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光电材料研究进展综述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融合了光学、电子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前沿领域,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取得新的研究进展,并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是研究光与电相互作用、光的产生、传输、检测、处理与显示等方面的科学与技术。
它涵盖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开发的广泛领域,对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进展方面,新型光电材料的研发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例如,量子点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研究人员通过不断优化量子点的制备工艺和性能,使其发光效率更高、颜色更纯、稳定性更好。
此外,二维材料如石墨烯、二硫化钼等也因其优异的电学和光学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
这些新型材料为光电器件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光电器件方面,微型化和集成化是当前的发展趋势。
随着半导体工艺的不断进步,光电器件的尺寸越来越小,集成度越来越高。
例如,微型化的激光二极管和探测器在光通信、生物医学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光电集成芯片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将光源、探测器、光波导等元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了成本。
在光电检测技术方面,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不断涌现。
例如,基于光谱分析的检测技术能够对物质的成分和结构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单光子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对极微弱光信号的检测成为可能,为量子通信、深空探测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在光通信领域,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进展推动了通信速度和容量的不断提升。
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应用使得一根光纤能够同时传输多个波长的光信号,大大增加了通信容量。
同时,高速光调制器和探测器的研发使得光通信的速率达到了每秒数百吉比特甚至更高。
此外,新型的光通信网络架构如软件定义光网络、弹性光网络等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光电化学综述

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光电化学传感器是基于物质的光电转换特性确定待测物浓度的一类检测装置。
光电化学检测方法灵敏度高、设备简单、易于微型化,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机理、特点和应用,并对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了一定的讲述和总结。
关键词:光电化学;传感器一、引言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开始研究光照下半导体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学科——光电化学。
目前,光电化学是当前电化学领域中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方向,它是光伏打电池、光电催化、光解和光电合成等实际应用的基础。
光电化学过程即光作用下的电化学过程,在光照射条件下,物质中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进而产生电荷传递。
与电化学反应相类似,在光电化学反应体系中也会产生电流的流动。
因此,利用光电化学反应可以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通过其逆过程则可以把化学能或电能转换为光能。
待测物与光电化学活性物质之间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产生的光电流或光电压的变化与待测物的浓度间的关系,是传感器定量的基础。
以光电化学原理建立起来的这种分析方法,其检测过程和电致化学发光正好相反,用光信号作为激发源,检测的是电化学信号。
和电化学发光的检测过程类似,都是采用不同形式的激发和检测信号,背景信号较低,因此,光电化学可能达到与电致化学发光相当的高灵敏度。
由于采用电化学检测,同光学检测相比,其设备价廉。
二、光电化学的概述1、光电化学的工作机理要了解光电化学的工作原理,首先得研究光催化技术。
光催化反应的本质是指在受光的激发后,催化剂表面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分别与氧化性物质和还原性物质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过程。
这里以半导体二氧化钛(TiO)为例介绍一下光电化2学的工作原理。
半导体TiO具有由价带和导带所构成的带隙,价带由一系列填满电子的轨道构2成,而导带是由一系列未填充电子的轨道所构成。
当半导体近表面区在受到能量大于其带隙能量的光辐射时,价带中电子会受到激发跃迁到导带。
光致发光稀土有机配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第34卷第6期2006年6月化工新型材料N EW CH EMICAL MA TERIAL S Vol 134No 16・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7600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62009)作者简介:张泉平(1981-),男,硕士研究生孙家跃(1955-),男,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光电功能材料。
综述与专论光致发光稀土有机配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张泉平 杜海燕 孙家跃3 肖 阳(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37)摘 要 综述了光致发光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发光特性、有机配体研究、共荧光效应以及相关的发展情况,针对光致发光稀土有机配合物发光材料在分析化学、生物、医药、科研实践等中的不同实际应用进行了综合性的评述,对它的发展前景作出了良好的展望。
