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膜与跨膜转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图7-24 葡萄糖转运到红细胞的动力学。(a)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初速度V0依赖于胞 外初始葡萄糖浓度,[S] out; (b) 为 (a) 中数据的双倒数作图。此协助扩散的动力学与 酶催化的动力学类似。此处的Kt相当于米氏常数Km。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 交换器,也称阴离子交 换器,增加了红细胞对 HCO3- 的通透性达一百 多万倍; Cl-和HCO3-的偶联是专 性的,氯离子-碳酸氢根 离子交换器是一种共转 运系统; 对向转运。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图7-3 双亲脂质在水中的聚集体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生物膜双层脂分子分布的不对称性: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生物膜不对称性的意义:
–使细胞膜的两侧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使细胞膜具有边面性; –定义了细胞膜的内外两侧。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膜脂的运动:
–流动性
图7-16 膜的融合。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特异膜融合的要求:
– 1)互相识别; – 2)并列靠近; – 3)双分子层结构局部打破; – 4)两个双分子层融合形成连续双分子层; – 5)对特异信号响应。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图7-17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膜融合。(a)流感病毒;(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渗透压-被动扩散的一个特例。
–当膜对水通透但是不对融解的离子或极性小分子有机溶 质通透时产生。 –溶剂从低溶质浓度向高溶质浓度运动。 –表现为: 体积变化(直到溶质浓度平衡) semi-permeable 压力变化
membrane
H2O solute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调控细胞及细胞器的分子运输。
保存细胞能量。
细胞通讯(受体等)。
7.2 细胞膜的分子组成
1. 脂类(25%-70%)
–磷脂
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等。
–胆固醇 –糖脂
2. 蛋白质(30%-75%)
–整体膜蛋白,外周膜蛋白,脂锚定蛋白
3. 碳水化合物(糖类)(~10%)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被动扩散是一种一级动力学过程,直接取决于浓度。 协助扩散由蛋白辅助并且表现出Michaelis-Menten 反应动力学。
被动扩散
A(outside) 协助扩散 A(outside) + MP (membrane protein) k A(MP) A(inside) + MP k A(inside) V0 = k[A]0
膜蛋白的侧向扩散:
–有些蛋白可自由侧向扩散(人细胞与小鼠细胞的 融合实验); –有些膜蛋白在细胞或细胞器膜上形成聚集物或补 丁,这些蛋白分子被一些内部结构锚定,之间相 对不动,如:血型糖蛋白,氯离子-碳酸氢根交换 蛋白。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膜蛋白的定位:
–电镜观察冰冻撕裂膜; –不能跨膜的试剂进行研究:
–糖蛋白和糖脂
4. 少量的核酸,水分、无机盐
7.2 细胞膜的分子组成
7.2 细胞膜的分子组成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图7-2 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细胞膜的脂双分子层: 两性脂分子在水中自动形成的聚集形态:微 团,脂双层(4-5 nm),脂质体; 稳定但是灵活 半透性 脂双层同时具有液体(快速分子移动)和固 体的特性。脂双层是二维的液体。
异乙基乙酰亚胺 蛋白酶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图7-4 冰冻撕裂技术裂分细胞膜的双分子层示意图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图7-5 确定膜蛋白跨膜排列的实验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外周蛋白:
–通过弱静电作用结合到膜蛋白或脂分子上 –用高浓度的盐溶液可溶 –与膜的结合是动态的:临时的,可调控的 –例如:膜内侧的磷脂酰丝氨酸(带负电荷的磷脂) 可以与含有赖氨酸和精氨酸的血型糖蛋白结合 –例如:红细胞的血影蛋白可以支撑细胞膜并使膜 蛋白条理化
