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五虎上将“义”的性格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三国演义》五虎上将“义”的性格特点
摘要:“义”可算是《三国演义》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因为“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五虎上将”才团结在以刘备为主的蜀汉集团。

这也是他们性格的根本,义字当先,忠义两全。

本文在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基础上结合理论研究成果探讨人物的性格,并通过事件分析指出人物性格的优缺点及其带来的得失,对人物进行再认识。

关键词:五虎上将;“义”;性格;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五虎上将是作者塑造的极具性格特色的艺术形象,他们为刘备的蜀汉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五虎上将人物形象
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在作品中可谓大名鼎鼎,而真正把他们并称为五虎上将则是在《三国演义》中的第七十三回,当时刘备成为汉中王然后封五人为“五虎上将”。

五虎上将的人生正处在三国冲突激烈之时,同时也正是蜀汉集团最生机勃勃的时期。

五员虎将追随刘备的时间不同。

最早出现在刘备身边的是关羽和张飞,他们通过“桃园三结义”走到一起,并结下了生死不渝的兄弟情谊。

其次投到刘备身边的是赵云。

赵云是在救公孙瓒之时与刘备相遇的,当时刘备就对赵云“甚是敬爱,便有不舍之心”,但当时赵云已经投奔了公孙瓒,两人只能洒泪而别。

而两人的再遇则是直到作品的第二十八回,当时刘备正急于逃出河北,犹如丧家之犬时,赵
云因为认定刘备就是心中名主,因此毅然来投,至此正式归于刘备
帐下,直到病死于蜀汉后期。

老将黄忠则是在刘备事业取得决定性进展时期投奔他的。

赤壁之战中,黄忠身为长沙守将,与刘备还是敌对的关系,其先与关羽大战了一百回合不分胜负,直到后来太守韩玄被杀而城中的百姓则直接投拜了关羽后,刘备亲自去黄忠家相请,老将军才归于了刘备。

马超是五人中最晚投到刘备帐下的。

作为西北虎的马超,在刘备正向蜀中扩张势力时,却已是走投无路。

他先投张鲁却不受重用,直到刘璋因抵抗刘备而向张鲁求援时,主动去抵拒刘备,却在战中被
诸葛亮派出的旧相识所说动,在没有出路时投到了刘备的帐下。

二、五虎上将“义”的性格特点
三国五虎上将是作者运用想象创作出来的人物,大胆而又合乎情理的渲染,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完美,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他们的性格有着自身的典型性,而“义”则是使他们集合在一起的原因。

“义”可以算是《三国演义》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了。

因为“义”,五虎将才团结在了以刘备为主的蜀汉集团中,这也是他们性格的根本,义字当先,忠义两全。

他们在追求着自己心中的义,并为此奉献一生。

(一)关羽在作品中几乎是“义”的代表,后世甚至把他上升到了神明的高度。

关羽性格的最大特征总结起来就是“义”和“勇”两字,这几乎是他性格的代表了。

关羽给人的形象一向是义贯千古,但细细想来,关羽的义其实可以用有恩必报来理解,他把对刘备的忠
义上升到对蜀汉集团的忠诚。

关羽的“义”更多的是体现在刘备身上的,一切因由,也是源于对刘备的兄弟之义,但更多的是上升到臣下对君主的忠义,这也是为历代统治者所称道的原因。

基于此,关羽性格上的“忠”,也就和“义”有很多相似之处。

“忠”其实是对刘备一人的“忠”,但这种忠义,也就必然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

因为这种“义”其实就是建立在自己的喜好上的,并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最能表现关羽“义”的两件事情是“千里走单骑”和在华容道放走曹操。

前者自然是值得称赞的忠义之举,但后者就不那么值得称道了,虽然是知恩必报的体现,但更多的是一种因私忘公的表现。

他的“义”和曹操扯上了关系,那他又违背了对刘备的忠,可见关羽的“义”并不是完美的。

关羽的另一大性格特点就是“勇”,这自然表现出他的英勇和刚毅。

关羽是超乎寻常的英雄,有着过人的胆量和坚强意志,正如在刮骨疗伤时的淡然自若,性格的坚毅可见一斑。

但人无完人,正是这超人的武勇,积累下来也让关羽“勇”的负面暴露得更加明显。

世人皆赞其武勇,导致关羽变得为人骄傲并且目中无人、好胜无比。

对外如此对内也同样。

正如他不肯和黄忠并列五虎上将一般,说黄忠是老卒。

当得知马超归附后他又非要与马超一争高低,可见此时的关羽已过于傲慢而不自省了,也正是这种性格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悲剧结局。

