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主要生态问题

合集下载

云南省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云南省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云南省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1、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沉积平坝区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水
流量衰减或干涸、地面沉降、地面塌陷。

●生活垃圾和工矿废渣在岩溶洼地堆填淋滤下渗、废水通过落
水洞排放造成地下河污染。

●化粪池污水外泄与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引起地下水污染等。

2、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沉积平坝区基坑降水引起基坑坍塌、地面沉降、开裂、塌陷,
危害基础设施和既有建筑。

●岩溶石山地区交通及输水隧道、采掘坑道开挖疏排地下水,
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暗河及泉流疏干、地面开裂和塌陷、水库坝塘漏水等。

3、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土地与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引起严
重的石漠化,造成耕地减少,地表和地下径流动态变幅加剧,干旱及内涝灾害愈演愈烈。

●矿渣、尾矿、废水、粉尘不当排放导致土壤污染,越来越强
烈地改变着地表地球化学环境等。

4、地质灾害
●由自然和人为因素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其中以滑坡、泥石流占极大多数,已纳入群策群防体系的灾点有15000多个。

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八章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一、自然地域分异热量、气温、水分条件的成因;是构成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区域独特性的最主要的背景..另外云南处于几个主要自然地理区域热带与亚热带;亚欧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东亚季风与南亚热带季风之间的结合位置;使云南内部差异加大;过渡性明显..云南自然地域分异极其复杂;带中有区、地域不连贯、空间范围小、狭长等;划分中难以取舍等..云南省自然地域分异方案——综合自然区划分区系统:1.热带北缘地带云南南部热带北缘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1.1滇西、滇西南山间盆地地区1.2滇东南中山河谷地区2.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林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2.1滇西南中山山原地区2.2滇东南岩溶高原山原地区3.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3.1滇东高原地区3.2滇西横断山脉地区4.亚热带东北部地带云南东北部山原湿性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4.1滇东北中山山原河谷地区5.寒温高原地带青藏高原东南缘针叶林暗棕壤地带5.1滇西北高山高原区5.2中甸、德钦高山高原区二、自然灾害1、灾害特征云南的地质、地形、气候等是成灾的背景环境..受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省总体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单点暴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而导致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同时;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云南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省份..纵观云南50年的自然灾害史;云南的自然灾害呈现出 5个明显特征即:灾害种类多、空间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危害强度大和抗灾救灾工作难度大..一是灾害种类多..除台风和海啸外;其余各类灾种都曾在云南出现..干旱、洪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骨坡、病虫害等灾害都频繁发生..在各灾种中;尤以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对云南危害最大..二是灾害分布广..根据前面的地震分布图可知..云南全省均处于6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9烈度设防区面积占84%;全省基本找不到不发生5级地震的安全地带..由于地质构造松疏;加之山高谷深;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原有 129座县城中;有 41座受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危害;1986年以来已有 7 座因此而撤销县制或易地搬迁..三是灾害发生频率高..据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仅1970—2003年的30多年间;全省共发生里氏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5次、7级以上大地震8次;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之高为我国大陆所罕见..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 4%;而地震释放的能量则占全国的30%..由于无雨就旱、有雨则涝;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低温冷冻、风雹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四是灾害强度大..云南自然灾害中重特大灾害居多;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多年统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云南占全国的一半;泥石流滑坡造成的损失云南也居全国首位..五是抗灾救灾难度大..受制于交通和地形;一旦成灾;道路即毁;可通达性差等..2、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云南发生频度最高、影响面最广、成灾面积最大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低温冻害:冰雹:2015年8月12日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布嘎乡发生特大冰雹灾害;已造成6000多户2万多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3000多亩..2016年2月10日18点05分;强降雨加冰雹的极端天气突袭昆明阿子营;导致烤烟受灾5202亩;蔬菜受灾1483亩;玉米受灾3025亩;直接经济损失1960万元..2016年4月22日下午;沧源县境内出现持续雷阵雨天气现象;并伴有冰雹;冰雹如鸡蛋般大小;多数民房琉璃瓦粉碎性坠落;家具、电器损坏严重;造成该县5700余人受灾;农作物和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970余万元..地震:由于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地震灾害频发;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泥石流:云南省是全国受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山地较多;地形陡峻;降水集中;在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滑坡:农业生物灾害:森林火灾:作业:发生在近三四年的各种自然灾害;分析其空间、时间特点三、环境与生态问题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省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境内的森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等重要河流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对防治山地灾害、调节和稳定河流的水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从50年代后期起;云南成了国家和地方主要的木材输出省;仅仅20多年的时间;森林覆盖率从50%以上下降到24.9%;活立木蓄积从14亿立方米以上减少到9.