关键词 稀土,有机配合物,光致发光,共荧光效应,应用R 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hotoluminescent organicrare earth complex materialZhang Quanping Du Haiyan Sun Jiayue Xiao Yang(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Applied Chemistry ,Beijing 100037)Abstract In the article ,it ’was introduced luminant characteristics ,organic complexant ,co 2fluorescence effectand development of the photoluminescent organic rare earth complex.It ’s also illustrate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a 2nalysis chemistry ,biology ,medicin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for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he photoluminescent or 2ganic rare earth complex.In the end ,this new f unctional material will have a wonderf ul prospect.K ey w ords rare earth ,organic complex ,photoluminescence ,co 2fluorescence effect ,application 光致发光稀土有机配合物荧光材料(Photolu 2minescent Organic Rare eart h Complex )作为无机发光、有机发光研究的交叉学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新型光电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新型光电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光电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具有光电特性,主要包括感光、光致变色、光电转换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半导体器件、光通信等领域。
而新型光电材料的研究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探索和开发更加优良的新材料。
本文将介绍新型光电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一、新型光电材料的制备方法人们对材料制备的需求不断提升,因此新型光电材料的制备方法相继出现。
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类主流的新型光电材料制备方法。
1. 溶液加工法:溶液加工法是将化学合成方法和物理加工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既可制备高性能光电材料,又可通过调整制备条件,获得不同形态、尺寸和结构的光电材料。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调节反应条件,控制溶液中前体离子的聚集、核并和晶体生长。
目前,该方法已被应用于制备金属氧化物、量子点等多种光电材料的制备。
2. 激光光化学法:激光光化学法是一种新颖的光化学技术,其原理在于通过激光能量,使反应物发生非平衡的反应,并以此来制备光电材料。
该方法具有特殊高速、低温、非平衡等特点,并能制备出具有特殊结构和激发较强的光电性能的材料。
借此方法制备出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制备高效的光伏材料和长寿命的荧光材料中。
3. 挤压法:挤压法制备的光电材料具有大尺寸、高压缩率、较高的密度等特点,其制备方法是通过利用高压和大应变将陶瓷和石墨等高温材料挤压成固体。
目前,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光电陶瓷、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等。
二、新型光电材料的应用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新型光电材料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新型光电材料的应用研究现状。
1. 有机光电材料: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
有机光电材料具有分子设计灵活、光电性能优异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光电显示、有机电子等领域。
其中,有机发光材料(OLED)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类材料,其具有发光效率高、色纯度好、分辨率高等优点,成为替代普通液晶显示屏的最新趋势之一。
2. 半导体光电材料:半导体光电材料包括半导体量子点、半导体量子线、半导体量子阱等,其精细调控的结构和材料特性为光电器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以及各种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以及各种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发光材料是指能够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光能的材料。
发光机理是指发光材料在受激激发下能够产生光的原理和过程。
发光机理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激活机理和能级机理。
激活机理是指通过激发因素(如电流、电场、光、温度等)对发光材料施加能量,从而使发光材料中的激活剂转移到高能态,然后通过非辐射过程(如振动、自旋翻转等)来传递能量,最终导致发光材料发光。
常见的激活机理包括荧光、磷光和电致发光(EL)等。
能级机理是指在发光材料的能级结构变化下,通过电子在能级间跃迁的辐射过程来实现发光。
常见的能级机理包括激光、发色中心发光、磷光和电致发光等。
有机发光材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有机发光材料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可调性等优点,适用于柔性显示、光电器件和生物成像等领域。
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改进材料合成和器件结构设计上,以提高发光效率和稳定性。
无机发光材料有着较高的发光效率和较长的使用寿命,适用于照明和显示等领域。
无机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发色中心调控、杂化发光材料设计和控制发光性质等方面。
半导体发光材料是应用最广泛的发光材料之一,包括有机半导体材料和无机半导体材料。
