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专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铜山县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专题二铜山城区与徐州市协调发展研究
专题三铜山城区及周边三镇城乡空间协调发展研究专题四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研究
专题五交通系统研究
专题六铜山县域旅游发展研究
目录
专题一铜山县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1)
第1章发展基础 (2)
1.1区位和交通优势 (2)
1.2资源优势 (2)
1.2.1土地资源 (2)
1.2.2矿产资源 (2)
1.3经济基础 (2)
第2章发展机遇和挑战 (2)
2.1发展机遇 (2)
2.2发展挑战 (3)
第3章铜山县在徐州市域内承担的产业分工 (3)
3.1徐州市域经济总量的空间分布 (3)
3.2第二产业空间分布 (4)
3.3第三产业空间分布 (4)
第4章铜山县的产业结构分析 (4)
4.1铜山县的产业发展历程 (4)
4.2铜山县的三次产业发展 (5)
4.2.1第一产业 (5)
4.2.2第二产业 (6)
4.2.3第三产业 (6)
4.2.4产业结构 (7)
第5章铜山县的产业空间分布 (7)
5.1铜山县域经济空间分布 (7)
5.2铜山县的第二产业 (7)
5.2.1铜山新区的二产发展现状分析和规划设想 (7)
5.2.2铜山下辖各镇的二产发展现状分析和规划设想 (9)
5.3铜山县的第三产业发展 (10)
5.3.1铜山新区的三产发展现状分析和规划设想 (10)
5.3.2铜山下辖各镇的三产发展现状分析和规划设想 (12)
专题二铜山城区与徐州市协调发展研究 (13)
第1章铜山城区的发展前景分析 (14)
1.1铜山在徐州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4)
1.1.1徐州主城区与铜山城区协调发展的意义 (14)
1.1.2徐州都市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与机遇 (14)
1.1.3铜山的发展机遇 (14)
1.2铜山城区与徐州其他城区的关系 (14)
1.2.1铜山与徐州新区的发展比较 (14)
1.2.2铜山城区与金山桥开发区的发展比较 (15)
第2章铜山城区与徐州协调发展研究 (15)
2.1产业发展协调研究 (15)
2.1.1铜山城区的产业发展优势 (15)
2.1.2铜山城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15)
2.2空间布局协调研究 (16)
2.2.1徐州城市建设空间布局特征 (16)
2.2.2铜山城区空间发展机遇 (16)
2.2.3铜山城区空间发展模式 (17)
2.3交通组织协调研究 (17)
2.3.1道路建设的机遇与问题 (17)
2.3.2公共交通发展的机遇与问题 (17)
2.4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布局协调研究 (17)
2.4.1公共与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现有问题 (17)
2.4.2铜山城区公共与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17)
2.4.3公共与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7)
2.5建设时序协调发展研究 (18)
专题三铜山城区及周边三镇城乡空间协调发展研究 (19)
第1章现状及发展条件分析 (20)
1.1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条件分析 (20)
1.1.1区位条件 (20)
1.1.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条件 (20)
1.1.3经济与产业发展 (20)
1.1.4人口与社会发展 (20)
1.2城乡空间布局现状分析 (21)
1.2.1空间建设 (21)
1.2.2镇区空间建设 (22)
1.2.3公共与基础设施建设 (22)
1.2.4历史村落保护与文物保护 (23)
第2章规划背景研究 (23)
2.1背景研究 (23)
2.2现状特征综述 (24)
2.3规划定位研究 (24)
2.4发展策略研究 (24)
第3章规划目标、原则与规划范围 (25)
3.1规划原则 (25)
3.2规划目标 (25)
3.3规划范围 (25)
第4章城乡人口与用地规模分析 (25)
4.1人口 (25)
4.1.1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25)
4.1.2人口结构与素质 (25)
4.1.3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再分布 (25)
4.2用地规模 (26)
第5章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策略 (26)
5.1城乡经济统筹分析与整体发展策略 (26)
5.2城乡经济产业发展引导 (27)
5.2.1产业职能分配 (27)
5.2.2第一产业发展引导 (28)
5.2.3第二产业发展引导 (28)
5.2.4第三产业发展引导 (29)
第6章城乡居民点发展建设规划 (29)
6.1居民点整合规划 (29)
6.2居民点开发建设导则 (31)
6.2.1村庄整治建设引导 (31)
6.2.2中心居民点建设引导 (31)
6.2.3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引导 (31)
6.3中心居民点建设政策建议 (32)
第7章城乡交通协调发展规划 (32)
7.1公路 (32)
7.2公共交通 (32)
第8章城乡社会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33)
8.1科技 (33)
8.1.1发展策略 (33)
8.1.2政策机制 (33)
8.2教育 (33)
8.2.1发展策略 (33)
8.2.2建设标准 (33)
8.3医疗卫生 (33)
8.3.1发展策略 (33)
8.3.2建设标准 (33)
8.4文化设施 (33)
8.4.1发展策略 (33)
8.4.2建设标准 (33)
8.5体育 (34)
8.5.1发展策略 (34)
8.5.2建设标准 (34)
8.6商业 (34)
8.6.1发展策略 (34)
8.6.2建设标准 (34)
8.7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 (34)
8.7.1发展策略 (34)
8.7.2建设标准 (34)
第9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4)
9.1现存问题 (34)
9.2生态建设分区 (34)
第10章空间管制规划 (35)
10.1空间分类区划: (35)
10.1.1禁建区空间管制 (35)
10.1.2限建区空间管制 (36)
10.1.3适建区空间管制 (36)
第11章规划实施的策略建议 (36)
