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IFI(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时机及治疗药物使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科IFI(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时机及治疗药物使用

发表时间:2016-06-08T10:42:10.4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作者:代恩艳

[导读] 随着对IFI认识和研究的深入,IFI的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越来越受到重视。

山东省沂南县人民医院血液科 276300

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指真菌侵人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对IFI认识和研究的深入,IFI的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IFI;治疗时机;治疗药物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指真菌侵人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对IFI认识和研究的深入,IFI的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各种新的抗真菌药物的不断上市也使得抗真菌治疗的临床策略和药品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血液病患者因自身免疫力缺陷、使用放化疗或免疫抑制剂以及常合并粒细胞缺乏症等因素,是IFI的高危人群。如何正确把握血液病患者抗IFI治疗时机、合理选用抗IFI药物,已成为血液科和感染科医师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具体病例进行讨论。

1 临床病例

1)病例1:男性,42岁,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经Hyper-CVAD方案(环磷酰胺+长春碱+阿霉素+地塞米松)诱导化疗后,骨髓抑制严重,粒细胞绝对计数<0.1×109/L。骨髓抑制期间,患者出现稽留高热,并有咳嗽及少量白色黏液痰。使用利奈唑胺+美罗培南治疗3d,发热未缓解,且出现呼吸急促及胸闷,血氧饱和度低至85%~90%。给予面罩吸氧,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床旁胸片提示“双肺弥漫性病变,肺间质性病变可能”。加用卡泊芬净静脉滴注,首日70mg,次日起50mg/d。患者呼吸急促及胸闷减轻,体温渐下降,1wk后患者脱离面罩吸氧,血氧饱和度达95%以上,体温基本正常,复查胸片示肺部病灶明显好转。使用卡泊芬净治疗2wk后复查胸片,示病灶基本消失,体温完全正常,停药。

2)病例2:男性,22岁,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因“高热、喘息、胸闷气急3d”,入院。患者6个月前开始一直服用环孢素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3d前突发高热,并有喘息、气急,难以平卧,动辄喘息、气急加重。入院时体温39.5℃,呼吸25~30次/rain。白细胞计数2.0×109/L,中性粒细胞45%;血氧饱和度80%~85%;肺部CT提示双肺弥漫性病变,呈“毛玻璃样”。立即给予面罩吸氧,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5%~90%,并给予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和复方新诺明抗感染治疗。放射科及感染科会诊后认为肺部真菌感染不能排除,急送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同时立即给予伏立康唑静脉滴注,首日800mg,次日起400mg/d。2 d后GM试验结果为2.6,呈强阳性。治疗3d后患者体温下降为38℃左右,喘息、气急明显好转。1wk后患者体温正常,面罩吸氧下血氧饱和度>95%,安静下无明显气急。用药2wk后患者脱离面罩吸氧,恢复下地活动,无明显喘息、气急。复查肺部CT,示病灶明显好转。改为伏立康唑口服,400mg/d,用药3wk后复查胸部CT,示病灶基本消失。

2 讨论

2.1使用抗IFI药物的时机

2.1.1 IFI诊断与治疗分级

根据国内《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修订版)》并参照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英国血液标准化委员会(BCSH)等指南,IFI的诊断级别可以分为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根据诊断级别的不同,治疗相应分为确诊治疗、先发治疗(临床诊断治疗)、经验治疗(拟诊治疗)和预防治疗。对没有真菌感染的患者使用预防性抗真菌治疗以及对已取得明确感染部位组织细胞学证据或无菌标本阳性真菌培养结果的确诊患者使用抗真菌治疗,因诊断和治疗策略明确而几无争议。目前争议的焦点、临床面临的难点以及临床中最多见的情况主要在于拟诊后的经验治疗和临床诊断后的先发治疗。经验治疗是指如见患者存在高危宿主因素、正规广谱抗菌药治疗无效和有临床症状即进行的IFI诊断及相应治疗;先发治疗是指如见患者存在高危因素、正规广谱抗菌药治疗无效和有临床症状,同时能够获得一定的真菌微生物学实验室证据(目前最主要的是放射学检查如高分辨CT有特异性发现和血清学真菌抗原检测阳性)之后进行的与IFI诊断并行的相应治疗。

2.1.2 IFI治疗时机的把握

如前所述,临床中IFI治疗多为经验治疗和先发治疗。对具有IFI高危因素且广谱抗菌治疗无效的发热患者进行经验性抗IFI治疗,临床医师已经较为熟悉和习惯,在理论上也具有不延误治疗的优势。近年来,随着一些抗真菌谱广、不良反应少的新药不断上市,临床医师对经验治疗信心更足。但值得注意的是,经验治疗必定伴随过度用药和部分非IFI患者的误诊。国外有研究显示,35%~69%的白血病患者和56%~82%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接受了经验性抗IFI治疗,而IFI真正的发生率只有2%~15%。随着影像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技术的发展,基于临床诊断级别的先发治疗已经成为可能。先发治疗比经验治疗针对性更强,可减少对非IFI患者进行的过度治疗,故日益受到重视并渐有取代传统经验治疗的趋势。

究竟是选择经验治疗还是先发治疗,笔者认为应该取决于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情进展情况。对于那些病情危重的患者,因出现IFI后治疗迟缓的病死率极高,且早期诊断困难或无暇等待诊断结果,故宜采用积极的经验治疗,甚至不拘泥于诊断标准即进行早期经验性治疗(如病例3),同时积极完善IFI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收集感染依据;而对于病情并非十分凶险、一般情况尚可的患者,应尽可能多收集一些临床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证据,积极开展微生物学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动态随访,待临床诊断成立后再采用先发治疗,以使治疗更有针对性。经验治疗和先发治疗并不矛盾,先发治疗是经验治疗的发展或延伸。如何在经验治疗和先发治疗之间取得平衡,这既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点和困惑,也是最能体现临床医学“艺术性”之处,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的临床工作作为基础和支持。

2.2 IFI治疗药物的选择

常用的IFI治疗药物目前用于治疗IFI的药物主要有4类:三唑类、多烯类、棘白菌素类药物和氟胞嘧啶。

1)多烯类药物:主要是两性霉素B(AmB)及其脂质体制剂。虽然AmB的肝、肾毒性等较明显,但至今仍是临床一线抗真菌药物,是抗严重IFI的最常用药物,抗真菌谱极广、包括除土曲霉和放线菌之外的大多数致病真菌。脂质体AmB的毒性和不良反应大大减少。需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