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好的可溶性和可加工性,但发光效率较低;无机半导体材料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和较长的使用寿命,但制备工艺相对复杂。
半导体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改进材料制备工艺和结构设计上,以提高发光效率和色纯度。
总之,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涵盖了有机发光材料、无机发光材料以及半导体发光材料等各种类型。
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发光机理和材料合成方法,以提高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稳定性和色纯度,推动发光材料在光电器件、生物成像和照明等领域的应用。
乙二醇光电催化

乙二醇光电催化乙二醇光电催化是一种重要的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它利用光电催化反应的特性,以乙二醇为光敏剂,通过光照产生的电子和空穴对提高反应速率,实现一系列有益的化学转化。
本文将对乙二醇光电催化的原理、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原理乙二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其在化学工业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例如作为反应介质、诱导剂、溶剂和合成材料的基础单元等。
在乙二醇光电催化中,它也被用作一种光敏剂,因为它能够吸收紫外光和可见光波长区域的光能,并产生电子空穴对。
这些电子与空穴能够迁移至材料表面,然后与吸附在表面的分子相互作用,实现有选择性的催化反应。
乙二醇光电催化的反应机理包括三个步骤:(1)激发:乙二醇吸收外部光能激发电子的过程;(2)光生电荷对分离:电子和空穴被分离;(3)光生电荷对催化反应:电荷对参与光催化反应,促进反应速率和效率。
2. 应用乙二醇光电催化的应用非常广泛。
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基于乙二醇光电催化反应实现了有用的化学转化。
(1)光催化分解有机污染物:乙二醇光电催化可用于光催化分解有机污染物,包括苯酚、萘、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等有机化合物。
(2)光催化水分解制氢:利用乙二醇光电催化技术实现光解水,可以生成氢气。
这种方法是一种绿色、能量高效的制氢技术。
(3)光催化有机合成:乙二醇光电催化还可以用于驱动有机分子间的重要反应,例如芳香化、烯烃氧化、羟醛的还原和烯烃的Ritter反应等。
3. 研究进展近年来,乙二醇光电催化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调查并利用纳米晶体、金属催化剂和功能性材料等新兴技术,以进一步提高乙二醇光电催化反应的效率。
(1)纳米晶体技术:利用纳米晶体技术可以将光电催化的效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为纳米晶体具有大表面积和高比表面积。
这种技术已经用于制备各种乙二醇光电催化剂,例如半导体和金属复合物等。
(2)金属催化剂:通过添加金属催化剂可进一步提高光催化反应的效率,因为金属催化剂可以增强电子转移和离子迁移的速率,并提高光敏剂的稳定性。
有机荧光材料研究进展

、 生理学、 环境科学、 信息科学方面都有
[%, A]
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导弹预警上, 采用有机荧
光材 料 涂 层 的 B2 C DDE( B2 C D:=6>1 C D/5041F 探测器不仅具有全方位、 全天候的预警作 E1G<817) 用, 并且具有易于制作大面积的图像传感器的特 点。同时具有材料改良容易, 制作工艺简单, 成本 低廉等优点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目前有 机荧光材料的研究异常活跃, 集中表现在 “材料— 工艺—器件—集成” 的协同发展。
我们曾经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铕金属配合物电致红光材料研究了其结构与电致发光性能的关系48其中四元铕金属单核配合物31的电致发光亮度达16cd是相应三元铕金属配合物32电致发光器件亮度的22结束语随着人们对荧光化合物电子光谱及光物理行为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荧光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及周围环境给化合物光谱行为和发光强度所带来的影响及对其规律的认识使人们在利用荧光化合物作为染料电致发光材料光电导材料能量转换材料及探针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进展但对于荧光化合物的荧光猝灭能量转换电子转移以及激发单体与激基缔合物间的发光平衡和聚集体系的发光等机理尚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尤其对于多元化的体系尚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索的问参考文献
[%+] 穴传输材料等领域 。1% 还可以作为一个信息 [%.] 传递的机制性部件 。它是一种强荧光物质, 其
中 1, 构成分子内 % 位苯基与中心吡唑啉基共轭, 共轭的电荷转移体系, 其中 1 位 F 为电子给体, 而 处于 . 位的苯甲酸盐与上 % 位 ; 则为电子受体, 述共轭体系相互隔离, 彼此间只能通过非共轭的 F— ; 单键而发生经过键的电子转移。当 1% 处于 酸性条件下, . 位的苯甲酸盐变为具有拉电子能 力的苯甲酸基, 此时经激发后的 1 位 F 处的电子 可经过 F— ; 单键与苯甲酸间发生电子转移而使 相反, 如处于碱性条件下, 则.位 1% 的荧光猝灭; 苯甲酸 盐 成 为 推 电 子 基 而 使 1% 的 荧 光 大 大 增 强。 吡唑啉衍生物还可作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我们曾经设计合成了三种吡唑啉衍生物 ( 1+, 1., , 通过选择适当的取代基调整分子的共轭度及 1&) 吸、 供电性和空间结构, 使发光波长位于蓝光区
有机光电材料的光吸收性能与光学响应机理研究

有机光电材料的光吸收性能与光学响应机理研究光电材料是指在光照下具有光电转换特性的材料,是现代光电技术的基础和关键材料之一。
有机光电材料作为一类独特的光电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光控开关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理解有机光电材料的光吸收性能和光学响应机理对于提高材料性能、优化器件设计至关重要。
一、光吸收性能的研究有机光电材料的光吸收性能是指材料对光的吸收能力。
光吸收性能的研究可以通过吸收谱和光吸收强度来评估。
1. 吸收谱研究通过测量材料的吸收谱,可以获得材料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特性。
有机光电材料的吸收谱通常呈现出多个吸收峰,每个吸收峰对应材料吸收的特定波长光线。
吸收谱的测量可以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实验设备进行。
2. 光吸收强度研究光吸收强度是评估材料对光吸收能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量光在材料中的传播路径上的吸收强度,可以了解材料吸收光的效率以及吸收的波长范围。
