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真菌病中国专家共识
隐球菌诊治(专家)
本资料仅供内部使用
LP Zhu, et al. Medical Mycology 2010; 48:570-579.
来自中国的资料 上海华山医院154例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总结 (3)病例数
病
例
黑线:总例数 黄线:无易感因素
数
蓝线:存在易感因素
年
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例数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 (P=0.003)
本资料仅供内部使用
LP Zhu, et al. Medical Mycology 2010; 48:570-579.
来自中国的资料 上海华山医院154例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总结 (4)临床特点——症状
• 头疼(100%) • 发热(81.2%) • 脑膜刺激征(71.4%) • 呕吐(63.4%) • 意识障碍(46.8%) • 癫痫发作(28.6%) • 听力下降(24.7%) • 视力下降(21.4%) • 脑疝(19.5%) • 肢体活动障碍(18.2%)
本资料仅供内部使用
LP Zhu, et al. Medical Mycology 2010; 48:570-579.
来自中国的资料 上海华山医院154例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总结 (2)易感因素
• 154例患者中,仅有51例(33.1%)存在易感因素 • 易感因素包括
(1)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21例 (2) 自身免疫疾病 17例 (3) 糖尿病14例 (4) 使用免疫抑制剂 13例 (5) 肝硬化 12例 (6) 慢性肾病 11例
新型隐球菌 8.9%
热带念珠菌 14.5%
白色念珠菌 34.4%
白色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新型隐球菌 克柔念珠菌 其它酵母菌
2022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2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引起临床多学科关注,早期确切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其方法主要包括真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鉴定、真菌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为了促进临床医师深入了解并合理应用这些方法,提高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水平,我们邀请多学科专家共同编写了此共识。
本共识对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方法的应用人群、送检要求、结果解读及临床意义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建议,强调对于侵袭性真菌病高危患者,应综合应用多种诊断方法、正确取材送检、提高结果解读能力、了解不同方法的临床意义,以便合理应用,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侵袭性真菌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患者健康。
常见的病原真菌包括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和毛霉等。
这些致病真菌引发的疾病临床特征迥异;新发致病菌及多药耐药菌种不断出现,增加了诊疗难度。
侵袭性真菌病起病隐匿且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
国内外近期推出的针对侵袭性真菌病临床诊疗指南或共识指出,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均需依靠适宜的微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方法[1, 2, 3, 4]。
2020年,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和真菌病研究组教育研究协会(MSGERC)发布侵袭性真菌病诊疗共识修订版,该版共识除上述常规方法外,更强调分子生物学诊断的价值[1]。
我国医院内进行真菌相关微生物检查的实验室主要为检验科微生物室。
近期对全国348家医院微生物室真菌检验能力的调查显示,我国常规真菌检验项目(真菌涂片染色、真菌培养)及部分血清学检查(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覆盖率在70%以上,但真菌其他检验方法以及整体诊断能力较为欠缺,与国外差距较大[5]。
在进一步加强微生物实验室能力建设基础上,也需要将有重要价值的诊断方法介绍给广大临床医师,帮助大家加深认识,合理应用,提高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水平。
为此,我们邀请来自感染、呼吸、血液、重症等领域专家与医学真菌和临床微生物专家们共同参与制定本共识。
中国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4
5 6 7 8 9 10
念珠菌
大肠艾希菌 克雷伯菌 肠杆菌属 假单胞菌属 沙雷菌属 草绿色链球菌
934
700 662 557 542 177 173
7.6
5.7 5.4 4.5 4.4 1.4 1.4
40
24 27 28 33 26 23
Edmond et al. Clin. Infect. Dis. (1999). 29:239-244
(GM)试验的敏感度在17%~100%之间
判定阳性的阈值不同:目前正对该阈值进行调整,以
期提高检测敏感度。
受检测人群中曲霉病的发病率:
GM试验的阳性预测值在曲霉病发病率为5%的人群中为 31%,而在发病率为20%的人群中为69%,因此GM试验更 适于高危人群的筛查,并需连续监测以提高敏感性。
标准化的操作 结果解释与患者临床紧密相结合
侵袭性曲霉患者在血液科和ICU最为常见
