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之脾胃疾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病症的辨证与治疗
证型 寒湿 困脾 湿热 蕴脾 食积 胃肠 脾气 虚 脾阳 虚 临床表现
头身困重、脘腹痞胀,食欲不振,大便溏 薄,皮肤晦暗发黄,苔白腻。 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溢乳大便不爽、臭 秽,苔黄腻,指纹滞。
治法
温中化湿
代表穴位与手法
补脾经、运内八卦、揉外劳宫、 一窝风、推上三关、摩腹、揉 脐、拿肚角。
证型 治法
实秘
泻热、导滞、通便
Hale Waihona Puke Baidu虚秘
益气养血,润肠通便
对症治疗
取穴
基本方重点退六腑,推下 七节骨,清大肠。加清脾 经、胃经,捏挤板门,清 天河水,揉膊阳池,捏挤 肚脐。
便干难出,热势不重加揉 二马,清天河水;便软难 基本方重点推七节骨。加 出施以荡腹法,能增加腹 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 压,促进排便;口臭加清 推上三关,点揉足三里, 胃经、捏挤板门;乏力汗 捏脊法。 出,气息低微,加补脾经、 揉外劳宫、点揉足三里、 补肺经、点肺腧。
呕吐
【病因病机】外邪、饮食、痰饮、气郁或气虚阳虚、阴虚等都可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呕吐。 【诊断】(一)诊断要点 1.乳食、水液等从胃中上涌,经口而出。 2.有嗳腐食臭、恶心纳呆、胃脘胀闷等症。 3.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情志不畅等病史。 【鉴别诊断】溢乳:为哺乳后,乳汁自婴儿口角溢出。多为哺乳过量或过急所致,并非病态。 【治疗】(一)治法 和胃降逆止呕 (二)基本方 清胃经,运内八卦,揉推板门,下推天柱骨(令局部潮红),脘腹部操作(分推腹 阴阳,揉中脘及全腹,顺时针摩腹,下推关元,点关元、中脘、神阙、天枢。),搓摩胁肋。 (三)辨证论治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纳呆厌食,恶心呕 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吐,矢气频频,泻下酸腐臭秽,舌苔厚腻, 指纹滞。 食少,食后脘腹胀满,肢体倦怠乏力,气 短懒言,面色无华,或见久泻不愈,舌淡 苔白,指纹色淡。 气怯形寒,四肢不温,脘腹冷痛,德温则 舒,面色少华,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 水肿,舌淡苔白,指纹淡。 益气健脾
处方 取穴
便秘
【病因病机】本病病位在大肠,脾虚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虚秘;胃热致大肠热盛,燥屎内结而成实 秘;肝气郁滞,腑气不通而成气秘;肾司二便,肾阴不足或肾阳不足,使大肠失与温煦而传送无力, 成肾虚便秘。 【诊断】(一)诊断要点 1.大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两次。 2.大便粪质干燥、坚硬、排除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3.常伴有腹胀、腹痛、口臭、纳差等症状。 (二)鉴别诊断 肠扭转和肠套叠:为急腹症,为机械性肠道梗阻所致。表现为腹痛拒按,大便 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 【治疗】(一)治法便秘总以通下为主。实秘:泻热、降气、通导。虚秘:扶正润燥,助大便排出。 (二)基本方 清大肠、退六腑、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腹部操作(顺时针摩腹,揉全腹,荡腹 、挪腹),推下节骨(掌根揉3振1约1分钟,下推3分钟,纵向擦之令热。),揉龟尾。 (三)辨证论治
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机阻滞,脉络闭阻产生脘腹疼痛;不荣则痛则由于素体亏虚或病后损耗 气血,不能濡养相关脏腑所致,但小儿较为少见。
【诊断】(一)诊断要点 1.年长患儿能自述其腹部 疼痛。婴儿多见烦躁、啼哭或蜷缩。
