同挤出血滴。 3.涂制血膜 取玻片2张,1张做载片,1张作推片(具有光滑边 缘),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 液4~5μl(约火柴头大小),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将左下
血涂片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涂片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血涂片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流程是确保血液学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血涂片的制备**:- 使用洁净、中性、无油腻的玻片,以保证血膜的良好附着和后续染色效果。
临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3
5
取血(5分)
取血量应合适。
5
推片(20分)
正确持握载玻片、推片
推片和载玻片之间的角度应在30-45度之间
推片角度过大过小,速度过快或过慢,推片时用力、速度不均匀,推片手法不正确,推片后未快速干燥血膜,扣2~10分。只推一块血片,扣4分
5
55Βιβλιοθήκη 5瑞氏染色︵35分︶
标记及划线
(5分)
在玻片头部标记
用蜡笔在血膜头、尾两端划线
血膜质量:血膜厚薄合适,头、体、尾分明,血膜尾部光滑,两端留有空隙。
染色效果:红细胞成粉红色,白细胞显示各自特有的色彩。无染料沉渣附着。
10
10
综合评价
整个实验用时15分钟
①未清洁试验台面,试剂、器材不归位,扣1~2分
②每延长5min,扣1分,扣完4分为止
③整体操作不规范、不熟练、条理不清等,扣1~4分。操作中未考虑的扣分项或发生其他意外事故,酌情扣分
3
2
染色(25分)
待血膜干透再染色;
玻片放置应保持水平;
加染色液Ⅰ应全部覆盖血膜;
1分钟后加Ⅱ液,加染色液Ⅱ与Ⅰ等量或稍多,加染色液Ⅱ后应充分混匀;
染色10-15分钟,冲洗时应带着染液冲洗,晾干待检。
5
5
5
5
5
显微镜检查
(5分)
用显微镜检查全片细胞分布、染色情况。
取显微镜及显微镜使用应规范。
3
2
结果及报告(20分)
总分(100分)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评分标准
考核项目
评分标准
标准分数
得分
备注
素质要求
(4分)
白大衣穿戴整洁
态度端正
准时进入赛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血片制作血膜的制作用于检查疟原虫的血涂片有两种:一种是将血液涂呈薄膜状,称薄血膜;一种是血液涂成圆盘,称厚血膜。
薄血膜上的血细胞要求平辅在玻片上面。
发热病人血片标本片血膜的制作(取血时间)⏹取血时机现症病人一般可随时取血,疟疾普查时可不考虑取血时机。
但在诊断或需要某期疟原虫作标本时,则应掌握适宜的取血时机。
间日疟在寒热发作时,外周血液中主要可见环状体期;发作后数小时,环状体发育到滋养体期,疟色素形成,形态较易辩认,为诊断的有利时机;36~48小时,可检出裂殖体;发作一、二次后,配子体出现较多。
⏹恶性疟较理想的取血时间是在发作后至20小时内取血,初发患者退热后常查不到原虫。
血膜的制作(取血操作) 取血方法采血部位一般人为耳垂,指头,通常在耳垂取血(现场取血用采血针采血,一人一针,避免血传疾病)。
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冬季用手捻动耳垂使其充血后再行消毒),待酒精干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捏耳垂上方,右手持消毒针迅速刺入耳垂下端1~2毫米,不宜过深或过浅。
然后用右手中指轻轻向上挤压出血。
取血量及涂片法(涂片操作)薄血膜取洁净的载玻片2张,1张平置在桌上,以左手拇指,食指夹持载玻片两端(手指切勿接触玻片表面),用另一张边缘平滑(最好为磨口边缘)的载玻片做推片,用推片一端边缘的中点从取血部分取约1微升的血量(相当于1/4火柴头大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并形成25~30度夹角,待血液向两侧扩展约2厘米长度时,均匀而迅速地轻轻向左推出(约2.5厘米长)。
(涂片操作)厚血膜用推片的一角,从取血部位刮取约4微升血量(相当于火柴头大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再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一个方向旋转,转2~4圈,涂成直径0.8~1厘米大小圆形厚血膜,血膜厚薄均匀,过厚易于脱落,过薄达不到检出率的要求。
血膜的制作(涂片操作)涂制厚、薄血膜的位置通常是将厚、薄血膜涂在一张载片上。
方法是将载片分为6等分,第1、2格备贴标签及编号用;厚血膜涂在第3格中央,薄血膜涂在第4格前缘至第6格中部。
作为标本的血片每张玻片涂厚、薄血膜各1个;门诊和发热病人血片涂2个厚血膜1个薄血膜,以防血膜脱落而影响检查;疟疾调查时,每张玻片可涂制2~3人血膜。