1994-1999年法国一项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血液科 ICU 免疫科 6.0% 15.00% 感染科 其它科室(包括内科/呼吸科) 12.0%
4.0%
63.0%
Cornet m et al. J Hosp infect. 2002;514:288-296
IFI感染率和死亡率
中国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 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第三次修订讨论稿)
卫生部北京医院 张秀珍
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名单: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翁心华)、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王爱霞)、上海交通大学 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沈志祥)、北京大学人民 医院血液科(黄晓军)、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 医院(韩明哲)、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 军)、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吴德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孟凡义)、北京 协和医院检验科(徐英春)、北京医院检验科 (张秀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刘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黄 河)
【专家共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准确、早期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然而,目前我国临床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离临床诊治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亟待改进。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于2016年底发布了《关于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6]1281号),要求在2020年以前加强临床细菌真菌感染诊疗体系的建设,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本共识的制定旨在建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基本要求,推动真菌检测技术的普及和人员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综合医院真菌感染诊疗能力。
一、术语和定义(一)酵母菌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以出芽方式繁殖,称为酵母菌(yeast)。
临床致病的酵母菌主要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毛孢子菌等。
(二)丝状真菌多细胞真菌有菌丝和孢子,菌丝延长分枝,交织成团,称为丝状真菌(filamentous fungi)。
又称霉菌(mold)。
临床重要的丝状真菌包括曲霉菌、毛霉菌、镰刀菌等。
(三)双相型真菌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如营养、温度、氧气等)改变,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称为双相型真菌(dimorphic fungi),如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孢子丝菌、马尔尼菲篮状菌等。
这些真菌在体内或在含动物蛋白的培养基上,37 ℃培养时呈酵母相;而在普通培养基,25 ℃培养时呈霉菌相。
二、环境和设施要求真菌实验室环境和设施的设计应确保实验的质量和生物安全。
(一)环境要求真菌实验室应与细菌、病毒等实验室区分,以防发生交叉污染。
其面积以满足工作和安全要求为宜,合理布局。
在建设实验室或开展实验活动之前,应进行生物危害评估。
(二)基本设施设置防飞虫纱窗和门禁,有充足的照明、应急灯、通风、供水、供电、紧急疏散标识及信息系统,工作区设有洗手池、应急淋浴和洗眼装置;门外有生物安全级别标识[1]。
配置生物安全柜和不同温度培养箱(至少包括25~30 ℃以及35~37 ℃)。
2022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全文)
2022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全文)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是指真菌侵入气管支气管和(或)肺组织引起的感染,IPFI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引起的肺部病变。
IPFI临床预警诊断和分层合理治疗一直是该领域的关注焦点,IPFI 主要涉及呼吸、血液、重症监护、感染、免疫和新生儿等亚专业,其诊断和治疗又凸现了影像、检验和临床药学的重要性。
中华儿科杂志曾刊出“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版)”,时至今日,更多的临床经验积累和诊断技术跃进为全面更新指南或共识提供了基础。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先后共组织56位各学科专家,汇总并遴选出我国不同级别医院儿科医师提出的有关IPFI诊治的18个临床问题,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充分讨论并撰写成“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0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明确建议和说明,以期更精准地指导IPFI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诊断部分临床问题1:哪些人群容易发生IPFI?建议:真菌感染多为条件性致病。