–通常是 -螺旋,与质膜的 脂肪酸尾部结合; –一般有20-30个连续的亲脂 性氨基酸
有单个或多个跨膜片段; 多种跨膜通道蛋白,如: 细菌视紫红质。
图7-10 各种类型的膜整体蛋白。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图7-11 细菌视紫红质的结构。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图7-12 紫色细菌的光和反应中心。第一个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确定结 构的膜蛋白
– 描述了蛋白质与脂双层的关系; – 膜蛋白好像液体脂分子海洋中的圆形冰山; –整体蛋白跨越脂双层,通过疏水作用结合在膜上; –外周蛋白与膜表面松散地结合(如:通过静电作 用); –脂锚定蛋白:在膜内或膜外,共价结合在脂上。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图7-2 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图7-15 在细胞与细胞相互作用中起作用的四种类型的膜整体蛋白。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整联蛋白(Integrins):
–异二聚体; –不同的α和β亚基结合会产生多样的特异性; –与整合蛋白结合的蛋白存在RGD序列; –功能:粘合分子,受体,信号转导蛋白。
钙粘着蛋白(Cadherins):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图7-13 跨膜蛋白的疏水作图。(a) 血型糖蛋白;(b) 细菌视紫红质。
• 20~25个残基的α-螺旋序列刚刚足够跨越脂双层; • 过疏水指数作图可预测α-螺旋结构的跨膜区域; • 对于β-片层结构的预测无用。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图7-14 孔蛋白,一种具有 -桶结构的膜整合蛋白。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细胞杂交:
–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生物方法(病毒);化学 方法(聚乙二醇PEG);物理方法(电击和激 光)。 –应用:植物育种,单克隆抗体制备等。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简单扩散; 易化扩散; 主动运输; 胞吞胞吐;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细胞膜的半透性: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图7-22 葡萄糖转运体1(Glu T1)的建议结构。(a) 12个跨膜螺旋中有9个含有3个以上 的极性或带电的氨基酸残基,通常被几个疏水残疾隔离;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图7-21 葡萄糖转运体1(Glu T1)的建议结构。(b) 螺旋图表明一个螺旋节段表面上极性 和非极性残基的分布;(c) 5~6个双亲螺旋的每个螺旋的极性和带电的残基面向中央 通道并排,从而形成一个内表面排列有极性和带电的残基跨膜通道。此通道提供了 很多机会与通过此通道的葡萄糖形成氢键。Glu T1的三维结构还没有通过X-射线晶 体学阐明。
离子半径 K+: 1.4 Å Na+: 0.95 Å
图7-27 变铅青霉素菌的K+通道的结构。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怎样实现K+通道的高选择性?
–在膜路径的大约三分之二处,通道在选择性过滤 器区域变狭窄,迫使离子丢弃水合分子。 –过滤器骨架中的羰基氧原子代替了K+水合层中的 水分子,形成一系列完美的配位层。 –此滤器对Na+不利,因为Na+太小,不能与所有 可能的氧配体接触。 –K+的优先稳定性是过滤器的离子选择性的基础, 改变蛋白质这个部分的突变会消除通道的离子选 择性。
如果培养基中细胞周围的水浓度高于胞质,培养基 被认为是低渗,水分子将在渗透压作用下进入细胞。 将一个红细胞放在低渗的溶液中(如:纯水),红 细胞便会因水的内流而破裂(溶血)。 植物细胞与细菌细胞由于有坚固的细胞壁,可避免 在低渗溶液中破裂。这会使细胞内产生膨压。当膨 压与渗透压相等时,反渗透便会停止。
–嗜同种相互作用。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免疫球蛋白类似蛋白(Immunoglobulin-like proteins):
–嗜同种相互作用; –嗜异种相互作用。
选择蛋白(Selectins):
–在Ca2+存在下,结合临近细胞表面特异多糖。 –血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诸多细胞过程涉及膜 融合:外排作用、内 吞作用、细胞分裂、 精卵细胞融合、膜包 被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生物膜与跨膜转运
大纲
