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合集下载

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

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

学拓 习展 方迁 法移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古 代散文、诗歌中。请你找出下文融情于景或借 景抒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阅读《与朱元思书》,赏析其写景特色,体会作品情 感。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征,作者 的朋友。中 书,是谢征 的官职。 信
泰山之雄峻
黄山之幽奇
答谢中书书
匡庐之韶秀
答谢中书书
峨嵋之清凉
黄河之浑茫
长江之浩渺
西湖之妩媚
洱海之绚丽
陶弘景
(456——536),字通 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 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 学家。丹阳秣陵(今南京) 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茅 山)。武帝礼聘不出,但 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 称为“山中宰相”。好读 书,喜道术。遍游名山大 川。陶弘景一生纵情山水, 修身养性,留下许多经典 作品,有《华阳陶隐居集》 等。
水之怡 然自得。 4、背诵,积累文言语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 峰 / 入 云
高 峰 / 入 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相辉印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季早上Βιβλιοθήκη 消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坠落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将要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争相
人间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奇妙
……的人
译一译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作品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枢鸿(掌管朝廷机密文件)。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译文译文一: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岀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

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

但从谢灵运后,就没有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注释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卷四十六。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注解:五色交辉: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都书: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注解: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欲界:人间。

与:参与。

这里指欣赏。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1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2无与为乐者,遂3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注解:欲:想要,打算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相与:共同。

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注解: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答谢中书书》一、重点词语•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优秀ppt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优秀ppt课件(人教版)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2019/7/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7/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背 诵 课 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背 诵 课 文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背 诵 课 文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背 诵 课 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背 诵 课 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背 诵 课 文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有能与其奇者。
学拓 习展 方迁 法移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古代散文、诗歌中 请你找出下文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ppt课件(人教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ppt课件(人教版)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本文景物美在哪里?
山水相映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山川之 美,古来共谈。 • 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
美感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⑦〔与(yù)〕 参与,这里指欣赏。
Hale Waihona Puke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 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 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 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 色了。
①〔交辉〕 交相辉映
② 〔四时〕
四季
③〔歇〕 消散
④〔夕日欲颓〕 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⑤〔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⑥〔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
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 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
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能够和古今知音共同欣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请同学们背出描写山水的古诗文 句,看谁记得多。
布置作业: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剖析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剖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写作者夜游的原因的句子是:
月色入户
3、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好在哪里。
写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好在:
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写出了 月光澄澈透明,月影姗姗可爱。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
• 这其中的两个
书字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个书字是人 名中的一个字;第二个书 是书信的意思。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例如: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遥看瀑布挂前川。 《望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风,不以疾也。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巘多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峡》 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是什么引起了作者赏月的心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能体现作者内心的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喜悦和闲适的情趣的词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欣然 语是 _____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四 仰视
季 俯视
常 景
平视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书 书
日 夕
晓雾将歇
变 夕日欲颓

抒怀 欲界之仙都
高峰入云

仰 视


线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文章思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如云,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 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 相跳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 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重要词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季节)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四

谈谈作者写景的角度。

,猿

背诵比赛
•山
,古

•高
,清

•两
,五

•青
,四

•晓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答 谢 中 书 陶 弘书

作者是陶弘景,字 通明,号华阳隐居,他 是南朝齐、梁时期思想 家、医学家。梁武帝遇 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 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 为“山中宰相”。这篇 文章是他写给谢中书的 一封谈山水的信。文章 里描绘山川秀美,清新 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
三、总写 抒怀
欲界之仙都
1、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 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 ( )之美,你看 ”的句式给 大家描绘一番。
高峰入云
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高峰入云 四时俱备 两岸石壁 晓雾将歇 青林翠竹 夕日欲颓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相配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猿鸟乱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沉鳞竞跃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 山水 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 相映 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 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色彩 配合 之美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 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 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 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文言知识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答谢中书书》原文和翻译

《答谢中书书》原文和翻译
1/6
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 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 (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 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3/6
4/6பைடு நூலகம்
5/6
6/6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 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 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 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 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7 课《短文两篇》、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6 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 文·全梁文》〔中华书局 1958 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 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陶弘景 (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 集》。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导读入文,亲近山水
莽莽神州,巍巍中华,高山大 岳,千流百川,风景名胜,无处不 在。今天我们一同品读陶弘景的写 景名篇《答谢中书书》,读完之后, 相信你一定欣赏了一幅清丽的山水 画,诵读了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开读入题,理解文题
给文题划分节奏:
答/谢中书/书
解释文题: -----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回信。
联系背景理解作者意图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官场黑暗 ,不少文人往往隐居山林,从自然山 水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 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志趣 ,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 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 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希望友人远离 官场,寄情山水。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 这篇文言小品文改写成一篇写 景散文。
三、抒情、议论 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再读悟情,体味情感
1、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 感。
2、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信 中作者只描绘山川美景,有何意图?
中书-----官职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 曰“信札”,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 家、医学家和文字家。隐居茅山。梁 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 的意见,被称为“山中宰相”。他 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美景, 清新淡雅,为历代写景名作。
初读入文,读通读顺
步骤:
1、听朗读,读准节奏。 2、自由读,读准字音。 3、合作读,读出感情。 4、展示读,读出气势。
朗读点拨,齐读巩固