光吸收强度的研究可以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激光光谱仪等设备进行。
二、光学响应机理的研究光学响应机理是指有机光电材料在受光激发后的电子结构变化和电荷转移过程。
了解光学响应机理可以揭示材料在光电转换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助于优化器件性能。
1. 激子分离机制在有机光电材料中,光激发会形成激子,激子分离是光电转换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研究激子分离机制可以通过光致发光光谱、荧光寿命测量等方法来实验。
例如,通过激光器照射材料并测量其发光光谱,可以分析激子的形成和分离过程。
2. 载流子输运机制光激发后,激发态的载流子会发生转移和输运过程。
了解载流子的输运机制对材料的电荷转移特性和载流子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一些表征载流子输运行为的实验方法,如电学测量和阻抗谱等,可以研究载流子的迁移率、扩散系数等物理特性。
三、有机光电材料的应用前景有机光电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研究光吸收性能和光学响应机理有助于深入理解材料的性能和工作原理,为材料的进一步优化和器件设计提供基础。
有机功能材料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有机功能材料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成为解决能源需求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新能源领域中,有机功能材料的应用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有机功能材料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一、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传统的太阳能电池多采用无机硅材料,但其成本高昂,制备过程繁琐。
有机功能材料因其制备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在太阳能电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有机太阳能电池采用有机光伏材料作为光吸收层,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可溶性和可调节的光学性能,可实现高效的光吸收和电子传输。
例如,聚合物和碳基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展现出良好的效果,其光电转换效率不断提高。
二、可穿戴电子产品可穿戴电子产品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有机功能材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材料具有柔性、轻薄的特点,适合制作柔性电子设备。
通过有机材料制备的柔性传感器和显示器件,可以实现对肌肤、身体运动和环境物理变化等参数的实时监测。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功能材料,在可穿戴电子产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OLED具有高亮度、高对比度和快速响应的特点,适合作为柔性显示屏。
通过将OLED与柔性材料相结合,可以制作出具有曲面形状的显示屏,大大增加了产品的可塑性和舒适度。
三、可再生能源存储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和间断性是其应用中的主要难题。
有机功能材料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有机储能材料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
有机储能材料通常采用有机聚合物或有机小分子作为电极材料。
这些材料的电化学性质可以通过结构设计和合成控制来实现。
例如,有机聚合物通过调节它的能级和分子结构,可以实现高效的电池屏障和电离能。
四、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传统的燃料电池多采用贵金属作为催化剂,成本高昂且稀缺。
有机功能材料的应用研究为燃料电池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化学有机光伏材料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化学有机光伏材料的合成和性质研究一、化学有机光伏材料的概念化学有机光伏材料是一类以有机化合物为主要组分的半导体材料,用于光伏器件的制备。
这类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吸收系数、良好的电荷传输性能和稳定的光伏特性,因此在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和有机发光二极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化学有机光伏材料的合成方法1.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的合成: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主要通过有机合成反应制备,如氧化还原反应、缩合反应、聚合反应等。
2.高分子光伏材料的合成:高分子光伏材料主要通过聚合反应制备,包括溶液聚合、乳液聚合、离子型聚合等。
三、化学有机光伏材料的性质1.光学性质:化学有机光伏材料具有较高的吸收系数,可以吸收太阳光谱中的大部分光能。
2.电学性质:化学有机光伏材料具有良好的电荷传输性能,可以实现光生电荷的有效分离和传输。
3.稳定性:化学有机光伏材料在长时间的光照和环境条件下,能够保持稳定的光伏特性。
四、化学有机光伏材料的研究进展1.高效的光伏性能:研究者通过结构优化、组成调控和界面修饰等手段,不断提高化学有机光伏材料的光伏性能。
2.稳定的光伏器件:研究者通过优化器件结构、界面修饰和封装技术等手段,提高化学有机光伏器件的稳定性。
3.应用领域拓展:化学有机光伏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和有机发光二极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五、化学有机光伏材料的发展趋势1.高性能化学有机光伏材料的研究:研究高性能的化学有机光伏材料,以提高光伏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
2.低成本化学有机光伏材料的制备:开发低成本的化学有机光伏材料和制备工艺,降低光伏器件的成本。
3.功能化化学有机光伏材料的研究:研究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学有机光伏材料,拓展其在光电子领域的应用。
4.环境友好型化学有机光伏材料的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化学有机光伏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习题及方法:1.习题:化学有机光伏材料的主要组分是什么?方法:根据知识点,化学有机光伏材料的主要组分是有机化合物。