血膜的制作血膜编号血膜制成后,立即用特种蜡笔或水笔于玻片面上写上受检者的号码,以防差错,待薄血膜干后再用铅笔于薄血膜中写上血片种类的代号和受检者的个人编号,依次顺序插入标本盒内。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1. 玻片清洗时,避免玻片碰撞、磨损。
制作血膜的载玻片必须完全清洁而毫无油渍或污垢。
制片时,手指只能持载片的边缘,不能接触玻片表面,以免油污使薄血膜产生空白区以及厚血膜脱落。
作为推片的玻片边缘一定要平滑,才能使推出的血膜均匀一致。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2. 刚涂制的血膜要平放在标本盒内,厚血膜未干前勿使标本盒倾斜,以免血膜倾向一侧,造成血膜厚薄不均,厚处不一溶血和着色而影响检查结果;晾干血膜时应注意防尘、防止苍蝇、蟑螂等昆虫吮吸血膜,干后应及时装入标本盒并盖严,新的木制标本盒需敞开放置一段时间,让木醇挥发后才能使用,以免厚血膜红蛋白被其固定,不能溶血或染色效果不佳。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3. 血膜让其自然干燥,切忌用太阳晒或火烤,干透后才能用甲醇固定薄血膜。
夏天标本尽可能24~48小时内固定染色;冬天也不能超过72小时。
放置时间越久,厚血膜越不易溶血,染色效果也差。
若不能及时染色,膜血膜宜先用甲醇固定(1~3分钟)然后用过滤清水对厚血膜溶血,晾干固定后装入盒内盖严,待以后染色。
二、血片的染色(一)染液的种类及染色原理染液种类:目前所用的血片染色液,虽然名称很多,但都是从罗门诺夫斯基氏创造的染液变化过来的。
总的可分为水溶液和酒精溶液两大类,前者包括罗氏、西氏(Simon)、J.S.B氏染液等,后者包括利氏(Leishman)、瑞氏和吉氏染液等。
这些染液中的主要染剂都包含美兰、伊红和由美兰氧化所成的天青,所以称多色性染剂。
血片的染色(一)染液的种类及染色原理染色原理:伊红是酸性水溶性钠盐,美兰是碱性水溶性盐酸盐,当它们各自溶化水中时,就离解为带阳电和阴电的离子。
伊红主要离解为酸性的阳离子,在遇到碱性的蛋白质如血红蛋白、嗜伊红白血球颗粒等即可结合成不易溶于水的沈淀物染成红色。
美兰主要离解为碱性的美兰离子,美兰就与疟原虫、淋巴和大单核细胞的胞浆、嗜碱性白细胞的颗粒等酸性蛋白质结合染成兰色。
#血片的染色(一)染液的种类及染色原理染色原理:美兰与伊红都不能使原虫和白细胞的核着色,必须由天青作为媒介(染媒)才能使其着色。
天青虽然也是碱性染剂,但又具有染媒作用,使原虫核和白细胞核等原来只能染上极淡兰色的结构染上显著的酸性染剂伊红,这样,就使白细胞粗大的核染成显著的既兰又红的紫兰色,而较小或菲薄的原虫核和淋巴细胞原浆中的颗粒染成紫红色。
血片的染色(一)染液的种类及染色原理注意:蛋白质是二性电解质,当其处于较等电点为酸的溶液中时,便呈硷的作用,即与酸结合*,这就说明为何在染液偏酸时,伊红的着色力强,使红细胞着色鲜艳而淋巴细胞和原虫的胞浆着色不著;反之,蛋白质在偏硷的溶液中呈酸的作用而中和硷基,也就说明为何染液偏硷时,红细胞和嗜伊红白细胞的颗粒等被染成紫兰色。
伊红在水溶液内遇到美兰或天青,时间一长即可互相化合而产生沈淀从而失去染色力,因此,吉氏母液绝对不能进水。
(二)吉氏染液母液配置方法取吉氏粉0.5克置于研钵中,加少量甘油充分研磨,再加再磨,至25毫升加完为止,倒入60或100毫升带有玻塞的有色玻瓶中。
在研钵中加少量甲醇,洗去甘油浓液混入瓶内,至25毫升甲醇洗净钵中甘油染液为止,塞紧瓶塞,充分摇匀,置于55~60℃水浴中或温箱内24小时或室温内3~5天,多加摇动,即成原液。
吉氏染液是目前较优良的血膜染剂,即使在炎热天气中,亦材料:1、吉氏粉0.5克2、甘油25毫升3、甲醇25毫升(三)吉氏染液血片染色方法先用甲醇或无水酒精固定薄血膜,待干后进行染色。
亦可在固定薄血膜后用清水对厚血膜溶脱血红蛋白,然后才进行染色。
成批血片染色:将已固定薄血膜的血片插入染色缸,倒入2%吉氏染液稀释液(2毫升原液加中性蒸馏水98毫升稀释均匀即成),同时对厚薄血膜染色30分钟(如染液不合标准时,得酌情增减染色时间),然后用清水轻轻将染液冲去,再用清水轻轻冲洗一次,干净后将血片标本(血膜面朝下)插于晾干板上,待干镜检。
(三)吉氏染液血片染色方法先用甲醇或无水酒精固定薄血膜,待干后进行染色。
亦可在固定薄血膜后用清水对厚血膜溶脱血红蛋白,然后才进行染色。
单张血片染色:薄血膜经固定干燥后,用2%吉氏染液稀释液1~2毫升,滴入血片标本上染色30分钟左右,或用中性蒸馏水1毫升,加吉氏母液1~2滴,混合均匀后滴入血片标本上,染色10~20分钟,然后用清水轻轻将片上的染液冲洗干净,晾干镜检。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血片染色好坏除了与玻片是否清洁,血片制作质量好坏等有关外,还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染料溶剂的质量染料、甲醇和甘油如果不纯,常使配制的染液偏酸或偏碱而影响染色效果。
因此必须用分析纯的甲醇和中性甘油,而且在配制时所用的器具必须干净而无水份。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2)染液的新旧新配制的染液因色素尚未充分溶解,染色力较弱且常呈现偏碱性。
染液存放时间越久,染色力越强。
通常在染液配制1~2周后才使用,盛装染液的瓶子应加塞盖密。