7.1 总述 7.2 细胞膜的分子组成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7.5 细胞膜与跨膜转运相关文 献讨论
7.1Leabharlann Baidu总述
图7.1 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7.1 总述
细胞膜的的功能: 确定细胞及细胞内各个细胞器的边界,隔离细胞过 程与成分。
两种类型: 1)GPI锚定蛋白; 2)内膜碳氢链链接的蛋白。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通过磷脂酰肌醇的糖衍生物(GPI)共价连 接:
–GPI 是细胞膜外层的脂 ; –最初是通过研究一种磷脂酶发现的。
通过内膜上的碳氢链(CH2)共价连接,如: Scr蛋白和Ras蛋白。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膜整体蛋白: 融入脂双层的两亲性蛋白; 特定片段的初级结构高度 亲脂:
G = RTln C2/C1
图7-18 溶质的浓度梯度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除浓度梯度外,电势梯度也 可驱动扩散 Z = 分子所带的电荷 F = 法拉第常数 (96,485 JV-1 mole-1) = 电势差
图7-19 溶质的电势梯度
电化学势: G = RTln C2/C1 + ZF
–亲脂性的小分子,不带电荷的水分子可以通过; –带电荷的,极性的分子不能通过。
膜蛋白可以辅助特定分子的跨膜转运,转运 方式包括:
–被动运输;如:离子通道。 –主动运输;如:离子泵。 –胞吞胞吐作用。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浓度梯度是指膜两 侧的浓度差 (C2-C1)。 • 溶质分子从浓度为 C1一侧扩散到浓度为 C2一侧的化学势为: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图7-6 外周蛋白和膜整体蛋白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胆碱部分 磷酸基团
脂肪酸 尾部
PC:磷酸酰胆碱
图7-7 膜联蛋白V与膜脂分子头部 结合的结构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图7-8 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交换蛋白的移动受到血影蛋白的限制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图7-9 脂质-连接的各种膜蛋白
图7-25 红细胞膜上的氯离子-碳酸氢根离 子交换蛋白。此共转运系统使HCO3-进出 细胞而不改变跨膜电位。其作用是增加血 液的CO2携带能力。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离子选择通道对特定离子具有高选择性; 离子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状态,在两种状态中相 互转变;并且可调控。 离子通道的分类:
不饱和脂肪酸、固醇。
–侧向扩散
同一分子层,相对于其他脂分子的运动 液、晶两性:在垂直于双分子层的维度里,有高度的规律性;在 双分子层平面里,有极大的流动性。
–翻转运动
概率小,需能,翻转酶可促进
–旋转运动 –交换 –脂肪链的运动
7.3 膜的超分子结构
生物膜的流体镶嵌模型 [Singer & Nicholson (1972), Science 1972 Feb. 18 175:23 720-731]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与离子转运体的差别:
–离子通道的流速比转运体高若干个数量级,且无限接近 扩散的理论最大值; –没有饱和性; –应某些“事件”而打开或关闭。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K+通道的结构表明了其特异性的基础
图7-26 K+通道的结构图。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V0 = Vmax [A]0/ (Kt + [A]0 )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转运蛋白降低了溶质跨 膜的自由能:
–与水合溶质的非共价作 用 – 提供亲水的跨膜通道
图7-20 亲水溶质通过生物膜的脂类 双分子层的能量变化。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图7-21 水孔蛋白AQP-1跨膜的可能拓扑学。(a)每个单体由6个跨膜螺旋组成;(b)水 孔蛋白的建议结构,4个AQP-1分子并肩结合,其24个跨膜螺旋围成一个中央通道。 水分子可以通过此布满亲水侧链的通道。
7.4 溶质的跨膜转运
T1: 细胞膜外表面的葡萄 糖结合位点 T2: 细胞膜内表面的葡萄 糖结合位点
Sout + T
k1 k-1
Sout•T
k2 k-2
Sin • T
k3 k-3
Sin + T
V0 = Vmax [S]out/ (Kt + [S]out )
图7-23 葡萄糖通过Glu T1转运 到红细胞的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