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二 一一年九月

—1 —

目录

一、面临形势和发展基础 (7)

(一)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7)

(二)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8)

(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0)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1)

(三)发展目标 (12)

三、重点产业领域 (13)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3)

(二)新能源产业 (16)

(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8)

(四)新材料产业 (21)

(五)生物产业 (23)

(六)节能环保产业 (25)

四、重点产业布局 (27)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 (28)

(二)新能源产业布局 (29)

(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布局 (31)

(四)新材料产业布局 (32)

(五)生物产业布局 (34)

(六)节能环保产业布局 (35)

—5 —

五、重大工程 (36)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大工程 (37)

(二)新能源重大工程 (39)

(三)高端装备制造重大工程 (39)

(四)新材料重大工程 (40)

(五)生物产业重大工程 (41)

(六)节能环保重大工程 (42)

六、主要支撑条件 (43)

(一)加强科技创新 (43)

(二)加快产业化进程 (44)

(三)加快企业培育 (46)

(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46)

(五)加大市场培育 (47)

(六)强化人才支撑 (48)

(七)深化改革开放 (49)

七、政策保障措施 (50)

(一)加大财税扶持 (50)

(二)拓展融资渠道 (51)

(三)完善资源要素保障 (52)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52)

(五)加强组织实施 (53)

附件名词解释 (54)

—6 —

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为加快培育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省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

一、面临形势和发展基础

(一)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全球正在孕育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孕育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粮食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世界主要国家加快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正在不断展开。

国家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7 —

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国内区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全国各省(市、区)纷纷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态势。

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和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需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四川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有14种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的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其中钒、钛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第一,稀土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第二。四川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三大中心之一,有优良的动、植物物种资源库和基因库,素有“中国植物缩影”、“物种富乡”、“中药之库”的美誉。

科研机构和人才较多。全省现有各类科技活动机构1461家、普通高校93所,专业技术人员228.8万人,科技活动人员28万人,具有部、省级称号的高层次专家9000余人(次),在川国家级重

—8 —

点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6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3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90家,“两院”院士57名。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好。全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498家,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62.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9%;实现出口交货值60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71.3%。已初步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产业为优势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增加。全省2010年共登记技术合同7000项,成交金额62亿元。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609项,3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24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省认定授牌的高新技术创新产品30个,产学研创新联盟101个,国家创新型企业21家。全年共申请专利40230件,获得专利授权32212件。

(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创新支撑能力有待加强。我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匮乏,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储备不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目标导向不明、投入产出率较低,成果转化通道不畅,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配套服务的有效平台尚未形成。

科技资源分割较为严重。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障碍,我省国防和民用、中央和地方、部门和地区、国有和民营以及产学研等各方科技力量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相互隔离,科技资金分散投入、科技设施重复建设、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突出。

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和宏观管理机构,部门间政策协调难度较大,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多头布局、力量分散、前瞻不够、政策不协调、措施不配套等问题。

企业融资较为困难。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及可控资源少。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金融担保机构数量少、融资成本高,间接和直接融资均较困难。政府性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较小,对社会资金引导作用不明显,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人才开发机制不够健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真正流向企业的很少。企业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特别是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科技型企业

—1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