专题四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研究 (37)
第1章人口层次的界定与人口规模 (38)
1.1铜山县域人口 (38)
1.2铜山城区及其周边城镇地区人口 (38)
1.3铜山城区及其周边城镇地区城镇人口 (38)
1.4铜山城区城市人口(县城人口) (38)
第2章人口现状分析 (38)
2.1铜山县域人口发展现状 (38)
2.1.1基本特征 (38)
2.1.2县域人口变化情况 (40)
2.2铜山城区人口发展现状 (41)
2.2.1基本特征 (41)
2.2.2自然增长情况 (42)
2.2.3机械增长情况 (42)
2.2.4暂住人口增长情况 (42)
2.3人口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42)
2.3.1人口发展将对城市带来压力 (42)
2.3.2外来人口与城区良性发展间的矛盾 (42)
2.3.3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42)
第3章人口规模预测 (42)
3.1对2020年人口规模的基本认识 (42)
3.1.1正确认识人口规模控制指标的作用 (42)
3.1.2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人口规模的变化 (42)
3.1.3适当考虑2020年以后的人口高峰 (43)
3.2人口预测原则 (43)
3.3县域总人口预测 (43)
3.3.1综合递增率法 (43)
3.3.2自然增长率预测方法 (43)
3.3.3县域总人口的确定 (44)
3.4城镇化水平预测 (44)
3.4.1对数模型 (44)
3.4.2线性模型 (45)
3.4.3指数模型 (45)
3.4.4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确定 (45)
3.5铜山城区人口常规方法预测 (45)
3.5.1综合增长率法: (45)
3.5.2时间趋势外推法 (46)
3.6外部条件对人口规模的影响 (46)
3.6.1区域交通设施的影响 (46)
3.6.2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 (46)
3.6.3科研教育产业的影响 (46)
3.7铜山城区城市人口的确定 (46)
第4章人口环境容量 (47)
4.1土地资源限制人口容量 (47)
4.1.1地形地貌 (47)
4.1.2土地基本情况 (47)
4.1.3规划区用地评价 (47)
4.1.4城市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关系 (47)
4.2水资源限制人口容量 (47)
4.3大气环境限制人口容量 (47)
第5章2020年人口规模与分布 (48)
5.1综合分析预测 (48)
5.2人口分布 (48)
5.2.1铜山县域人口分布 (48)
5.2.2铜山城区及其周边地区人口分布 (48)
第6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48)
6.1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的发展演变 (48)
6.2规划指标的选取 (49)
6.3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49)
附件: (50)
铜山城区城市总体规划人口补充材料 (50)
专题五交通系统研究 (51)
第1章县域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52)
1.1综合交通现状 (52)
1.1.1陆路交通 (52)
1.1.2水路交通 (52)
1.2现状问题及分析 (53)
1.2.1铁路 (53)
1.2.2公路 (53)
1.3交通发展策略 (53)
1.4综合交通规划 (53)
1.4.1铁路 (53)
1.4.2城市轨道 (53)
1.4.3公路 (54)
1.4.4客货运交通枢纽的布局 (54)
1.4.5水运格局 (54)
第2章铜山城区交通系统研究 (54)
2.1现状概况 (54)
2.1.1公路 (54)
2.1.2铁路 (54)
2.2现状问题与分析 (54)
2.2.1206国道对铜山城区的影响 (54)
2.2.2未来徐州市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对铜山用地布局的影响 (55)
2.2.3京福高速公路汉王段出入口的预留对铜山城区的影响 (55)
2.3对外交通规划 (55)
2.3.1公路 (55)
2.3.2铁路 (58)
第3章城市道路交通研究 (58)
3.1现状与分析 (58)
3.1.1现状道路交通情况 (58)
3.1.2存在问题 (59)
3.2城市道路发展战略 (59)
3.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59)
3.3.1战略目标 (59)
3.3.2规划原则 (59)
3.3.3道路网布局 (59)
3.3.4交叉口 (61)
3.3.5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61)
3.3.6轨道交通规划 (61)
3.3.7停车场规划 (62)
专题六铜山县域旅游发展研究 (63)
第1章铜山县域旅游资源概况 (64)
1.1旅游资源主要类型与分布概况 (64)
1.2旅游资源主要特征 (65)
1.2.1空间分布为“环城一带,三大片区” (65)
1.2.2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开发前景较好 (65)
1.3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问题 (65)
1.3.1区域差异明显,资源组合缺乏系统 (65)
1.3.2大部分地区亟待开发,旅游资源破坏现象普遍 (65)
第2章铜山旅游业发展概况 (66)
2.1铜山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66)
2.1.1旅游产业已进入起步阶段 (66)
2.1.2旅游格局初步形成 (66)
2.1.3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开发成效显著 (66)
2.1.4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接待能力提高 (66)
2.2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66)
2.2.1较好的区位优势 (66)
2.2.2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66)
2.2.3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 (66)
2.3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6)
2.3.1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缺乏吸引力较强的旅游产品 (66)
2.3.2旅游资源闲置,景点分布琐碎分散,缺乏成片开发 (66)
2.3.3旅游人力资源不足,旅游企业管理服务水平较低。