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省委省政府启动一系列措施;使森林资源数量上升;森林覆盖率又提高到49.91%;但由于造林树种林种较为单一;森林资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的规划是在55%以上..2、生物多样性减少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了除热带荒漠和红树林以外的所有类型..多年来;由于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和草场的过度放牧;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收到了较大的威胁;其中最为显着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面积50年代初期有105.5万公顷;80年代初期下降到55.1万公顷;平均以每年1.5万公顷的速度递减..热带雨林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得热带雨林功能降低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森林的砍伐和大量人为活动造成的生境破坏;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下降..犀鸟、长臂猿、懒猴等已经很少见;滇西北一带的红豆杉;由于其药用价值;已经成了“濒危”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兰花;由于过度开采;资源量急剧下降..据统计;云南的399种鱼类中;大概有1/3的种类日趋减少或濒临绝迹;约有8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全省脊椎动物总数的10.8%;高于国家7.7%的比例;生存受到威胁的高等植物至少有500种..3、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全省湖泊以有机污染为主;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高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日趋单一化;浮游生物种类的数量逐年增加;使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华暴发频繁;特有土着鱼种及敏感植物种群逐年减少;有的甚至灭绝..4、自然灾害频繁云南省复杂的地质条件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全省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38条;其中深大断裂有红河、小江和澜沧江、怒江等断裂带..深大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宽大的岩石破碎带;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造就了丰富的物质来源..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2%..大量集中的降水;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在土壤表面有效覆盖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山体土壤被冲刷;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云南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有洪水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有因河道防洪标准低;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有的坝区因引洪能力不足;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有因洪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等..5、农村面源污染加剧云南省地处边疆省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生产力低下;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大..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的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农田生态失衡;农业有害生物猖獗危害;使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而且妨碍了蔬菜“绿色”品牌创立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使全省六大将河水系、湖泊、水库以及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负荷逐年增加;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6、人为破坏严重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开采生态恢复管理滞后;造成了矿区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源、空气污染;弃渣等堆放占地及水土流失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隐患和斜坡稳定性下降;使本来就很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由于治理恢复的速率远远落后于矿区破坏动物速率;矿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近年来;公路、水电建设项目较多;发展较快;一些项目的生态保护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大量植被被毁;水土流失加剧;加大了对建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7、土地退化加速云南省是多山省区;土壤较为贫瘠;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已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4.1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9%..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5.1亿吨;平均侵蚀亩数1340吨/平方公里.年;年均侵蚀深1毫米..云南省又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对维系云南省、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建设极为重要..随着人口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山高坡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贫困山区陷入开垦——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再开垦的恶性循环..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问题之一..云南省34.91%的国土是对石漠化敏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除滇西北地区外;石漠化敏感地区同时又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在镇雄、彝良、西畴、富宁、广南、砚山6县;人多地少;土地垦殖强度大;多度的土地垦殖和土地利用不当极易带来严重的石漠化..目前;这些地区的石漠化已严重地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全省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可利用面积1.78亿亩;建植人工草地777万亩;退耕还草425万亩;就整体来讲;草原石漠化、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现状和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滇池污染调查报告

