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文本解读最佳切入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准文本解读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力求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考虑用怎样的方式开展对话、进行教学,就是在寻找文本解读的最佳切入点。
选择文本切入点,没有一定之规,要根据不同文体的文章的特点和教学重点、难点来确定。
(一)从题眼切入,直达文本核心
优秀的作者总是在题目的设计上独具匠心。通过精心设计题目,来揭示文章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所论述的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读者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积累,体味。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因此,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开启学生阅读的兴趣之门。
(二)从文章的体裁切入,触类旁通
文章的体裁反映着某一类文章的共性,由特定的要素构成。从文章的体裁切入,能够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记叙文时扣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教议论文时扣住论点、论据、论证,教小说时扣住人物、情节、环境。
(三)从悬念切入,激发阅读兴趣
所谓“悬念”,其实就是我们平素所说的“吊胃口”和“卖关子”。小说连载都是在有悬念的地方截断的,说评书的到了那里则一拍惊堂木——且听下回分解!
悬念的形成是由作品中的冲突引起的。因为有冲突,所以,读者为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担忧,于是随着事态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猜疑、焦虑、不安、紧张和恐惧……读者所同情的一方力量越是纤弱,这种心理越强,于是便在同情、期待或追根问底的好奇心理趋使下,一口气地读下去。
从这一点看,可以说悬念是作者从作品中抛出的一条条无形的绳索,它逐步把读者捆牢,迫使他一直读到作品最后一页,才松绑放行!所以,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采用了这个有力的手段来增强作品的魅力和可读性。
基于这样的特点,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悬念,从悬念切入。
(四)从中心句切入,迅速把握课文内容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中心句对文章起总括全段,提纲挈领;总结归纳,深化内容;“引子”的作用。把握住各段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因此找准了中心句这个突破口,在把握重点上就更准确了。
(五)从文章的线索切入,条分缕析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教学就不会走弯路。
(六)从兴趣点切入,激发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趁兴而学,往往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摆脱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利掣肘,形成自学、自主、自能学习的最佳状态。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其实不然。现行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来也饶有趣味。因此,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另外,还可以从质疑权威切入,从疑难点切入等。
当然,需要明确的是,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要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将其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而要细细品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