(67)
2.3.4市场促销已有成效,未形成完善的促销体系。

(67)
2.3.5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措施需进一步加强 (67)
第3章旅游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67)
3.1规划原则 (67)
3.1.1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67)
3.1.2突出生态特色,强化资源优势 (67)
3.1.3优势互补,区域协作 (67)
3.1.4产业联动原则 (67)
3.2规划目标 (67)
第4章旅游区布局规划 (67)
4.1规划结构 (67)
4.1.1环城自然风光带 (67)
4.1.2三大旅游片区 (67)
4.1.3八景区 (68)
4.1.4五条特色旅游轴线 (68)
4.2各类景点、景区规划 (68)
4.2.1茅村历史古迹旅游风景区 (68)
4.2.2大彭彭祖文化、乡风民俗旅游风景区 (68)
4.2.3微山湖自然观光旅游风景区 (68)
4.2.4汉王生态度假旅游风景区 (69)
4.2.5棠张、张集、徐庄、房村生态观光农业游览区 (69)
4.2.6吕梁山风景旅游区 (69)
4.2.7工业观光旅游景区 (69)
4.2.8北望红色旅游联接景点 (69)
第5章旅游资源保护 (69)
5.1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69)
5.2历史人文环境保护 (70)
5.2.1严格保护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 (70)
5.2.2维护人文景区周边环境,景区开发尊重历史 (70)
5.2.3维护民俗本色,避免过分商业化 (70)
专题一
铜山县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铜山县
丰县
沛县
睢宁县
邳州市
新沂市
第1章 发展基础
1.1 区位和交通优势
铜山县地处江苏省西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居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的徐州市都市圈核心,环抱徐州主城区。

铜山古有“五省通衢”之誉,今有“五通汇流”之便。

铜山的高速公路和国道网络密度在全国县级单位中是一流的,境内现有高速公路4条:霍连(霍尔果斯—连云港)、京福(北京—福州)、京沪(北京—上海)、徐宿宁(徐州—宿迁—南京),高速公路出入口8个。

国道4条:104(北京—福州)、206(烟台—汕头)、310(连云港—天水)、311(徐州—西峡)。

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铜山境内交汇,26条铁路专用线纵横交织,京沪高速铁路即将建设。

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斜贯县域东西,有货运码头55个,15条航线最大通航能力达1000吨级。

远洋运输,铜山距离连云港、青岛、上海三大港口分别为200公里、500公里和800公里。

铜山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40公里,现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等10余条航线。