滇池污染调查报告

滇池污染调查报告简介滇池是中国云南省的最大淡水湖泊,也是世界上高原湖泊中最大的湖泊之一。

近年来,滇池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对湖泊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报告将对滇池污染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污染来源滇池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污染滇池周边有大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湖泊中导致水质严重恶化。

工业污染是滇池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农业污染农业活动也是滇池污染的重要原因。

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农田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径流进入湖泊,使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增多,引发水藻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3. 生活污水滇池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湖泊中,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细菌病原体,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二、污染影响滇池污染已经对湖泊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1. 水质恶化滇池水质严重下降,水中富营养化严重,水藻繁殖造成水域变绿,导致水生生物死亡和湖水寿命缩短。

2. 渔业资源减少滇池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基地,但由于水质恶化,渔业资源逐渐减少,给当地居民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3. 生态系统失衡滇池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水质恶化导致了湖泊生态系统的失衡,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4. 健康问题滇池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健康,水中的有害物质可能对居民的健康产生严重风险,例如引发肝癌等疾病。

三、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滇池污染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解决方案:1. 加强环境监管加强对滇池周边工业企业和农田的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农业农村污染物的排放,确保大量有害物质不再进入湖泊。

2.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鼓励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业活动对滇池的负面影响。

3. 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滇池周边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居民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确保不再直接排放到湖泊中。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书》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书》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书》目录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区划原则(三)区划目标四)数据來源及标准二、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概况(一)口然环境状况(二)经济社会及资源利用槪况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一)森林质量有待提高(二)生物多样性减少(三)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四)口然灾害频繁(五)农村面源污染加剧(六)建设项目的生态恢复滞后(七)土地退化加速四、生态环境敏感性(一)土壤侵蚀敏感性(二)石漠化敏感性(三)生境墩感性五、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二)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三)石漠化控制功能重要性评价(四)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五)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评价(六)社会生产功能评价(七)营养物质保持功能评价六、生态功能区划(一)分区方法(二)区划系统七、分区特征概述(一)生态区(二)生态亚区(三)生态功能区(四)生态功能区类型八、生态功能区划实施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应用生态学原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增强生态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在充分认识云南省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云南省生态安全有重要重要意义的区域,为云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口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云南省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区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主导功能原则生态功能的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为主,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功能优先;在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优先。

3区域相关原则从全省、流域、全国甚至全球尺度考虑,尽可能满足现实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不损害现实的利益或尊重现实利用方式。

云南农村生态环境:危机与诱因

云南农村生态环境:危机与诱因

南农 业农村生态环境 ,始终是科学实现
“ 色经济强省”与 “ 绿 民族 文 化 强 省 ” 战
略 ,构建 和谐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 内容
乃至主旋律。
云 南 省农 业农 村 生 态 环 境 安全 危 机 的突 出表 现
水 环 境 质 量 堪 忧
低, 工业化 、 城镇 化程 度低 、 比重 轻 , 传 统农业 占主导,农业农 村生态环境质量
山区 , 区 ( 间盆 地 、 谷 地 ) 积仅 坝 山 河 面 占6 %。2 0 年 , 省耕 地 资 源 总 面积 为 08 全 6 77 0 .8万 h l 均 耕 地 占 有 量 014 m I人 3 , .3 h 略 高 于 全 国人 均 水 平 , 不 到 世 界 m, 但 人 均 占有 量 的 1 ,人 地 矛 盾较 为 突 出 ; / 2 且 23的耕 地 分 布 于 L 区半 山 区 ,土 壤 / 【 1 贫瘠 , 机质含量低 , 土流失 严重 , 有 水 自
于污染的速度 ,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尤其
是 农 业农 村经 济 的可 持 续 发 展 ,威 胁 城
乡居 民身心健康 ,并进一步对全面小康 社会建设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生态文 明建 设 乃至 和谐云 南构 建 等战 略 目标
文章编号 :05 4 4 ( 0 00 — 0 6 0 10 — 9 4 2 1 )6 0 0 — 6
和效率低下 、发展理念和科 技的滞后 等
原 因 ,导 致 全 省 农 业 农 村 生 态 环 境 安 全 问 题 愈 益 凸显 ,且 治 理 的 速 度 明 显 滞 后
洱海 、 抚仙湖 、 程海 、 泸沽 湖 、 异龙 湖 、 星 云湖 、 阳宗海 、 杞麓湖等九大著名 高原湖

