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建设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和谐校园建设之我见
摘要:胡锦涛同志说:“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而构建和谐校园,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要深刻认识建设和谐校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对学校持续发展,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校园建设;和谐管理;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体现,它的内蕴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管理的和谐、关系的和谐、发展的和谐以及资源优化重组与利用的和谐等,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是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服务的。

在和谐校园中,有学习、工作、生活的最好环境。

在这里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幸福成长,让每一位教师健康发展。

一、打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和谐校园环境的基本要求是幽雅、平安、卫生。

学校的主要活动人群是学生和老师,有良好的卫生环境和治安环境,不仅保证了师生的人身平安与健康,同时也能从思想上、行动上带动师生积极地建设和谐的校园。

而幽雅、宁静的校园环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减少人的激动情绪和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同时也能缓和人的精神紧张。

因此,平安、卫生、幽雅的校园环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客观条件,也是首要和必要的条件。

二、铸造和谐的管理文化
和谐管理的主要特点在于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遵循规则,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用减少不决定性的思路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并设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学校管理文化,包括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是指在管理哲学指导下,由学校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过程组成的,其中既有外显的部分,如:言谈举止、遵纪守法、待人接物、礼仪规范等,而管理制度则约束着人们,使其行为行为符合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管理思想的要求。

管理方法和管理过程是通过检查、反馈与纠正来促使人们管理制度的规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坚持依法治校,制度治校,人严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证。

在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基础上,建立全面、有针对性的制度,以合理、和谐的方法激励师生主动发展,从而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关怀的环境中,让师生对学校精神及以此为核心的管理文化能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实现有序管理。

管理的宽容、开放和“弹性”营造出学校管理层和员工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校和家长、社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的氛围,以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可喜的局面。

三、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1.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开展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健康的人际关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学校德育过程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过程,其互动效果主要由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决定。

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相处。

2.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与学生应该团结友好,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学校是一个舞台,给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学习生活的舞台,同时也提供一个交流互助、共缔友好的舞台。

学生一天中在学校和同学相处的时间最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在与同学吵架打架闹不团结中度过,还是在欢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最能反映一所学校学生关系的和谐程度。

学校应是一个培养良好情愫的地方,学生的性格行为是在成长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也将这种处事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带到社会。

那么,一个和谐的校园应该培养出懂得与人进行心灵对话、人格交流,懂得与人和谐相处,懂得宽容和尊重别人的学生。

四、营造和谐的德育氛围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
问题。

例如:独生子女现象、单亲家庭现象、追星族现象、痴迷网吧现象、拇指文化现象、口袋书现象等等。

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各级各类学校的彼此衔接,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和谐的问题。

无论从大、中、小、幼德育的纵向衔接来看,还是从学校、家庭、社会的互相配合来看,一般表现为少沟通、难互动、不和谐。

这种情况是制约德育工作整体效果的关键。

要解决德育工作这一关键问题,就必须整体构建和谐的德育体系。

要遵循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按照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原理,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推进大、中、小、幼德纵向衔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横向贯通,相互补充,形成合力。

从而促进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国红.校园文化二十年历程反思[j].青年研究,1999(5).
[2]赵福顺,张国英.对中小学校园文化现状的思考[j].天津教育,1997(3).
(作者单位湖南省绥宁县李熙桥镇中心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