1.2 资源优势
1.2.1
土地资源
县域总面积1856.6平方公里,2005年末耕地面积为822.57平方公里。

土壤类型较多,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是小麦水稻的高产地区,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油林桑等经济作物基地。

1.2.2
矿产资源
铜山县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2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18亿吨、铁矿石储量1亿吨、石灰岩储量25亿吨、白云岩储量5亿吨、硬质高岭土储量3亿吨、耐火粘土储量12亿吨。

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铜山县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尤以微山湖湿地、吕梁山风景区和云龙湖风景区为代表。

作为苏北的文物大县,该县的名胜古迹众多,地下文物埋藏丰富。

现有文物景点80余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保护单位9处。

其中位于大彭镇的楚王山汉墓群、茅村镇的北洞山汉墓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茅村汉画像石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3 经济基础
2005年铜山全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7亿元,人均GDP 达到12364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4:30。

其中工业增加值63.6亿元,占GDP 的46%。

财政收入为11.65亿元,城镇化水平达到31.2%。

从已经形成的经济基础来看,铜山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市、苏北的前列。

2005年该县的GDP (137亿)、财政收入(11.6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4亿)、工业增加值(63.6亿)继续保持徐州县(市)
第一。

一般预算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位居苏北县(市)第一。

主要的总量指标在江苏省52个县(市)中居于中游靠前水平,其中GDP 、一般预算收入和工业用电量均居第20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第19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居第9位。

图表 1 2005年徐州市下辖各县的GDP 比较
第2章 发展机遇和挑战
2.1 发展机遇
1、全球经济正处于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国际间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为铜山县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

在2001-2004四年间,铜山县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7444万美元,年均增长55.76%。

实际利用外资11889.32万美元,年均增长34.38%。

2005年完成实际到帐注册外资3709万美元,位居徐州市第一位。

来铜山县投资的外商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项目涉及能源、农业开发、机械、电子、化工、医药、纺织、轻工、食品、房地产、旅游、餐饮及农副产品等十几个行业。

2、全国性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将进一步促进南资北移,长三角、闽浙等发达地区产业北上明显加速,为铜山经济结构调整、吸引生产要素集聚提供机遇。

有关资料显示,浙商逐渐跳出以往的投资重点苏南,越来越关注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

在2005、2006连续两年全国“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浙商(省外)投资潜力城市”的评比名单中,淮海区域的城市数量均名列前茅,其
中徐州入围“投资最佳”城市。

仅2005年,浙商在徐州的投资规模就超百亿元。

一股强大的“南资北移、浙商北上”潮流正涌向淮海大地。

3、江苏沿东陇海沿线产业带开发建设及苏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铜山加快发展构筑了新的平台,提供了新的载体,开辟了新的空间。

徐州都市圈的构建为铜山主动承接主城区的辐射和扩散,加强与主城区以及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分工,并分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果提供有利的条件。

2.2发展挑战
铜山县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来自其他县(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挑战。

在徐州市内,铜山县的经济总量已不再遥遥领先。

2005年度GDP与铜山县(137亿)比较接近的有沛县(124.1亿)、邳州(124.1亿)。

财政总收入邳州为9.85亿,沛县为8.5亿,一般预算收入邳州为4.52亿、沛县为4亿,与铜山县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而邳州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铜山县23.31亿元,新沂的工业用电量首次超过铜山县。

从增长速度来看,大部分县(市)经济增速已超过铜山(见图2)。

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均高于铜山县的有丰县、沛县、睢宁、贾汪,其中铜山一般预算收入低于县级平均增幅6个百分点,位列倒数第2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铜山县的有邳州、沛县、新沂,工业用电量增幅其他五县(市)和贾汪区均高于铜山县。

从2006年的重点项目来看,已经列入徐州市2006年实施的重点工业项目中,项目个数铜山13个、居第4位,邳州16个、新沂15个、沛县14个居铜山县之前。

从项目投资总额看,铜山19.34亿元,其中当年计划投入9.4亿元,居第5位;沛县86.2亿元,当年投入13.6亿元;贾汪77.7亿元,当年投入42.9亿元;邳州31.89亿元,当年投入21.79亿元;新沂29.5亿元,当年投入26.32亿元,均超过铜山县(见图3)。