有机光伏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有机光伏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研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有机光伏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太阳能转换材料,具有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柔性可塑等优势,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有机光伏材料的合成方法以及对其性能的研究。
一、有机光伏材料的合成方法1. 全合成方法全合成方法是通过有机合成化学方法,从基础原料出发逐步合成有机光伏材料。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精确控制材料的分子结构,以获得优异的光电性能。
例如,通过合成特定结构的共轭聚合物,并结合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掺杂、聚集和界面结构调控等手段,可以提高有机光伏材料的光吸收能力和电荷传输效率。
2. 基于界面反应的方法基于界面反应的方法是将有机分子吸附到无机或金属基底上,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电子转移来实现光电能量转换。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无机纳米材料的特殊结构和电子传输性质来增强有机材料的光电性能。
例如,将有机分子修饰在二氧化钛纳米粒子表面,形成有机-无机杂化结构,可以提高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二、有机光伏材料性能的研究1. 光吸收性能光吸收是有机光伏材料转换太阳能的关键步骤,因此研究材料的光吸收性能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电流谱等测试方法,可以获得材料在不同波长范围内的吸收率和光电转换效率等数据。
此外,控制材料的共轭结构和聚集状态等因素也对光吸收性能有重要影响。
2. 光电转换效率光电转换效率是评价有机光伏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测试材料的光电流密度-电压特性曲线,可以得到材料的填充因子、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等参数,用以评估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
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的方法包括优化材料的能级结构、提高载流子的迁移率和减少光电子复合等。
3. 稳定性研究有机光伏材料的稳定性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由于有机材料易受热、湿、氧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发生老化和退化现象,从而降低了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
硅基有机红外及可见电致发光

硅基有机红外及可见电致发光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硅基有机材料的研究深入,硅基有机红外及可见电致发光逐渐成为热门研究领域。
本文对硅基有机红外及可见电致发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首先,对硅基有机材料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硅基有机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红外及可见电致发光中的应用。
然后,对硅基有机电致发光的机理、量子效率和发光稳定性进行了讨论。
最后,探讨了硅基有机材料在光电子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硅基有机材料,红外发光,可见发光,电致发光,量子效率,发光稳定性,应用前景一、绪论硅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工业中的材料,具有优良的光电性能。
硅的使用范围已经远远超过半导体器件领域,如:硅光电流电池(Si-APD)、硅基光电倍增管、硅基光开关等,硅材料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光电子学领域的一个热点。
然而,由于硅材料禁带宽度太窄,不能发出可见光,因此其在光学领域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研究了硅基有机材料。
硅基有机材料是一种由硅原子与有机基团构成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其禁带宽度比硅宽,能够发出可见光,因此在光电子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二、硅基有机材料的制备硅基有机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有机溶剂法和气相沉积法。
有机溶剂法是将硅烷和有机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混合,通过控制温度和反应时间来合成硅基有机材料。
气相沉积法是将硅源和有机化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反应,通过升温和离子束注入来得到硅基有机材料。
硅基有机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条件对其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三、硅基有机红外发光硅基有机红外发光主要是通过电致发光实现的。
硅基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是由载流子在材料内部运动而产生的。
通过载流子的复合,能量被释放出来,导致电致发光。
硅基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光谱主要分布在红外波段,其发光波长范围从800nm到1300nm。
四、硅基有机可见电致发光硅基有机材料的可见电致发光是指发光波长分布在可见光波段的现象。
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赛的热门话题。
新型光电功能材料是一类重要的材料,其具有许多功能,如光电转换、光电控制和光伏发电等。
这些功能使得这些材料在能源、电子、通信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介绍和评述。
一、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种类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包括多种种类,如半导体材料、金属纳米材料、量子点材料等。
