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十五国风”中有关妇女爱情与婚姻的诗篇不仅占有大量的篇幅,而且独具特色。

其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创作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从《诗经》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对文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来讴歌和赞美女性忠贞的爱情;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对人们爱情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意义
一.诗经当中的爱情诗
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三百零五首中明显的就有七十二首之多”(张西堂《诗经六论》)而《国风》中的十五首诗歌就有四分之一是关于爱情的。

正是通过这些爱情诗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古代女性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等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刻画。

有的清新自然,有的柔然绵长,有的激荡肺腑不同的女性形象在诗歌中呈现出来或大胆无畏,或谨小慎微,或哀怨绵长。

他们为情而动为情而生,久积在心头的情思如黄河奔流一发而不可收拾。

展现出当时社会女性对于爱情的观点和看法,折射出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和爱情观。

爱情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情感交流的表现,是一种发资本性的原始冲动和自我选择。

诗经中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女子与男子幽会的《邶风·静女》;女性感叹韶光易逝的《召南•摽有梅》;男女相约出游的《郑风·溱洧》;期盼丈夫早归的《王风•君子于役》等等。

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女子在爱情世界里的精神状态,不同的场景同样的主题,这些诗歌无言地向后人讲述着人类祖先对于爱情的理解但和崇敬之情!
二.诗经当中的女性形象
(一)婚前女性形象
1、渴望爱情,主动追求。

女性内心对爱情的渴望、追求与呼唤
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爱情的习俗。

如少女大胆追求爱情,渴望与自己意中人结成连娌,非常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在《召南•摽有梅》中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一位少女面对黄熟又日益变得稀少的梅子,敏锐地感到了韶华的流逝,人生短暂,希望有人向自己求爱的强烈心情,于是少女便即情即景地唱了起来:“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召南•摽有梅》)表明了姑娘想早日寻找到自己的真爱的愿望,语言大胆而直率!而在《邶风·静女》中, 女主人公则活泼诙谐地使用“计谋”来考验男子的忠诚“俟我于城隅,爱而不现”竟然让小伙子“搔首踟蹰”.诗中女子性格聪明、淑婉,在未得到情人热烈的爱时,女子表现出一种复杂而又反复的态度。

然而诗经中的《褰裳》则以更加直白的性占有为目的来表现女子渴望
与心爱的男子幽会的场景: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这是一首动人的情歌,又是一幅绝妙的少女怀春图,诗情画意浑然一体。

宛若一幅精美的画卷,被后人所珍藏。

《诗经》中的妇女因较少的受到礼教的约束,因而显得大胆、热烈。

如《郑风·叔于田》所写的女子,因为恋人叔外出打猎,在整个巷中就再也没有她可以看得上的男子了。

“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

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

岂无饮酒?不如叔也。

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

洵美且武。

”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却把女子心里的叔的优点无一例外的介绍给了读者,如叔不但能骑能饮,且勇武英俊,有美好的品德。

正因为如此,叔也就成了她心目中最杰出的男子,短短几句话充分表现了女子的心理活动。

2.缠绵热恋,欢快相约。

在与情人一起约会的时候,女子更是表现出相当的主动、热情和开朗。

如《郑风·溱洧》中,生动的描述了三月时节,郑国青年男女在溱、洧河畔,相伴游春。

其中两个人的对话足以说明此时女子的心态。

姑娘说:“去看热闹吧?”小伙子回答:“已去过了。

”姑娘说:“还是陪同我再去看会儿吧,洧水岸边,地方广阔,可好玩呢!”于是两人边走边相互调笑,话语热情却不轻佻。

并以芍药花相赠,传达爱慕之情。

而《召南·野有死麕》中的女子在收到礼物之时,则与此相反,这位女子的性格似乎很害羞“舒而脱脱兮,
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她让送礼物的人不要过于冒失,以免惹得犬吠人知。

3.相思的女性形象。

相会在一起是快乐的,是幸福的,可两个人还是有分别的时候,这时的女子则愈发显得惆怅不已,对恋人的相思也愈发显得深远。

如《王风·采葛》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以“三月”、“三秋”、“三岁”来表达对恋人的思念,款款深情在字里行间不言而喻,而这种情意到了《郑风·子衿》则表现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以一个女子特有的矜持的角度,诉说这位女子对男子为什么不主动地前来,为什么连个信也没有的埋怨之情。

但是这种心情到《召南·鳔有梅》中则张显出不同,这首诗写女子思婚求偶,盼望意中的男子,早些来向她求婚。

这里以梅来比喻青春,以梅越落越少比喻青春流逝不待人。

“鳔有梅,其实七分。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鳔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鳔有梅,顷筐既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话语虽然不多,却把少女的心思准确的呈现给了读者。