铜山县单体投入规模最大的徐锻产业园项目,投资规模为3.48亿元,列第13位;投资过5亿元的大项目沛县、贾汪和睢宁各2个,邳州、新沂各1个;尤其是沛县液相甲醇项目投资规模高达60亿元,贾汪阚山发电厂和巨龙水泥项目投资规模分别达50亿元和12亿元,睢宁天虹纺织和新沂斯尔克纺织项目投资规模分别达12亿元和11.7亿元。

图表2 2002年、2005年铜山县、沛县和邳州市的GDP增长比较
图表3 2005年铜山和相邻县市的项目投资总额比较
就市外而言,仅与东台市相比,2005年铜山县的GDP总量低于东台20.9亿元,人均GDP低2994元,财政总收入和人均一般预算收入都略低于东台,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东台745元。

同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东台居66位,铜山居94位。

区域竞争异常激烈,周边县(市)的迅速崛起是铜山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危机所在,铜山县稍有懈怠就会落在其他县(市)的后面。

第3章铜山县在徐州市域内承担的产业分工
正因为铜山县环抱大城市特殊的区位优势,铜山县的发展应该“跳出铜山”站在徐州市域甚至更大的区域角度看铜山,才能找出铜山县发展的优劣势,也才能看到铜山未来发展的机会和潜力所在。

3.1徐州市域经济总量的空间分布
徐州市域经济呈现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征,中心城市经济集聚增长,外围县(市)的经济实力因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所接受到的经济辐射不同而呈现明显的差异。

以国内生产总值来划分,全市可划分为4个层次:
第一层次:徐州主城区。

全市经济中心,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27.8亿元,占全市域的5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地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市域平均水平的2.3倍和5倍。

第二层次:铜山县。

环抱徐州主城区,受主城区辐射最强,经济实力位居辖区各县(市)之首,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显著高于其它各县(市),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地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市域最差县(市)的2.6倍和2.1倍。

第三层次:沛县、邳州市和新沂市。

距主城区较近,但由于主城区辐射能力有限,带动作用不
强,故其经济实力一般,位居辖区六县(市)中游,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市域的10.2%、10.2%和6.4%。

第四层次:丰县和睢宁县。

自身经济基础较差,距主城区较远而无法接受有力辐射,经济实力位居市域之末。

这说明铜山县整体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优势所带来的中心城市辐射,而且这种辐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尤其是在积极构建徐州都市圈的过程中将表现得更加突出。

3.2 第二产业空间分布
目前,徐州市域存在工业结构同化的现象(见表3),铜山县和徐州主城区在机械、食品等部分行业上也存在竞争,这并不意味着铜山县一定要和徐州主城区在产业类型上拉开距离,而是应该寻求同一产业上的横向、纵向合作。

集结全市的力量,共同作大作强某几类产业,这是发展速度相对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徐州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需要。

因此,铜山县第二产业发展的突破点就在于充分利用主城区工业的扩散辐射作用,重点发展为市区现代制造业服务的配套加工业,承接市区转移的具有优势的传统制造业以及不断壮大自身业已形成的主导产业。

3.3 第三产业空间分布
虽然铜山县是辖区六县(市)中唯一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一产业的县(市),但是铜山县和其他县(市)在第三产业增加值这一总量上相差并不大(见表4),原因在于所有县(市)的第三产业形态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商贸流通业上。

要想在第三产业上取得较大的发展,就必须向高一层次的现代服务业转型。

因此,铜山县第三产业发展的突破点在于充分利用铜山城区和徐州主城区连为一体的优势,发展教育、房地产、物流、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第4章 铜山县的产业结构分析
4.1 铜山县的产业发展历程
图表4 1995-2005年铜山县的国内生产总值
总体而言,铜山县的GDP 在2005年之前的10年间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从1995年的62.6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37.3亿元(见表5)。

依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这10年又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1995年到2002年间GDP基本保证了匀速增长,2002年-2003年间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停滞,随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见图4)。

总体而言,铜山县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2005年之前的10年间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从1995年的18.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73.8亿元。

依据不同时期的增长速度,这10年也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其中1995年至200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的幅度很小,200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比1995年上涨了21.8%。

自2001年之后的5年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迅速增加,2005年的固定资产总额在2001年26.1亿元的基础上扩大了近3倍。

横向比较铜山县1995年以来的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发现这两项指标的增长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正相关性(见图5),也就是说明支撑铜山县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

这一现象不是铜山县所特有的,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经济保持了9%的年均增长速度也是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资的拉动。