其中,半导体材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其具有电子和空穴导电的特性,可用于太阳能电池、激光器、LED照明等领域。
金属纳米材料由于其表面等离子体增强和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固化的催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量子点材料则具有尺寸效应和量子效应,可用于荧光探针、生物探测、光电导器件等领域。
二、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在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主要是关注其合成、组装以及应用性能等方面。
合成方面,主要利用化学合成、物理气相沉积、溶液沉积等方法制备材料。
组装方面,主要是通过自组装、水热法、电化学沉积等方法将单个材料组装成为功能复合材料。
应用方面,则是将这些复合材料应用于太阳能电池、传感器、光电池等领域。
在半导体材料方面,硅基材料一直是主流材料。
但其缺点是价格昂贵、生产难度大、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发掘其它半导体材料的潜力,如钙钛矿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等。
钙钛矿材料由于易于合成、成本低,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领域。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则综合了有机和无机物质的优势,其所具有的光电转换、光电控制等性能使其在电子器件、传感器等领域有着较广泛的应用。
在金属纳米材料方面,贵金属纳米材料具有高度的表面等离子体增强效应,因此应用获得较大发展。
但贵金属纳米材料硬度较小,不够稳定,不利于应用于实际生产。
因此,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大力发展非贵金属纳米材料。
例如,银、铜等金属材料就成为了新的纳米催化剂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
有机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 要: 有机三阶非线性光学材 料因其在 光通信 、 光信息存储 、 光计 算及 全光开关 等领域 的潜 在应用 而引 起广泛的重视。 要介绍了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基本理论 和研究方法 以及影 响因素. 简 综合 评述 了有 机
三 阶非线性光学材料 的研究 现状 与进展 , 展望 了有机三 阶非线性 光学材料 的研究趋 势. 关 键 词: 非线性 光学材料 ; 三阶非线性极化 率 ; 有机材料
的作 用 . 线性 光 学 研 究 的 首要 课 题 是 开 发 新 型 非
非线 性光 学材料 .
非线性光学材 料的研究 早期 以无 机材料 为 主. 目前在光子器件 中所用 的非线性光学材料 大 多是铁电无机晶体. 虽然这些材料 的晶体生长技 术 已经 相 当成 熟 , 是 只 能用 单 晶材 料 工作 且 光 但
文献标识码 : B 中 图分 类 号 : 2 .2 O6 12
当今信息时代 , 电工程学将成为信息材料 光 发 展 的技术 主流 , 具 有 特 殊 信 息 处 理 功 能和 超 而
快 响应 的光 电材 料 将 成 为 信息 材 料 发 展 的主 体 .
对 于光 电子技 术 的发 展 , 线性 光 学起 到 了关 键 非
学开关 时 间较 慢 , 如掺 杂单 晶 的 B TO a i,的开关 时 间在 1W/ m e 激光 下 为 1 . ms 有 机非线 性光 学 材 料 与 无 机 材 料 相 比 , 机 有
1 三 阶非线性光 学效应概述
非 线性 光 学效应 的产 生是 由于激 光与 介质 发 生非 线性 相 互作 用 的结 果 . 外 来 光 电场 的作 用 在 下 , 质 中 的 电荷 分 布发 生 了变 化 , 介 导致 原 子或分 子 发 生 电偶 极 子 的极 化 , 光 电 场 E 很 强 时 , 当 其
近红外有机发光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器 .具 有 结 构 简 单 、 紧 凑 的 优 司 在 内 的 1 1家单 位 ,组 建 了产
宝石 衬 底 开发 及 产业 化 ,产 品 的 技术 指 标不 仅 达 到 国 际 同类 产 品
在 激 光效 率 低 、径 向偏 振纯 度 低
l ≮ 菠 内首 台 被 动 调 Q径 向偏 振 激 光 大学 、天津 海博 光 电科 技有 限公
上 海 光机 所 的微 片 激 学研 合作 的天津 市 半 导 体照 明工 点。 光 器 输 出径 向偏 振 脉 该 激 光 器 在 较 高 泵 浦 功 率 程研 发 中心 。 目前 ,海博 光 电科 时 .由于 N :A dY G微 片 中 的热 透 技有 限公 司与 天津 工 业 大学 合 作 冲光 束
E 利 用 光子 晶体光 栅 镜 作 为 腔 内起 这 些 L D 灯 具 是 天 津 工 业 大 学 国家级 半 导体 照 明研 发 及 成 果转 偏 器 件 ,首 次 实现 了径 向偏 振 光 与 中国科 学 院物 理所 合 作 研制 的 化基 地 ,培育 有 较 强竞 争 力 的骨
以及 光束 轴 对称 性 差 等 缺 陷 。上
海 光 机所 李 建 郎博 士 最 近首 次 提 出利用 端 面 泵浦 的微 片激 光 器并
l 一 爨
标 准 ,而且 平 整 度 、定 向精 度等
几个 主 要 指标 的 精度 超 过 了 国 际
国 际最 大 L D照 明示 优等 品的标 准 。 目前 已建成 生 产 E 线 一 条 ,月 生 产 能 力 达 到 50 0 0 附 加 以具 有 高偏 振 性 的光 子 晶体 范 工程 亮相 天 津 半 片 .是 目前 大 陆 唯一 使 用 自主技 光 栅镜 来 解 决这 些 问题 ,获 得 了 导体 照 明大 放 光 彩 术生 产 Ga 1 底 的企业 。 同时 , C衬 近 衍 射极 限 的光 束 质 量 、极 高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 课程编号:5030145 任课教师:李立东 学生姓名:李昊 学生学号:s20130447 时间:2013年10月20日 有机光电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晶
体管、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传感器和有机存储器这些领域的应用,还对有机光电材料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有机光电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晶体管;有机太阳能电池;有
机传感器;有机存储器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organic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ields of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OLED), organic transistors, organic solar cells, organic sensors and organic memories , but also futur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photoelectric materials was introduced.
