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应对“三农”建设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中国人民银行咸宁市中心支行刘红云点击次数: 838次时间:2008-4-9

如何有效地支持和推进新农村建设,金融部门做了大量有效的尝试。这些措施大多是从信贷资金、政策扶持的“硬投入”入手,笔者从实际农村金融工作体会到,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提高“三农”资金使用效率,也是金融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新农村建设对支付结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作为为“三农”资金提供结算汇划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部门,应如何适应这一变革?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对咸宁市农村支付结算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新农村建设对支付结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1.要求资金汇划更加快捷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营方式的转变,非农产业迅速崛起,农村劳动力流动增加,商品流通日趋活跃,农村地区对办理支付结算业务提出了安全、高效、快捷的要求。

2.要求结算工具更加多样

随着农村个体私营经济、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支付结算品种也有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不仅要有传统的支票、汇兑、委托收款等结算方式,而且对新的结算品种,如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家庭理财等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更为明显。

3.要求结算收费更加低廉

目前,农村普遍反映银行结算收费偏高、收费标准不统一、收费管理不规范,低成本的小额支付系统开通后对客户的收费标准也没有降低。低收入的农村消费群体迫切要求金融部门制订具有城乡差别、适合农村金融市场的收费标准。

4.要求网点布局更加合理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早期进城务工的农民有不少回乡创业,城市中的许多有识之士也到农村寻找商机,这些消费群体对银行支付结算的需求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在网点布局上要本着“合理布局、便利农民、兼顾效益”的原则,既不能因为城镇经济发达而乱设机构,也不能因为农村经济不发达而忽略机构的设置。

二、当前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存在的不足

1.网点稀缺与需求广泛相矛盾

一方面,工、农、中、建4家商业银行纷纷撤销其在农村的营业网点,使农村金融机构锐减,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也从自身经营效益考虑,将业绩不够好的营业网点撤并,加之受农村行政乡镇合并改革的影响,部分农村金融营业网点也相继撤销,出现了“零金融机构乡镇”。另一方面,由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特别是支付结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据调查,咸宁市某相对发达县共有15个乡镇,其中设在农村的农信社有13个,邮政储蓄机构8个,农行营业网点1个,2个边远乡镇无任何金融机构。另外,部分基层金融机构存在“重存款、重信贷、轻结算管理”的思想,支付结算人员配置不足,“排队取款,等待办理支付业务”的现象较为普遍,致使部分乡镇企业和农民舍近求远,赴城区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2.结算业务发展与结算资源闲置相矛盾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支付结算业务呈几何式增长。咸宁某县2004年前农村银行卡发卡量还为零,近几年来,随着邮政绿卡和农信社福卡的推广和应用,其银行卡结算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07年2季度,全县农村发卡量达32613张,占全县总发卡量的44%。此外,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新型农民涌现,乡镇企业和农民对运用现代支付结算手段办理业务需求强烈,但现阶段农村支付结算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一是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农村政策性银行,其网点主要分布在县城,网点资源无法为农民提供支付结算服务。二是邮政储蓄支付结算服务仅限于“绿卡”和个人结算的通存通兑及代发工资等中间业务,对于单位结算和跨行支付结算业务,因受经营范围限制及未加入现代支付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换系统而无法办理,致使其网络资源和人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农村信用社虽已开通综合业务系统,但农村网点仍是通过上级联社中转的方式接入现代支付系统,其新系统作用并未得到发挥。

3.结算渠道相对狭窄与结算品种需求多样相矛盾

一是作为农村金融机构主体的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无法实现与乡级金融机构之间、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横向清算,结算渠道不畅、资金在途时间长、清算速度慢的问题较为突出;二是农信社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其电子设备、网络设备和管理水平落后,许多县(市)还未安装ATM;三是业务办理仅以农民存贷款、代理财税款项经收、社会低保资金及教师工资代发为主,而商业票据、通讯费、水电费的代收在县以下机构则不能办理。

4.结算手段高要求与从业人员低素质相矛盾

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人员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现代化支付结算要求,这种现象在基层农村金融机构表现尤为突出。据调查,咸宁市某县农信社现有员工171人,其中超过80%的员工在45岁以上,人员老化现象严重。从其知识结构看,中专学历以下的员工为102人,占比高达60%,很多支付结算人员不懂计算机操作,为了应付日常业务,只能现场培训。

三、构建新农村支付结算模式的对策

1.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一是进一步拓宽农村信用社在乡村的覆盖面,按照经济区域或行政区划设立农村信用社,力争“一镇一机构,一村一网点”;二是建议邮政储蓄银行在基层尽快挂牌,帮助其解决支付业务不通汇的问题,邮储发挥网点多、网络系统先进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又一只主力军;三是适当增加农业发展银行网点,改变其主要为粮、棉、油企业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现状,拓宽其农村支付结算渠道;四是扩大乡村银行、贷款公司的试点范围,拓宽农村金融服务的辐射范围。

2.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支付结算体系

一是建立以现代支付系统为核心,以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支付系统为基础,以网上银行、银行卡、电子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帮助乡镇农村信用社普及和应用现代支付系统,解决长期以来“需上级联社转汇”的问题,协助邮政储蓄机构接入支付系统,办理跨系统资金汇划;二是扩大同城票据交换清算范围,将农村金融机构纳入同城清算范围;三是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和运用支票影像系统,实现乡镇金融机构之间、乡镇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即时清算。

3.大力推广和应用多元化支付结算工具

一是根据农村经济特点和农民偏好,大力开发和推广全国通存通兑、定期借记、定期贷记、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家庭理财等业务,不断丰富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品种;二是大力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在乡镇扩大ATM、POS的安装和使用范围,为农民外出打工和各种财政补贴提供便捷的资金汇划渠道。

4.提高结算人员素质,增强结算服务意识

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努力提升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广泛开展支付系统宣传。通过采取免费试用支付系统业务、制订城乡有别的支付结算收费标准等措施,积极鼓励农村企业和农民应用现代支付系统,减少现金使用。同时,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要在现代支付系统应用过程中,采取上岗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