患原发免疫缺陷、继发免疫低下或慢性基础疾病或长期体内留置导管的儿童应高度警惕IPFI的发生。
说明:存在以下疾病或高危因素的患儿易并发IPFI:(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常见有慢性肉芽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X-连锁高IgM血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IgE 综合征等,不同类型者易感真菌的种类不尽相同;(2)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3)血液恶性肿瘤;(4)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5)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持续时间≥10 d;(6)原发病使用糖皮质激素,IPFI的易感性与糖皮质激素单次剂量、总疗程和总剂量相关,有文献推荐2个月内使用>0.3 mg/(kg·d)超过3周的泼尼松(或等效其他种类糖皮质激素)为高危因素;(7)长期侵入性置管引起生理屏障破坏包括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等;(8)其他如重症病毒感染、严重肝肾疾病、使用耗竭B或T淋巴细胞的靶向药物、慢性气道和肺结构异常包括先天性支气管肺畸形以及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等;(9)要警惕多种高危因素的并存。
肺真菌病专家共识-(2)【2024版】
念珠菌感染抗真菌药物选择
菌种
推荐药物
白念珠菌
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
光 滑念珠菌 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卡泊芬净、伊曲康唑*、氟康唑*
近平滑念珠菌 氟康唑、 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卡泊芬净
热 带念珠 菌 氟康唑、 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卡泊芬净
克 柔 念珠 菌
卡泊芬净、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微生物学检查 ➢ 血液标本真菌抗体测定作为疾病动态监测指
标有临床意义,但不能用于早期诊断 ➢ 血液标本各种真菌PCR测定方法,包括二步
法,巢式和实时PCR技术;灵敏度高,容易 污染,其临床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侵袭性肺真菌病分级诊断
确诊IPFI 临床诊断IPFI 拟诊IPFI
确诊IPFI
名词和术语
真菌性肺炎(或支气管炎):指真菌感 染而引起的以肺部(或支气管)炎症为 主的疾病,是肺部真菌病的一种类型, 不完全等同于肺真菌病。
名词和术语
侵袭性肺真菌病(invasion pulmonary mycosis,IPM):指真菌直接侵犯(非 寄生、过敏或毒素中毒)肺或支气管引 起的急、慢性组织病理损害所导致的 疾病。
微生物学检查 (3)合格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直接
镜检或培养新生隐球菌阳性 (4)乳胶凝集法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
原呈阳性结果
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断
微生物学检查 (5)血清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G试验)
连续2次阳性 (6)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连
续2次阳性
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断
改进保护性环境,消毒污染物包括房间墙 壁,清除感染源 除非出现医院感染爆发流行病例,不主张 使用抗真菌药物预防
2023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病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病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funga1disease,IFD)是HSCT后的重要并发症。
近年来IFD诊断方法的改进,抗真菌药物种类的进一步丰富,真菌药敏试验及抗真菌药物浓度监测的使用,进一步优化了IFD患者的诊治策略。
基于中国HSCT患者IFD的流行病学数据、HSCT人群特点、中国专家IFD诊治经验以及IFD 诊治进展,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制定了本共识,旨在为HSCT患者IFD的防治提供合理临床路径。
一、HSCT患者IFD流行病学特征(-)HSCT患者IFD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由于移植后免疫重建耗时较长以及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HSCT患者IFD 的发生率较高。
IFD(确诊/临床诊断)多发生于HSCT后6个月内,发生率为 3.4%~7.7%,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11o-HSCT)中的发生率为7.8%~13.1%,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中的发生率为12%~4.0%.确诊/临床诊断IFD的HSCT患者移植后1年死亡率为18.0%~65.3%,显著高于未发生IFD的患者^II O-HSCT后并发IFD患者的1年死亡率达36.0%~72.0%.(二)HSCT患者IFD的常见病原体分布HSCT后IFD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曲霉(Aspergi11us),在所有IFD患者中占50.7%~88.0%溟次是念珠菌(Candida)占27.5%~39.0%;另外,HSCT后IFD的病原体还包括毛霉目真菌(Mucora1es)x镰刀霉(Fusarium)x尖端赛多泡菌(Scedosponumapiospermum)s耶氏肺抱子菌(PneumocystisJirovecii)(Cryptococcus)等。
