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真菌病诊断和治疗

合集下载

鼻窦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

鼻窦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

细胞因子等。
营养支持
02
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
抗力。
心理干预
03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和
疏导。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01
02
03
04
综合评估
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 况、治疗期望等因素。
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鼻内镜检查
直接观察鼻腔和鼻窦黏膜的病变 情况,获取病变组织样本。
真菌培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真菌培养方法
采用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对采集的样本进行真菌培养。
注意事项
在采集样本时避免污染,注意培养基的选择和培养条件的控制,以提高真菌培养 的阳性Hale Waihona Puke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测中应用
PCR技术
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真菌DNA片段, 实现快速、灵敏的真菌检测。
给予镇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镇痛 药等。
发热
给予物理降温、补液等对症处理,必要时使用抗 生素预防感染。
06 预后评估及随访管理建议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病变范围
鼻窦侵袭性真菌病的病变范围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病变范围 越广,预后越差。
治疗方式
不同的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不同,手术治疗相比药物治疗更能彻 底清除病灶,改善预后。
MRI信号特点有助于与鼻窦其他病变 进行鉴别诊断。
明确软组织受累情况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明确显示 病变对软组织的侵犯情况。
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
鼻窦炎
与鼻窦侵袭性真菌病影像学表现 相似,但鼻窦炎骨质破坏较轻,
无死骨形成。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ifd)的诊治策略-PPT文档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ifd)的诊治策略-PPT文档
Fungitec G , 中华鲎, 判定折点:> 20 pg/μL阳性 Fungitell, 美洲鲎, 判定折点:> 80 pg/μL 阳性
聚合酶链反应(PCR)
循环 n
循环 2
循环 1
合成 延长
n循环后的基因丝链数量 = 2n
由基因组开始= DNA
杂交引物 ( )
变性 DNA
检测 探针 可视的增亮剂
2007
高危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
高危患者
IFD临床证据


培 养 + 半乳甘露聚糖 +
IFD微生物证据




“拟诊” IFD
“疑似” IFD
抗真菌治疗
“不像” IFD
主要内容
EORTC/IFICG和NIAID/MSG对 IFI(IFD)的诊断 标准
我国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真菌感染的变迁 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
1
2
3
4
半乳甘露聚糖
大鼠单克隆抗 体 EB-A2 + 过氧化酶
色原体
大鼠单克隆抗 体 EB-A2
血液标本中真菌细胞壁成分 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
GM检测可在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尚未出现前数天表 达阳性, 对高危患者连续动态监测具有早期诊断的价 值
GM检测需连续2次阳性 同样的试剂与方法测定曲霉抗原, 美国判定的阳性结
临床特 征
真菌学
组织. BAL or 痰培养霉菌 窦吸物培养霉菌 组织或无菌体液可检测真菌 血液、BAL、CSF 真菌抗原 BAL、CSF、血液,Beta-D-glucan
2007 EORTC/ MSG
侵袭性真菌病(IFD)诊断和治疗策略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课件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课件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课 件

CONTENCT

• 侵袭性真菌感染概述 •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 •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侵袭性真菌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指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具有病情严重、诊断 困难、治疗棘手等特点的感染性疾病。
取有效措施。
开展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健康 教育,提高公众对侵袭 性真菌感染的认知和预
防意识。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 共同应对侵袭性真菌感
染的全球威胁。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
患者因肺部感染入院,经检查确诊为肺曲霉菌病。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和手术切除病灶,患者病情得 到有效控制。
分类
根据病原学特点,侵袭性真菌感染可分为念珠菌病、曲霉病、隐 球菌病、肺孢子菌病等。
流行病学与易感因素
流行病学
侵袭性真菌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均 有发生,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 重症生素 、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等都是 导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 。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病例2
患者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侵袭性真菌感染,经过多次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最终成功治愈。
诊疗经验分享
经验1
早期诊断是关键。对于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 ,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微生物培养、组织病理 学检查等,以便早期确诊。
经验2
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根据感染的具体病菌类型 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并注意 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唑类、嘧啶类、棘白菌素类 等,针对不同的真菌感染选用不同的药物。