Keywords:organic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OLED); organic transistors;organic solar cells; organic sensors; organic memories
0.前言 有机光电材料是一类具有光电活性的有机材料,广泛应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晶体管、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存储器等领域。有机光电材料 通常是富含碳原子、具有大π共轭体系的有机分子,分为小分子和聚合物两类。与无机材料相比,有机光电材料可以通过溶液法实现大面积制备和柔性器件制备。此外,有机材料具有多样化的结构组成和宽广的性能调节空间,可以进行分子设计 来获得所需要的性能,能够进行自组装等自下而上的器件组装方式来制备纳米器件和分子器件。近几年来,基于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一直受到科技界的高度关注,已经成为化学与材料学科研究的热点,该方面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化学、材料领域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1.有机发光二极管 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工作始于 20 纪 60 年代[1],但直到 1987 年柯达公司的邓青云等人采用多层膜结构,才首次得到了高量子效率、高发光效率、高亮度和低驱动电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2]。这一突破性进展使 OLED 成为发光器件研究的热点。与传统的发光和显示技术相比较,OLED具有低成本、小体积、超轻、超薄、高分辨、高速率、全彩色、宽视角、主动发光、可弯曲、低功耗、材料种类丰富等优点[3],而且容易实现大面积制备、湿法制备以及柔性器件的制备。 近年来,OLED技术飞速发展。2001年,索尼公司研制成功 13 英寸全彩 OLED 显示器,证明了 OLED 可以用于大型平板显示。2002 年,日本三洋公司与美国柯达公司联合推出了采用有源驱动OLED显示的数码相机,标志着OLED 的产业化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7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了11英寸的OLED彩色电视机,率先实现OLED在中大尺寸、特别是在电视领域的应用突破。
图 1 各大公司和研究机构展示的最新开发的OLED样品(自左至右:美国 GE大面积白光光源;韩国三星大面积超薄平板显示;日本先锋柔性显示器;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透明 OLED)
Figure 1 The latest samples of OLED exhibited by compan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除了在显示领域的应用,白光OLED作为一种新型的固态光源也得到了广泛关注。2006年,柯尼卡美能达技术中心开发成功了1000 cd/m2 初始亮度下发光效率 64 lm/W、亮度半衰期约1万小时的OLED白色发光器件,展示了OLED在大面积平板照明领域的前景。目前WOLED最高效率的报道来自德国Leo教授的研究组[4],他们采用红、绿、蓝三种磷光染料,并采用高折射率的玻璃基板提高光取出
效率,得到了1000 cd/m2下效率124 lm/W 的白光器件,效率超过了荧光灯。但是迄今为止, 可溶液处理的蓝光材料相比于红光[5-7]和绿光[8-9]材料, 无论是发光效率、寿命,还是色纯度都与前两者相去甚远, 这样不仅制约了电致发光平板显示器的实用化, 还影响了作为光源的白光OLED的开发进程。因此, 开发高度可溶、高效的蓝光材料成为今后白光OLED开发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OLED器件的基本结构为叠层式结构, 目前最优的结构如图2所示, 含空穴注入、传输层与电子注入, 传输层有助于提高器件的效率和使用寿命。叠层式OLED的概念是由Kido教授于2003年首先提出的,将多个OLED通过透明的连接层串联在一起,可以在小电流下实现高亮度,器件的寿命也大幅度提高[10]。2004年廖良生与邓青云等人[11]利用n型和p型掺杂的Alq3:Li/NBP:FeCl3 结构作为连接层,在堆叠的周期数目为3时实现了130cd/A的高效率。2008年,廖良生报道HAT- CN/Alq3:Li 的连接层可进一步降低驱动电压并提高了器件的稳定性,使得叠层器件达到了可实用化的水平[12]。 图2 叠层式OLED结构 Figure 2 Stacked OLED structure
