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贪污腐化的心理根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干部贪污腐化的心理根源

作者:黄建军

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24期

【摘要】领导干部思想意识的松懈和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侥幸心理、麻痹心理、自负心理和补偿心理更是诱使有些领导干部滑向腐败深渊的关键因素。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干部培训,引导领导干部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情趣,建设廉政文化、净化政治生态,筑牢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精神堤坝。

【关键词】领导干部腐败行为腐败心理【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腐败问题必将成为我们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所在。

错误心理:领导干部贪污腐化的关键性因素

二维归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主观因素的函数,其中,影响主体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可称之为情景归因;个体本身特点如人格、心理、情绪等称之为意向归因。就腐败行为而言,它事实上也是腐败主体在一定的心理因素影响与支配下利用公权力为自身谋私利的行为,是腐败心理作用于主体的结果。学界普遍认为,腐败行为是公共权力、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的函数,用公式可表示为:腐败行为=公共权力(物质条件)+腐败动机(心理条件)+腐败机会(制度条件)。

事实上,腐败行为是社会结构和个体心理的产物,其发生机理就在于,主体掌握一定公共权力并存在腐败机会的前提下,腐败主体由于自身思想上的松懈和心理上的扭曲而产生腐败动机,在这三者结合的过程中,腐败行为便逐渐产生。如果腐败的机会成本不变,腐败主体还会得寸进尺,继续钻营制度的漏洞、捞取更大的公共权力,从而使腐败态势愈演愈烈。

承上所论,对于领导干部贪污腐化的生成心理的考量不仅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这方面的研究就是要考察究竟是哪些心理因素导致了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再“触红线”“闯雷区”。具体而言,就是要考察领导干部在腐败行为完成之前所表现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况,主要包括动机、心态、心理倾向、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表征:导致领导干部贪污腐化之错误心理的四种形态

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大多数涉案人员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倾向。领导干部在腐败动机的驱动下,努力将“公器”变为“私权”,进而从中牟利。在此过程中,大多数领导干部都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此种侥幸心理又可具体分为:案发前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侥幸心理、案发中

“法不责众”的规避心理和案发后“大赦天下”的翻身心理。这些侥幸心理都是基于领导干部对自身能力的超常预估和对反腐形势的错误预判,使其在心理上为自己开脱。

麻痹心理。麻痹心理意指领导干部由于自身的麻痹大意、马虎不经意或缺乏警惕性而被他人“公关”,最后产生腐败行为。由于“暗箱操作”“潜规则”的客观存在,行贿人员会为了获得一定的利好而“围猎”领导干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领导干部麻痹大意或警惕性不强,则很容易落入行贿人员的圈套,成为“猎物”。归根究底,麻痹心理的产生还是领导干部自身思想意识松懈的结果,是由于他们没有时刻保持警惕,从而使得歪风邪气有机可乘、有隙可钻。

自负心理。自负心理是由于领导干部没有清楚的角色认知加上“官本位”思想作祟,而导致他们产生一种高高在上、自满自负的心态。从角色分类上讲,领导干部事实上是作为公仆而存在,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由于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以及权力本身的诱惑,导致有些领导千部缺乏清楚的角色定位,自认为自己属于特权阶层、高人一等,进而觉得捞取个人利益是理所应当,最终导致有些领导干部滑向了腐败的深渊。

补偿心理。有些领导干部在看到部分商人“锦衣玉食”的生活状态后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产生腐败心理,进而导致腐败行为。一些领导干部由于自身角色认知的错误,认为自身劳苦功高而没有获得等值的回报,从而采取非法手段谋取私利以作补偿,以期改善自身的心理不平衡状态。

健康从政心理:预防领导干部贪污腐化的心理预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就腐败官员而言,必定是思想意识滑坡在前,腐败行为发生在后。换言之,领导干部贪污腐化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在于其自身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要有效预控腐败,必须从引导领导干部养成健康的从政心理开始。

加强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也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正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对于领导干部而言,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滑坡会导致其宗旨意识的淡薄和服务意识的缺位,进而导致其最终走向贪污腐化的不归路。

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增强其使命与担当意识。历史经验表明,通过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可以增强其使命担当与责任意识。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贪污腐化之风渐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当注重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公仆意识教育。

引导领导干部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高尚雅致的兴趣爱好。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兴趣爱好也有积极与消极、健康与不健康之分。通过分析涉案领导干部的堕落轨迹发

现,很多领导干部都有自身的兴趣爱好。无独有偶,其中大多数兴趣爱好都是消极而不健康的,这就给了行贿者以可乘之机,他们投其所好,积极“围猎”,很多领导干部都坠入了行贿者的圈套。领导干部要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兴趣爱好,不为权色所动、不为金钱所淫,如此,方能不被“围猎”。

实现文化倡廉,净化政治生态。就腐败行为而言,廉政文化和政治生态是两个重要的自变量,它们对腐败行为的产生和预防起着重要作用。在个别党政机关的官员社交中,事实上存在一定的“亚文化群”,总体看来,这种“亚文化群”更多是一种非健康和非正常的从政氛围和政治生态,它们事实上是官场上流行的“潜规则”。一方面,要通过廉政文化共育、廉政资源共享、廉政价值共识和廉政文明共建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倡廉。另一方面,要通过强力惩治腐败、抓住“关键少数”和全面从严治党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实现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赵橙涔美编/王梦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