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电影特效里程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特效史里程碑

2011-03-18 21:53:25

(四、五年前写的一篇文章,对电影特效历史上较为重要的一些片子蜻蜓点水地介绍一下,肯定有更重要的没有放进来。)

A TRIP TO THE MOON (1902)

电影先驱梅里爱较早的一部影片,他第一次尝试10分钟以上的“长片”,同时,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幻片之一。他主要依赖的特效技术在今天看来都是基本的摄影技巧,例如停机、叠印、两次曝光。例如,某个镜头正在拍摄中,他令摄影机停下来,让演员走开,放上一阵烟,再开机,将停机前后的胶片连起来洗印,就造成了人突然消失的特殊效果。这种技术现在自然不出奇,但当时可谓鬼斧神工,且耗时耗力,片长虽短,耗费了剧组四个多月来拍,可见一斑。

THE LOST WORLD (1925)

以“失落的世界”命名的恐龙电影有三部,分别拍摄于1925年、1960年和1997年,其中1925年和1997年的两部都运用了超越时代的特效技术,在电影特效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特效大师奥布莱恩(Willis H. O'Brien)在最

早的这部《失落的世界》中出色运用了停格动画技术,对后世电影影响深远。这项技术的原理说来简单,但实施起来十分辛苦,技术人员为制作好的模型摆好姿势,拍摄下来,然后按照设计的动作略微改变模型姿势,重新再拍,如此进行成千上万次,才能排除一条相对连贯的动作。奥布莱恩同模型师花了两年时间制作了共50个模型,平均45厘米长,30厘米高,代表12种不同的恐龙,关节处都可活动,甚至模型内植入了气胆,在人工操作下,可以进行“呼吸”。

影片在缩微的丛林中拍摄,最多用了七台摄影机从不同的角度同时捕捉模型的动作,后期制作的时候,再用活动遮片技术,在光学印片机上把真人表演合成到特效场景。

METROPOLIS (1927)

摄影师舒夫坦(Eugen Schüfftan)在《大都会》中运用了后来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舒夫坦方法”,他将放置在摄影机前面的镜子上所反射出来的景物,与摄影机前面的直接拍摄对象(实景或布景)用一次曝光合成在一个画面中。镜子所反射的景物,可以是实景、绘画、模型或照片等,合成的效果跟同期绘画接景、模型接景相同。实景表演部分则需要将镜子的相应位置的反光涂层去掉。

运用这个方法,能利用镜子反射的景物里,部分地制作一些必要的特技效果,还可以获得使被摄对象分离、数量加倍、影像变形和出现倒影等许多效果。通过镜子反射出来的绘景拥有无限的景深,保证对焦了的准确性。它的主要原理被应用在后来的正投特效上。这部影片花费百万马克,拍摄了两年之久,是默片时代当之无愧的巨片。其中半数预算都用在那座未来城市模型的缩微修筑上,模型场景里包含至少1500米的道路。导演朗格还创新地使用了“强制透视”的方法,令建筑看上去比实际的模型还要巨大。

KING KONG (1933)

1933年的《金刚》是电影特效的一大里程碑,尤其是传统的停格技术臻至大成。还是奥布莱恩,他进一步完善了《失落的世界》中的模型和停格技术,《金刚》中那头看上去有15米高的巨龙,实际上不足半米高。另有一个5米多高的连头带肩的大猩猩模型,内藏三人,用压缩空气和杠杆控制其头部动作。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1937)

专门用于制作动画电影的多层摄影机早在1926年的德国动画片《阿基米德历险记》就初具雏形,但真正加以改进并发扬还是靠迪士尼公司,他们用这种设备制作了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多层摄影机可以让多幅画作以不同的速度从不同的距离在镜头前经过,形成以前的动画片不具备的远近层次感,迪士尼的多层摄影机最高可达7层,每一幅画用油彩画在玻璃上,这种技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到50多年后制作《小美人鱼》还在使用,之后才被计算机化的CAPS系统取代。

THE WIZARD OF OZ (1939)