建设绿色云南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建设绿色云南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建设绿色云南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绿色云南建设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绿色化、生态文明化、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绿色云南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需要从政策、技术、经济等多方面加以解决。

下面将重点从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绿色产业发展问题与解决方案1.问题:传统产业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传统产业如煤炭、化工等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影响了云南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解决方案:(1)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转型升级为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2)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排放,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3)加大环境监管力度,落实企业环保责任,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强化环境保护力度。

2.问题:绿色产业发展不平衡云南省各地区的绿色产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绿色产业发展滞后,存在“绿色富裕”与“荒漠贫困”的现象。

解决方案:(1)制定区域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打破地区发展瓶颈。

(2)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向绿色产业转型,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问题:缺乏绿色金融支持目前,云南省绿色产业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绿色项目的融资难度较大。

解决方案:(1)设立绿色金融基金,鼓励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2)积极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产业项目投资,降低融资成本。

(3)鼓励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参与绿色投资,加大对云南省绿色产业发展的投入。

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解决方案1.问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云南省的一些地区存在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解决方案:(1)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滇池污染的成因及其治理

滇池污染的成因及其治理

滇池污染的成因及其治理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也是云南省的重要水资源和旅游景点。

然而,近年来,滇池面临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给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分析滇池污染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首先,滇池污染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大量污水排放无法得到有效处理。

随着昆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大幅度增加,污水中含有的有机物、重金属和营养物质等成分无法有效去除,直接进入滇池,导致水体污染。

第二个原因是农业和畜禽养殖的污染。

滇池周边农田和畜禽养殖场使用的化肥、农药和饲料等,通过农田径流和雨水渗入水体,使得滇池水质出现高浓度的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水华等问题。

第三个原因是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不善。

滇池作为中国重要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然而,部分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和环境保护意识,导致了大量的建筑物、道路和垃圾等排放物进入滇池,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

针对滇池污染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和管理,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在城市污水进入滇池之前进行有效的处理,确保排放的水质符合相应标准。

其次,加强农业和畜禽养殖的环境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养殖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改善土壤质量和水体质量,减少对滇池的污染。

同时,加强河道管理,防止农田径流和雨水的营养物质进入滇池。

再次,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和规范,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加强对旅游景点周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控制游客数量,加强垃圾清理和处理,减少对滇池生态环境的破坏。

此外,加强滇池水质监测和数据分析,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对滇池生态系统的了解,及时掌握水体变化趋势和污染源分布情况,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滇池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共同参与滇池的治理工作。

滇池生态调研报告

滇池生态调研报告

滇池生态调研报告滇池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大型淡水湖泊,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和晋宁县境内,是中国第八大淡水湖。

滇池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拥有多种物种的鱼类、鸟类和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很高。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污染,滇池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了解滇池的生态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生态调研。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滇池的水质与以前相比明显下降,出现了大量富营养化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和城市化进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和排放废水所致。

大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湖水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暴发。

蓝藻生长会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湖水缺氧,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同时,蓝藻产生的毒素也会危害人类健康,使得滇池的水资源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除了水质问题,滇池的湿地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但是在滇池周边,大量湿地被填埋和开发为农田和城市建设用地。

这导致了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植物和生物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

湿地的破坏也使得滇池的水质更加不稳定,失去了对水体净化的功能。

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滇池的渔业资源已经极度减少。

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滇池中的鱼类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

正常而言,滇池应该是一个丰富多样的渔业资源,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丰富的食物和经济来源。