以防吸潮而影响染液质量。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3)染液稀释后使用时间吉氏和瑞氏染液的主要成份是美蓝、伊红和由美蓝氧化产生的天青,三者能在酒精溶液中溶解,但在水溶液中伊红遇到美蓝和天青即产生沉淀。
因此,必须在稀释染液当时使用,一般在半小时内染色力最强。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4)染液的稀释浓度染液的浓度高其着色就快而深,从而疟原虫寄生红细胞的薛氏点粗大显著,但颜色常偏碱;染液浓度过低则染色时间久,颜色偏酸,薛氏点不明显或消失。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5)染色时间染色时间长染色效果好,反之较差。
室温高则着色快,染色时间可略缩短,气温低可适当延长。
因此染色时间应根据染液的质量、新旧、稀释浓度和气温而适当增减。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6)染色用水染液的稀释用水和染色后冲洗用水应选择Ph7.0~7.2清洁水,通常使用的新鲜的蒸馏水或过滤的冷开水,以及自来水、井水、河水、泉水和雨水等。
如果偏酸或偏碱,可用缓冲蒸馏水调整。
染色后发现血膜颜色偏蓝(偏碱)或偏红(偏酸)时,可用与之相反的酸、碱度水冲洗血片予以纠正。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7)染色后不要直接将染液倒掉,应沿玻片或染色缸边缘加水使染液表面一层溢出,并轻轻冲洗,以免染液色素颗粒沾污血膜。
19世纪后期,显微镜的出现使人们不断发现了传染病的病因,1880年法国军医拉韦朗(Laveran)第一次见到并描述了人红细胞内的疟原虫,至此才解开了困扰人们数千年的疟疾的病因之谜。
此后,随着显微镜的不断改进和血膜上疟原虫染色方法的出现,使显微镜检查疟原虫的方法成为疟疾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手段。
尽管这种方法存在着操作复杂、技术难于掌握等缺点,但以其高特异性一直被作为确诊病例主要依据。
时止今日,由于技术的、经济的等原因,镜检疟原虫仍是我国疟疾病例确诊的金标。
1 、目的与意义在疟疾诊断标准中把疟疾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病例、确诊病例和带虫者,前两者依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即可做出诊断,而后两者需通过发现病原方能做出诊断。
另外,除带虫者外,病例的最基本临床表现为发热。
1 、目的与意义因此血检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发热病人血检达到确诊疟疾病例。
它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传染源和明确感染的疟原虫种类,以能针对虫种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2 、血检对象在疟疾严重流行时期,卫生部有关文件中提出,疟区的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都要把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列为常规。
2 、血检对象但根据20世纪80年代各地的观察结果表表明,全部血检阳性的病例中,有47.8%(江苏)、73.5%(山东)、77.7%(南方7省)、84.1%(河南)是在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的发热病中查出的,而其它15%~42%的病例,是在临床初诊为发热原因不明和感冒及其它发热病人中查出的。
2 、血检对象因此,为尽可能多地发现病人,各地把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发热原因不明和感冒及其它发热的“四热”病人列为血检对象。
2 、血检对象但是,随着疟疾流行程度的降低,“四热”病人中查出的疟疾病例所占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10 省、区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地区开展研究,发现 92.33 %的病例发生在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包括来自高疟区流动人口)中(见表)。
2 、血检对象表各类发热病人血检原虫阳性率临床初诊血检人数阳性人数阳性率% 占总阳性人数% 疟疾10931 670 64.49 64.24疑似疟疾24733 293 2.35 28.09 发热原因不明10602 76 0.02 7.29 其它96084 4 0.004 0.382 、血检对象表中显示,在诊断为发热原因不明的病人中,原虫阳性率仅为0.02%,也就是说检出1例病人要镜检5000张以上血片;而在“其它”发热病人中检查2.4万病人方检出1例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