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中的学科综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课中的学科综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240-02
当今课程结构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写道:“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以及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新的课程标准也要求音乐教学在教学方式上要由孤立的音乐知识技能教学转向不同艺术学科的融合、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沟通。
的确,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主要谈谈音乐课堂中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1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综合
1.1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在音乐教学中适当文学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音乐作品。
目前,音乐课堂开展“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进一步体会古诗词的韵味,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复习了儿时所学的那些诗句。
如《画》、《咏鹅》、《游子吟》等。
而在实践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比我想象中的要高,在他们熟悉的诗词中加入旋律,让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他们纷纷加入到歌曲创编的行列中,把自己所学过的古诗词配上《咏鹅》或者《悯农》等等的旋律演唱出来.
1.2音乐与历史的综合。
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歌唱教学和欣赏教
学中,我都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教学中,让学生既了解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
如在教学花城版《走进音乐世界》一年级第二册《翠亨村出了个伟人》(改版前)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同时我又讲了几个孙中山少年时代的故事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对孙中山有了更多的了解。
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来唱歌,感情的流露就更加自然了。
1.3音乐与地理的综合。
在歌唱教学和欣赏教学中,特别是学习或者欣赏民歌时,课前我都详细了解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也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来讲,比如:南方气候温和,自然景观秀丽,音乐风格也就委婉秀丽;如:西北地区气候寒冷,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
这样就更加方便学生理解作品。
如江苏《茉莉花》和东北《茉莉花》就是由于地域的不同而产生的旋律风格也不同。
又例如,在教唱“凤阳花鼓”时,通过凤阳的地理位置介绍,以及新旧社会凤阳人民生活的对比,结合歌曲速度、力度、情绪的变化,创编“新凤阳花鼓”,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而且通过亲身创编等体验,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1.4音乐与语文的综合。
音乐跟语文是相通的,我认为,语文素养不好的人其音乐素养肯定不高。
在教学中我很注意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当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时刻提醒他们注意语言的完整表达、抑扬顿挫以及情感表达;每首歌曲在学唱之前都必须朗读歌词,特别当歌词是古诗词时,我要求学生用语文中朗读的要求进行
朗诵,并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这样对于歌曲的理解与表达都有很大的帮助。
1.5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是一对姊妹,它们是永远分不开的。
在音乐教学特别是歌唱教学和欣赏课中适当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在欣赏课欣赏河北民歌《小白菜》是,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油画《小白菜》插图,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再来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就容易多了。
在教一年级音乐课的歌曲《春天来了》时,我先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想象和春天有关的画面,然后在学会歌曲后把你心中美丽的春天画面描绘出来。
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又如,在唱歌教学《咏鹅》时,通过让学生学唱歌曲《咏鹅》,我要求学生想象作画,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效果不错,加深了学生对美的理解,提高了审美能力。
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中加强与美术学科的综合,能使音乐课“声中有画,画中有声”,两者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学生的灵感、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1.6音乐与政治的综合。
小学音乐教材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是很多的,革命历史歌曲就不用说了,还有大量的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都蕴涵着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我们可以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让学生内心受到教育,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得到激发。
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
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
在教学中,要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歌曲的学习,如学习革命先烈、爱祖国的歌曲。
同时也可以结合班级实际,自编爱集体、爱劳动等方面的儿歌,使孩子们的创编能力也得到提高。
1.7音乐与数学的整合。
音乐课上节奏教学时,可让学生学习在心里默默地数数,或是计算拍数,高年级学习附点音符时,可结合小数与分数的概念,进行音符时值的计算,从而帮助学生正确掌握音符时值的长短。
1.8音乐与外语的整合。
在音乐课上特别是唱歌教学这一块,我们可以教唱有关的双语歌曲,如《新年好》、《生日歌》、《十个小印第安人》、《当我们同在一起》、《铃儿响叮当》等这些歌曲。
2学科综合的重要性
2.1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
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间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
音乐学科是在横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边缘学科。
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基础音乐教育,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有益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2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辅德、益智等功能,在当今素质教育主旋律下,艺术素养成了人的素质修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从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