然而,由于对渔业资源的无限捕捞和无序管理,滇池的渔业资源几近枯竭。

针对滇池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水质监控和污染治理。

加大对农业和城市排放的监管力度,减少化肥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避免过度富营养化的现象发生。

其次,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

保护好滇池周边的湿地,减少填埋和土地违法开发的现象,保护湿地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最后,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

限制对渔业资源的捕捞量,制定渔业资源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加大对渔民的培训和指导,推广可持续的渔业开发方式。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保护滇池的生态资源。

云南滇池水污染现状及措施

云南滇池水污染现状及措施

云南滇池水污染现状及措施云南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郊,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和亚洲第八大淡水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滇池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本文将介绍滇池水污染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滇池的水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工业污染。

滇池周边地区发展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其中包括重金属加工、化工、电力等,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滇池中导致水质严重恶化。

其次是农业污染。

滇池周边的农业发展也较为迅速,大量的化肥、农药等农业用品被使用在农田中,其中的残留物质很容易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滇池,导致水质受到污染。

此外,滇池水污染问题还受到土壤侵蚀、围湖围垦以及旅游开发等人为活动的影响。

针对滇池的水污染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

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从法律层面上加强对污染行为的打击,确保企业排放达到环保标准。

同时,对于污染行为严重的企业,应进行临时停产整治,以保护滇池的水质。

其次,加强监管和治理。

建立健全滇池的水质监测系统,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同时,加强滇池周边地区的排污管网建设,推动城镇和工业企业实施合理排污,减少对滇池的污染。

第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提倡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建立农田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减少农田径流对滇池的冲击。

第四,加强生活污水处理。

加大对城镇和农村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投入,推动全面覆盖。

同时,加强对个人和企业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减少人为污染行为。

第五,加强湖泊生态修复。

通过植被的修复、湿地的修建和水体的调配等措施,提高湖泊自身的净化能力,恢复湖泊的生态平衡,保护滇池的水质。

综上所述,滇池水污染是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监管和治理,减少污染源的排放,破除滇池水污染的困局,实现滇池水质的持续改善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水土保持临时措施

云南水土保持临时措施

云南水土保持临时措施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山地、多河流的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云南的水土保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好云南的水土资源,采取临时措施成为当务之急。

一、问题分析。

云南省地处高原和山地地带,地势复杂,地形多变,土壤脆弱,易发生水土流失。

尤其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地势陡峭,土壤薄弱,植被稀疏,降雨量大,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活动也对水土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土地沙化、水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突出。

二、临时措施。

1.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是保护水土资源的有效手段。

在云南省,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来增加植被覆盖,稳固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尤其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可以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进行植树造林,如马尾松、杉树等,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生。

2. 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保护水土资源的重要举措。

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植被覆盖、坡面覆盖等方式,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同时,修建护坡、挡土墙、排水沟等设施,加强对陡坡、裸露地表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进行保护,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3.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是保护水土资源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改善灌溉设施、优化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效率等手段,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保护土壤水分,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生。

4. 加强生态补偿政策。

加强生态补偿政策是保护水土资源的重要保障。

可以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那些为水土保持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5.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保护水土资源的重要保障。

可以通过制定水土保持法、土地利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水土保持的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

昆明市湿地存在的生态问题及治理对策

昆明市湿地存在的生态问题及治理对策

昆明市湿地存在的生态问题及治理对策计划过量利用水资源,造成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湿地景观严重破碎化,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及污染日益加剧,导致湿地生态功能下降与湿地资源受损,严重威胁到昆明市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这种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

另外,由于昆明湿地分布零散,湿地缺乏明确的界限,没有完善的保护机构和有力的保护措施,过分利用湿地,随意改变湿地用途等不合理利用情况时有发生,也对湿地水资源造成了破坏,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2.5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对湿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物种之间相互制约,并能维持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恢复其动态平衡。