2.触摸腹部有异样点,如张力较高、胀气、硬结,或触摸时小儿啼哭加重、皱眉等。 3.发病前多有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等诱因。 4.血及大便检查常发现阳性结果。 (二)鉴别诊断 急腹症:多为剧烈脘腹疼痛,伴有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如阑尾炎、 胆道蛔虫、胰腺炎、肠梗阻及肠套叠等。
补益脾气,温助脾阳,滋养胃气和胃阴等,扶助正气而健运化
( 二)基本方
方1:针对虚证
补脾经、点揉足三里、捏脊
方2:针对实证
掐揉四横纹、运板门、运八卦、清胃经、清 大肠、脘腹直接操作
(三)辨证论治
证型 治法 处方
胃脘积滞
消食化积、 运脾开胃
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
脾胃气虚
健脾益气,助运增 食
胃阴不足
滋养胃阴,助运化
小儿厌食
【病因病机】 脾主运化,胃司受纳。脾胃调和,则口能知无味。各种原因致脾胃不和,运化失职,则会厌食。
【诊断】 1.长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食量显著少于同龄正常儿童。2.可有嗳气、泛恶、脘痞,大便不调等症状。 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3.排除其他引起食欲不振的疾病。 【治疗】(一)治法
实证
虚证
化积、疏肝、行气、通便、祛寒、清热等法
健脾和胃
【治疗】(一)治法 治疗脘腹痛以“通”为大法。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二)基本方 顺运内外八卦 ,同时按揉一窝风与小天心,按内关,点按足三里或阳陵泉,腹部 操作(分推腹阴阳;顺逆时针交替摩腹;振按疼痛部位;拿肚角。整套手法应先轻后重,逐渐加力。 (三)辨证论治
证型 治法 处方 取穴
乳食积滞
消食导滞 行气止痛
方2为主,方1为辅。 方2为主,方1为辅, 方1为主,方2为辅。 方1方2并重,加揉 加掐揉小横纹,点 揉腹与摩腹。加清 加揉脾、胃俞,揉 内劳宫,清天河水、 脾俞、胃俞,揉天 肝经,搓摩胁肋, 外劳宫、关元,摩 揉二马,分手阴阳、 俞 点肝俞。 揉神阙。 推下七节骨。
疳证
【病因病机】 1.喂养不当,常因乳食太过或不及所伤。2.疾病影响,小儿长期患病,致脾胃虚弱,津液不足, 气血俱虚,久而成疳。3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运化不健,水谷精微摄取不足,形成疳。 【诊断】(一)诊断要点 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 3.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史。 4.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血清总蛋白低于45g/L。 (二)鉴别诊断 1.厌食 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征,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 2.五迟五软五硬 发育迟缓,行为、动作、智力低于同龄小儿为特征。可有不思乳食,食而 不化等症状。 【治疗】(一)治法 总以健运脾胃为主。疳气以调和脾胃为主;疳积以消导化积为主;干疳以温补为主。 (二)基本方:1.补脾经、清胃经(根据病情虚实不同,虚以补脾经为主,清胃经为辅;反之则相反。 2.掐揉四横纹、板门。 3.腹部操作(分腹阴阳、揉全腹令热;点中脘与天枢、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摩腹) 4.捏脊、点揉足三里。 (三)辨证论治
温中健脾
脾气 下陷
胃强 脾弱
头晕目眩,肢体倦怠乏力,或少气懒言, 食欲不振,脱肛,或胃下垂,舌淡苔白, 脉弱无力,指纹淡。
胃脘空豁感、疼痛,呕吐,反酸、嘈杂, 消谷善饥,少气懒言,大便先干后溏,舌 苔薄白,指纹滞。
补中益气
补脾经、补大肠经、推上三关、 揉百会、气海龟尾,推上七节 骨、捏脊。
补脾经、清胃经、清补大肠经、 揉板门、掐揉四横纹、捏脊。
脾胃虚寒
温中散寒 和胃降逆
基本方加点胃 俞,揉一窝风、 外劳宫,推上 三关,揉足三 里,捏脊。
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 和胃降逆