4. 失恋女性,为情所困。

在两性问题上,女性历来要比男性承受更多的痛苦,然而不同性格的女性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则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如在《郑风•将仲子》就描写了这样一位为情所困的女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
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少女畏惧父母,但又深爱自己的情郎。

她与情郎的感情是如此的真挚和热烈但是,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但是在《鄘风·柏舟》中女子则选择大胆不顾父母的阻拦而出嫁远方。

这是一个女子为了自己的幸福,勇敢的进行反抗的做法。

如果父母反对了子女的恋爱,就形成了婚姻的阻碍如: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知靡慝。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首诗中的女子心中本已经有了心上人,但家庭的反对让她的心愿难以实现,虽然文中表示自己决不改变主意,但她也只能怨愤母亲与老天不能体谅她的感受所以表现出了极大痛苦。

(二)婚嫁中喜悦的女性形象
出嫁是女子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这个时候的女子形象往往和婚嫁前的女子形象不同。

如《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赞美她们正当盛年,像开得正火红的花儿,能给婆家带来欢乐。

诗中对女子的健康也进行了由衷的赞美,而这赞美是通过对桃树的硕大来表现的,这恰恰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中用桃花鲜艳比喻新娘的美貌,用桃的果实肥大、树叶的茂盛来比喻
给家族带来的人丁兴旺、家业隆盛。

诗虽然简单,却生动之极,既赞美了新嫁娘,也描绘出了婚嫁时喜庆的气氛。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则用一种简洁富于韵律的话语道出了这位出嫁女子的绝伦的美貌,优雅的仪态,描写的生动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迎亲新郎,喜润新娘。

《诗经》中也有通过女子对新郎的赞美来反衬出女子自我形象的作品。

古代习俗,女子出嫁时,男子要亲自到女家来迎接新郎,而女子似乎对自己未来丈夫的外貌也很注意。

如《齐风•著》中通过对女子眼中男子的描写,来看亲迎的新郎,从侧面细腻地再现了婚礼前一个动人的镜头,新郎到娘家接新娘上车,“俟我于著乎而”、“俟我于庭乎而”、“俟我于堂乎而”三段,生动的刻画了一个披凤冠霞帔的美丽新娘在等待幸福的降临的场景,同样出嫁女子喜悦心情也可见一般。

盛大婚礼,娇女出嫁。

《诗经》中也有描写女子婚嫁的隆重盛大的场面,从正面描写女子在婚嫁中的形象的作品。

如在《召南•何彼脓矣》中贵族“平王之孙”与“齐王之子”举行婚礼的盛大豪华的场面的描写。

诗中用郁李开花香味四溢来祝福“平王之孙”和“齐王之子”的婚礼。

在“何彼脓矣,唐隶之华。

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这个隆重而和谐的婚礼进行中,公主是坐在车上行婚礼的,即“人之敬和者,恒举车服言之”。

再如《召南•雀巢》中出嫁的女子是由彩车百辆来迎接她的。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都是那么喜庆而隆重的仪式。

从而由正面衬托出年轻女子婚嫁中的娇美形
象。

(三)婚后的女性
1.琴瑟和谐,相亲相爱。

《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的题材相当别致 ,它通过夫妻二人起床前的对话“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来表现夫妻关系和日常生活被描写得美好而洋溢着诗情画意,只有相敬如宾的夫妻才会享有这种真正的和谐与恩爱。

在《齐风•鸡鸣》中 ,也有同样的描写 ,在一个浪漫的晚上一对夫妻在“苍野之声”、“虫飞薨薨”的野地幽会 ,天亮了 ,男子还沉湎在这种欢爱之中 ,而女子觉得光天化日下幽会感到羞耻 ,让人看见了不好意思。

通过这样的描绘来表现相亲相爱的婚后感情生活。

2. 婚姻中不幸的妇女形象。

《诗经》所在的时代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妇女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而在结婚之后成为了男子的附属品。

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和命运,破裂的感情中,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作为这一点《诗经》中给人提供了众多的描绘对象。

面对着婚姻的不幸,妇女更多是发出心中的哀叹。

如《邶风·柏舟》中的女主人公在到了夫家以后,遇到不公的待遇,不愿逆来顺受,与夫进行抗争“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但没有成功;希望娘家的兄弟为自己做主也没有得到任何帮助“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可女主人公在受到各种委曲之后仍然保持自己的威仪,决不妥协。

