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三大理念之一,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这就要求教学应当接近学生的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这是因为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应当注重学习内容向生活渗透,学习空间向生活拓展,学习时间向生活延伸,学习形式向生活贴近。
1 利用乡土资源,探索地理知识
乡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必学内容,开发利用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十分必要。
初中学生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求知欲望较强,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留心观察身边的生活实际,感受身边的地理知识,获取探索地理知识的乐趣,领会地理知识存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驱动力。
例如,学习“地图的三要素”后,可以要求学生每三人组成一个小组,利用指南针、皮尺等工具,相互配合,共同绘制一张学校平面图,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
神,又能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探索出新的地理知识。
2 阅读各种地图,扩充地理知识
地图既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又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各种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地势的高低起伏等,都依赖地图来反映,正所谓“万里江山尽收眼底”,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图,不断形成“心理地图”,通过地图去分析、归纳、总结出各种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等知识,进而探究其成因,不断获取地理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如躺在病床上的魏格纳抬头看到世界轮廓图,突然眼睛一亮,如果把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作相向移动,相互对接一下,正好吻合,从而大胆地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这有力地说明了地图有利于地理新知识的获取。
3 解析社会热点,深化地理知识
了解国际国内时事,关注社会热点,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提高生活水平,而且还可以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对当前社会热点的背景、缘由、过程、发展变化趋势的解析,从而了解发生源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状况等地理知识,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得以进一步地深化。
比如,在近来巴以冲突不断升级的系列报道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
息:以色列士兵越境进入巴勒斯坦境内;以色列军队炸死、炸伤巴勒斯坦平民;巴勒斯坦问题延宕半个多世纪,迄今巴勒斯坦人民都没有获得恢复民族的合法权利;巴以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都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
的主权要求;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与耶路撒冷地位问题是巴以和平之路的严重障碍。
解析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就可以获知: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北部,扼守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北接黎巴嫩,东邻叙利亚、约旦,西南与埃及的西奈半岛接壤,南临亚喀巴湾,西濒地中海;巴勒斯坦西部为地中海沿岸平原,南部高原,东部为约旦河谷地、死海洼地与阿拉伯谷地;巴勒斯坦的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巴勒斯坦的农业为地中海式农业;巴勒斯坦属于阿拉伯世界;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等一系列地理知识。
4 开展实践活动,应用地理知识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人类为了谋求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这就迫使我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地理观察、观测、调查、课外活动等。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运用所
学的地理知识不断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实践能力。
诸如学习“水资源”,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互协作,一起走进大自然,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了解学校周边水污染的污染源,并提出治理水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实践活动结束后,在课堂上要求每一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质疑,并且可以相互探讨。
其结果是有许多同学踊跃地向发言者提出质疑,相互之间探讨得十分热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可以说这并非教学的技巧,而是现实生活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