过分依赖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会带来技术进步慢、投入产出低、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土地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并且有学者判断这种增长模式已渐入暮年。

铜山县在响应国家政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

三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图表5 1995-2005年铜山县重要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总额
铜山县在响应国家政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

三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4.2铜山县的三次产业发展
4.2.1 第一产业
从1996年到2005年的9年间,铜山县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基本上没有大的增减,1997年最低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2004
19952005
为19.4亿元,2002年最高为26.4亿元(见表6)。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中,农业的比重有升有降,由1996年的48%上升到1998年的64%,2005年又下降为59%,但总体构成仍以农业为主。

牧业在1996年占到总产值的46%,随即迅速下降,1997到2005年间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

林业和渔业在总产值构成中所占的份额非常低。

总体而言,农业结构层次较低,传统农业比重偏高,林牧渔业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4.2.2 第二产业
图表6 1995-2005年铜山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变化情况
1995-2005年全县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9.8%,其中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为9.6%,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基本保持了相同的增长速度(见图6)。

且由于10年来铜山县的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维持在90%左右,所以可以判断工业的发展是铜山县第二产业进步的支柱力量。

4.2.3 第三产业
1995-2004年全县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4%,超过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9.8%的年均增长率,是三次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为20%,2004年达到15.4亿元,是1995年的5倍有余,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24%增加到2004年的39%。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一起挑起全县第三产业的大梁,三者的增加值之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52%增加到2004年的67%。

图表7 1995-2005年铜山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变化情况
4.2.4 产业结构
图表8 1995-2005年铜山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变化情况
“九五”期间三次产业的比重由35:46:19调整为24:52:25。

“十五”期间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4:51:25调整为18:52:30。

从这个发展态势来看,铜山县第一产业的比重未来将持续缩减,第二产业比重将稳步低速增长,第三产业比重将有较大大幅度的增加,规划到2010年的三次产业比重将调整为8:54:38。

第5章铜山县的产业空间分布
5.1铜山县域经济空间分布
铜山县域经济和徐州市域经济一样也呈现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征,县域内的城镇经济实力因与徐州主城区的距离不同、所接受到的经济辐射不同而呈现明显的差异,环绕主城区的小城镇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要比外围小城镇高。

也正因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经济极核——徐州主城区的存在,铜山县城的经济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铜山镇2005年的GDP为19.9亿元,仅占全县GDP总额的15%,这说明包括铜山镇在内的所有环绕主城区的小城镇发展机会均沾。

5.2铜山县的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始终都是铜山县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而铜山新区第二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不仅将成为全县更是徐州主城区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5.2.1 铜山新区的二产发展现状分析和规划设想
现状铜山新区的特殊性在于其身份的双重性,新区既是铜山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新区的主体又是徐州市的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就决定了新区的职能必然是综合的,但同时工业是新区发展的重点。

自1990年代初成立开发区到现在,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得到了大力发展,和金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并成为徐州市主城区产业转型和升级的空间载体。

作为徐州市最早成立、级别最高和现状规模最大的两个开发区之一的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末进区企业已达到2025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400余家,仅2005年当年的投资总额达到51亿。

园区创造的总产值共计5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到34亿元,初步形成汽车、机械和电子三大支柱产业。

在徐州市和铜山县各自筹划未来的发展中,铜山新区仍然被赋予了双重身份,但身份的定义发生了转变。

从徐州主城区发展的角度出发,铜山新区被定义为主城区南部重要的科教、居住功能组团(徐州市的“十一五”规划,p35)。

铜山新区的主要功能要与徐州主城区相协调,宜以商业、科教、居住为主(2004版徐州总体规划,文本p18)。

徐州主城区工业布局的重点不再是铜山新区,而是转向了徐州市经济开发区包括金山桥片区、城东工业区在内的近180平方公里的土地(2004版徐州总体规划,说明书p137)。

铜山新区承担全市工业发展的功能被弱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基于对徐州南侧云龙风景名胜区和泉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考虑(2004版徐州总体规划,说明书p112),徐州主城区的主要发展方向从1995版的总体规划开始就被定义为东向和东南向(2004版徐州总体规划,说明书p9),2004版的总体规划仍然延续了这一发展方向(2004版徐州总体规划,文本p16)。

第二,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比,铜山新区的发展用地有限。

经过行政区划的调整,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了大黄山和大庙镇的部分土地,已经是一个176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具备了大发展的空间和基础。

而铜山新区5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偏小,还要兼具县城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