但外来生物侵入后,由于失去原生地的天敌控制,便会大肆扩张蔓延,使食物链各能量营养级的组成发生变化,破坏生态平衡,甚至造成本地生物的灭绝。

本次调查记录到紫茎泽兰、水葫芦、喜旱莲子草、红花酢浆草、婆婆纳、鬼针草、白花鬼针草一共7种外来入侵植物,尤其紫茎泽兰和水葫芦的大量泛滥已经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严重的影响。

记录到的外来鱼类16种,外来种麦穗鱼、鰕虎鱼等吞食其他鱼类鱼卵的特性很可能是导致在沿岸带产黏性卵的土著鱼类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这些外来物种在湿地生境的大量繁衍值得高度重视。

同时,如何对有害生物进行有效控制,已成为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3 昆明湿地生态保护的相关对策建议3.1 做好湿地总体规划在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托湿地景观资源正确处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在不对湿地资源构成较大影响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有价值的湿地生态游览区,提高湿地旅游的丰富度,因地制宜的开展湿地生态观光和旅游,在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下展示湿地自然景观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湿地文化,发挥湿地公园湿地休闲、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论云南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中的问题及完善

论云南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中的问题及完善

论云南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中的问题及完善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区域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云南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

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是解决云南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经之路。

目前,云南省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等。

但是,在实际的法律法规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执法力度不足。

在一些地方,由于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导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不到位。

这就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增加执法人员数量,提高执法效率。

其次,法律法规缺乏完善。

在一些领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例如,对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再次,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在一些地方,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生态环境保护难以有效实施。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监管,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实施。

最后,公众意识不够高。

在一些地方,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够高,缺乏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认识。

因此,需要加强对公众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行动。

总之,在云南省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中,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同时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云南形势分析报告

云南形势分析报告

云南形势分析报告一、引言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

本文旨在对云南省的形势进行分析,包括经济发展、社会事务、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情况,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二、经济发展云南省的经济增长持续保持较快的速度。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云南省的GDP总量达到了XXX亿元,比上年增长了X.X%。

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贡献了X.X%、X.X%和X.X%的增长。

云南省的主要产业包括农业、矿产资源开发、旅游业等。

农业云南省的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种植业方面,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茶叶、烟草、水果等经济作物。

畜牧业方面,养殖水牛、猪、鸡等家禽家畜。

近年来,云南省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矿产资源开发云南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金、铜、煤炭、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对云南省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云南省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

旅游业云南省以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闻名于世。

旅游业成为云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著名的旅游景点包括丽江古城、大理洱海、石林等。

旅游业的发展为云南省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三、社会事务云南省的社会事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教育云南省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教育资源的平衡分配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云南省教育改革的重点。

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设施和教育水平。

同时,云南省还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建设,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医疗云南省的医疗事业也在不断发展。

政府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

云南省还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与其他地区加强医疗合作,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社会保障云南省注重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这些政策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提高了社会稳定性。

论文-云南滇池生态危机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论文-云南滇池生态危机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题目:云南滇池生态危机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云南滇池生态危机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湖泊面临着面积缩小、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生态危机。

滇池是中国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的湖泊之一,不仅严重影响了流域数百万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制约了昆明乃至整个云南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在分析了滇池的现状和产生危机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及恢复对策。

关键字:滇池;危机;污染;保护Research on the Status、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the Lake Crisis——Take the Dianchi of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Abstract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lakes are facing many ecological crisis, such as the shrinking of the basin, the lack of water resource, the pollution of the water quality, the threate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Dianchi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utrophic lakes in our country; it not only badly affects the lives of millions and thousands people, but also hinder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of Kunming City, even the whole Yunnan province,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tatus, the direct and primary cause of the status.Key words : Dianchi; crisis; pollution; protection目录1 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云南直过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决战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云南直过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决战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云南直过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决战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多民族地区,其中有着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这些地方人口较为集中,少数民族文化较为独特。

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艰苦,这些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贫困地区。

