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史制度 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地方监察制度),全国分13州,设置 刺史。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西汉末到 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 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 目的 :为了维护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那六条是:一、“强 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即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 反对其横行乡里。二、“二千石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 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的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 三、“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历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苛暴剥戮黎 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祆实讹言。”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 公平。四、“二千石选署不平,阿附所爱,敝贤宠玩”,即打击地方高级 官员在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五、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任所监”, 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子弟不法。六、“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 货赂,割损政令”,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和地方大族相互勾结。
汉代的“内外朝制”(内廷、外廷) 外朝指的是正式的国家政府机构,由丞相领导。(政务机关) 内朝(中朝)指的是皇宫里面皇帝的私人随从组成的机构。 (决策机关) 汉武帝设立内外朝的目的是"重用近臣,攘夺相权”。 秦统 一之后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了顶峰。 当时,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并出现 了萧何、曹参、陈平等一大批名相。不过,就在相权膨胀之时, 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对皇 权构成了威胁,所以皇帝就想方设法地制约相权。 它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产物。这种做法就是用小官管大事, 而这些小官又易于控制,从而收到以卑制尊、以轻驭重、以中 御外、尊君抑臣的目的。
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 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 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 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 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 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 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杯酒释兵权” 藩镇割据: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 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职位由子弟或 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 赵普: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有人认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却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君 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这 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 有人认为:“杯酒释兵权”含有对内严防的性质,直接造成 内政腐朽。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原因是皇帝 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军事 积弱,还使两宋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宋朝确立的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造 成强唐灭亡的藩镇军制,其出发点是好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 思想也是先进的。
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说明了什么? (1)将“三皇”中的“皇”,“五帝”中的“帝”两字结合起来, 说明其并不满足于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还要将其权威赋予神的力 量。 (2)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致万世,说明其希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贵族政治: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 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权力是自然 的权力;食土临民者;权力运作具有自主性;权力机构比 较简单;世卿世禄制) 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 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 权力制度。(权力由皇帝授予;临民却不食土;受制于皇 帝及其代理者;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皇帝 任免)
行省制度的特点 一、是行省的双重性(二元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 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 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二、权利大而不专:大: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不专:内部牵制 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各官员之间 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相结合 的领导方式)。 无调兵权、和重大事务的决策权 三、犬牙交错 行省区划主要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 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 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 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 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四、民族统治的色彩 行省主要由蒙古、色目官员掌握权力,“虽德望汉人,抑而 不与” 。
1.君权是加强还是削弱?2.部门效率是提高还是降低?
三省制的特色 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可互相 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集思广益:三省长官共同协商政务,既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增加决策效率。 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构思草诏(中书)、审核 (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 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优点 三权分立:唐宰相制无专政之弊。避免权臣专政。 平衡君权: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此对君权有一定的平衡作用。 设政事堂:集体议政,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以弥补帝皇才干之不足。 职务分明:分工明细、组织精密,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规模完备:六部乃政府机关,而秦汉之九卿则是王室的,从九卿转变到六部, 正是政府逐步脱离王室独立之证明,规模趋于完备。 缺点 相互掣肘、职责混淆。“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 唐代宰相重床叠屋。“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 宰相之责”的流弊,及至中唐以后,乃导致宦官擅政、牛李党争等弊政。
这种制度又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因为皇帝 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 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副产品。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 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 治原因。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社会政治制度的基 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②有利于巩固统一和促进封建经济 和文化的发展; (2)消极作用:①以君主专制为中心,专制王权表现出极大的 随意性和残暴性,易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②在后 期,特别是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近代中 国落后于西方。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 理论来源: 法家思想;萌芽:战国;确立:秦;巩固:西汉; 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明清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 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 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 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 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 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 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两大矛盾: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2.皇权与相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原因 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个体的小农经济特点 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 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 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 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韩非子创造了一套完整 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 定理论基础。 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 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 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 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 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 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察举制:选拔官吏的制度 察举制不同于以先秦的世袭和后来隋唐的科举制,主要由 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 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在汉代察举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孝、廉有 「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 官吏的制度 科举制由隋代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 1905年,开始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彻底被废除。科举制极 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 垄断;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 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 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这种 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因此开始实行科 举制。由此,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 权的统治阶层。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 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积极影响: 加强了思想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调和了阶级矛盾,扩 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养;促进了教育事业 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 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过程: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 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 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两汉: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 人才为官的制度,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5.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清末新政)(唐朝时期是科举 制的鼎盛时期)。
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 制度建立。 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 建立。(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 行郡县制)。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总揽全国政治、 经济、军事、立法、司法等一切大 权,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创制“皇帝”等一系列专用称号,皇帝自称“朕”、 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④皇位世袭。
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 “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中国的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 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 又是与皇帝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历史产物,主要是为家天下的王朝 大一统服务的。最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中央集权 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 第二、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元朝时期我国疆域空前辽阔,为 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处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使大权收归中央。权 利不分割,维护国家平稳,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进而更好地对国 家进行控制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