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实验室诊断操作

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实验室诊断操作

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实验室诊断操作侵袭性真菌病是一种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快速进展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感染。

诊断这种疾病对于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非常关键。

实验室诊断操作在确定侵袭性真菌病的病原体和提供治疗指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实验室诊断的一般操作流程。

1. 样本采集与处理:1.1 采集样本:侵袭性真菌病的常见感染部位包括血液、呼吸道、皮肤和组织等。

根据患者症状和病灶位置,选择适当的样本进行采集。

例如,可以采集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皮肤刮擦物或活体组织标本。

1.2 样本处理:对于血液样本,应使用无菌技术将其接种于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对于其他类型的样本,可以先进行显微镜检查,然后选择适当的培养方法。

2. 微生物学检测:2.1 直接检测:可以使用显微镜检查样本制片,进行真菌形态学观察。

采用染色方法如格罗科托菲洛玛抗体染色或维尔森染色,可以更好地观察到真菌的特征结构。

2.2 培养方法:将样本接种于适宜的真菌培养基,如Sabouraud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通过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如颜色、形态、菌落特点等,判断是否有真菌的生长。

2.3 生物化学鉴定:对于培养出的真菌菌株,可以使用生物化学鉴定方法,如API脂多糖、API快速20C系统等,对菌株的生化特征进行鉴定,以确定病原物种。

3. 分子生物学检测:3.1 核酸提取:根据样本类型,选择适当的核酸提取方法。

例如,对于血液样本,可采用商用核酸提取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进行提取。

3.2 PCR扩增:设计合适的引物和探针,选择特异性基因进行PCR扩增反应。

常用的基因包括ITS rDNA、18S rDNA和内转录间隔区等。

3.3 扩增产物检测:利用凝胶电泳或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扩增产物,并根据产物大小和序列确定菌株的分类。

4. 药敏试验:4.1 药敏试验建立:对分离得到的致病真菌菌株,可以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诊断标准
2、抗体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抗 体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但需要时间较长,且无法区分既往感染和现 行感染。
诊断标准
3、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以确定感染部位、范 围及严重程度。影像学检查对于肺感染、尿路感染等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早 期感染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
3、联合治疗
(3)监测不良反应:联合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各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 整用药方案。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患者男性,65岁,因发热、咳嗽、咳痰伴气促入院。肺部CT显示双肺多发结 节影和斑片状影,诊断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选用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联合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逐渐缓解,肺部病变明 显吸收。但治疗第7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不良反应,考虑为药 物副作用引起,调整用药方案后患者症状好转。
谢谢观看
概述
概述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医院内 获得但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感染的疾病谱非常广泛,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 染、真菌感染等。医院感染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以及医疗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原学检测:通过采集患者的体液、分泌物、组织等样本进行培养、检测 和鉴定,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类型。病原学检测是医院感染诊断的重要手段,但 需要一定时间,且敏感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诊断标准
1、病原学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是诊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患者痰液、支气管肺泡灌 洗液、肺组织活检等标本中,通过培养、病理学检查,发现真菌存在即可确诊。 病原学检测需注意以下几点: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ppt课件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ppt课件

