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为了评估城市土地用作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以南宁市为例,识别市域内可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脆弱、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应用了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采用ArcMap空间分析软件,综合考虑了水域、保护区、用地现状、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等多项因子,并对不同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叠加得到适宜性评价,为合理有效地安排土地资源的用途提供了重要依据说明了 GIS 用于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流程,并对 GIS在城市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GIS;用地适宜性评价;建设用地

1引言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土地合理利用的第一步。在建设用地的分析选择中,我们需综合考虑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且有些条件并不能具体的量化,由于影响因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传统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多采用定性分析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使得评价过程中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为了更好地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本文尝试将GIS技术引入城市规划工作中,以期为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一种客观定量的分析方法。

GIS技术不仅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显示功能,能将城市用地的特征进行直观显示;同时还具有评价过程中所需的多种空间分析模型,可对图形进行距离分析、叠加分析等;另外,GIS软件中的专题图制作功能,可根据需要对某属性的分段等级和范围值任意调整,对应的显示图随之变化,这也大大方便了评价因子的等级划分和因子图、结果图的制作。

2基于 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本文以南宁市为例,在地图重叠法的基础上考虑了不同评价因子的权重,对基于 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流程进行具体分析:

评价因子的选择

根据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基本原理,结合地区特征和数据的易获取性选择对城市发展用地具有共性且影响相对较大的独立因子,本次实验性分析选择如下因子:选取了水域、土地利用现状、坡度、地质、地貌、保护区等因素。

1)水域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地表水域在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维持正常的水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引起城市水灾、易被污染的环境因子。土地的建设和开发对附近的水域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原则上,开发用地应尽可能远离水域,以免造成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水体的污染。

2)土地利用现状

现有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决定土地开发的生态适宜性。按南宁市1:10万土地利用图的分类,分为旱地、草地、林地、水田、水域以及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等6类用地类型。

3)坡度

地形是影响土地开发建设的限制因子之一。过于陡峭的坡度容易造成各种地质灾害,一般不适合用于建设。

4)断层

在大多数情况下,断层面两侧一定宽度范围内稳定性差,并且断层常与地下水紧密相连,均会对建筑物产生极大的破坏,因此建设用地和断层之间应有一定的避让距离。

5)地貌

一般说来,山区的建设的难度和成本要大于平原,在山区进行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要大于平原。

6)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性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成本和安全性。

7)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

南宁市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体系,动植物类型众多。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和森林公园都应受到保护,禁止开发建设。

基于 GIS技术的评价因子数据获取

调查各因子在规划区域的分布状况,形成各因子的分布图层

从南宁市2000年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提取水体(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分布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从1:25万数字高程生成坡度图和地貌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水文地质图(南宁幅)》得到断层图和工程地质图。保护区分布图由南宁市规划局提供。为了方便计算,所有图层都转成GRID格式。由于DEM数据比例尺为1:25万,并且考虑到研究区域的面积,格网大小取为50m*50m。

制定评价标准,将各因素数量化、等级化,形成单因素生态适宜性评价图

按照各评价因子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将评价因子划分为多个生态适宜性等级。以各单项因子的分析为基础,形成针对城镇建设的各单项因子的生态适宜性程度分级图,然后将这些图件进行叠加。水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地质断层等不适宜作建设用地的区域,虽然在评分时赋予了零分,但经过加权求和后分值非零。因此叠加后的图中做了进一步的处理,将这些区域的适宜性等级设为很不适宜。

分析评价结果,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等级

根据综合评价图的分值将南宁市城市土地分为5个等级:很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很不适宜,生成最后的建设生态适宜性分布图。图中适宜性程度随颜色由浅至深降低,可建设的程度及容纳的人口规模从上往下递减,而保护的级别递增。

3 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显示,规划区范围内很适宜建设的地段主要分布在南宁市区及邕宁县城、良庆镇及其周边地区I;在蒲庙至那马、那马至那楼一线,吴圩镇东南以及左、右江汇合处邕江上游沿岸等地区有带状分布。较适宜建设的地段主要分布在南宁市现状建成区的周边地区,四塘至五塘一线以及长塘镇以西、金陵镇以东地区;在那马镇及其周边地区、那楼镇以北、吴圩镇以南地区零散分布。基本适宜建设的地段主要分布在甘圩镇以南、心圩以及石埠、三塘、那马以西、吴圩镇以东、良庆镇以东的邕江两岸地区;在较适宜建设的用地周边有环状分布。不适宜和很不适宜的用地在北部、东南部的山地、水源保护地区形成连续分布;在大王滩、英雄、良凤江、天雹、金沙湖、罗文等水库周边亦有分布。

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综合图

4 结论

基于GIS 技术建立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保证了评价结果的科学、准确、客观性。同时,可方便的进行三维地形模拟,分析高程、坡度、坡向,为规划师在分析中提供直观、形象的决策依据。城市规划、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必将为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提供更为强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宋小冬,叶嘉安.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80-100.

2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张开广,地理信息系统在洛阳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学报,2002(3):232-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