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与无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道与无为
摘要:老子是我国东周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在我国古代哲学体系思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哲学思想围绕着“道”、“无为”而展开发展。
时至今日,其思想对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老子无为道政治
引言
老子,西出函谷,留《老子》。
短短五千言,却蕴含着无比深邃的内涵,让后世无数人叹为观止。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从中可见《道德经》的深奥。
而我们对于老子的思想应该如何理解如何吸收,其中的思想对于我们又会有何种启示。
这是我们学习老子的关键。
一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老子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之一。
何为“道”?道既万物之规律,自然之法则。
对于老子来说,世间万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种关系,一种联系。
而“道”就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
即所谓:万物皆有道。
老子将道视为宇宙的源头,而万物都是从道中演变而来的。
道仅仅是源头,老子的思想是要领悟道了解道,把握道,用道来指导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种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里的道,是发展的规律,好比候鸟的迁徙,鱼儿的回游,是客观事实存在的,老子的思想具有唯物主义内涵,而“道”既是这其中的体现:无论人的存在与否,“道”都是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的思维改变而改变。
遵从道,而不是改变道。
《老子》第四十一章中说:“反也者,道之动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可以认为是“返”,就是周而复始,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周期,好比冬之末即为春;盛之极,离衰灭也就不远了。
道,不能单单说是物质,也不能单纯的认为是精神层面。
可以说道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
北京大学的任继愈教授两改其提法是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
这也凸显了在老子的思维中,物质与思想之间是存在这些许的联系的,是有着互相依赖型的。
另外,在老子的“道”中,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思想转化。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老子用道来命名世界的本体,是为了说明人类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是去认识世界的本体,而道的运动、发展、变化说体现出来的对立统一这一宇宙规律是人类需要遵守的法则。
认识的最高境界是在于识道即见小——见小曰明。
“小”是指世界之本质,而“大”是本质的幻象。
小与大是相对立而转化的、相统一而存在的。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就是再说大与小的关系:由小到大循环往复、变化发展。
这就是其中的对立转化规律。
老子的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起源也是我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高峰,虽然老子并没有明确的指出道究竟为何物,但是从当时的社会物质基础上看,老子能够在其生活的年代认识到这些已经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了。
他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走的很远很远了,相对于后世,他的成就近乎巅峰。
此外,道中量变与质变的论述也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这是在说,任何激进的事都会适得其反,求道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于积累,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基金指挥背道而驰,不会有任何的收获。
以小见大,从质变引起量变,而不是单纯的寻求质的改变忽视了质变的条件。
道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也是老子“无为”的思想基础。
从道中悟出无为,一无为知天下。
二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所谓“无为”,是说道看似什么都没有做,但是,万物在其已有的发展规律下(道),自由的发展,繁盛最后走向衰亡。
这就是无为。
反过来看,这无为便是大有为。
顺道而行,其自然的规律在每一刻都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为大有为作着铺垫。
所以说“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的典范便是汉初的文景之治。
战争的破环,政治的混乱,造成了汉初时期的经济崩溃。
相对于北方的匈奴,经济的疲软才是汉初统治者所面对的最大危机。
因而,高祖刘邦提出了“与民休息”的政治决策。
即用无为而治国,等到了文帝皇后窦氏的时发展到了“以黄老之学制天下”的高度。
从而在文景二帝短短数十年使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后续的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遵道而行,无为而大有为,在汉初的经济社会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这是老子思想的第一次实践也是老子思想的胜利。
至于之后的武帝独尊儒术则是出于政治需要而非对老子思想的全盘否定。
其次,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也是对老子思想的一次实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依照着自然的规律,制定出完善的人生、社会的法则。
在法则的框架下的“无为而治”。
这是无为的内涵,无为不是说无政府主义,更不是原始社会的社会关系,而是在规范的体制下的安
居乐业,统治者不过多的运用特权干涉百姓的生活,是百姓有着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无为”并不是望文生义的什么都不做,而是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下的“有为”。
不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人的能动性,以期达到最大的成果。
这个"无为"还可以看成是一种对现实的抗争.例如,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无数有识之士退隐山林,避而不出.这种"无为"是对当时腐朽的王朝,黑暗的社会的一种抗争,是对现实的一种控诉.他们期待的是有朝一日大有可为.就好像是诸葛卧龙,隐居卧龙岗,对任何人都避而不见,但是平日里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这就是一种"无为"一种避世,它的存在是为了今后的"无不为",玄德的到访就是给了他出世无不为的机会.
不可不说现在的默写方面需要一些"无为",过于集中的管理对于发展是不利的,素质教育的初衷也是如此,给每个人以体制内的自由,任其爱好的发展,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道·无为
老子的道与无为是其思想中的核心:遵从道,而有为。
无为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有为。
根据道,无为也会转化成有为。
这是老子的思想所在。
汉初的无为遵从了道,达到了老子的政治诉求,同时野种命了在“道”下的“无为”是可行的,是正确的,是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有重大帮助的。
道,世间万物的规则,人处世的思维,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存在,但不得不说,老子的一切思想都是对于当时政治的一种思考。
他的政治思想是尊道而行,无为而无不为。
他与西方所倡导的民主自由思想不谋而和。
他们都强调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不干涉,不对人民的活动加以限制,而是制定法律为民众,团体建立一个解放个体精神,鼓励自由发展的平台,不断追求建立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良性社会状态。
他反对统治者用暴力手段对付人民提倡“性本善”。
进而把这种政治思想也发展到了个人对于自己的要求上。
但是,对于其政治思想要双面的看。
老子的政治思想的另一方面过于崇拜“圣人”治国,虽说体现了一部分民重君轻的思想,但是还是由于但是得社会条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我们应当认识到:历史,不是某一个人单独创造出来的,而是人民大众创造的,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政府都是来源于群众,其权利与责任都是群众赋予的,社会的发展也不是单靠某个“圣人”而完成的,而是靠着无数的人民群众来推动的。
老子,我国哲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用短短的五千字留下了他穷尽一生而领悟到的思想。
他的“道”、“无为”,蕴含着无穷的思想,为我们的发展提供着参考。
他的恬然社会思想、探究
万无规律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好的建设他心中的那一方美丽的桃源之境。
他的道是方向,无为是准则。
以近乎一己之力留下一抹对未来美好社会的点缀。