(三)HSCT患者发生IFD的危险因素HSCT患者发生IFD的危险因素包括:①患者因素:高龄、原发病活动期、移植前IFD病史、合并糖尿病;②供者因素:人类白细胞抗原(H1A)不合、遗传易感性(如供/患者T1R4、PTX3、Dectin-I基因多态性);③移植相关因素:粒细胞缺乏、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慢性GVHD、巨细胞病毒感染、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等。
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治指南解析
发布时间:2012-03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治指南解析朱光发〔关键词〕侵袭性真菌病;诊治;新进展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曾经称为深部真菌感染或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指穿透通常无菌状态的人体浅表组织,侵犯至人体深部组织器官的真菌感染,其发生取决于外界致病因素和人体免疫力的相互作用[1]。
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IFD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侵袭性肺真菌病(i 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disease,IPFD)是IFD临床常见类型,已日益成为免疫抑制患者及其他危重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本文就IPFD的定义、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阐述,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1.侵袭性肺真菌病定义IPFD是指真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即真菌对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侵犯,引起气道黏膜炎症和肺部炎症肉芽肿,严重者引起坏死性肺炎,甚至血行播散至其他部位。
但需注意的是,IPFD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引起的肺部改变。
真菌寄生是指临床上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免疫功能正常者,痰液真菌培养阳性,大多为真菌在呼吸道寄生,或称为定植;后者是指真菌作为过敏原引起支气管哮喘发作,如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IPFD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2],前者指免疫功能正常、有或无临床症状的肺部真菌感染;后者指伴有宿主因素和(或)免疫功能受损的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2.侵袭性肺真菌病流行病学绝大多数IFD患者有免疫功能异常,在经典高危人群如白血病、艾滋病、骨髓干细胞及实体器官移植等患者中,IFD的发病率高达20%~40%。
还有一部分内外科危重病患者,属于非经典人群,由于严重的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手术指征和范围的扩大、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与留置,以及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广泛应用等,导致患者免疫屏障受损与功能障碍引发IFD。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靶向预防
当艾滋病患者
外周血CD4+<200/µl或出现口咽部念珠菌病时
应用复方磺胺甲唑SMZTMP预防肺孢子菌肺炎 推荐方案:口服SMZTMP 2片每片含SMZ 400mg TMP 80mg;1次/d
疗程持续至外周血CD4+>200/µl后3个月
当外周血CD4+<50/µl时亦可用
宿主因素
临床特征
微生物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
宿主因素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计数<0 5×109/L;且持续> 10 d;
体温>38℃或<36℃;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
①之前60d内出现过持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10d; ②之前30d内曾接受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 ③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 ④患有艾滋病; ⑤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症状和体征; ⑥持续应用类固醇激素3周以上; ⑦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外伤 手术后长期住ICU;长期使用机械通气;
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口服预防隐球菌病
对异体或自体HSCT受者
推荐口服SMZTMP 2片;1次/d;预防性用药 于移植前2~3周开始服 药;至植入后6个月;
若持续接受免疫抑制剂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预防用药应予 继续
对实体器官移植受者;
术后可用氟康唑100mg/d;或伊曲康唑口服液200 mg/d ;预防真 菌感染;疗程视病情而定
拟诊治疗
即通常所谓经验性治疗; 应综合考虑广谱 有效 安全和效价比等因素
选择抗真菌药物
临床诊断治疗
