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历史课程作过如下定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惟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①可见,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只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应该立足于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素养的熏陶。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扎实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感悟,把学科知识转化为科学认识,从而真正起到“读史明智”的作用。然而,由于普通高中承担着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任,高中历史教学也不能不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每年高考结束,一线教师对试题的分析、评价铺天盖地,他们就是希望通过对试题的评析,从中得出对高中历史教学指导意义。但非常可惜的是,大家对试题的评析,往往只立足于试题的本身,局限于试题的亮点与不足评析,忽视了试题其他功能的挖掘。我们必须明确:教学改革必然会促进考试改革;而考试改革也必然会对教学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挖掘试卷中所蕴含的学科素养的精髓,有助于我们教学立意的提升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试以2013年浙江省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为例,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科素养,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
关于历史学科素养的表述,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社会科学院吴伟教授在《历史学科与历史素养》一文中,对历史学科素养作过如下鉴定:“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②因此,如果说学科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源泉,那么,学科能力就是依托,是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保证。作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科素
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②《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吴伟,《历史教学》2012年第11期,p6-7
养则应该属于深入到内心的一种修养、一种影响人们生活的行为。借助这一行为,人们能够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能够养成科学地对待历史和运用历史的能力。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素养应该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求真。获得信息和储存知识是一切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管人们对它的评价如何,它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在演绎、发展。学习历史,首先应该精准地解读史实概念,正确地把握历史脉络,这样才能科学地分析历史的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切忌随意性,尤其对各种戏说要保持敏感,随时鉴
别。教师在教学中则应该尽量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体现历史味。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17题: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住地 D.“门户开放”政策。该题的解答,首先寄托在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上。“片面最惠国待遇”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客观存在,它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因此,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能够知晓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史实;能够运用史学的基本术语把握史实是养成历史素养的一项最基本要求。
(2)求证: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是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①在历史的长河中,事件层出不穷,史实多如牛毛,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实中找出历史规律,总结出科学结论,就需要有求证的素养。因此,历史教学不是把历史事件进行简单重复和再现,而是要通过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阐释,归纳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整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挖掘出历史发展的基本内涵。浙江文综卷第18题: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的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中国近代报刊史》提供的是《时务报》发行量逐步上升这一历史事实,但这一历史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就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结论:《时务报》不属于国人创办的最早报刊,B项可以排除;它宣传维新思想,肯定也不能归类为通俗性报刊;D项的表述也不够严谨,因此,《时务报》应该是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主阵地。可见,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能收集史料并有效提取信息,形成基于史实科学探究历史的能力是积淀历史素养的基本保证。
(3)求智: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其意义在于通过历史的学习能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历史虽然不可能重复,但历史的规律可以借鉴、历史的现象可以探究、历史的事实可以提炼,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只有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把握未来。浙江文综卷第39题第(2)问:
①《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爱因斯坦在1936年10月15日在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稿。
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略),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点。该问不仅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历史必须考虑全局,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环节,这就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起到了益智的作用。同时,也隐含着对现实的思考:这一阶段西方的生产力大大提高;西方民主政治开始确立;理性与自由平等的思想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该题的解答能让学生得出深层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可见,通过历史学习,以史为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理性的
价值观;以史为范,深化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理念是历史素养的最终追求。
二、2013年浙江文综卷所呈现的历史素养
近几年各地的高考卷在命题上都力求体现“能力立意”的思路,在命题技巧上也日趋成熟,试题的形式也越来越灵活多变,如上海单科历史卷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分)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1分)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0分)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3分)。这种类似PISA 考试、选择题分项给分的试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2013年的浙江文综卷则在历史素养的挖掘上有一定的突破。
(1)扎实的知识积淀
知识是一切思维产生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淀就会陷入随心所欲的误区,就会沦为唯心主义的奴仆。历史思维的产生是建立在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不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影响中国达几千年之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们就很难对他作出“千古一帝”的评价。这几年的浙江卷遵循“回归教材”的命题思路,要求考生积淀扎实的历史知识。如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12题: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为C。该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其中涉及许多基础的历史知识:孔子是私学的开创者,这应该是一个定论;而要知道朱熹是否是通过私学培养人才,就需要考生了解宋代的书院。我们知道朱熹经常在书院讲学,培养人才如岳麓书院等,而书院是宋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既不是官学,也不是一般的私学,可以说是官学与私学的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朱熹创办书院,传播理学主张,多少带有私学的色彩;而提到亚里士多德,则必须知道“吕克昂”学园的特点。“吕克昂”学园是亚里士多德仿效老师柏拉图兴建自己的讲习所,是一所典型的私立学校,大到投资,小到章程都由亚里士多德制定,亚里士多德在学园中讲授“中庸之道”。如果能对这些知识烂熟于心,解答该题应该没有障碍。但反过来笔者也有一疑问,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讲学风气盛行,韩非就是荀况的私学里培养出来的。但韩非本身有没有办过私学培养人才呢?笔者查证了一些资料,也未能得出所以。虽然秦朝“严禁私学”,估计也同韩非的法治思想有点关系,但由于教材中根本没有提及韩非是否开私学这一内容,这对学生来讲有点勉为其难。再如第38题第(1)问: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表格,略),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特点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其关系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这些结论是材料一中没有呈现的,考查的就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只要在把握前面这些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阅读材料一,考生才能明确江南经济的变化:商品经济发达、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