只是各自所用的载体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也使得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的不同内容之间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
2.3在音乐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都比较注重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
奥尔夫说,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
因此在著名的德国奥尔夫学院中,综合性教学成为其最显著的特点,这种综合性教学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语言的综合,比如该院开设的舞蹈、动作课,就是在音乐声中展开的,实际上也是动态的音乐课;二是注重每门课程本身的综合,像“普通音乐”这门课,就是一门包括声乐、器乐、节奏训练、合唱、指挥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训练课。
达尔克罗兹也说,任何乐思可以转译成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译成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据此他创立了“体态律动学”,就是采用节奏性的动作伴之以声乐、打击乐或钢琴即兴伴奏,以身体的运动来反映音乐的要素和情绪的。
2.4在音乐教学中,综合历史、地理、文学、美术、政治、外语、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会使我们的课变得更生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在街道听过一位海南籍的舞蹈老师上的一堂音乐课叫《跳竹竿》,那位老师在上课时对音乐与舞蹈进行了恰当的综合,她引导孩子们通过学习跳竹竿,感受音乐欢乐的情绪,达到学唱《竹竿舞》
的目的。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了解了海南青少年跳竹竿的民俗,教学效果很好。
记得我曾听过一堂优秀的音乐公开课,那位老师上的是二年级《当我们同在一起》,首先她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了德国风情,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马上进入新课的学习,很好地掌握了度。
其次,她在拓展教学那块,采取了同舞蹈的恰当综合,让学生欣赏华尔兹并且教学生简单的三步舞蹈。
最后,那位老师让学生欣赏了英文版的《当我们同在一起》,又很好地将音乐与外语学科进行综合,主要是她能很好地将各项有机地结合,达到最佳效果。
在我的音乐课上,我非常喜欢将音乐与童话文学及故事结合起来。
我在教《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这些课时,我都采取讲故事的方法,整节课都用故事贯穿始终,给他们创设一个学习的情景,这样,学生兴致高并且学的很轻松。
总之,音乐(唱游)学科可以与其它各门学科进行整合,其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特别音乐课中的欣赏教学,音乐作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的关系。
把音乐与有关的学科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论怎样综合,表现音乐依然是教学的核心,其余的则是为了强化音乐内容。
这种综合方法的实施,使学生更完整、更准确、更深刻
地感受音乐从而表现音乐、理解音乐,最终促成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3学科综合不可以盲目,必须科学、适当地进行
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几乎所有的音乐老师都投身到教学改革当中,其中很明显的一项改革就是大力加强学科综合,绞尽脑汁去进行整合。
学科综合固然重要,但是,在学科综合的过程中如果“度”没有把握好,很容易走向极端,这样也就出现了很多盲目综合的现象。
我在教育教研网上看过一堂唱歌课《长江之歌》,课的一开始,老师给同学播放了很多关于长江的自然风光,流经的地域与各地的风土人情,播放的是“长江音乐”的背景,之后让学生听一遍歌曲《长江之歌》,再请同学翻出地图册,找一找长江的发源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关于长江的环境保护,爱护母亲河等问题。
这位老师的整合,目的是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但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向了探究地理、探究环保的方向,而不是引向探究音乐。
歌唱《长江之歌》却成了探究长江地理、研究环保的陪衬。
怪不得,课后,有位同学冲上讲台跟那位音乐老师说:“老师你这节课上的真好,比我们的地理老师上得还好。
”这种教学效果绝对是出乎那位音乐老师意料的,真让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哭笑不得!这位老师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准备也很充分,但偏离了音乐太远,连主要的教学目标也没达到。
我也曾在06年参加区音乐现场教学比赛时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上的是二年级的《小燕子》,在完成了歌唱、律动
以后我让孩子们进行环保小短剧的创编活动,孩子们用各种道具完成了如何爱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的表演。
整节课在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笑声中结束了。
我上完以后也自我感觉良好。
可没想到在课后的点评中,区教研员还是抓到了我的“小辫子”,他说你的整节课都准备得很充分,考虑得也很周到,但是问题就出在结尾的那个小短剧上,作为整节课的延伸,效果是很好的,但为何在孩子们表演的时候你不在一旁弹奏一下《小燕子》的主旋律作为背景音乐呢?而且在那个小男孩拿着小弹弓一步步向小燕子逼近的时候,你可以在钢琴的低音键盘上弹奏几个单音,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啊,这样会让演员更投入,观众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整个创作活动就不会偏离音乐,而是紧紧扣着音乐的主线来进行,综合也要由始至终贯穿音乐。
很多老师为了综合而综合,只要是和那节音乐课有一点点相关的内容都把它放到课堂上来,一味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如:一堂音乐课花五六分钟介绍跟歌曲有关的人文知识;为了讲求多样、讲求与美术的结合就花五分钟欣赏相关画面,甚至花十多分钟来听音乐画画,这样与上一堂美术课没什么区别,一堂课下来,听课的老师也不知道到底听了一堂什么课,最后把它归纳为综合课比较合理一点。
虽然课堂确实搞的形式多样,学生兴趣也很高,但我们想想那堂课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课都不应该分类了,都叫综合课就行了。
既然分了科,那么各门学科都应该上出自己的特色来,有自己的侧重点,千万不能追求形式而忽略了课的重
点,不要把音乐课搞成毫无亮点的“大杂烩”了。
我就上过一堂这样的课,一年级的唱游课《十个小印第安人》,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要融入人文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生活环境。
因此,我也很认真地备课,在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找了很多关于印第安人风俗的图画资料。
课前自认为准备充分,有创新,但是,上起课来就觉得有点喧宾夺主了,前半节课更像是在上地理课,学生听多了也觉得有点枯燥了,没有一点音乐课的生机。
所以,综合超过了那个“度”,效果不但没有达到,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实际上所有偏离音乐文化知识内涵的综合教学,都有可能局部地,甚至是全局地改变音乐课的性质。
为了音乐课程上的需要,可以适当地引伸与音乐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而偏离音乐文化内涵而仅有某些联系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只需要点到为止。
因为音乐课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学习音乐,而其他学科的,更加严密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完全可以由其他学科的老师传授或学生在课外去自学,我们音乐教师的使命就是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受音乐。
音乐教学可以综合的范围很广,但不是每节课都要综合。
音乐知识和音乐能力的教学内涵,必须完整、充分而透彻。
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适得其反,就会破坏音乐课程的综合性理念。
所以学科综合总的原则就是不能喧宾夺主,重点还是重点,该是什么课就要上出该课程的特色,在对我们完成教学目标有帮助的前提下去科学地
进行学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