全诗用饱满的深情,塑造了一位渴望自己能够飞出牢笼,获得自由的女性形象。

而《邶风·日月》中的女主人公则是在受到虐待之后,无奈之中只好向日月
哭诉自己的不幸,希望日月能够洞察人间的不平;无奈之中又向自己的父母发出埋怨,为何不能养她到老而不用出嫁?可见她在婆家所受到的痛苦之多已经无法去尽述,真不知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3.丈夫在外,翘首盼归。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

但当时一部分男子或出仕、或经商、或服役 ,不得不抛妻别子远走他乡 ,这就留下了一批独守空闺的女子 ,她们成年累月在思念中度日在等待中消磨自己的青春,如《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都是这方面有代表的作品。

且看《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主要抒发了思妇盼望久役在外的丈夫回家的感情,全诗采用触景生情的方法,选取了“鸡栖于埘”、“羊牛下来”等生活场景触动思妇的深切思念和绵延惆怅。

这位思妇在一连串的发问之中向我们传达着自己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正是这样看似平凡的场景更能触动我们的内心更能表达出一种生活的无奈和真实,这种相思之情更是表现出了思妇爱情的朴实和她多爱情的执着坚守。

4.哀怨弃妇,悲愤抗争。

被弃妇女的哀怨与抗争 ,即“弃妇诗”它们反映的是家庭生活的破碎与妇女被弃的悲惨命运 ,具有比较深刻的社会意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篇作品是《卫风•氓》和《邶风•谷风》。

《氓》全诗具有六章,每章各十句,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
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开头的二章主要写男子最初向女子求婚与结婚的情景。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这其中包含的经过:男子急切的要求与她同居,但她却比较矜持,认为还是需要有“良媒”来说合比较合适,作为正常的婚姻才好,这时男子产生了怨怒,她只好委婉的安慰男子说“秋以为期。

”“乘彼诡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此时的女子已经对男子抱有一片痴情,男子经过卜筮之后,就将女子娶走了。

第三章则用桑树与自己相比,桑树的茂盛就如女子的青春年华,以鸠食慎,比喻自己当初过分迷恋于爱情的后果;此外,还将当时男
女在社会中不平等的地位进以描述:男子如缠上了女的,女的想甩甩不掉;女的如果看不准人,就一辈子也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第四章与前一章相对照,桑树茂盛期一过就将凋落,而这时女子在夫家也受到摧残。

她委屈的说,自己嫁过来“三岁食贫”,并没有过上好日子,三年后,却又乘着车,渡过淇水,回到娘家。

这里被遗弃后渡过淇水回家与前面未婚时“送子涉淇”相响应,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怆然之感。

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则张显女子的性格,这其中有自己的表白,和对丈夫的斥责,凸显妇女刚强之性格。

第五章写女子嫁给男子以后,日夜操劳并没有过上一天的好日子,刚把日子过得好一点,就得到了自己丈夫忘恩负义的虐待。

当她满含冤屈的回到娘家时,自己的兄北姐妹也不能理解她同情她:“兄弟不知,戏其笑矣”此时的她显得是那么的孤立无助。

这表明在礼教统治下,女子一旦被弃,其命运是相当悲惨的,在残酷、冰冷的现实中,是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伸的。

第六章,写那女子在被遗弃后的复杂的悲愤心情和最后决绝的态度。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一句话充分表明了她对那个负心男子的怨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说明自己未来的生活,将会是苦海无边;“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是其对过去时光的一片回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在最后她表示过去的日子就
不再去想,从此与那个男子一刀两断,又一次体显出了这位女子果断的性格。

同样的社会不同的性格。

与《卫风·氓》中女子坚毅果断相比《谷风》中女主人公的命运更为凄惨 ,为了操持生计在丈夫家什么苦活累活都干,穷的时候和丈夫共患难,日子过好了 ,丈夫却把他看成眼中钉“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诗中饱含热泪的诉说,读来令人肝胆欲碎。

自己离开夫家,被丈夫休弃时,难分难舍,因为割不断对往事的追忆留恋。

诗中所描写的,是一个贤惠忍让的中国妇女的典型。

也正是通过诉说,来控诉丈夫的背信弃义和对两人感情的背叛。

透过这些弃妇悲惨的命运,我们可以在她们声声哭诉中,更深刻的了解那个封建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残酷的现实。

三、《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建国到春秋中叶期间的作品,因为《诗经》的原产地是在当时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原以及长江地区,加上它的作者层次众多,包括了从平民到贵族的各个阶层,所以它的内容很丰富,题材十分广泛。

