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繁简的同一性看汉字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字繁简的同一性看汉字的发展

汉字自从产生以来,就因其图画性与直观性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汉字字体也在逐步的变化。近年来人们对文字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引起文字界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其中以繁简字之争最为激烈。

中国文字的字体,历来都是处在汉字笔画和结构的繁简并存的局面。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简体字,从六国文字到秦统一后的小篆,秦始皇推行的“书同文”就是文字规范化,简化的典范。的确,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草书以迄于魏晋演进为楷书所称的正体字,大多由繁人简,但不能单纯的说汉字的发展规律就是简化。其实,汉字自产生以来,就同时存在着繁化与简化两种运动。进入到现代社会,汉字形体的发展是从简还是从繁一直争论不休。

一、繁简之争

(一)“厚古薄今”论――简化汉字首先,简化符合汉字历史发展规律。汉字形体从甲骨文金文发展到小篆,是一个简化的过程,小篆又简化为隶书,隶书又简化为楷书,这不断简化的过程反映了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汉字的简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字的结构和写法上。结构上归并或省减某些部分,写法上图画性突然消失,符号性增强,笔形也由绘画性的线条变成点和直线构成的笔画。汉字的简化趋势在同一字体内也表现出来。早在甲骨文,金文里,就

有许多简体与繁体字同时通行的现象,最后常常是繁体字逐渐被淘

汰,而简体则流传了下来。楷书的简化更为突出,在通行的两千年内,字形不断简化。

费锦昌先生认为,“汉字简化现在不是哪一个政府的主观意志,而是时代对汉字提出的要求,因为不同的汉字字形已经大大阻碍了信息交流,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多考虑的是汉字的实用性和方便性的问题,同时也不可能脱离汉字现状。汉字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规律。”

其次,汉字简化符合现代化方向。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统一,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

王宁先生肯定汉字是因意构形的前提,强调文字的系统性,主张在系统中优化简化字。所以。从最初的心理来说,为了便于人们更快的掌握和使用,符号要求越简单越好,这是从实用的方面决定了字形朝简化的方向发展。我们虽然知道繁化与简化是相辅相承的,但不可否认,简化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因为人们创造汉字是为了使用,当然必须顺应民心。

第三,汉字简化符合今天汉字使用的趋势。“简化汉字和繁体汉字相比,其笔划大大减少了,学习和记忆的难度也就相应地大大

降低了。从而更符合现在的使用。”

汉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两种势力在相互斗争的:从便于区别字义看,汉字需要繁化,结构复杂些,笔画多些,这样多一些区

别特征;从而有利于我们日常学习使用看,笔画结构简单些好。因此,诸多问题也就必然凸显出来了。

(二)“厚古薄今”说――繁化汉字第一,便于识字认字。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这决定了它必然也要朝适应汉字发展的方向发展。即朝着繁化的方向发展。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观点看,繁体字,这里是说与异体字相对的正体字,其字构大体符合六书构字的原则。所以,当一个字从单义变为多义。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这就是繁化的作用所在。往往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例如:“云”本来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后来表示说话的“云” (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为了区别意义,人们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增添偏旁“雨”,构成形声字“鬈”,原字表示说话的意义,如“古人云”。又如“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会意字,后来又产生了“更加”的意义,如“老当益壮”,所以本义

就另外创造了一个“溢”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由于本身意义的增多而又所变化,这也是繁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第二,传承文化的需要。薄古厚今论认为简化字只考虑到现代人书写的方便,完全没有考虑到文化的传承。说的更严重点,已经动摇了文字文化的根基。

周有光很早就意识到简化字带来的一些问题。他说:“简化笔画,不是有利而无弊的。笔画越简,近形越多。新造声旁,声调难准。同音代替,意义易混。笔画简化如果造成读音繁化、意义混乱、形体难辨,那就得不偿失。”如果说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行书、楷书等发展阶段是有利于文字的统一与发展,那么,由繁体字进一步简化则破坏了汉字结构,损害了构字理据。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一些简化字不再适用于“六书”的规律。如“枭”,从字面上看,三只鸟聚在一颗树上表示鸟聚在一起,

简化后“集”就看不出是群鸟聚集,形义的结合就不是那么严密了。

简化字对古文字学以及历史学的研究也有不利影响。研究古文字学的人基本都是从正体字上推《说文解字》的小篆,再进而考订钟鼎、甲骨,而甲骨,h 辞,钟鼎铭文,正是研究古史的重要资料。古文字经过考释以后,即可据以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汉字简化过后,紊乱文字系统,对于古文字的考释极为不利,而音韵,训诂部分更是无法研究。同样,在研究古代史料的时候,正是要依据考古学者所发掘出来的古器物上的文字,如果不懂古文字学,考古学的工作自然就有了很大的限制,无法完美地,全方位的进行研究。因此,简化汉字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纽带。

从文字的示源功能及其艺术性的影响来看,繁体的确吸收了我们传统汉字的精髓。仓颉造字,汉字的形成可谓命运多舛,并非一蹴而就。中国在“家天下”的朝代,一朝天子一朝臣,君主把上个朝代的制度习俗进行改革,移风易俗,除旧布新,从而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可是唯独汉字原本不动地保留下来了,为各个朝代所共用,这正是繁体字几乎能够完整地传承中华大统的文化形态之根源。简化繁体字在很大程度上把偏旁部首这些重要的示源功能削弱了,因为在繁体字中,偏旁部首要么表音要么表意。比如“?八”字,从“页”“豆”声,一个表音一个表意,而且只要某字以“页”为意符,都与头面有联系,如“领”“题”字。也就是说,纵使有个新字,你不知道音和义,但凡有类似于这样的字根,都能猜出个大概。而简化后的“头”,从字面上则完全看不出音义之所指。这就使字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