6
2020/6/10
.
流行病学
HSCT的患者中,确诊和临床诊断IFD的发生 率为7.7%,拟诊IFD发生率为19.0%;
allo-HSCT和auto-HSCT1个月内IFD发生率相 近,在移植6个月后,allo-HSCT治疗者的确 诊和临床诊断IFD的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autoHSCT(9.2%比3.5%);
✓ 国内多中心研究显示,血液病化疗患者IFD的 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
8
✓ 有研究报道,确诊和临床诊断IFD且明确病原 学的51例HSCT2治020疗/6/10者中,曲霉菌占36. 例
流行病学
✓ IFD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重要死亡原因之 一,国外数据显示过去20年中IFD病死率整体 呈下降趋势,但HSCT后IFD病死率仍高达 50%。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 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
则(第五次修订版)
1
.
背景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 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 染性疾病。
2
2020/6/10
.
背景
参照: 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感染性疾病协作组(EORTC-IDG) 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标准 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IDSA)指南 欧洲白血病抗感染委员会(ECIL)等指南 对我国2013年版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7]进行了再次修订。
11
✓ 接受allo-HSCT患者中,非血缘供体移植、粒
2020/6/10
.
目录
➢ 流行病学 ➢ 诊断标准 ➢ IFD的治疗 ➢ IFD的疗效评估
12
2020/6/1➢ 临床诊断 ➢ 拟诊 ➢ 未确定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2020)要点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2020)要点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2020)要点侵袭性真菌病(IFD)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染性疾病。

2017年第五次修订以来,血液肿瘤领域出现了很多新治疗手段(如靶向治疗等),同时IFD诊断方法累积了更多的临床研究数据,这些方面对IFD的高危人群、IFD的流行病学、IFD诊治策略都带来了一些变化。

本版诊治原则流行病学部分进行了相应修订;诊断体系上保留了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未确定的诊断分层;治疗方面则仍按预防治疗、经验治疗、诊断驱动治疗及目标治疗的策略进行修订;新增体外药敏试验、治疗性药物浓度监测相关内容。

流行病学一、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IFD流行病学特征国内前瞻性、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CAESAR 研究)显示,接受化疗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确诊和临床诊断IFD总发生率为2.1%。

近年来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也导致IFD风险的增高,尤其是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

念珠菌和曲霉菌是血液病患者IFD最常见致病菌。

真菌血症以念珠菌多见;肺部IFD以丝状真菌为主,其中曲霉菌为主要致病菌。

IFD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二、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IFD危险因素和评估导致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常见因素包括:导致IFD的危险因素众多,常见因素包括:(1)疾病因素:基础疾病MDS/AML、疾病初发、复发或未缓解;(2)治疗相关因素:接受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治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重度粒细胞缺乏(ANC< 0.1×109/L)和长时间粒细胞缺乏(粒细胞缺乏时间持续>10d)、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移植后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接受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如BTK抑制剂)治疗等;(3)患者合并症:合并糖尿病、呼吸道基础疾病、既往真菌感染病史等;(4)环境因素:未在全环境保护条件下接受化疗和/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治疗医院存在建筑工地等。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一、临床诊断诊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要掌握患者的详细病史,包括基础疾病、近期用药史、手术史、创伤史以及是否有吸入性感染源等。

这些信息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患者是否有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胸部X线、CT检查可以帮助发现肺部实变、空洞、坏死性肺炎等典型影像学表现。

然而,影像学检查并非确诊手段,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实验室检查也可提供一定的诊断线索。

血常规、炎症标志物、真菌抗体等检查有助于判断感染的存在。

必要时,可行血培养、痰培养等检查,以寻找真菌病原体。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

对于疑似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可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或经皮穿刺活检,获取肺部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若在镜下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可确诊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二、治疗经验1. 抗真菌治疗:抗真菌药物是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关键。

根据真菌病原体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常见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

需要注意的是,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剂量个体化原则,以确保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2. 支持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往往病情严重,需给予充分的支持治疗。

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贫血、改善营养状况等。

还需注意维持患者呼吸功能,对于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可给予氧疗、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等治疗。

3. 去除感染源: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往往存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免疫抑制等。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积极控制感染源,去除诱发真菌感染的基础因素。

4. 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对于高风险患者,如骨髓移植、重症患者等,可考虑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但需注意,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可能增加真菌耐药的风险,需权衡利弊后作出决策。

5. 个体化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疾病、药物过敏史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