亦称先发治疗Preemptive Therapy
在有宿主因素的患者开展系统性连续监测; 包括每周2次胸部摄片或CT扫描或真菌培养; 或真菌抗原检测 如发现阳性结果;按临床诊 断IPFI;立即开始抗真菌治疗 药物选择参考 所检测到的真菌种类而定
2020版: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诊治专家共识(全文)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的以机体免疫功能受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是指真菌侵入人体后在包括血液在内的人体各组织中生长繁殖而导致的以炎症反应、组织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等病理生理改变为特征的疾病。
IFD常是HIV感染进入艾滋病期的重要表现,HIV感染不仅给IFD的诊治带来挑战,还增加了患者死亡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HIV筛查不断普及,我国艾滋病新报告的患者数仍呈增长趋势,且很多患者在HIV感染得到确诊时已处于艾滋病期,患者免疫功能高度抑制[1],IFD发生的风险高。
尽管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疾病谱,但IFD仍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感染和死亡原因[2,3,4]。
艾滋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免疫缺陷,其合并IFD的诊治思维和策略也有其自身特点,IFD的诊断和治疗相较于一般人群也更为复杂和困难。
为了进一步规范艾滋病合并IFD的诊治,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艾滋病学组组织国内感染病学和真菌学专家编写了此专家共识,本共识参考了"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5]、"美国感染病学会艾滋病及其机会性感染诊疗指南(2019版)"[6],以及国内外其他真菌感染相关指南中的相关内容,重点突出我国艾滋病合并IFD的流行现状和诊治实践。
本共识将随着艾滋病合并IFD流行病学的变迁,以及临床与基础研究的进步而定期更新。
1 艾滋病合并IFD的流行病学在ART应用之前,IFD是艾滋病患者就诊、住院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国内研究发现,在住院艾滋病患者中,IFD的发生率为41.2%,病死率高达22.9%[7]。
ART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艾滋病患者的预后,也改变了其机会性感染的流行状况。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侵犯局部皮肤、黏膜以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
近年来,随着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等危险因素的增多,侵袭性念珠菌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其中,念珠菌血症是侵袭性念珠菌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常预后不佳。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预后。
1 病原学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条件致病真菌。
临床上以白念珠菌最为常见,而非白念珠菌致病菌种多达16种以上,其中以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较为常见。
2 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侵袭性念珠菌病是一个由定植、感染到发病的连续过程,多发生于抗细菌药物使用所致多部位、高强度念珠菌定植,并伴有生理屏障(解剖屏障、功能屏障和微生物屏障)破坏,或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虽然不同区域、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病种、不同患者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各不相同,但危险因素评估对促进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意义重大。
3 流行病学侵袭性念珠菌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患病率为(2.1~21.0)/10万,病死率达40%~60%。
侵袭性念珠菌病以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最为常见,白念珠菌占65%~70%,但近年来在ICU、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器官移植等患者中,非白念珠菌所占比例高于白念珠菌。
4 病原学诊断4.1 直接镜检可直接镜检的标本包括无菌体液、痰、尿、粪便、分泌物或脓液及活检组织等。
4.2 真菌培养与鉴定由于念珠菌为人体开放腔道如口腔或胃肠道的常居菌,因此从痰或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念珠菌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4.3 念珠菌体外药敏试验念珠菌属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的标准参考方法为肉汤稀释法,且应使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如RPMI16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
一、确诊: (二)、真菌败血症: 血液真菌培养获得霉菌(不包括曲霉菌属和除马尔
尼菲青霉的其他青霉属)、念珠菌或其他酵母菌阳性, 同时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相关致病菌感染
