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完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义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授课日期:2008、10、6/10、13 教案序号:1 课程节数:4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意义与学习方法,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努力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2.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1.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把握大学学习的科学内涵,把学做人与学做事有机结合,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全面学习的理念、创新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
2.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讨论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向同学问好,自我介绍。
导入:经历了长远的时间和空间的,但更主要的是心路的跋涉,终于,你们来到了茂名职业技术教学院,欢迎你们。
初识大学生活有哪些体会和感受?请哪位同学先来谈一谈?开展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并总结学生发言。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李开复
(一)大学的内涵
大学有大文化底蕴;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学有大学生;大学的使命——培养国家良才。
引领学术风气,促进思想交流,陶冶品德操守,建设精神文明,这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
(二)大学生活的显著变化学习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变化;心理情绪的变化。
心理情绪的变化:
1、茫然感。
“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又“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
)”
2、失落感。
3、怀旧心理。
4、自卑心理。
5、被动心理。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大学生活四步曲:体验——丰富的大学生活
思考——清醒的大学生活
选择——自主的大学生活
奋斗——踏实的大学生活
(一)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
(二)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三)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的经验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何谓学习:学习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获取经验并导致行为变化的过程。
“学生”,就是要“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理论知识(社会学、自然科学、人文学知识)、实践知识
当代大学生的能力结构:
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How to Study:
耶鲁大学校长莱温教授:参加课外活动,培养领导能力。
牛津大学第一副校长麦克米伦教授:质疑精神与分析能力很重要。
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教授:学习不能闭门造车。
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库茨勒教授:理工科学生需要想象力和经济头脑。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柏林格教授:大学生要有全球化眼光。
(来自2004年8月第二届世界大学校长论坛)
(一)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二)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处理好两个关系。
(三)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习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宋.晏殊《蝶恋花》)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四、培养优良学风
(一)学风的涵义
(二)勤奋
(三)严谨
(四)求实
(五)创新
[提问]如何才能拥有精彩而丰富的大学时代?
第二节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一)使命的涵义
(二)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三)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入学熟悉环境后,应立即确立一个新的学习、奋斗目标。
有了明确目标,就有了内在驱动力,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并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疾病。
有了目标的人,生活方向是明确的,生活是充实的,生命会更有意义。
确立新目标,制定大学生活规划:
1、你为何来到这?你打算怎么做?
2、你对于生命的期望是什么?
3、制定你的蓝图。
怎样确立新目标、制定新计划:
1、你的人生规划——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2、长期规划——十年、二十年你想实现的目标。
3、大学规划(二或三年)——你对未来的选择。
4、学年计划——具体的行动方案。
5、每月、每周计划——计划的关键。
6、今天你做了什么——计划的起步。
——启迪文章《选择》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一)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二)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三)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
(四)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一)形象的涵义与意义
(一)塑造当代大学生崭新形象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举止文明,注重礼仪。
[课堂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调查,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计划
每学期计划完成什么?每天除上课之外还要做些什么?
学习专业之外,还学习什么?
阅读什么著作、文章?
计划参加哪些类型的活动?
能够建立帐簿,并每月计划支出多少?是否勤工俭学?