为了解决贫困问题,云南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出台了一系列脱贫攻坚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决战脱贫攻坚期,依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一、问题分析1. 地理条件限制云南直过民族地区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这些因素都给当地的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怒江大峡谷深处,交通不便,导致物流不畅,阻碍了农产品的销售和经济的发展。

2. 产业结构单一直过民族地区的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且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直过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严重不足,缺乏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

3. 教育水平低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直过民族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校舍设施简陋,学生的学习环境较为艰苦,这也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整体的教育水平较低。

4. 生态环境恶化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直过民族地区的部分地方存在着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如水土流失、滥伐滥砍等。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解决因地理条件限制而导致的交通不便问题,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修建道路、桥梁,改善交通条件,推动物流畅通,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

加强对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当地的生产力。

2. 扶持多元化产业发展可以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大对新型农业、旅游业、手工业等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当地农民转型升级,发展多元化产业,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3. 提高教育水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当地学校的师资力量,改善学校设施条件,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鼓励和引导优秀的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提高当地教育质量。

滇池调研报告

滇池调研报告

滇池调研报告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第八大淡水湖,位于昆明市西南部。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滇池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滇池,我对滇池进行了一次调研。

经过调研,我发现滇池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滇池水体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农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造成的。

其次,滇池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湖岸的植被丰富度降低,鱼类等生物资源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另外,滇池的生态调节功能减弱,容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引发蓝藻水华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政府应加大力度治理滇池水体污染,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

同时,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科学的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其次,要加强滇池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湖岸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尽量减少滨湖开发,保护鱼类等湖泊生物资源。

另外,要加强对滇池的监测和管理,加强环境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此外,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公众参与保护滇池的积极性。

总之,滇池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通过调研和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滇池的保护工作,保护好滇池的生态环境,确保滇池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绿色云南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建设绿色云南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建设绿色云南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一、问题概述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被誉为“南国花园”。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给云南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建设绿色云南,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落实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环境污染问题1.水质污染:云南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然而,由于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2.空气污染: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大气污染也日益严重,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和工业区,雾霾等问题已经成为常态,不仅对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也影响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三、资源浪费问题1.能源浪费:传统能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导致了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而且也不利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自然资源浪费:一些地方盲目开发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一些珍贵的动植物濒临灭绝,一些特有的景观也受到了破坏。

四、生态破坏问题1.森林砍伐:由于需求和开发,云南的一些原始森林和植被遭受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危害。

2.土地荒漠化:过度的农业开垦和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土地的荒漠化问题,这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也加剧了干旱和水土流失的问题。

五、绿色云南建设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设绿色云南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能源和低碳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等。

1.加强环境保护(1)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严格监管各类污染排放,加大对水、空气和土壤等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2)加强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责任,规范行为,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2.推动绿色能源和低碳发展(1)多元化能源供应:发展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

建设绿色云南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建设绿色云南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建设绿色云南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绿色云南是指建设生态友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云南,旨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目前,云南省存在着一些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要实现绿色云南建设,需要在多个方面加以改善。

本文将重点探讨绿色云南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问题1.严重的环境污染云南省是中国的绿色宝地之一,但近年来受到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工厂排放、交通尾气、农业化肥农药、城市生活垃圾等都对云南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2.资源浪费严重云南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省份,但资源的浪费现象依然严重。

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浪费,都对云南省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生态系统破坏一些商业开发、农业扩张、生态保护区内非法采矿等行为,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一些珍稀动植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4.缺乏环保意识一些地方的居民和企业对环保意识不强,对环境污染问题不够关注,环保法规意识淡薄,导致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增加。

二、解决方案1.加强环保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环保法规制定,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对环保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并确保法规的执行力度。

同时,注重公众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2.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优化产业布局,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减少的目标。

3.加强生态保护工作加强生态保护区管理,加大对生态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保护珍稀动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4.推动绿色出行加大对环保交通的投入,推广绿色交通工具,发展公共交通,鼓励低碳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5.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大对工厂排放、农业化肥农药使用、城市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的监测力度,严格控制不合格企业的排放行为,加强环境治理力度。