基本方加清 肝经、揉膻 中与乳旁、 乳根、开璇 玑,掐揉四 横纹,揉涌 泉,并重点 搓摩胁肋。
腹痛
【病因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小儿脘腹疼痛的基本病机。不通则痛是因外邪、饮食、情志所伤,
脾胃虚寒
温中散寒 行气止痛
蛔虫扰动
安蛔镇痛 止痛驱虫
胃肠积热
通腑泄热 行气止痛
对症治疗
外感加掐揉 二扇门,掐 总筋;痛而 基本方加揉板 基本方加补脾 基本方加点按 基本方加捏挤板 泻加止泻四 门,掐揉四横 经,推上三关, 脾俞、胃俞、 门,清大肠,退 纹,揉中脘、 横擦中脘令热, 肝俞、胆俞、 六腑,苍龙摆尾。 法,板门推 向横纹。痛 天枢。 揉外劳宫。 厥阴俞,揉天 而胀加掐揉 枢、神阙,掐 四横纹。 揉四横纹。
证型 治法 取穴
伤食泻
运脾和胃 消食化滞 基本方用清 大肠加顺运 内八卦,揉 板门,掐揉 四横纹,揉 中脘、天枢, 退六腑。
风寒泻
疏风散寒 化湿和中 基本方用调 大肠,顺逆 时针交替摩 腹,加掐揉 二扇门,揉 外劳宫,拿 风池,拿肩 井。
湿热泻
清肠解热 化湿止泻 基本方用清 法。加清小 肠,捏挤板 门,清天河 水,退六腑, 推箕门、揉 三阴交。
寒湿泻
温阳散寒 化湿止泻 基本方用调 大肠,顺逆 时针交替摩 腹。加板门 推向横纹, 清小肠,揉 一窝风,揉 外劳宫,顺 运内八卦。
脾虚泻
健脾益气 助运止泻
脾肾阳虚泻
温补脾肾 固涩止泻
基本方用补法。 基本方用补法。 加板门推向横 加补肾经、推 纹,推上三关, 上三关,揉外 顺运内八卦, 劳宫,丹田操 点揉足三里, 作,横擦腰骶 捏脊 令热,摩百会。
证型 治法
取穴
伤食呕吐
消乳消食 和胃降逆
基本方加清 脾经、揉足 三里,掐揉 四横纹,苍 龙摆尾,退 六腑。
外感呕吐
疏风散寒 化湿和中
基本方加掐揉 二扇门,揉外 劳宫、一窝风, 纵擦脊柱两侧 令热,振揉脾 俞、胃俞。
胃热呕吐
清热泻火 和胃降逆
基本方加清天 河水、水底捞 月、推六腑, 掐揉四横纹, 清大肠、小肠, 推下七节骨, 推箕门。
泄泻
【病因病机】感受风寒、暑湿致泻;内伤饮食损伤脾胃致泄泻;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脾胃虚弱而泻。 【诊断】(一)诊断要点 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 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证。 2.有乳食不节或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3.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 4.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 (二)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冻或脓血,腹痛明显,里急 后重。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脓细胞均多;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治疗】(一)治法 以健脾化湿,分清别浊为基本治法。 (二)基本方 止泻四法(点揉龟尾;掌揉或上推七节骨,并擦之令局部潮红;逆时针摩腹;摩、揉、 点、捏挤肚脐。)推大肠经 (根据病情选择下推为清,或上推为补,或来回推为调大肠。)补脾经。 (三)辨证论治
燥湿健脾清热利尿。 清大肠、小肠,清脾经、清胃 经、运内八卦,退下六腑,, 揉天枢、推下节骨。 清胃经、大肠、捏挤板门,掐 揉四横纹、补脾经、退六腑、 揉天枢、捏脊。 补脾经、推四横纹、运内八卦, 推上三关、揉足三里。 补脾经、运内八卦、揉二马、 一窝风、中脘,推上三关,摩 腹、揉丹田,横擦腰骶,揉足 三里。
证型 治法
疳气
调理脾胃,理气和中 基本方加运土入水、运水入土各1 分钟,运内外八卦各1分钟,推七 节骨(上推与下推各1分钟),揉 脾俞与胃俞。
疳积
化积导滞,健脾 基本方加掐揉小横纹,揉脾俞、胃 俞,退下六腑与推上三关同用,以 退下六腑为主,拿肚角。 补益气血
干疳
基本方重点补脾经,捏脊。加补肾 经,揉二马、脾俞、肾俞,推上七 节骨,拿百虫,摩涌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