编辑ppt
9
诊断
二、临床诊断IFD: 具有至少1项宿主因素、1项临床 标准及1项微生物学标准;
三、拟诊IFD:具有至少1项宿主因素、1项临床标准, 而缺乏微生物学标准;
接受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总体发病率2.1%,AML和MDS 发病率诱导化疗、补救化疗、接受allo-HSCT最高;
HSCT:1年IFD累计发生率:同胞相合3.8%;单倍体 7.1%; allo>auto
最常见部位:肺(87.4%),其次为血流感染
编辑ppt
5
流行病学
两大主要致病菌:曲霉菌、念珠菌;
四、未确定IFD:具有至少1项宿主因素、临床证据及 微生物结果不符合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IFD标准。
编辑ppt
10
编辑ppt
11
诊断手段
无论是EORTC/MSG 诊断,还是ECIL 指南或中国指南。G 试验和GM 试验都被推荐用于IFD 的早期诊断;
G 试验连续2 次阳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9.6% 和98.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5% 和94.6%。由于敏感度较低,G 试验仍需联合临床、影像学、其他微生物学指标。应当注意G 试验的 假阳性和假阴性,同时要注意技术手段的稳定性。ECIL 推荐级别为B- Ⅱ。
泊沙康唑(200mg tid); (2)HSCT患者:伊曲康唑、米卡芬净(50mg/d)、卡泊芬净
(50mg/d) 、泊沙康唑、氟康唑(200~400mg/d口服或静脉 )
上述推荐主要是针对血液标本。当然,脑脊液和肺泡灌洗液也可用于检测GM,但其界值推荐为1.0,且仍需更多证据。 尽管指南中均提及PCR 技术,但由于目前还缺乏标准化,各个指南均未推荐PCR 结果作为IFD 的诊断手段。
编辑ppt
13
治疗原则
根据IFD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获得IFD诊断依据可分 为:预防治疗(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经验治疗、 诊断驱动治疗和目标治疗。
国外:曲霉菌和结合菌比例上升;念珠菌下降;
国内:化疗患者仍以念珠菌为主;HSCT中曲霉菌比例 超过念珠菌;结合菌属、镰刀菌属呈增多趋势;
国外念珠菌病死率39%,曲霉菌病死率49.3%;
国内IFD对HSCT生存有显著影响,伴或不伴IFD长期生
存为24.4%v.s. 71.2%,IFD相关死亡率30.6%
高病死率:曲霉菌和念珠菌相关死亡率30-40% 多数患者难以获得确诊IFD,常延误早期诊断:相关实
验室检查灵敏度和特异性限制,CT扫描受频度和人为 因素限制。 临床表现常无编特辑ppt异性:发热、咳嗽、咳痰、咯血…… 4
流行病学
IFD是血液病患者主要感染并发症和死因之一;
国内及欧美流行病:IFD总体发病上升趋势;
适合患者:接受allo-HSCT患者、急性白血病初次诱导
或挽救化疗、预计ANC减少持续大于1周(如MDS)、
伴有严重粒缺或接受ATG治疗或接受HSCT的重症AA患
者等;
编辑ppt
15
治疗原则
一、预防治疗:
初级预防推荐抗真菌药物 (1)化疗后ANC缺乏者:氟康唑(50~400mg/d)、伊曲康唑、
编辑ppt
12
诊断手段
GM 试验在血液病患者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 和95%,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别为65% 和65%。在 成人血液病患者中使用GM 有较强证据(A- Ⅱ),但在儿童患者中则仍需进一步的数据。
以下情况可出现假阳性:(1)使用使用半合成青霉素尤其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新生儿和儿 童;(3)血液透析;(4)自身免疫性肝炎等;(5)食用可能含有GM的牛奶等高蛋白食物和污染 的大米等。以下情况可出现假阴性:(1)释放入血循环中的曲霉GM(包括甘露聚糖)并不持续存 在而是会很快清除;(2)以前使用了抗真菌药物;(3)病情不严重;(4)非粒细胞缺乏的患者。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 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 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疾病。
编辑ppt
3
侵袭性真菌病几个特点
低免疫人群:血液系统疾病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人群尤 为常见;随着免疫低下人群的扩大(新的免疫抑制剂、 更强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等),IFD 的发生率增高。
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 应对策略
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
编辑ppt
1
几个问题
1、什么是真菌的一级预防(初级预防)、二级预防(次 级预防)?
2、真菌预防/治疗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真菌的经验性治疗、诊断驱动治疗? 4、诊断驱动治疗能否代替经验性治疗?两者的区别如何?
编辑ppt
2
侵袭性真菌病编辑ppt Nhomakorabea6
诊断
一、确诊IFD 二、临床诊断IFD 三、拟诊IFD 四、未确定IFD
编辑ppt
7
诊断
一、确诊: (一)、深部组织真菌感染: 1.霉菌:相关组织损害,镜下或影像学证据,针吸或
活检+组化或细胞化学检获菌丝或球形体;培养结果阳 性; 2.酵母菌:非黏膜组织,针吸或活检+组化或细胞化 学检获酵母菌细胞或假菌丝;培养阳性(不含尿道、 黏膜、副鼻窦编)辑ppt;CSF(印度墨汁或黏蛋白卡红染色)8
不一定与IFD的诊断级别相对应,随着治疗过程中诊断 依据变化,最终诊断也会相应变化。
依据使用药物,也可分为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
编辑ppt
14
治疗原则
一、预防治疗:
1.初级预防(primary antifungal prophylaxis,PAP ): 是指在具有发生IFD高危因素的患者中,在出现感染症 状前预先应用抗真菌药物以预防真菌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