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冷战中的对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中的对峙》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中的一课,上接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加强和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下承苏联的解体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特别是霸权主义不断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因而本课有重要地位和教育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组织,美苏争霸的典型事件:古巴导弹事件,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

(2)通过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综合归纳和运用能力。通过分析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特点,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比较美国、苏联争霸的局面,加强学习的条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战后,美苏从盟友关系变为敌对,随着北约和华约的形成,双方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峙。美苏两国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到世界的局势。注意对学生进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是重点;

美苏争霸中变化的实质是难点。

学习方法:归纳法、指导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二战胜利前夕雅尔塔会议的召开,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参加会议的情况。对战后世界做出了安排。

2、展示图片,二战的影响。请学生回忆二战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性破坏,人民厌恶战争。提问:二战后的政局将如何发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动让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冷战政策

(1)提问并请学生在课本上找出冷战的定义,

(2)美国为什么会提出冷战政策? (师生共同完成)

美国想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美国不敢发动战争。

(3)美国将怎样实施冷战?

学生看书后回答冷战的三个表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的成立,教师对回答进行点评、补充和总结,进而指出针对美国冷战的威胁,苏联成立了经互会和华约,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打破传统模式,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能够让学生系统的把握教材知识,开阔学生思维.)

2、美苏争霸

⑴美苏争霸开始: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⑵美苏争霸三个阶段: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讨论三个阶段特点和状况,教师总结。

第一阶段:50-60年代,赫鲁晓夫--肯尼迪

突出事例:古巴导弹危机,优势在美国方面,虽然以美苏的妥协而解决,但宣告了美苏争霸时代的到来。

第二阶段:60-70年代,勃涅日列夫--尼克松

突出事例:美国发动越南战争,苏联占领阿富汗。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纷纷对外进行猛烈的军事扩张,双方进行了战略调整,苏攻美守。

第三阶段:80年代,戈尔巴乔夫--里根

原因:苏联经济负担加重;美国成为最大的负债国;美苏开始逐渐走向缓和。

教师小结: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正式结束。

请学生填写下面的表格:

阶段时间特点美苏主要领导人典型事件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60年代初缓和与紧张并存,战略优势在美国

肯尼迪vs 赫鲁晓夫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苏攻美守

尼克松vs勃列日涅夫苏联对阿富汗的战争尼克松访华

第三阶段

80年代中后期美苏走向缓和里根vs 戈尔巴乔夫

设计意图: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学会用表格方式总结历史知识的技能。

六、拓展练习

(1)看图片解说: 霸权主义给人类和平与发展带来危害,请同学谈谈感受!

(2)知识拓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和运用,加强学生综合,归纳和分析运用的能力)

七、课堂巩固练习(略)

教师总结: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好坏,并决定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因此,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工作的中心。而遏制霸权主义的最强有力的措施就是使更多的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归纳和表述能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能主动获取基础的历史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进一步得到升华。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了,从两国的对峙中学生要明白,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争霸的过程中,两国给世界局势带来的影响,两国都难逃责任。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感性事物容易理解,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有限,所以教学中结合中国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即将参加中考,所以要做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当堂消化知识。

根据本课实际,只有将“教情”与“学情”相结合,才能完成教学目标。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与学的统一,展现了学生的个性,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符合当前课改的方向。

效果分析

今天下午我上了一节历史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9年级下册1《“冷战”中的对峙》。我上课

的目的是打造一节高效历史课堂。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所以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注意结合9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力争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实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本课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模式教学,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教师既是师者,又是学生;既是长者,又是朋友;既是主持人,又是参与者。在这里,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变化着的。

2.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发展能力,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谈到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象是整个欧洲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马歇尔计划和冷战的目的--遏制苏联是否矛盾呢?”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教师注意鼓励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正如预料的一样,讨论后出现了三种情况:1、所有学生都认为是不矛盾的;2、所有学生都认为是矛盾的;3、两种意见兼而有之。我在总结时特别注意充分肯定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只要言之成理,都予以肯定和鼓励。

3.本节教材主要涉及二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内容偏深偏难,且枯燥乏味。如何化难为易、引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在学分析马歇尔计划时,我首先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困境导入,接着指导学生诠释有关马歇尔计划的一幅宣传画,出示关于马歇尔计划实施情况的文字材料,借此讨论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和谁是马歇尔计划的最大受益者,然后延伸探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拒绝马歇尔计划,最后再对马歇尔计划作出评价。这样,一步一步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反思上课的情况,我认为在组织课堂讨论辩论活动时,还应注意提出的问题深浅合适,以免冷场或流于肤浅;同时应注意避免少数学生垄断发言权,尽可能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

教材分析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起始课。这一单元主要讲述的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在战后初期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对峙局面,也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所取代。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剑拔弩张,进而形成“冷战局面”,但这种两大阵营的对峙存在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是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它为下节课学习的随后出现的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因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