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

从事语文教学已有近30年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研究语文教学也有百万字刊行,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语文教学到底应该坚持什么教学思想,它有什么特性。语文教学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测试评估,这些基本问题,似乎也应该认真疏理一下,借用人们习惯的易记上口的数字形式罗列如下:

一个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语文教学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说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根本宗旨,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所有环节中必须牢牢树立这个教育理念,以此理念统率自己的教学行为。语文教学及其评价测试必须始终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而不能与之背离。

两个特性一个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性。这其实是培养目标的问题,应试倾向下的语文教学是为考而教。考什么教什么,必然导致语文教学的片面性、语文素养的狭隘单调,片面强调“知”的某些方面,忽略“情”、“意”,而且在评价过程中,只着眼于结果,而忽略过程。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语文素养呢?我想以下几个方面是应该具备的:

第一,掌握工具。包括硬笔书写,汉字电脑输入,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查阅,收发电子邮件,这些都属于当今现代社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语文工具,通过限制式选修加以培养,通过者不修,未通过者必修。

第二,形成能力。包括读写听说四项基本语文能力。

第三,提高修养。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修养。通过优秀诗、词、文的背诵、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通过坚持每天收看、点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了解国家大事,洞察社会人生,使学生始终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关心国家,关心人民,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增加文化积淀,培养高尚情操、健康人格。

第四,创作研究。包括文学创作和语文研究、文化研究。文学创作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创作。语文、文化研究包括研究各种语文现象、研究课文、研究语文知识、研究语文技能、研究作家、研究文化现象,教师提供相应的研究论题及范文,学生参考,自选题目,独立钻研,调查统计,查阅资料,撰写研究论文,通过创作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来体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性,实现语文培养目标,达到知、情、意的统一。要如此还必须做到语文教学质量管理的全程性,语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符合相应的目标,不再是仅仅重视终结性评价的一次性结果。从纵向看,从学生入学就开始抓起,不忽视任何一个年级阶段;从横向看,要抓住语文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接口”,进行质量管理,保证围绕教育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只有保证教育质量的过程管理,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实现。

一个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整体性可以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来考察,阅读教学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重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吸收文章的精髓养分,这是对现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只重细节不顾整体的教学倾向的否定。

整体性源于学生发展的需要,现代教学论强调整体发展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应试倾向的影响,也由于西方一些教学方法的引进,导致我们的课堂教学肢解课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现在很多课都是以一连串、一大堆的具体、局部的细小问题的问与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还美其名曰启发式教学。文章是完整的,但是一篇篇完整的文章在教师的解剖下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生动的内容被割裂成知识的拼盘,美文不美,导致学生兴味索然。课堂教学如此,课后练习更是如此,长此以往不仅淡化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而且将对学生思维方式、认识结构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学生因此养成只见一斑不见全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习惯,看问题缺乏整体意识,读文章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思考问题,只着眼于细枝末节。这种现象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发展学生健全的思维认知结构。

从写作教学来看,也要强调整体性。文章的构思总是先有整体,才有局部,如果开始就孜孜于局部,文章肯定写不好,因为局部的好坏是由它同全局的协调来决定的。唐人曾说:“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

行陈之有次,阶梯之有依也。先看将作之文,体有大小,又看作为之事,理或多少。体大而理多者,定制宜弘,体小而理少者,置辞必局,须以此义,用意推之,随作所文,量为定限。”经过整体构思、剪裁,文章在整体上就能做到“理贵于圆备,言资于顺序,使上下符契,先后弥缝,择言者不觉孤,寻理者不见其隙,始于宏耳。”(《文镜秘府论·定位》)宏观上的整体结构

布局,不是由局部相加而成的,而是由大系统中各局部的有机联系互为映衬与制约构成的。写作的这个特征既决定了我们写作教学必须着眼于整体,也决定了阅读教学同样必须着眼于整体。

突出整体性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大局观念。整体意识,大局观念是21世纪人才素质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大局观是思维认知结构健康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现代人才观摒弃那种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只看局部不管整体的狭隘的局部意识和观念。现代教育必须培养现代人才,语文教学是培养途径之一,突出强调整体性,使学生做到:在纷繁的材料中能分清主次,在众多的现象中能看出本质,在复杂的事件中能把握主旨。

语文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反映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是处理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的依据。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守三项原则。

第一,相互主体渐变原则。关于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主客体关系,有单主体说(或教师主体、或学生主体),有师生双主体说(含教师主导、学

生主体说)。这些说法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都是静止地看待师生关系,都是从横截面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从纵向来考察师生主客体关系,还其动态的本来面目。我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坚持双主体渐变原则,因为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是相互主体渐变关系,具体说来,教师是教授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主体作用是逐渐隐蔽、逐渐减少的,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逐渐增强的。

从语文的教与学的过程来看,一个是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另一个是教育者的教授过程。从学习过程来看,受教育者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育者(包括教育者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则是受教育者学习和认识的对象,因此是学习过程的客体。从教授过程来看,教育者是主体,教材和学生都是客体。两个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在变化的,特别是学生的成长变化之大是非常明显的。教师自身也在变化,而且教师顺应学生的变化不断调节自身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增强,教师的主体作用逐渐隐蔽、逐渐减少。放大一点看,更能看出其区别。比如由小学到中学,由中学到大学,由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很显然学生的主体作用渐次增强,由依赖教师到依靠教师到独立学习;教师的主体作用由保姆式到师傅式(手把手教)到导师式,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少,越来越隐蔽。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实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师是由教逐渐走向不教的。大如此,小亦然。就某个学段而言(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