但其最后关头仍拒不投降,凸显了关羽的忠勇和尊严,真可谓生也英雄,死也丈夫!
(二)同那些看起来高高在上的名将相比,张飞这个带着贩夫走卒气息的沙场猛将,是个有血有肉,带有虎虎生气为人们所喜爱的艺
术形象,更具亲和力。

同关羽一样,张飞也是一个体现“忠义”理想的重要英雄人物,但和关羽那种带有浓重封建报恩思想的“义”相比,张飞的“义”更多的是爱憎分明、正直有为的思想情感,更集中代表了一种人民大众的爱憎。

张飞因为出于对刘备的兄弟情谊,因此毅然决然,无怨无悔,有着自身坚定的正义追求和是非标准,正因如此,他才会在古城下见到关羽时怒而要斩下已经“忘义降曹”的关羽,因为那时关羽已经违背了张飞对义的要求和认可。

张飞的性格,用一个“猛”字最能代表:在战场上勇猛冠绝三军,生活中粗豪爽直,眼中容不得半点沙子。

从作品第十六回关于“夺马”一事,可见张飞之直鲁和骨子里的那种不屈的性格。

张飞的另一性格特点就是粗中有细、有勇有谋,细中体现着张飞的智慧和他对事态的洞悉。

例如,曹操攻徐州时,张飞饮酒诈醉,计擒了刘岱,长坂退曹更是用
了疑兵之计,这都表现出张飞不单是一个只通武艺的莽夫,更是一
名富有指挥才能的大将。

不过张飞性格的瑕疵也是不容忽视的,就是因为太过粗莽,以至于性格暴躁莽撞,结果被部下所害落了个死
于非命,令人扼腕叹息。

尽管如此,张飞仍以叱咤风云和义气豪爽的形象为后人推崇。

(三)形象近乎完美的虎将赵云,是三国中少有的几位文武双全的武将之一,从他身上,我们感受更多的是有胆有识、虚怀若谷的仁人君子的独特人格魅力和阳刚之美。

赵云是有着传统忠勇之“义”的人,但不同的是,他的“义”更是一种“大义”,是一种想要“安黎民”的人生理想,对此他不盲目且能始终追求,因此赵云身上几乎集
中了一个良将所应具备的所有美德。

在那动乱时代,这种对“义”的精神的贯彻,使他出污泥而不染,其性格也因此更加独具魅力。

赵云的身上更多的是显现着一位智者的色彩,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义”的方面赵云可谓是深明大义,概括说就是忠君救民之心。

赵云对“义”的理解高于刘关张。

他不仅是对主上忠心耿耿,这从长坂拼死护主可见一斑;同时更加关心普通的民众,例如刘备攻入益州之后,想要大封功臣,把城外房舍田园分赐给众人,而赵云当即予以反对,“……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

”不仅见其远见卓识,更可见其品格之高。

第二,品性忠良,直言敢谏。

益州是一例,而在关羽身败而亡之后,此时的刘备已被“气”“仇”冲昏了头脑,忘记真正的大敌乃是曹操,不顾孙刘联盟的大局,非要大兴问罪之师,其他文武官员见其气盛都不敢谏,连身为丞相的诸葛亮都没敢上言,而此时又是赵云挺身而出勇于直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刘备要讨伐东吴的狭隘本质:为私忘公。

赵云的品格忠直,让人称道。

第三,谦虚谨慎,爱惜人才。

当蔡瑁邀刘备到襄阳赴会并企图借机加害时,是赵云随刘备而行,并且“行坐不离”,连宴会之上也是“带剑于侧”,因刘备下令才勉强到外面守护,刚小饮了几口酒又不放心而去查看,到刘备离席逃走后又是四处追寻,连夜寻找直到找到刘备后才算放心,可见其谨慎。

赵云在蜀汉集团中从不居功自傲,淡薄名利甘做绿叶,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这点不是“刚而自矜”的关羽等人所能比的。

