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初探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语文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学媒体或歌曲、谜语、课本剧等活动,创设愉悦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体验情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即情境教学,他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加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教学中只有情到深处才会意更浓。学生“身临其境”了,理解和体验自然深刻,自然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模拟情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模型、图画、音乐、表演等教学手段,能加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感受它、欣赏它。”
1、从模型演示入手
运用模型演示情境,让学生认识课文中所提及的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明白事理,并增进其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如教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可以用两张硬纸板做成一个平面,一个拱形,分别用它们型代替平面桥和拱形桥。上课时把这两个模型放在讲台上,让学生回答“哪座桥漂亮?”学生自然会回答“拱形桥漂亮”。再让学生想像“如果一座这样的拱形桥架在碧波之上,它像一条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像一条虹”。接着,再把一个重物分别放在两座“桥”之上,看哪种桥能承受更多重量。从而,总结出课文中描写拱桥的两个基本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这样一用模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如教学《小桔灯》时,我就按文中介绍的方法仿制了一盏“小桔灯”带进课堂。学生一见模型,兴趣大增。这时我适时地引导:“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小玩艺,在特殊环境下,它也会发出不寻常的光辉。下面要介绍的就是一盏特殊的
‘小桔灯’。”这样以物引题,兴趣盎然。
2、从图画入手
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重要。老师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或借助美术作品展示情境,使课文内容更加具体形象、立体可感,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学生可以在充分感受形象中进行愉悦的情感体验,进入乐学的氛围。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曹操的名篇《观沧海》一课时,我先制作了《观沧海》幻灯片投影图画,在图画中,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又如教学《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文章时,运用图画再现情境,不仅画面有“形”,还有“境”,并配以教师讲述进去的“情”,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从音乐入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伟大导师列宁也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众所周知,我们的语音非常的神奇,一声“哗哗”瓢泼笼罩大地,一声“沙沙”揉揉微风轻佛山间:一声“叽叽“鸟雀欢跃山间,一声”咚咚“锣鼓声声震破天;......这声音或由老师摹拟或由录音播放,他似歌声甜甜飘来,又似水声涓涓流过,让人浮想联翩,美不胜收。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又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有学生提出“这首词梅兰芳会唱”,于是,我灵机一动,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开一个“诗歌演唱欣赏会”,课外收集古往今来被用于演唱的优秀诗歌,让学生在演唱中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体会纯文学与流行文化互相融合的精妙,增强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水平。
4、从表演入手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当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让学生来演绎内容,不仅能带来视觉上的触动,又能带来听觉上的震撼。
如教学《杜少府之任蜀州》,我就让同学们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在符合诗作主题的情况下,进行二度创作,放飞思想,大胆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表演。由两位男生戴上纸糊官帽,分别扮演王勃与杜少府,并在黑板写上提示板书:(地点)京城长安(环境)古筝曲响,柳色青青,烟雾弥漫。(事件)送别友人(对话)王、杜二人。(动作)劝酒-握手-劝慰—叮咛-告别。通过角色表演,使学生渐渐进入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而引起情感共鸣。
又如《卖油翁》一课,在复述课文大意时,我一改往日学生口述的办法,而是找两名学生进行表演,表演文中人物(卖油翁、陈尧咨)的语言、动作、神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达到了高潮,都愿意到讲合上参与此活动。而且未参加演出的同学不断的对二人表演的好坏进行评价,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而且有创意地想象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情境的模拟教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受。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联系社会现实,构筑生活情境
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生活它展现了情境,把某一典型场境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讲授课文《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我首先让学生口述其在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状况下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深刻领悟到环境描写对于人物悲惨命运的烘托作用。
又如《海燕》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这一段话中有几个学生不甚明了的地方:为什么用“几痕”而不用“几根”呢?“燕子”怎么成了“小黑点”?解决这些问题,不必多费口舌,只需带学生来到田野,望望远处的电线,再看看电线上停息的鸟儿,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