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密折制度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圣祖康熙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雍正在位仅一十三年,但却在君臣之间建立起一套完整而成功的密折上奏制度,并留下所谓“天下第一痛快之书”——《朱批谕旨》。虽身居大内,却能通过密折了解下情,于地方官场民情了如指掌。不能不说,密折制度的功能在雍正时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是雍正推行新政,加强君主专制的有力措施。

一、密折的产生与内容

1.产生时间

需要辨明的是,奏折与奏本、题本并非同一概念。题本与奏本是清初沿袭前明旧制而来,官员弹劾、禀报钱粮、兵马等用题本,须附“贴黄”(即摘要),由通政司转送内阁,然后上呈皇帝;官员到任、升转及本身私事等用奏本,也须经通政司上呈。与题本奏本相比,奏折快捷便利、保密性强。

唐武则天时期已有告密制度,明朝也已出现与密折相类似的“密奏”,不过正式使用“密折”这一称呼却是始于清代。密折是清代一种特有的上行官文书,是各级官吏上呈给皇帝的秘密奏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这种文书皆由臣僚缄封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拆阅,旁人不得与闻。

密折中之“密”字,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密折由臣下直接上呈给皇帝个人,不经通政司等衙门;二是由于某些原因,上疏内容具有机密性,不可外泄。

关于密折产生的时间,至今未有定论。杨启樵先生在《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中推测,清代密折“肇端于顺治,推行于康熙,至雍正而大盛”。还有学者认为奏折始用于康熙,因为现存最早的奏折是康熙朝的。学者黄培则认为“密奏雏形”产生于关外。至于密折出现的具体年代,则众说纷纭。但密折制度在康熙晚年已大体形成,在雍正时期完备盛行,这一点毋庸置疑。

2.密折内容

早期密折内容无甚机密性,多为雨泽、米麦、请赐、题补之类。康熙中期以后江南多事,奏报江南事务的内容增加。至雍正时期,密折内容已十分广泛,形式和种类也多种多样。有向皇帝请安折问候的“请安折”,有上奏庆贺的“贺折”,也有官员上奏谢恩的“谢恩折”。但奏折中数量最多、最常见的还是“陈事折”,陈事折内容繁复,可分为天候、粮价、养廉、水利等数十类,凡天下有关吏治、民生、兴除、劝惩各事,无需真凭实据,风闻即可入告。除此之外,密折中还涉及到日常生活琐事,如雍正曾朱批劝诫李卫注意身体健康:“闻汝因过劳吐血,此则大谬。嗣后慎勿复尔,诸凡量力而为,不可勉强!”

二、格式及规章

1书写格式

清代早期的奏折大多是私人信件的性质,所以在书写上较为自由。至雍正朝,密折在书写格式上就有了严格的规定,在行文用语、组织结构、书写款式等方面都有限制。例如,臣下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不同种类的奏折需用不同纸张书写请安折用黄纸,陈事折用素色纸等;奏折共13版半,第1版为掩首,封时向后折转,第2版为面,下中写“奏”字,第3至12版为奏折正文处,第13版不写字,最后半版为折首,封时向后转;奏折写完后结尾处要写上“伏乞皇上圣鉴”等套语;再如奏折书写过程中的抬头制度:遇“盛京”等地理名词要抬头,遇“朝”、“皇帝”、“宫殿”等字样要抬头,遇“怡亲王”等王号则不能抬头等等。

2.保密工作

臣工写完后需装入内廷颁发之折匣内,匣外加宫廷特制铜锁,以盖有御押黄纸封口,最后用黄包袱包好,送至京都。

密折的传递也比较严格。各省总督、巡抚的密折须派亲信直接送达京城,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如遇紧急事务可由千总或把总等乘驿递送。至于无径奏之权的官员,奏折或交上司转呈,或交钦定中转奏折之人,期间不得拆看。后设奏事处,每天统一接收在京部院衙门及各省督抚衙差递送的奏折,再呈给皇帝,皇帝作出批示后,颁布通行。

雍正帝还独创了回缴密折制度。雍正于康熙六十一年颁布谕旨:“……京师满汉大臣官员,凡一切事件有皇考朱批谕旨,亦著敬谨封固进呈。……嗣后朕朱批密旨,亦著缴进,不得抄写存留。”不但康熙时期奏折需上交,雍正朱批发回本人捧诵后,也需上呈,私自存留,必受严惩。

凡此种种,皆为确保密折内容的秘密性。

3具奏人

密折并不是官员人人享有的专利,被获准上奏折的官员称为“具奏人”(或“提奏人”)。康熙前期,奏折还不具备普及性,上奏折只是少数皇帝亲信的特权。康熙中期,所有在京大臣和地方督抚提督等官员均可上奏。康熙晚年,一再令臣工密折陈事。雍正继位后,积极推行密折上奏制度,具奏人范围进一步扩大:“京官自翰林、科道、郎中以上;外官自知府、道员、学政以上;武官自副将以上;旗员自参领以上”。除官职外,官员个人与皇帝的关系也是能否获准上奏的重要原因,有时一些品位较低的地方布政使、知府、同知等也可获准具折。总而言之,雍正朝密折人员远远超过康熙朝,《朱批谕旨》一书中所收具奏人即达223人,实际上折的人还不止此数。

上奏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雍正朱批谕旨》十函,雍正曾责备田文镜上奏太过频繁,“未免虚耗盘费。朕万几在御,日不暇给,亦苦纷烦。”可见具奏人应及时反映地方事务,但频频渎奏亦会受诘。

二、雍正推行密折制度的原因

雍正为何积极推行密折制度?我认为原因有四:

1.君主专政时代,君王身居大内,为周知庶务,通达下情,不得不广布耳目,历朝历代的特务机关也是由此而来,清朝也不例外。有了明朝的前车之鉴,清朝统治着不再任用特务,转而使用密折奏事这一形式;

2.满族入关后仍保留着军事民主制的色彩,“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机构的存在对皇权起着制约和分割的作用。密折制度的实行,无疑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康熙晚年,官吏朋比为奸,党同伐异的情况已然十分严重。雍正继位初,“矫诏篡立”说流行,其继位的合法性受到广泛的攻击和怀疑,朋党间明争暗斗更为激烈,密折就成为雍正控制臣下,铲除异己最有效的措施;

4.雍正本人精力过人,且为人多疑忌苛,所以大小政务事必躬亲,无论大事小事,力求亲力亲为。他大力推行密折制度,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日常琐事,无一不想插手。

四、密折制度的作用

事实上,雍正也实现了他推行密折制度的目的,不出皇宫而能知晓天下事。雍正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密折制度功劳不小。

1.通过密折雍正能及时知晓下情,有利于正确决策,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这样一则逸事:状元王云锦有一天跟亲朋好友玩“叶子戏”,叶子丢了一片。第二天上朝,雍正问他昨晚干了什么,王云锦如实回答。雍正笑道:“不欺暗室,真状元郎。”然后从袖子里拿出王云锦丢失的那片“叶子”,还给了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