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旅游审美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西方旅游审美的差异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中西旅游审
美文化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第二,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第三,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关键词旅游审美审美价值差异
Abstract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of tourists on the same landscape aesthetic feelings is very different. Tourism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culture difference is very big, mainly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Chinese peopl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notice of the humanities landscape landscape beauty; While the western focus on scenic natural beauty of the landscape itself. Second, the Chinese tourism aesthetic focus on lyrical impression; Western tourism has focused on the landscape of the aesthetic object. Third, the purpose is to comfort the scene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 happy happy disposition; Westerners to the enjoyment of the pursuit of formal beauty as well as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light, color, space.
Keywords tourism aesthetic aesthetic value differences
不同文化中的人对同一现象的情感体验可能大不相同,如笛卡儿所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的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的要流泪。”同理,中西旅游者对同一景观产生的审美体验肯定也是大不相同的[1]。本文就对此加以探讨。中西旅游审美文化是有着很大差异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分析。
一、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中国曾有一句话“:文因景成,景借文传”。[2]可以说,在我们国家,大多数有名的山水景观都是因为有名人贤士与之发生关系,因而得到永久的称颂。如江南三大名楼,莫不如此。岳阳楼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据说当时巴陵郡守藤子京是很有才华的人,在楼落之时,凭楼远眺,不禁诗兴大发。但范仲淹应藤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更好。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很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待人处世的格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世人所传诵。黄鹤楼的成名与崔灏的《黄鹤楼》是密不可分的。唐代诗人崔灏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
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成为千古绝唱,也使黄鹤楼名声大噪。历代的名人如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等都曾先后到黄鹤楼游览,吟诗、作赋,更使它添色不少。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扬四海,上元二年(公元653),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此大宴宾客,王勃席间所作《滕王阁序》,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盛赞滕王阁的名句。今人登上滕王阁,心头浮上的绝对少不了这两句。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来描写水“:水由于它的形状而显现出美,辽阔的、一平如镜的宁静的水在我们的心理产生宏伟的形象。奔腾的瀑布,它的气势是令人震惊的,它的奇怪特殊的形象也是令人神往的。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四周的一切如画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屈曲地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画家。”①由此可见,西方人欣赏水的美,是美在它的形状、气势,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光辉。水由于它本身的美而美,而不是所附载的其他的什么东西。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呢?中国:以伦理为本位,长期的“比德”意识。中国文化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伦理文化,道德是中国古代长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中国长达两千年封建社会里,中国人把道德的价值放在其他价值之上。一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被固定在封建伦理网的某一个点上,他所能看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伦理关系,他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脱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范畴。“五伦之要,百行之原”是中国相传千年的要义“,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人普遍敬奉的牌位。因此在欣赏山水时,也要在一切山川景物中都发现可贵的“德”,将人类的美好品德赋予特定的自然对象,从而在物我交融中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启迪人道德的完善,中国古代有一种“比德说”,其核心理念就是认为山水具有人一样的美德。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提出的“君子见水必观焉,何也?”的问题时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孔子还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即有智慧的人“;仁者”即胸怀宽广的人。有智慧的人喜欢欣赏水流,是因为水的潺潺流动就象智者思虑的流畅一样;胸怀宽广的人喜欢观赏大山,是因为大山使草木生长,鸟兽繁衍,给人们带来利益而自己无所求,胸怀象仁者一样。长期的比德意识,从而使中国大量的自然景观与人发生了密切的关系,蒙上了浓重的文化色彩。而西方没有这些影响,又加上文艺复兴运动及蓬勃而起的工业革命使自然界作为独立的审美客体出现。
二、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的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则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艺术家林风眠先生提出:东西风景画表现方法的不同,实则就是东西风景审美的不同。[3]为了看出两者的差异,我们就拿中国的风景画———水墨画和西方的风景画———油画作一比较吧。中国的风景画“尺幅之间见深远”,不讲究比例尺寸,更接近于概括与含蓄的真实。“图外有画,咫尺千里,余味无穷”“、只见片断,不逞全形”,以表现情绪为主,各家皆饱览山色而在情绪浓厚时一发其胸中之所积,所画皆系一种印象,从来很少对着画的。而西方的风景画则是对象的描写,以模仿自然为能事。中国国画采取非科学的“散点透视”方法,不重阴影明暗,不讲层次。立体感不强,虚实也不明晰,但却气韵生动,其内在精神与韵致得到充分表达,是谓神似。西画借助焦点透视法,重远近层次、阴影明暗,把模仿的逼真性(形似)作为衡量艺术成败得失的主要尺度。这一差异是怎样造成的呢?中国“天人合一”,高扬人的主体精神。认为艺术不在模仿自然,而在表达受自然感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