八上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八上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作者介绍】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

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

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

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

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人称“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

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原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yue)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词解翻译阅读赏析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词解翻译阅读赏析知识点

《短文两篇》知识点一、文题解读《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500 53),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

第二个“书”,即书信。

文题意为作者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

“夜”。

点明时间。

文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二、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主要作品有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赤壁赋》,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三、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三年( 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四、知识链接书“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情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如此等等。

另外,书信不一定都用“书”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等。

五、课文词解翻译与赏析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的)美,古来(以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 (新版)新人教版
“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 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 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川 仰观:高峰



美 俯察:清流 术




远景:石壁、林、


竹、雾




谈 近景:猿、鸟、鳞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 什么不同?
1.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
“两岸石壁”“清林翠竹”,最后分写“晨昏”,一句
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
动静的结合。
高峰入云
仰视 视线
俯 视
清流见底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时 季四 间
早时 晚间
平视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其奇者。Leabharlann ②夕日欲颓:太阳快要下山了。
[译文]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
颓,坠落。
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③沉鳞竞潜跃游:在水中的鱼争 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
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 在水中的鱼。
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 ④欲界之仙人都间:天堂。欲界,
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
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 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文。 2.学习《答谢中书书》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体会作 者的高雅情怀。
作者介绍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 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 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山川 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 名作。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答案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习惯。

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它对于牢固掌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效果,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是悲还是喜。

对文章作细致研读后,还要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品味,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能够使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记住词的基本意义。

〖参考答案〗1、歇,消散。

2、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3 鲁教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3 鲁教
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 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品味探究(2)
• 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视“清流
见底 ”,又平看“两岸石壁 ”“青林翠
竹 ”,最后 又按时间分“晓”“夕”来写,
一句一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
拓展延伸
• 背诵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文,看谁积累 多。 例如:《望庐山瀑布》《望岳》《三峡》
布置作业
• 背诵课文 • 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动静的结合。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72022/1/172022/1/171/17/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72022/1/17January 17,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72022/1/172022/1/172022/1/17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导入新课
•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 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 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 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 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 中书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的解释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 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 ④书信 楷书—— ②字体 判决书—— ⑤文件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 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 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 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 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 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 具有美学价值的精品,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 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
法。 3、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4、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陶弘景
“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 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 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 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 美结合。
陶弘景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 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 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 (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 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 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友, 登上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 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承 天 寺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 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 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 故又名月台寺。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 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 感情。
读准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山中宰相”――陶弘景精通阴阳五行、 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 “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 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 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 “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 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 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宋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他的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 宋八大家”之列。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 乐府》。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 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 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 遭贬。卒后追谥文忠。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品味语言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见“月色如户”,则“欣然 起行”, 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
词语解释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反复朗读课文,划分朗读 节奏。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 况,疏通文意。
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yú )其奇者。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 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晓 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夕日 拟人化 了,表现作者对山川喜爱的 情感。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主题思想
•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 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 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 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 爱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 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且略 微有惆怅寂寞之感。
课堂小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 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 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去感怀。其 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 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 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 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 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 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 了。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 含着什么感情?
• 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 运比肩之意。
译 文
俯 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子, 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 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 有何作用?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渲染欢欣热闹,增添勃勃生机。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 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 朝廷,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 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 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 无权的闲官。
写作背景
苏轼以犯人身份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 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 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 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本
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 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 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 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 水画轴。
赏析本文的意境美。 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 杜甫)
唐 张 九 龄
“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 ·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导入新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 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课文讲解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 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 力。山水相伴相映,情 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 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春。山青水 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 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 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
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 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 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 娶亲: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猜猜他是谁? 苏轼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 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 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 春。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 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意境美 色彩相配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 ,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 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导入新课
在上一堂课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 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 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 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 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 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 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 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 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①〔交辉〕 〔四时〕 四季 交相辉映 ②〔歇〕 消散 太阳将要落山了。颓,坠落。 ③〔夕日欲颓〕 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 ④〔沉鳞竞跃〕 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 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 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 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 ` 美好世界。 参与,这里指欣赏。 ⑥〔与(yù)〕
课堂练习
1、解释词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