《绿野仙踪》是早期采用三色染印彩色法(Technicolor)的代表作,而且这部童话题材的影片运用了多种机械、光学的特效、及缩微模型、背投和绘景,代表当时好莱坞最先进的特效水平。比如有场戏,让扮演巫婆的演员站在液压操控的平台上,随后平台下降让演员消失,同时释放大量干冰蒸汽制造氛围,演员下降的时候戏服被固定在原处,所以形成巫婆消失的效果。更加复杂的是飞猴的制作,这混合了缩微橡胶猴与真人的表演。

龙卷风场景结合了模型背投技术和真人表演,先拍下龙卷风下的外部环境,投影到演员背后的银幕上,演员在银幕之前表演,再用摄影机拍下整个场景。这个场景耗资1万2千美元,全片总成本高达280万美元,比同年《乱世佳人》的390万也低不了多少。

CITIZEN KANE (1941)

可能很少有人把《公民凯恩》和特效联系起来,那是因为其特效所用之处几乎都让人难以察觉。本来摄影师托兰对电影特效深恶痛绝,认为后期的光学特效处理会让影像的清晰度下降,所以他更喜欢使用机内遮挡多次曝光的方法。但是并不宽裕的雷电华电影公司在这部片子上的投资无法满足威尔斯对视觉效果的追求。于是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和他的助手马克•罗布森向威尔斯推荐了雷电华的光学

特效部门负责人林伍•邓恩(Linwood Dunn)。作为二线的电影公司,雷电华拥有好莱坞当时最强的光学特效技术。《公民凯恩》将很多传统的特效发挥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威尔斯并非乱用,他对特效的使用和他对摄影视觉效果的要求是一致的,就是要写实主义的真实感,强调背景的作用,提供流畅的画面。在这种要求下,最常见的背投特效,只用了少数几处,这在4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制作中,是不多见的。

通过特效来帮助摄影的地方非常多,许多堪称经典的镜头都用了特效。比如传统上用来做圈入圈出、拉入拉出的光学洗印技术被大量使用。尤其是和缩微模型结合后,被邓恩连在一起,在苏珊歌剧首演一场,通过把向下拉出画面和从上面拉入画面连在一起,完成了一个从歌剧舞台向上拉起到中间缩微模型制作的舞台设

备,在提升到天桥上的技术人员的长镜头,大大提高了这个对比的强度。类似的在撒切尔图书馆,邓恩做了一个小的缩微模型撒切尔像,然后通过拉入拉出转换到真实大小的底座,再拉开到记者和管理员谈话。模型的出现,提高了故事的真实感。而在开始苏珊第一次出现的长镜头里,摄影机一路推到夜总会屋顶,并穿过屋顶窗户进入房间。由于是两个镜头拼接而成,由于在夜总会外面的镜头其实是对着模型拍摄,而内部是实景,画面并不连贯,于是邓恩通过自己发明的一种特制光学印片机对画面进行放缩补上中间的几格。印片机的放缩还被用在了结尾有玫瑰花蕾字样的雪橇的特写,以及片头的水晶球(为了掩盖光学放大的颗粒感,按照威尔斯的建议在水晶球里加入了混动的雪花)。在片头的长镜头里还大量使用了绘景,仅仙都的画面就用了五张不同的景片,每张都有不同的细节。仙都还有一个镜头,前景是苏珊脸部特写,在玩拼图游戏,远处是凯恩坐在沙发上,这两个画面是光学合成的,而后面大背景上的染色玻璃窗则是景片。景片还被系统地用在片头的新闻片里。另外在新闻片里仙都的建造过程则用到了停格动画技术。据邓恩估计,此片一半以上的镜头里使用了电影特效。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1951)

《地球停转之日》是一部50年代典型的天外威胁题材科幻片,它的特效却不像大多数科幻片那样张扬。人群围观飞船的航拍镜头,结合了光学印片和双片合成法,通过分次曝光同一批群众演员站在不同区域的底片,给观众造成人数翻倍的感觉。

此外,考虑到罗伯特•怀斯是雷电华培养出来的导演,那么本片的一些特效方法

偷师自林伍•邓恩,就不令人奇怪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