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西乡理论基础,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1]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去学习和践行。
第四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思路:“学什么?”——“为什么学?”——“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一)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二)注重联系实际
(三)注重知行统一
具体方法:分组合作学习(每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按照每节课的目标任务合作完成。
本教材的逻辑结构:由绪论、第一主体部分(1-3章,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主体部分(4章和5章、6章的部分内容,道德观)、第三主体部分(5章、6章的部分内容和7-8章,法制观)、结束语组成。
教学总结:
本次课学习了以下内容:适应人生新阶段,肩负历史新使命。
认清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塑造崭新的形象。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学习这门课的意义的方法。
思考和解决三个问题: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思考题: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极重要意义的理解。
4.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结合实际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作业:制定你的大学规划和学期目标
阅读文献:
1.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5月4日。
2.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4月30日。
3.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1日。
4.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年第9期。
实践活动建议:
调查:组织学生开展向高年级同学调查了解他们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过渡是怎样完成的,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
走访:组织学生走访本院(系)的著名专家、教授,听一听他们对大学新生的适应与发展有何建议。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目的:本章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重点:1、理想信念的概念
2、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4、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难点:1、理想信念的概念及其与信仰的区别
2、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系统讲述、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案例导入法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1.理想的涵义。
“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l”,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
孔子讲“三军可夺率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今天,理想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
2.理想的特征。
第一,实现可能性。
第二,时代性。
第三,阶级性。
第四,实践性。
第五,超越性和预见性。
第六,多样性和层次性。
3.理想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理想分为不同种类:
第一,从主体上可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第二,从性质上可分为: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庸俗理想。
第三,从时序上可分为: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第四,从内容上可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它决定和制约着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调节和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信念的含义。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及理想坚信无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信念以认识为基础,以情感为关键,以意志为保证。
2.信念的特征
第一,稳定性。
第二,执着性。
第三,多样性。
第四,层次性。
一切信念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居于统摄、支配地位的最高信念就是信仰。
第五,亲合性。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
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作用,是人的行为的定向器。
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谈理想信念的作用。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
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高尚)人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自强)路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人民)学
讨论:大学生是否如此丑陋?
•有智商没有智慧,
•有知识没有文化,
•有文化没有修养,
•有欲望没有理想,
•有青春没有热血。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质和博大胸怀,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150多年来,它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共进。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历史。
(三)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
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基本特征。
一个半世纪以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深刻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走向。
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具有光明的未来,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社会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
社会共同理想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最终目标。
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是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一)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的选择。
在当今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率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和当代大学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大有作为。
(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坚定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同学们就有了立身之本,就能够自觉地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为人、学习、做事,健康成长成才。
(三)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为人类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
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
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获得了新的强大生机。
经过新中国成立50多年特别是近2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辉煌的美好前景。
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一)立志当高远
古今中外无数英雄人物和革命领袖在早在他们的青年时期就立下了远大志向,并一生奋斗不辍。
(二)立志做大事
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
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设计与追求,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
(三)立志须躬行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种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充满着艰险和坎坷。
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理想实现的路途是曲折的,需要不懈的努力。
(二)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总会经历顺境与逆境等不同人生境遇,并感受着顺逆中的甘苦、福祸与荣辱。
迎高潮而快上,乘顺风而勇进,这是身处顺境的学问,是善于抓住机遇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方式;处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奋进,这是身处逆境的学问,是将压力变成动力之所为。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
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
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二)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1. 追求理想目标需要有执著的信念。
2. 在人生实践中,必须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只有对科学理想坚信不疑,才能坚定自己的向往和追求,并将理想落实到行动上。
3. 为理想而献身,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三)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实践是化理想为现实的根本途径。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不可或缺的条件。
艰苦奋斗,其主旨在于奋斗,其价值在于为事业而奉献。
当代大学生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在学习上,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孜孜不倦;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在工作上,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避艰险,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
教学总结: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具有实现可能性、时代性、阶级性、实践性、预见性、层次性等特征。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
信念具有稳定性、执著性、多样性、亲和性等特征。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是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应牢牢把握树立理想信念这个核心。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立志高远,始于足下,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思考题:1、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2、如何认识志存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5月16日
6.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1日
7.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授课日期:教案序号:课程节数:4
教学目的: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振兴中华为已任,培养爱国热情、确立报国之志和践履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3、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弘扬民族精神
4、弘扬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学生演讲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我爱你,中国》《龙的传人》等爱国歌曲。
导出课题。
我们是炎黄子孙,伟大的祖国是养育我们的母亲。
千百年来,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始终怀有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厚炽热的眷恋之情,竭尽全力地履行自己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青春、鲜血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凯歌。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一)爱国主义的含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首先,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其次,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刻的思想观念,是对自己故土家园、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再次,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这种责任或义务通过行为来体现。
(二)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爱自己的国家
综上所述,对祖国的热爱应当是爱国土、爱人民、爱传统文化和爱国家的有机统一,这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