农业祭祀,战争徭役,男女情爱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所涉及。

从形式上来说《诗经》不管是在语言技巧上抑或是形式体裁上,都有它独显的魅力,前所未有的“赋比兴”的用,工整的四言句式和重章叠句的使用,都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开辟了先河,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诗经》中女性形象创作内容、手法、格式等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影响
《诗经》从内容上,它聚集了古人对社会政治独到见解,丰富的感情生活,从整体上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从形式上,古人为了增加诗歌的生动性,在句法和章法上运用了不同的手法。

古人在创作时,通过自己对描述对象的理解,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崇高地位的,它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诗经》拓宽了后世诗歌的内容题材。

《诗经》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正义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称为“风雅”精神。

除了对爱情的肯定和颂扬《诗经》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们的情感、民俗风情等,都在其中有了形象的表现。

在后世的诗歌中,许多内容题材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

1、《诗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描写战争的诗歌,其中有不少反映征战艰辛、征战不归,亲人离散的作品。

《式微》是厌倦战争的士兵们控诉国君惨无人道的怨歌,借控诉国君反映征战生活艰难痛苦:“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短短十八个字,反映出了士兵的悲惨,以及他们对战争的厌恶。

又如《何草不黄》反映的是战争的无休止摧残了士兵的青春年华。

诗中描述“四夷交侵,中国皆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

”全诗四章,描述征途中
的所见所闻,一片凄凉悲苦,民不聊生的情景,战争的残酷是对士兵们人性的摧残,所以有了人还不如野兽的现实评判。

又如《采薇》表现出战争的苦难,士兵们的思乡之情。

这些诗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对战争残酷的斥责,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比较重视细节、场面的描写。

在此后的诗歌中,描写战争的诗歌数不胜数,描写战争比较突出的当属唐朝诗人杜甫。

杜甫的诗歌叙事显然是受到《诗经》的影响,杜甫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他的诗歌中有很多细节描写或人或物,精心刻画,表现出他对战争的残酷的批判。

如杜甫的《无家别》写出了由于战争,故乡变得荒凉,老母病死,自己也无家可归。

“三吏”、“三别”无不是痛诉战争使人民民不聊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不可否认,杜甫写的战争的诗歌和他所处的时代是有很大的联系的,但是他在诗歌叙事上是受到《诗经》影响的。

《诗经》中还有很多描写男女爱情婚姻的诗作,或表现男女相互爱恋,或表现婚姻生活。

如《关雎》,表现出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静女》中男女两情相悦,男女幽会等。

2、《诗经》中许多关于爱情的诗歌都表现主人公对爱情执著的追求,爱情遇到挫折,就会痛苦。

如《柏舟》中,女子要求自主婚姻,追求自由的爱情却遭到母亲的反对,女子宁可以死殉情,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真实的情感。

表现出女子爱情受阻时的痛苦以及希望追求自由爱情,这样的题材在后世也很多《孔雀东南飞》就是很好的例子,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遭到母亲的反对,最后为了守住自己的爱情,双双殉情。

又如《长生殿》,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离合生死之情。

这些
都是继承了《诗经》中对爱情的描写的手法。

3、《诗经》中还有一类怨刺诗,大多产自厉王、幽王当政的西周后期,政治腐败昏庸,这些诗就是描写作者担忧国家前途,怒骂奸佞小人,痛斥君王的昏庸。

如《十月之交》描写幽王当政时期,日食地震,交相并行,百姓民不聊生。

《巧言》直斥昏君信谗言,昏庸无道,导致真个社会政治的黑暗不平。

在后世,怨刺诗也是众多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有大量的怨刺诗,重点描写的恶吏苛政的残虐和百姓苍生的痛楚,聂夷中的《咏田家》描写出苛政下农民被压榨的一无所有,只剩下逃亡这一条路。

又如杜荀鹤的《再经胡城县》,诗人站在民众受害立场,对恶吏贪官残民以逞的豺狼本性表现了极大的义愤。

所以在后世诗歌很多题材中都可以看到《诗经》的影子,只是后世对它们又发展、完善了。

其次,《诗经》对后世的影响还有一个方面体现在它的艺术手法上,它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比兴内容有很多。

简言之,赋,铺陈直叙,将诗人的思想情感直接表达出来;比,运用比喻手法,将诗人的情感用一个对象来比喻;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情感,引起诗人作诗。

在《诗经》中,这三种手法是交叉使用的。

1、“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如记述周民族历史的《绵》、《氓》、《生民》、《公刘》以及反映奴隶生活的《七月》等长诗都是赋体。

《氓》是《诗经》典型的以赋为主的叙事性质的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