总体来看,未来OLED的方向是发展高效率、高亮度、长寿命、低成本的白光器件和全彩色显示器件,由于一般的有机小分子面临着易结晶、难以制备大面积平板显示器等缺点,因此开发高性能可湿法制备的小分子OLED材料是降低成本的关键。高稳定性的柔性OLED能充分体现有机光电器件的特点,但相关基板技术、封装技术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后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用溶液法制备器件、对器件结构进行优化、发光层掺杂以及各层新材料的开发。
2.有机晶体管材料和器件 有机晶体管材料是一类具有富含碳原子、具有大π共轭体系的有机分子,也可称作有机半导体材料。按照传输载流子电荷的类型可以分为 p 型(空穴)和 n 型(电子)半导体。 与无机晶体管相比,有机晶体管(OTFT)[13]具有下述主要优点:有机薄膜的成膜技术更多、更新,如Langmuir-Blodgett(LB)技术、分子自组装技术、真空蒸镀、喷墨打印等,从而使制作工艺简单、多样、成本低;器件的尺寸能做得更小,集成度更高,分子尺度的减小和集成度的提高意味着操作功率的减小以及运算速度的提高;以有机聚合物制成的晶体管,其电性能可通过对有机分子结构进行适当的修饰而得到满意的结果;有机物易于获得,有机场效应管的制作工艺也更为简单,它并不要求严格的控制气氛条件和苛刻的纯度要求,因而能有效地降低器件的成本;全部由有机材料制备的所谓“全有机”的晶体管呈现出非常好的柔韧性,而且质量轻,携带方便。有研究表明,对器件进行适度的扭曲或弯曲,器件的电特性并没有显著的改变。良好的柔韧性进一步拓宽了有机晶体管的使用范围。 并五苯是目前在有机晶体管中应用最广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其薄膜的载流子迁移率 可以达到 1.5 cm2/Vs[14]。对并五苯分子进行修饰是目前有机半导体研究的一个重点。2003 年 Meng 等人[15]制备了 2, 3, 9, 10- 四甲基取代并五苯,它的晶体排列与并五苯几乎一样,但是由于甲基的引入,显著降低了分子的氧化电位,改善了从金电极到有机半导体的电荷注入。2009 年,美国 Polyera 公司的Yan等开发了新型的基于萘二甲酰亚胺(naphthalene- dicarboximide)和北二甲酰亚胺(perylenedicarboximide)的聚合物,电子迁移率高达 0.85 cm2/Vs,该聚合物弥补了目前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空白[16]。在2010年的SID上,索尼发布了一款 4.1寸OTFT驱动全彩OLED屏,该屏幕厚度只有80μm,具备极强的柔软度, 可轻松缠绕在半径为4mm的圆柱体上。索尼独自开发了新型OTFT有机薄膜晶体管,它使用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为peri- Xanthenoxanthene 衍生物[17],该晶体管的驱动力达到先前传统OTFT的八倍。
图3 并五苯的结构 Figure 3 The structure of pentacene
相对于多晶薄膜晶体管,有机单晶晶体管具有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可以满足高端领域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有机单晶制备技术的提高,在单晶晶体管研究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突破。目前采用红荧烯制备的单晶晶体管,载流子迁移率超过15cm2/Vs[18],优于传统的无机半导体多晶硅的水平。
图4 红荧烯的结构 Figure 4 The structure of rubrene
2006年,鲍哲南等人[19]成功的制备了并五苯和红荧烯的单晶阵列,并在此基础上组装了晶体管器件。他们首先采用印章法,在 Si/SiO2 基底上制备一层图案化的十八烷基氯硅烷(OTS),然后在此基底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制备并五苯、红荧烯、C60 等有机半导体。采用这种方法制备的晶体管器件阵列,并五苯的载流子迁移率为 0.2 cm2/V,开关电流比为 106;红荧烯的载流子迁移率为 2.4 cm2/Vs,开关电流比为 106。 虽然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 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主要包括: 有机半导体材料大多数为p型, n型的较少, 材型过于单一; 具备高迁移率且在空气稳定存在的半导体材料缺乏; 大多数有机半导体材料难溶且不易熔化, 很难使用溶液成膜技术制备器件; 设计合成具有双极性传输性质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尽管OTFT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OTFT具有质轻、价廉、柔韧性好等优点, 在各种显示装置以及存贮器件方面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其良好的应用前景必将显现出来, 并有望成为电子器件的新一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