6.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的综合利用,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多年来,云南省在自然资源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农业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由于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云南省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境内的森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等重要河流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对防治山地灾害、调节和稳定河流的水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从50年代后期起,云南成了国家和地方主要的木材输出省,仅仅20多年的时间,森林覆盖率从50%以上下降到24.9%,活立木蓄积从14亿立方米以上减少到9.1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省委省政府启动一系列措施,使森林资源数量上升,森林覆盖率又提高到49.91%,但由于造林树种林种较为单一,森林资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
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了除热带荒漠和红树林以外的所有类型。

多年来,由于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和草场的过度放牧,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收到了较大的威胁,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面积50年代初期有105.5万公顷,80年代初期下降到55.1万公顷,平均以每年1.5万公顷的
速度递减。

热带雨林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得热带雨林功能降低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森林的砍伐和大量人为活动造成的生境破坏,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下降。

犀鸟、长臂猿、懒猴等已经很少见;滇西北一带的红豆杉,由于其药用价值,已经成了“濒危”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兰花,由于过度开采,资源量急剧下降。

现如今,虽然云南省开始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是奈何自然保护区关乎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设备严重不足,仅有的设备大多集中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普遍存在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现象。

三、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云南省是高原湖泊集中分布的省区,全省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有37个,总面积10.13万公顷,径流面积约90万公顷,总蓄水量近300亿立方米。

全省湖泊以有机污染为主,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

2005年,全省开展水质监测的53个湖泊、水库中,Ⅰ~Ⅱ类水质占39.7%,Ⅲ类占20.7%,Ⅳ类占17.0%,Ⅴ类占13.2%,劣Ⅴ类占9.4%。

全省湖泊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53个湖泊、水库中,有25个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占总数的47.2%。

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高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日趋单一化,浮游生物种类的数量逐年增加,使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华暴发频繁,特有土著鱼种及敏感植物种群逐年减少,有的甚
至灭绝。

四、自然灾害频繁
云南省复杂的地质条件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全省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38条,其中深大断裂有红河、小江和澜沧江、怒江等断裂带。

深大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宽大的岩石破碎带,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造就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2%。

大量集中的降水,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在土壤表面有效覆盖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山体土壤被冲刷,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云南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有洪水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有因河道防洪标准低,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有的坝区因引洪能力不足,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有因洪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等。

五、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云南省地处边疆省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生产力低下,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大。

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的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仅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农田生态失衡,农业有害生物猖獗危害,使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而且妨碍了蔬菜“绿色”品牌创立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使全省六大将河水系、湖泊、水库以及部分
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负荷逐年增加,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六、建设项目的生态恢复滞后
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开采生态恢复管理滞后,造成了矿区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源、空气污染;弃渣等堆放占地及水土流失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隐患和斜坡稳定性下降,使本来就很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

由于治理恢复的速率远远落后于矿区破坏动物速率,矿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

近年来,公路、水电建设项目较多,发展较快,一些项目的生态保护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大量植被被毁,水土流失加剧,加大了对建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七、土地退化加速
云南省是多山省区,土壤较为贫瘠,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

云南省又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对维系云南省、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建设极为重要。

随着人口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由于山高坡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刀耕火种、沦陷种植、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生产
方式导致了大量的毁林开荒,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的丧失使土地不断贫瘠化致使粮食产量低,又导致新一轮的毁林开荒,使许多贫困山区陷入开垦——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再开垦的恶
性循环。

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问题之一。

云南省34.91%的国土是对石漠
化敏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除滇西北地区外,石漠化敏感地区同时又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在镇雄、彝良、西畴、富宁、广南、砚山6县,人多地少,土地垦殖强度大,多度的土地垦殖和土地利用不当极易带来严重的石漠化。

目前,这些地区的石漠化已严重地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及人民的生产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