姜维是后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发现这一人才的就是赵云。

赵云不但不忌恨中其计而兵败,反而请求诸葛亮收复姜维,这些深明大义、忠直大度的美德至今仍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四)五虎上将马超乃是名门之后,相貌堂堂并且武艺高强,可惜身上却有着极为浓重的悲剧色彩,是个让人感叹的悲情人物。

马超的“义”严格来说并不是十分的明显,自身的素质更是带有明显的缺陷,这也和他身负大仇有关。

马超虽然也是尽忠于主,但其心不甘却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掌控,因此马超的忠义带有一种极其消极的色彩。

到了后期,忠义更是缺乏目的性,远没有旁人的坚定不移。

虽然马超的武勇可以和吕布相提并论,但马超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武夫。

马超的性格有些傲,甚至有些野,几乎算得上是个枭雄般的人物了。

这从他誓报家仇和关中的叛乱中可见一斑。

最为害人的就是马超的傲。

马超自负是名将之后,骄傲自负,他最大的性格缺陷就是能胜不能败。

胜利时还好,头脑还能保持冷静,战守有方,可惜一旦遇到失败,就会怒火中烧而导致大脑狂乱,本有的细致、谨慎过分到了多疑。

因此就因曹操粗浅的反间计,生生逼反了韩遂,这就是其多疑失察造成的。

马超对“义”是有追求的,但不得其法,终于导致其性格缺陷的扩大化,而且马超所处的环境也造成了这一切的继续恶化。

在寄寓汉中时期,虽心怀报仇之志,却不得重用,导致其难以心安,马超不是赵云,没有赵云性格里的淡薄。

而在蜀汉阵营中,马超
其实是遭到防范的,而其自比的“常怀畏惧”更是说明了他的心情。

正是马超心中缺乏大“义”,他的性格也远远没有五虎上将其他四人的那种坚定和坚持,因此情绪变化起伏很大,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小心眼的表现。

但马超的性格也有稳重的一面,其对蜀汉北大门的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的稳重在守这一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惜一世虎将却是英年早逝,郁郁而终。

(五)提起黄忠,一般都会加上“老将”二字,这固然是因为其年岁已高,但我想更多的是为了体现他的不服老的精神。

作品中黄忠的“义”并没有多么明确的体现,没有什么大起大伏的描写。

黄忠的“义”虽然有对蜀汉的忠勇维护,但就黄忠这个人物看来,黄忠的“义”更多是骨子里的高傲不甘之气,是自尊自信及对自我的肯定和证明,是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性情人物。

黄忠的性格和张飞更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是一副真性情,豪迈不羁一往直前,自有一种可爱的感觉,他们诚然是不完美的,但更具个性,更易打动人心。

细想黄忠的性格,并不是那种张狂的感觉,而是一种急切的躁,正如攻吴时刘备因为见到关兴、张苞两人屡立大功后,忍不住略发感慨:“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复有二侄如此英雄,备何虑孙权乎!”结果黄忠听了气得受不了,来了个不辞而别,直奔前线,非要众人“看吾斩将,老也不老!”,可见“老”字已成了老将军黄忠心中的一个大忌了。

但凡事都应有度,过于自傲就是骄傲了。

不管什么武将,一旦和这个词有了关系,那就一定会深受其害,关羽就如此,黄忠亦然,听不得劝,硬是单枪匹马孤军深入,终被周泰、韩当等四员吴将围困,
导致中箭身亡,战死沙场,死得悲壮。

但黄忠毛躁中又独有一种智慧,正如汉中之战中,黄忠也是急切出战,但使了诈败之计,敌将夏侯尚打的是神气十足,已经不听劝言了,结果老夏被黄忠领兵五千抄了
大营,一败涂地。

从这件事足可见黄忠之智。

虽然黄忠最终战死沙场,死于自己性格的倔强,但其一副真性情和不服老的雄心令人可敬,这一点要比马超强上许多,足以让他汗颜了。

三、结论
三国五虎上将不管他们性格上有什么缺失,但单凭他们的豪迈气概和赫赫战功,堪称一代豪杰,也足以让后人敬佩怀念。

五虎上将虽然只是作者进行加工后的艺术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性格上都具有代表性,普通人的优缺点在他们身上集中地被表现了出来,
也正因此,五虎上将具有了鲜活的血肉和人格,所以说作品在人物
的塑造上是非常成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